1973年1月5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党的生活

集中群众智慧 实施正确领导
中共广东省潮阳县委员会
坚持群众路线是我党一切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我们在斗争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只有坚持群众路线,虚心向群众学习,向下级学习,才能正确地集中群众智慧,实施正确领导。
过去,在刘少奇一类骗子散布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影响下,有的同志错误地认为“自己是领导,有经验,知道的事情比下级多,要不要向下级学习关系不大”。办起事来往往自以为是多,或者把群众路线简单片面地理解成只要到基层了解情况,听听汇报就行了。因而,影响了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一年秋天,地势低洼的练江中游四百多亩农田,由于山洪暴发,种下的水稻被淹死了。受灾后,县委凭老经验办事,决定在受灾的土地上重新插上水稻。有的社队,照此办理,因为误了季节,几乎全部失收。而有的社队,没有机械执行县委的决定,带领群众,根据实际情况,改种番薯,水稻损失番薯补,粮食生产照样获得好收成。
县委的决定为什么行不通呢?当时有些社、队干部对县委的决定是有异议的。可是,县委没有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又没同农科部门研究,便生搬硬套一九六九年台风后恢复生产的经验,由于迟了两个季节,插下的水稻碰上“寒露风”,穗抽不起,花扬不出。这次批修整风中,我们联系这件事批判唯心论后,认识到:职位高,不等于路线斗争觉悟高;资历深,不等于事事都通晓;经验多,不等于比下级干部和群众高明。只有向工农兵群众学习,向下级干部学习,才能带领全县人民不断夺取新的胜利。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领导要亲身参加三大革命运动,在实践中向下级学习,真正把下级干部有益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才能不断增长才干。近年来,我县提早育秧,大面积推广了水稻矮秆良种。早春育秧,低温干冷、寒流多,在这样的情况下,怎样培育好壮秧?县委不断向有关农科部门和基层干部、群众请教。一九七一年冬,县委书记带领几位常委到雷岭公社学习回来后,进行小面积试验,可是下级部门成功的经验到自己手里却失败了。他们又分别到其他社、队去学习、分析、总结经验,有效地解决了全县不同地区提早育秧碰到的各种困难,使早稻不违农时地下秧。这件事,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向下级学习不能满足于听意见,开座谈会,而必须坚持亲身实践,不耻下问,才能克服不求甚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缺点,真正从下级学到一点东西。
善于不善于向下级学习,不仅仅是一个工作方法问题,而且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要做到不耻下问,“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前两年,县委从解决全县人多地少,粮食不足的良好愿望出发,要求新围垦的海滩地也全部种上水稻。基层干部对这种不从实际出发的做法有意见,但县委没有很好考虑。结果,有些社、队经济收入下降,粮食生产也停滞不前。县委一方面公开作了自我批评,一方面拜广大基层干部和老农为师,决定把不能种水稻的海滩地重新改种上水草。广大干部和群众看到县委纠正错误的决心和行动,深受鼓舞,纷纷向县委提建议,迅速掀起一个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这一事实有力地证明,领导犯错误要不诿过,勇于承担责任,公开认错改错。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从失败和成功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我们才比较自觉地注意克服经验主义和领导高明论,坚持做到:在订计划、作决议之前,认真征求下级意见;执行决议过程中,随时听取下级的正确意见,不断加以补充和完善;任务完成后,又及时和下级干部一起总结经验。达到上下一致,齐心协力,推动全县大好形势的发展。


第2版()
专栏:党的生活

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代代传
——记沈阳六四一二厂党委副书记郑俊斋
沈阳六四一二厂党委副书记郑俊斋,是一九三八年参加革命的老干部。不论在艰苦的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几十年如一日,保持和发扬了我党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自觉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受到群众的称赞。
六四一二厂的前身原是部队的一个修理所。由于形势发展的需要,人员年年增加,厂房不断扩大,已发展成为千人大厂了。郑俊斋坚持和工人们生活在一起,条件好了,他仍在一个车间隔壁的一间屋子里办公。他说,在这里,他找工人方便,工人找他也随便。
郑俊斋时刻关心群众的疾苦。一年冬天,四车间几个有孩子的女工上班连续几天迟到,有的同志提出要批评她们。郑俊斋想,这几个同志平时遵守劳动纪律都很自觉,这几天连续迟到准是有原因。他到这个车间作了调查,原来是这几天连续下大雪,大雪封路,交通不便,等车时间太长。郑俊斋觉得,关心群众生活,是党委的一件重要工作。于是,他和有关同志一起研究解决这一问题,决定雨天、雪天出车接送有孩子的女工上下班。
郑俊斋常说:“我是一个普通党员,人民给了我权力,可不能利用职权,为‘私’打开特殊化的大门。”
一九六六年春天,工厂有一个车间要支援内地建设。郑俊斋的二女儿郑爱荣在这个车间当电工,也将随着调到内地工作。上级考虑到郑俊斋的老伴一直重病在身,他的三女儿还小,便决定把爱荣留在沈阳,照顾父母生活。郑俊斋十分感谢上级的关怀,但却没有执行这个决定。他说,我的孩子是普通工人,不能有半点特殊。在他的影响下,他的二女儿愉快地同工人们一起支援内地建设去了。
郑俊斋从多年的实践中深深懂得,坚持继续革命,必须坚持把艰苦奋斗这个优良传统传下去。
前年,上级分配一百多名知识青年来工厂学徒。郑俊斋看到这些朝气蓬勃的青年,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他想,这些知识青年,没有经过艰苦环境的锻炼,来工厂以后,迈好第一步很重要。他经常下到车间、班组,调查研究青年的思想动向,及时解决问题。一天,郑俊斋来到铸工班,发现分配在这里当铸工的七名青年,有怕脏怕累的思想。郑俊斋就给他们讲旧社会的苦,讲老红军、老八路艰苦奋斗的光荣历史。青年们很受教育,表示一定要把艰苦奋斗的好思想接过来,传下去,誓做革命的接班人。在郑俊斋的耐心教育下,这七名青年的思想觉悟有了较大的提高,其中有五名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
新华社通讯员


第2版()
专栏:党的生活

要关心群众生活
河南省长垣县大后大队党支部书记时学文,满腔热情地关心群众生活,受到群众的拥护。
一九七二年开春时节,大后大队党支部正组织群众投入春耕生产。党支部书记时学文提出,为使社员群众鼓起更大的革命干劲,有必要召开一次支委会,安排一下群众生活。一听研究群众生活,有的同志就说:“那都是些婆婆妈妈、鸡毛蒜皮的小事,眼下工作忙,生产紧,谁能顾得上那些?”
时学文不同意这种看法。他一边学习《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边琢磨着:毛主席在这篇光辉著作里,对群众的生活问题,考虑得多么细致入微!战争年代,不关心群众生活,就不能赢得革命战争;在现时,不关心群众生活,就不能团结群众,不能夺取更大的胜利。群众生活问题是和路线问题紧密相关的大事,决不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情。
支委会上,时学文用这些道理说服大家,并引导大家回顾了本大队在对待群众生活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从而使原来认为群众生活是“鸡毛蒜皮”小事的同志,也认识到:生产是要人去搞的。只有坚持政治挂帅,既管生产,又管生活,群众的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群众的干劲才能持久。于是,党支部对群众生活作了妥善安排,正确处理劳动、休息、娱乐各方面的关系,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切实保护群众的积极性。
越关心群众生活,群众干劲就越大。大后大队的干部和群众,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硬把“四高三洼”的二千七百亩盐碱地,变成了稳产高产田。一九七二年,粮食平均亩产跨《纲要》。
农业丰收带来了群众生活的相应提高,同时在部分社员群众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社员重玉米、麦子,细收细管,颗粒珍惜;轻红薯、高粱,粗收粗管,随意抛撒。更有人说:“家家有粮好几囤,吃点撒点是小事。”
这些情况引起了时学文的注意。他想:粮食分得多,还应当教育群众“富日子当穷日子过”。在衣、食、住、行、婚姻等问题上,常常有两种思想的斗争。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了,同样要关心群众生活,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支部抓住当前存在的问题,深入进行思想和路线方面的教育,使广大群众自觉地按照社会主义原则,正确处理自己的生活问题。
经过党支部的教育,群众思想提高了,主动进行红薯复收,把没刨净的刨出来,扔掉了的重拣回来,全大队共复收红薯四万二千斤。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书记的试验田
一九七二年春上,湖北武昌县流芳公社党委书记桂仁和到联合大队第十生产队蹲点时,跟队干部、老农、技术员成立了一个“三结合”的试验田小组。选择那块田作试验呢?小组的同志议论开了。技术员提议:“就在门口垄搞,这些田底子足、泥脚深、水源好,种上早晚两季谷,保险亩产双千斤。”老桂问:“宗门垄怎么样?”有人说:“那是我们队的‘拖腿’田,水冷田瘦,搞得好一季谷也只收二百来斤。”有的说:“还是选好田吧!书记种的试验田总得象个样子,如果搞出个亩产二、三百斤的,怕有点不好看吧!”老桂严肃地说:“我们种试验田不是为了好看。要说做样子,就要做艰苦奋斗的样子,不能搞形式主义的样子。我们把‘拉腿’田种成高产田,这就是个好样子;要是今年变不过来,得出经验教训,也是个样子呀!”老桂把大家说得心服口服,决心在坏田里搞试验。
一天,队委会研究备足晚稻底肥的措施,每块田都订出了具体办法,唯独没扯到老桂的试验田上来。老桂就问:“我们试验田的肥料怎么搞?”“早准备好了。”“在哪里?”“书记种试验田没肥料还行?我们留了几百斤菜饼,还有尿素、磷肥,你用多少就拿多少。”老桂说:
“种试验田搞特殊化,即便高产,也没有说服力。更严重的是,这样做搞坏了作风,会偏离正确路线。”他说服队委会同志,把这些肥料安排到别的田里,又跟试验小组同志一起挖草皮,割青草,沤了一坑肥。由于这几块田采取混合施农家肥的办法,不仅改良了土壤,而且降低了生产成本。
以后,老桂不管工作多忙,都自觉参加试验田劳动。结果,他们种的三亩试验田,早稻亩产八百一十一斤。在他们的带动下,那片“落后垄”早稻亩产达到七百多斤。贫下中农说:“老桂同志的艰苦奋斗本色没有变,给我们做出了样子。”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一事一议

党委要做出好样子
党委是群众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要领导群众去进行革命和建设。党委在三大革命运动中,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给群众树立什么样的榜样,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
流芳公社党委书记桂仁和意识到这一点,因此,他在领导生产斗争中,严格要求自己,给群众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他从选试验田到种试验田,始终坚持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作风,不图形式,不务虚名,扎扎实实参加劳动,直接取得第一手材料,指导全盘。桂仁和同志的行动,体现了我们党的传统作风,在干部和群众中起了模范作用。
希望我们各级党组织的领导同志,都能象桂仁和同志那样,给群众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第2版()
专栏:

要着重讲路线
党支部书记 王华兴
不久前,山东宁津县张宅公社辛集大队党支部,对怎样过好组织生活的问题进行了座谈,下面选登的是部分同志的心得体会。
我们大队党支部从一九七○年十一月经过整顿后,就抓党的组织生活,并逐步建立起“三会一课”和开门整风制度。开始我认为,党的组织生活会就是检讨会、批评会。由于每次都是这样就事论事的搞,结果,人人说一遍,问题抓不住,路线是非分不清。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支委们分头召开了党员座谈会,征求开好组织生活会的意见。大家认为,党的生活会内容固然很多,但最重要的是对党员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在方向、路线问题上弄清是非,而不能就事论事地纠缠于一些生活琐事。
以后,我们就注意针对形势、任务和党员中出现的问题,以路线教育为内容开好组织生活会。事前,支委们及时了解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实际,互通情报,不断提出新课题,使大家有思想准备,然后开组织生活会,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一九七二年夏季,有个党员干部打了个“少扣多分”的谱。发现这一问题后,我们没有采取以前那种简单批评的方法,而是在组织生活会上组织学习农村人民公社的分配政策,弄清积累和分配的关系,从路线上划清是非界限。这样,不但使那个党员干部提高了路线觉悟和政策水平,主动在支部大会上斗私批修,也使大家受到一次具体的路线教育。


第2版()
专栏:

要和中心工作有机结合
党支部副书记 乔世杰
支部分工我上党课。我就到处搜罗党课的现成材料,上了几次党课后,党员们反映不联系实际记不住,公社党委也批评我没有结合中心工作。我想,要讲中心任务这好办。于是,党课教材不看了,就专讲一套工作,布置一大堆任务。大家又说:党课变成了“大杂烩”。
征求了同志们的意见后,我才发现,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摆正党的组织活动和中心工作的关系。先是“互不相干”,以后又来了个“互相代替”,没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接受这个经验教训,我上党课时,既注意党的生活的特点,又注意紧密结合党的中心工作。比如,讲党内两条路线斗争史时,我就结合当地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和讨论。前些日子,公社党委作了“发扬无产阶级正气,纠正不正之风”的决议,我们上党课时,便组织党员学习毛主席关于“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的教导,在这个基础上,支部实行开门整风,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第2版()
专栏:

必须坚持斗争哲学
党员 乔廷元
过去我在党的组织生活会上很少发言。有时说两句,也是拣着好听的说,要不,就个人检讨一番。心想:不说好,不说坏,谁也不见怪。大家都称我是“老好人”。
通过整党运动和大伙的帮助,我认识到:自己过去的表现,是中了刘少奇一伙“党内和平论”的毒。只有坚持斗争哲学,才能使党的组织生活富有朝气,增强战斗力。道理明白了,我就改正。有一回,一个支委在工作中不虚心听取群众的正确意见,还和社员顶撞起来。在党的组织生活会上,我就大胆地对他提出了尖锐的批评,那个支委承认了错误,并作了检讨。
党内思想斗争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团结同志。我们小组有个同志和一个地主分子划不清界限,有时还在一块吃吃喝喝。对这个党员的错误展开斗争,但不能象对待地主分子那样。我便在生活会上和他一块回忆苦难家史,学习党的基本路线,批评他的错误。那个党员提高了阶级觉悟,主动揭发了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