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2月8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在党最需要的岗位上战斗
——记人民解放军某部尹官仁同志
在一辆南来的列车上。
武汉军区某部通讯营营长尹官仁同志,望着窗外的无限春色,思潮翻腾。他想起昨天工厂欢送军代表时,群众的殷切希望,展望又要开始的部队生活,浑身焕发出一股青春的活力。他决心要象那春天的种子,在党最需要的地方,沐浴阳光,生根、开花、结果。
听说营长从三支两军第一线胜利归来了,通讯营的干部想,先让他在师里休息几天,然后再接他回来。可是,晚啦!师里告诉他们,尹官仁已经到他战斗过多年的侦察连协助工作去了。
尹官仁一头扎进连队,在党最需要的岗位上开始了新的战斗。
只要党需要,到哪都行
今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啊!尹官仁一踏上沸腾的军营,就被战士们生龙活虎的练兵劲头吸引住了。他想,要是立刻就投身到训练场上,把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点滴体会传授给年青一代,那该多好啊!
部队领导也在考虑:为了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侦察连多么需要象尹官仁这样的老同志去帮助工作啊!可是,要这个早就是营长职务的同志去协助连队工作,他愿意吗?大家认为他会坚决服从党的决定的,他们想起了尹官仁过去的种种情形:
一九六一年,领导决定调尹官仁到侦察连当连长。在师侦察科担任参谋已经三年的尹官仁,二话没说,打起背包就出发。
一九六三年,尹官仁被提升到师农场当副场长。他处处以普通一兵的姿态出现。春耕季节,放牛班特别忙,尹官仁就当了一名牛倌。战士们说:“副场长,这活还是我们干吧!”尹官仁风趣地说:“这放牛也是‘倌’,为啥不能干?”
一九六四年,侦察连缺连长。有人想把尹官仁调回来,又觉得叫一个副营职干部再当连长,这不明摆着是“降职”吗?一时拿不定主意。尹官仁知道了,就找到领导,说:“当副场长是干革命,当连长也是干革命。”对于这样一位共产党员,领导还能说什么呢?
一九六五年,部队决定让尹官仁到地方工作。尹官仁的思想斗争开了。是啊,这个靠小米养大的延安贫农的儿子,现在要离开多年来哺育自己成长的部队,怎能不有些留恋?可他一想到自己参加革命来第一次对党的分配打折扣,又感到不安。党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坚强信念,使尹官仁认识到:军队工作、地方工作,同样是党的事业。这次工作岗位的变换,只是阵地的转移,等待自己的是一场新的战斗。于是,他愉快地告别了领导和战友,转业到了新的岗位。
半年以后,因为工作需要,尹官仁又回到了部队。……
一天晚上,从三支两军第一线回来的尹官仁报到来了。领导征求他对工作安排的意见,尹官仁说:“我只有一个愿望,就是尽快地分配我工作。至于到哪,这要由组织上来定。只要党需要,到哪都行。”
不是在职连长,也要努力工作
尹官仁来到了侦察连。在党支部的领导下,他象一头老黄牛那样积极努力地工作。白天,他跟班作业在现场,从捕俘点到投弹场,作示范,讲要领,认真教学;晚上,他深入班里和战士们谈心,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深夜了,他还在认真准备第二天的教学方案。有人说:“老尹,你又不是在职连长,工作何必那样认真呢?”尹官仁说:“不是在职连长,也要努力做好工作。为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我们人人要尽责呀!”
为了做好工作,尹官仁对工作极其负责。
侦察兵山地演习就要开始了,尹官仁带病和干部们一起,翻山越岭地挑选演习场地。他们跑了二十多里,总算找到了一个地方,大家喘着气,等候老连长点头。尹官仁放开脚步在周围又跑了一转,摆摆手说:“这里地形太简单。走!”一个上午快过去了,年轻人的衣服都湿透了几遍,才算又挑上了一块演习场。尹官仁叫别人下口令,自己认真地做动作。完了,他问大伙,这样的场地是否合乎考核侦察兵的标准?大家摇了摇头。“对,咱们再找复杂一点的地形。”已经跑了四十多里,尹官仁还是那句话:“平时训练就要挑最复杂的地形,打起仗来,我们侦察兵才能象奇袭白虎团的英雄一样,不畏险阻,克敌制胜。”这一天,他们顶着盛夏的骄阳,跑遍了周围的山岭,终于找到了一个理想的演习场地。
为了共同做好工作,尹官仁对同志满腔热忱。
战士小高复员时,开始不大想回老家,尹官仁就和他一起学习毛主席的教导,耐心地做工作,使小高提高了认识,愉快地回到了农村。以后,尹官仁又经常给小高写信,鼓励他扎根农村。当听说小高在大好形势下忽视了阶级斗争时,又写信帮助他学习党的基本路线,提高他的阶级觉悟。小高变成了村上抓革命、促生产的一名闯将。
为了做好工作,尹官仁对技术精益求精。
侦察连手枪排的射击,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今年,党支部分工由尹官仁和副连长严心荣负责手枪排的训练。经过大家的努力,手枪排第一次取得了优秀成绩。师里转发了他们的经验,许多单位也前来取经。成绩,没有蒙住尹官仁的眼睛,他决心象白求恩那样,对技术精益求精。对于手枪射击来说,一枪能打个七八环总算不错了吧,可尹官仁想,为什么有时又打十环呢?他深入到训练场,仔细地反复地观察每个战士的击发动作,发现主要原因是没有很好掌握合力击发的要领。他就再三示范,反复讲解;还请一些战士介绍经验。以后,手枪排九次实弹射击都取得了优秀成绩,其中有五次的优秀率,达到了百分之百。
要干一辈子革命,管几辈子事情
侦察连的荣誉室里,灯火通明,尹官仁站在红旗下,给大家讲述着连队的战斗历程。
侦察连是一个有着光荣传统的红军连队。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里,老一辈出生入死,写下了灿烂的诗章:他们生擒敌军师长,智俘叛匪司令,活捉美军少校,被授予“英雄侦察连”的光荣称号。想想过去的老英雄,看看眼下的新一代,作为侦察连的一名老战士,尹官仁深深地懂得,要让血染的战旗永不褪色,就要培养好新一代。
副指导员刘传文,是一九六二年入伍的干部。他见连里又新提了副指导员,觉得自己是超编干部,思想有些波动。尹官仁决心要帮助他前进。
夜深了,尹官仁和刘传文还在促膝谈心。这一对在一起度过了将近十个春秋的老战友,越谈越火热。刘传文望着老连长,听着,想着,斗争着。是呀,战争年代,老连长是“剿匪突击侦察连”的尖刀班长;和他一起入伍的同志,有的当了副师长,原来的新兵成了他的上级,可他从未因此思想波动过。我也是一个共产党员,怎能成天考虑个人的得失?他激动地说:“老连长,我明白了,在组织上可能有超编的现象,但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为革命事业奋斗,什么时候都在编。”
不久,上级调刘传文去办侦察骨干集训队,军政两副担子压在了他的身上。尹官仁又找他商量工作,教他千条万条要抓路线。刘传文在尹官仁的帮助下,把路线教育摆在首位,集训队的工作做得很好。他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狠抓主观世界的改造,思想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被部队党委树为模范干部。
刘传文的进步,使尹官仁的认识有了新的突破。他说:“过去我光想,自己活一辈子就要干一辈子革命。现在看来,为了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还要想到下辈子的革命,管几辈子的事情!”
尹官仁想得远,管得对。为了把年青一代培养成执行正确路线的自觉战士,他辛勤地工作,用毛泽东思想哺育着株株幼苗。
连里在训练时展开了革命竞赛,六班长张宏佑见几次比赛都落了个倒数第一,就埋怨战士不争气。尹官仁来到六班,和大家一起训练,共同学习毛主席关于“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的教导,组织大家对班里的情况进行认真分析,寻找训练上不去的原因。同时,尹官仁又耐心地帮助小张端正了竞赛态度。以后,小张抓路线,促训练;为革命,争红旗。同志们有了问题,他及时做思想工作;新战士训练遇到了困难,他发动群众开展小群练兵活动。在正确路线指引下,六班的竞赛方向对,训练形势好,考核时,全班五个项目都获得了优秀成绩。
在前进的行列中,永远是个新兵
春去夏来,转眼又是秋天。
在这收获的日子里,侦察连也传着丰收的喜讯:路线教育,带来了连队的深刻变化,新人新事层出不穷;军事训练,都获优秀。侦察连成了全师的先进典型。
前进在继续革命大道上的尹官仁,被军党委评为模范党员,荣立二等功,上级领导机关还号召所属部队向尹官仁同志学习。在成绩和荣誉面前,尹官仁的回答是:要把成绩当成新的起点,不特殊,不自满,永葆革命青春,当好普通一兵。
今年九月,尹官仁的爱人病在武汉,打电报叫他去照顾一下。在同志们的再三说服下,尹官仁答应回家去看看。上车的时间快到了,一班派来摩托,想送送老连长,可他早背起挂包,步行走了。第五天晚上,尹官仁就回来了。同志们都惊诧地问:“你不是一个月的假吗?为啥回来得这么早?”尹官仁抹了抹额上的汗,认真地说:“战士们平时有事请假,一般都是一星期,我也是一个兵,为啥特殊?”
党的十大给了尹官仁继续前进的力量,他象个上足了发条的表针,一刻也不停地奔忙着。
了解侦察兵生活的人都知道,敌后侦察是一项最艰苦的训练,同志们劝他不要参加。可尹官仁象新兵一样,全副武装地和连队一起出发了。经过三十多里的急行军,傍晚,部队赶到了遍地是浅沼、芦苇丛生的潜伏区。尹官仁先给大家讲了敌后潜伏的意义,又讲了隐蔽、防冻的要领,就带头进入了掩体。夜越来越深,秋风越来越紧,同志们担心老连长的身体,劝他到指挥所去休息。尹官仁却象钉子一样钉在那里,和大家一起认真演练着各种敌后侦察的本领。完成“敌”后侦察任务,已是第二天的早晨。尹官仁带着连队,迎着初升的朝阳,朝气蓬勃地前进!
本报通讯员
(附图片)
师长当兵
卞俊文摄


第3版()
专栏:

为人民开出幸福泉
今年四月以来,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五十多天没下过一场透雨,东乌旗沙麦公社汉乌拉大队仅有的三口井干了两口,牧民们只好赶着羊群,套上牛车,到二三十里外饮羊取水。
北京部队某部五连来到汉乌拉大队执行任务,看到这种情况,决心帮助牧民解决用水问题。
一天,指导员杨明凡为了找水的事,又来到老贫牧阿格尔的蒙古包。六十多岁的阿格尔向他讲了一个神话故事:很久以前,南山有一眼泉,清澈的泉水滋润着四周的牧草,人喝了泉水就会力大无穷;马吃了泉边的草就会迅跑如飞。后来,贪心的王爷霸占了泉水,赶走了取水的牧人。神仙发了怒,连刮了七天七夜大风,从此,沙石埋没了泉眼。
听完这个故事,杨指导员站在包房前朝南山望去。心想:这个神话,可能是以真实的情况为基础的。两山夹一嘴,必定有泉水。这山夹有几道沟谷,也许真有泉眼吧!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全连同志,大家都说有道理。第二天正是休息日,全连组成二十多个找水小组,扛着锹镐上山了。
为蒙古族牧民兄弟找水,谁也不怕苦和累,哪怕是一块石头有些湿气,一丛野草特别旺盛,战士们都不放过,硬要挖出一米多深来看看。他们找啊找啊,一直找到傍晚,在南山沟的一片乱石洼中找到了一点希望。大家挖了四天,总算从石缝里看到几条细线般的水流。
太阳又落山了,大家边走边商量开泉的办法。阿格尔大爷提出用炸药炸开盖在泉上的石板,大家都赞成。第二天,杨明凡带领两个班的战士来到南山。一部分同志扩大坑基,清除碎石,一部分同志打眼放炮。“轰隆”一声炮响,石板湿润了;又一阵炮响,石板底下渗出了水珠;最后一阵炮响,没等炸飞的石头落地,一股清凉的泉水就涌出来了!
就这样,两个班的同志大干了九天,终于开出了泉水,还砌了一个蓄水池。从此,每当牧民们赶着羊群到池边饮水的时候,就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亲人解放军,姑娘们放声唱道:
解放军为我们开出了幸福泉啊,
草原人民心欢畅;
我们永远和亲人在一起哟,
把边疆建设得更富强。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永挑“爱民水”
湖北省咸宁县横沟公社,传颂着“爱民水”的故事。
那是一九七一年六月,这一带久旱无雨,社员们除挑水抗旱外,还要利用一早一晚的时间,轮流给五保户李马四大爷挑水。
一天清早,社员小黄挑着水来到李大爷家,揭开水缸盖,只见满满一缸清水,以为是别的社员挑来的,怪自己来得迟。第二天,东方刚吐白,小黄又给李大爷来挑水,掀开缸盖一看,又是满满一缸清水。一连十多天都是这样。
是谁挑的水呢?李大爷和小黄都很纳闷。
一天,夜已深了,李大爷坐在门后,看谁来送水。他等呀等呀,突然听见一阵轻轻的脚步声,向外一看,只见战士余昌友挑着一担水来了。
眼前的情景,使李大爷心潮起伏,往事涌上了心头。
那是一九四三年,这里也是天旱,庄稼旱死不说,吃水也困难。一天,一股国民党匪军败退到这里,先是把各家的水和吃的东西一抢而空,然后,霸占了水井,把有些家的水缸、水桶也砸了……
一天早晨,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一支部队唱着“人民战士处处爱人民”的歌开过来了。国民党匪军望风而逃,临走还炸毁了水井。
开过来的是八路军。他们先把各家的院子扫得一干二净,然后从很远的地方用盆端来水,送到各家。有些战士嘴上干得裂开了口子,直流血,还是把水先送给群众。
后来,战士们挖了两口井,又帮各家做了水桶水缸。部队临走的那天晚上,还把各家的水缸挑得满满的,院子扫得净净的……
现在,李大爷看看门前这口当年老八路给他做的水缸,再看看眼前这个给自己挑水的年轻战士,他急忙上前,拉着小余,激动地说,“你,你多象当年的老八路啊!”
第二天,小余在李大爷的水缸上写上了“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十二个大字。从那以后,不管刮风下雨,他从不间断地给李大爷挑水。
三年过去了。前不久,部队换防时,余昌友做了两担水桶,一担留给了新来的战友,让他继续为李大爷挑水;一担自己带上,决心走到那里把爱民水挑到那里。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一筐大鲤鱼
一天下午,解放军某部三连野营训练来到了辽宁省本溪县小市公社。
部队住下以后,司务长便去准备饭菜。他来到附近的商店,正赶上卖鲜鱼,心想:今天大家行军很疲劳,晚上这顿饭菜改善一下,大米饭就燉鱼,正好。可是,一看柜台前有不少买鱼的群众,又打消了买鱼的念头。这时,正在卖鱼的商店张主任一见司务长,便亲切地打招呼:
“解放军同志买鱼吗?”
“不!我买白菜。”
司务长走后,张主任心里一直在想:子弟兵野营训练成天风里来,雨里去,翻山越岭,不辞辛苦,为的是保卫祖国,保卫社会主义,保卫人民的胜利果实。今天,解放军野营训练来到我们家门口,刚才我为什么不让子弟兵买些鲜鱼呢?问解放军买不买鱼,问的多不应该呀!张主任怀着十分内疚的心情,和服务员们一商量,就挑了二十多条大鲤鱼,用筐抬着给三连送来了。
三连炊事班离商店不远。张主任他们一进屋,司务长心里就明白了。他想:我们是人民的军队,人民群众越是关心我们,我们越要谦虚谨慎,不与民争利。便对张主任说:“你们关怀子弟兵的心意我们收下。但是,这筐鱼咱们不能收!你们地处山区,交通不方便,不象沿海和平原地区吃鱼比较方便,这筐鱼还是卖给群众吧!”张主任一看解放军执意不收这筐鱼,便着急地说:“你们为了我们辛辛苦苦搞战备应该,帮我们挑水扫院子应该,难道买下这点鱼就不应该吗?”他一声“走”,几个人把鱼留下就离开了炊事班。
司务长一看这事难办了,赶忙到连部汇报。党支部研究后,认为司务长的想法是对的,随即派副连长、司务长和一名战士,把鱼送回了商店,并表示感谢。在场的群众目睹亲人解放军这种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精神,都赞叹说:“毛主席领导的人民军队,真是好啊!”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广州部队某部战士向老大娘学习打草鞋,决心发扬我军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不断前进。
 本报通讯员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