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月3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军民团结如一人 试看天下谁能敌
边陲哨兵
当祖国江南正是秋深枫红的时候,西北边陲的巴尔鲁克山区,已经是大雪纷飞,狂风怒号了。那群山横亘前哨,巍然耸立,好一道天然屏障!无边的松海,抗击着西伯利亚袭来的寒流,发出巨大的松涛声。就是在这块土地上,边防战士和边疆各族人民群众牢记毛主席关于“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的伟大教导,紧密团结,并肩战斗,日日夜夜地站岗、放哨,保卫着祖国的万里江山。
光荣的岗位
在巴尔鲁克山前哨有一个高山哨所。冬天,哨兵们卧冰餐雪,迎风站哨;炎夏,头顶烈日,站在灼热的砾石上了望。战士刘汝堂刚刚来到这里的时候,看着这一切,感到有些苦。领导和战友们向他伸出热情的手。地图前,首长指给他哨所的位置,给他讲老同志艰苦奋斗守边防的革命传统。渐渐地,刘汝堂同志懂得了为七亿人民站岗,哨兵的责任多么重大啊!哨所虽小,却连着五洲风云;环境虽艰苦,却是光荣的岗位!
革命道理一旦武装了战士,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力量。打那以后,刘汝堂同志风里来雪里去,站岗巡逻,样样跑在前头。他熟悉了这里的一草一木、滴水片石,深深爱上了这哨兵的岗位。去年春天,又一批新战士来到哨所,他领着新战友们挖开山下的土地,抓起一把黑油油的土壤,深情地说:“我们祖国每一寸土地都是宝啊!不信,你秋天看!”果然,秋天里,这戈壁滩上蔬菜翠生生一片,苹果树上果实累累。小刘和同志们望着这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更感到伟大祖国的可爱,保卫祖国的光荣!
现在,刘汝堂已经是班长了。风雪交加的一天,哨兵突然报来一个情况,刘汝堂二话没说,背起冲锋枪就往外跑。同志们说:“班长,情况天天有,哪能每次你都亲自跑上去?今天就打个电话查问一下行了。”刘汝堂却说:“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我们的工作关系到身后的万里江山,怎么能这样轻率地处理情况呢?”从驻地到哨所正好是一个风口,人走在山脊梁上,困难极了。半路上,他被狂风吹翻,滚到山下,皮帽子刮跑了,头碰破了。他从雪窝里钻出来,咬着牙,一步步爬上哨所,亲自观察。
刘汝堂同志,仅仅是巴尔鲁克山前哨边防战士中的一个。光荣的岗位,战斗的生活,锤炼了多少这样的红色哨兵。
鱼水般的情谊
青松挺立,全靠阳光沃土的培育;边防战士扎根边疆,怎能离开各族人民群众的关怀、支持?
巴尔鲁克山的冬天来得特别早。刮了几天寒风,一场大雪便把路封住了。骤变的天气给部队的给养供应造成了困难。某边防哨所的煤烧光了,严寒威胁着边防战士。但是,革命战士心怀祖国和人民,依然顽强地坚守自己的岗位。这件事,很快就被附近的农牧民知道了。干部们召开紧急会议研究;老贫农们凑到一起合计:冻着子弟兵,比冻着贫下中农还心疼啊。还没等领导作出决定,群众便行动开了:家家院里的柴草捆成捆,牧民的牛粪块装进麻袋;老人、妇女、小伙子、巴郎子,背的背,扛的扛,踏着积雪,把柴送上了哨所山头。哨所的干部战士迎下山来。老贫农亲切地说:“你们辛苦了。”哨兵们激动的泪水在眼里打转。真是雪里送炭,有什么比这种阶级的友爱更珍贵!
这个哨所的新老战士永远不会忘记,入伍上哨所,是附近贫下中农赶着爬犁,跨越冰封雪冻的戈壁把他们接来的。老战士离开连队,也是贫下中农把他们接下山来,送到新的战斗岗位。战士陈德亮入伍后,跟随指导员来到老贫农李大爷家。李大爷在旧社会给地主扛了半辈子活,国民党反动派逼得他到处逃荒要饭,帝国主义侵略者害得他家破人亡。他懂得阶级苦、民族恨,更体会新中国的幸福,经常对边防战士进行教育。那天,李大爷对陈德亮语重心长地说:“小陈哪,为了使中国人民不再受二遍苦,你要紧握枪杆子,为革命站好岗啊!”如今,小陈深深爱上了这里的山山水水,更爱上了这里的贫下中农。他在写给党支部的超期服役申请书中说:“决不辜负党和人民的希望,我要象前哨的人民群众一样,继续为祖国守卫边防。”
战斗的团结
边疆八月,漫山遍野的小麦黄熟了,农活忙得火燎眉毛。边防军民知道,越是这个时候,越是不能忘记战备。某边防站和牧一队等单位的联防会议刚结束,一个加强军民互助,劳武结合,在劳动间隙开展军事训练的热潮掀起来了:边防战士开到了田间,军民并肩,挥镰收割。打麦场上,停着二十多辆运粮大卡车,战士和民兵们光着膀子,扛着大麻袋奔跑,送走一车车爱国粮。休息时,军民开始投弹刺杀,杀声遍山野。军民互学,取长补短,夏收任务完成了,部队和民兵的军事技术也提高了。巴尔鲁克边防前哨的军民,就是这样心在一起跳,汗往一处流,履行着哨兵的职责,完成着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千里寻骆驼
一次刮暴风雪,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内蒙古土木尔台某部哨所的一只快下羔的骆驼,挣断缰绳跑掉了。同志们一连找了几天也没找到。
这件事传到了离驻地八里远的一位老牧手哈木根耳朵里。老人想:亲人其鲁格乐胡其勒格(解放军)天天站岗,巡逻,还帮牧民们抗灾保畜,够辛苦的了。这点小事我们应当担起来。于是,他把自己放牧的羊群、马群,交给老伴和儿媳看管,自己领着儿子格力图,带上干粮,骑着骏马,就向南出发找骆驼去了。
茫茫的草原,一望无际;皑皑的冰雪,铺盖千里。哈木根父子冒着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在雪原上奔波了四天,走了三百多里路,也没见到骆驼的影子。但他们没有灰心,老人对儿子说:“南边没有,我们到北边去找,不把骆驼找回来,咱决不罢休!”
第二天,不巧草原上又刮起了“白毛风”。老阿妈劝父子俩说:“这么大的风雪,你们就等两天再去找吧。”哈木根老人摇摇头,果断地说:“拥军就要见行动,早找回骆驼,好让亲人早一天放心。”说完,父子俩又整装向正北出发了。这次,他们在风雪里行走了六天,跑了五百多里路,可仍没找到那失踪的骆驼。
餐风宿雪的野外奔波,使六十九岁的哈木根老人显得消瘦了。人疲马乏,天寒地冻,这么大的草原到那儿去找呢?格力图有些失望了。回来的晚上,他对哈木根说:“阿爸呀,这骆驼一定找不到了,再往外跑也白费。我看把咱家喂的骆驼给哨所的同志们送一只去吧。”“傻孩子,其鲁格乐胡其勒格连牧民的一根草都不要,咱送去一只大骆驼,你想人家能收下吗?”老人见儿子有些灰心,又深情地说:“亲人其鲁格乐胡其勒格为了保卫我们的幸福生活,为了保卫祖国,常年累月战斗在边疆草原。眼下正是冰天雪地的季节,哨所的同志们全靠骆驼运送给养,咱就是踏遍草原,跑断筋骨,也要把骆驼找到!”老人的话鼓舞了儿子,鼓舞了全家。老阿妈说:“你们放心地去找吧,羊群、马群,我们保证都管理好。”
哈木根老人和格力图没顾得上休息,就又带着干粮,踏上了第三次寻找骆驼的征途。
父子俩一路走一路问,渴了,捧把积雪吃;饿了,吞口炒米。走呀,走呀,又不知走了多少里。到第三天傍晚,在一座冰湖旁,一位老牧手告诉他们:前几天这里来过一只怀孕的骆驼,在湖里喝完水就又向东走了。父子俩抓住这条线索,马不停蹄,人不下鞍,连夜向东追去。
谁知到了半夜,突然刮起暴风雪,飞雪象鞭子一样抽打着脸,凛冽的狂风在耳边呼啸。在这样的雪夜里行走,时刻都有迷路冻坏的危险。但是,老牧手哈木根凭着几十年和暴风雪打交道的经验,仍准确地辨认着方向,同暴风雪顽强地搏斗着。
又经过两天的长途跋涉,哈木根和格力图终于在一座山岙里找到了失踪的骆驼。骆驼眼看就要临产了。父子俩急忙把它牵扶到附近一座浩特里。牧民们也热情地帮助照料,有的端来米汤,有的选出精料,还有的腾出蒙古包让骆驼住。在牧民们和哈木根父子的精心护理下,骆驼很快恢复了体力。
三天以后,哈木根老人和格力图谢别了牧民们,领着一大一小两只骆驼,兴高采烈地往回走。
当他们把一只膘肥体壮的大骆驼和一只活蹦乱跳的小骆驼送到哨所时,干部战士们紧紧握住哈木根父子的双手,激动得不知说啥好。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跋山涉水送电影
安徽省徽州地区,山峦重叠,沟壑纵横。许多生产大队,座落在偏僻的山沟里。徽州军分区电影组经常身背放映机,钻山沟,穿密林,夏天顶烈日、冬天冒严寒,跋山涉水,把电影送到偏僻山村。
有一次,电影组的同志在祁门县闪里公社放完电影以后,准备第二天到箬坑公社放映。晚上突然风雨交加,山洪暴发,河水猛涨,把闪里到箬坑之间两条河上的木桥冲塌了。当地贫下中农关切地劝他们改日再去。他们想到箬坑的群众渴望看到电影的迫切心情,仍按时出发了。凶猛的洪水奔腾咆哮,他们抬着电影机同洪水搏斗了半个多小时,终于越过了两条六十多米宽的大河,胜利地到达目的地。群众感激地说:“电影组送来了毛主席对贫下中农的关怀,送来了子弟兵的深情厚谊。”
还有一次,电影组在歙县小洲公社放完电影,正准备向长标公社出发,住在高山顶上的盘岭大队民兵和贫下中农派来代表,要求电影组去放映。从盘岭到长标,要多走三十华里,还要翻越一座海拔一千多米的盘岭,这里峰回路转,云遮雾绕。当地群众说:“盘岭山,别说攀,站着看,也打颤。”但是,电影组的同志并没有考虑这些,马上决定改变放映路线,先到盘岭,再到长标。一路上,他们豪情满怀,翻高山、登悬崖。当他们到达盘岭的时候,放映场已经布置好了,室内群众济济一堂,坐着等候。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立即架起机子,挂好银幕,聚精会神地放起电影来。
山区气候变化无常,晴雨难测。有一次,他们在太平县一个公社放映电影,忽然下起雨来了,群众却不愿离开,他们就用雨具遮住放映机,直到放映结束。
在为群众放电影的过程中,他们还热心为烈军属服务,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当他们到绩溪县家朋公社的时候,就到前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国际主义战士许家朋烈士的家里,向英雄的父母亲问寒问暖。晚上,又摆好凳子,请英雄的父母亲看电影。两位老人激动地说:“看到你们就象看到我自己的儿子一样。”当他们到歙县南乡璜田公社六联大队时,就请当地干部给他们介绍“九大”代表、劳动模范胡早娣带领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战天斗地学大寨、艰苦奋斗创新业的事迹。人民群众的关怀,激励着他们在为人民服务的大道上不断前进。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边疆人民情谊深
我们是人民解放军某部的一支边防小队,驻守在祖国北部边疆达里诺不草原。每当我们回想起在风雪弥漫的草原上战斗的日日夜夜,眼前就浮现出边疆各族人民热情帮助我们的动人情景。
风雪带路
一天,我们踏着深雪外出执行任务。刚出发时天气还是晴朗的。走出不久,天气突变:阴云密布,大雪飞扬,“白毛风”刮得人睁不开眼睛,十多米外就什么也看不见了。我们摸索了一段路,就辨不清前进的方向。指南针和地图都失去了作用,转来转去也不知往哪儿走才对,大家都十分焦急。突然,远处传来羊叫声,我们便朝着羊叫的方向走去。在山场里发现一群羊挤在一起,一位老阿布(大伯)在一块大石头后面躲避暴风雪。副班长陈胜发走向前向老人问路。老阿布一听,赶忙搕了搕烟袋说:“走!我给你们带路!”我们坚决不让,说:“老阿布!您给我们指点一下就行了!”老阿布只好把我们领到山头上指着山下说:“下山坡一直往左走,再翻过一座山头就是大路,顺着大路走十多里就是哈登宝力格营子。”我们道谢了老人向山下走去。刚走不远,老阿布又追了上来,上气不接下气地说:“为了使你们按时完成任务,我把你们带到大路上。”同志们见此情景激动地说:“阿布,我们能找到路,您还是回去看护羊群吧!”老阿布说:“我已把羊群围到背风的山窝里了。”说着几步抢到大家的前面,向山下走去。路上,老阿布一次次掉进雪窝里,一次次滑倒在山坡上,但他毫不在乎,爬起来,掏掏脖子里的雪继续前进,一直把我们送到大路上。
上公路后,我们紧紧握住老阿布的手,激动地说:“谢谢您!老阿布!”老人也紧紧握住我们的手说:“还谢什么,保卫边疆咱军民都有责任,给你们带路还不是应该的吗?”
接过冰河
我们来到一片沼泽地带,被一条冰河挡住了去路。
初春,北疆的冰河刚刚融化,一场暴风雪过后,就结上了一层薄冰,上面又覆盖着一层积雪。走在队伍前面的副班长乌力吉一只脚刚刚踏上去,只听“咔喳”一声,冰层碎裂,脚落在冰河里。走在后面的同志一把把他拉上来,棉裤已湿了大半截。我们沿着河边徘徊了一阵子,试过几次都失败了。任务紧急,大家脱了鞋,准备趟水过河。正在这时,河对岸,一个蒙古族姑娘骑着马急驰而来。来到河边一边喊道:“我来接你们过去!”一边催马下水。可是马不听使唤,在岸上直打转转。她跳下马来对我们喊道:“其鲁格乐胡其勒格(解放军)——等一等,我去找阿爸!”不大一会儿,一位老阿布匆匆来到河边,在一个水浅的地方费了好大的劲才把马催过河,往返好几次把我们一个一个接了过去。接着,老阿布把我们拉到蒙古包里,端来热腾腾的奶茶,拢起了牛粪火给乌力吉烤大头鞋和棉裤。望着熊熊的牛粪火,捧着滚热的奶茶,看着这热心的蒙古族父女,我们心里热呼呼的,不知说什么才好。离开时,老阿布送了一程又一程,再三嘱咐回来时一定到他家。
后来我们打听到这位老阿爸叫苏仁,他的女儿叫敖由。
解放军某部边防小队


第2版()
专栏:

“战友哨”
在海南岛的东海岸,有两个隔着海湾相望的突出部,屹立着解放军某部哨所和琼海县椰林民兵哨所。多年来,这两个哨所的战士和民兵们团结战斗,并肩守卫着祖国的海疆,被誉为南海前哨一对“战友哨”。
这两个哨所担负着非常重要的战备值勤任务。他们面对的公海是帝国主义的军舰和飞机经常出没的地方,他们同守的海湾是当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海南岛时的登陆点。为了增强战备观念,两个哨所的战士和民兵们经常面对大海,以帝国主义的飞机和军舰为反面教材,同学党的基本路线。他们还经常到当年民兵抗击日寇登陆的地点,忆传统、学路线,树立常备不懈思想。
去年十一月七日,第二十号台风正袭击着海南岛。狂风卷着巨浪,象猛兽一样向部队哨所涌来。战士们在齐腰深的水里坚持战斗。为了不耽误战备,他们登上附近的山头,警惕地监视着海疆。两个哨所之间的道路被洪水淹没,民兵们主动和部队哨所取得联系,加强了联络信号。大家说得好:“阶级敌人时刻都在寻找机会进行捣乱和破坏,气候虽恶劣,我们可不能有一点马虎呵!”他们象两颗钢钉一样,紧紧钉在海防线上,任凭风吹浪打,也寸步不离自己的战斗岗位。
几年来,两个哨所的战士和民兵就是这样鱼水相依,同守海防,从未漏过一次勤,没错过一次敌情。
一天深夜,民兵哨所洪玉梅等三名女民兵在海湾巡逻。当时天色漆黑,海涛咆哮。她们百倍警惕,时而停下来侧耳细听,时而伏下身子注视海面。突然,她们发现海面上有一个黑点向海岸飘来。经过仔细观察,原来是一只小船。这样的气候,渔船一般是不出海的。“这条船很可疑!”洪玉梅小声而果断地说。她们留两个人原地监视,一个人迅速回去报告情况。顷刻间,两个哨所一齐出动,迅速赶到现场,很快查明了情况。由于这两个哨所团结战斗,紧密配合,出色地完成了守卫海防的战斗任务。群众都赞扬说:“有这样亲密无间的‘战友哨’看守祖国南大门,我们可以放心啦!”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军民并肩守海防
本报通讯员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