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2月6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塑造英雄典型
——评革命现代京剧《杜鹃山》的矛盾冲突
  闻哨
敢不敢写矛盾冲突和如何写矛盾冲突?这是当前文艺创作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为了塑造无产阶级的英雄典型,就必须反对“无冲突论”,写好矛盾冲突。
革命现代京剧《杜鹃山》从党的基本路线出发,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去观察生活,“把其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既敢于在精心的艺术概括中设置矛盾、激化矛盾,又善于转化矛盾、解决矛盾,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成功地塑造了党代表柯湘这一高大的无产阶级英雄形象。

《杜鹃山》以柯湘为中心,着重设置了三组矛盾,即:柯湘与农民自卫军队长雷刚的矛盾,柯湘与混进农民自卫军的内奸温其久的矛盾,以及柯湘与反动地主武装靖卫团团长毒蛇胆的矛盾。根据毛主席关于“在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还有两种情形必须特别地提出来加以分析,这就是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的教导,剧本突出了柯湘与雷刚的矛盾,通过党对农民自发队伍的改造,反映了秋收起义时期的伟大斗争,歌颂了毛主席建军路线的伟大胜利。
《杜鹃山》不但敢于以主要英雄人物为中心大胆设置矛盾,同时,还敢于在把握住矛盾性质的前提下,激化这些矛盾,使矛盾冲突惊心动魄,英雄形象鲜明突出。
激化矛盾,首先必须写出矛盾冲突的生活基础和思想基础,写出矛盾激化的必然性,在此基础上加大矛盾冲突的分量。在第三场《情深如海》中,作者把柯、雷之间的矛盾激化到了拍桌踹凳,刀枪相向的境地。这样惊心动魄的冲突难道是偶然发生的吗?不!它是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在革命队伍内部的必然斗争的反映。剧本充分揭示了产生这一强烈冲突的思想基础,即柯湘与雷刚在思想、路线、世界观方面的差距:他们一个是用马列主义、毛主席革命路线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一个是不懂党的纲领和路线的自发的农民暴动领袖;一个是胸怀共产主义的大目标,“洒热血,求解放”,“要为那天下的穷人争自由”,一个是被狭隘的复仇思想束缚了政治视野,“只看到一村一户血泪帐,望不见革命征途万里长”;一个是心明眼亮,把劳苦大众看作革命的主力,把豪绅列强看作死敌,对白军俘虏宽大,对一般商人争取,一个是“良莠不辨,是非含混”,分不清敌我友,立下了杀俘虏、扣商人、打雇工的“老章程”。这两种不同的思想是根本不相容的。柯湘要实现其改造雷刚及其领导的农民自卫军,就要坚持党的路线和政策,破掉农军的“老章程”,而雷刚头脑中的狭隘的复仇思想却又是根深蒂固的,“谁要把俘虏、商人给我放走,他就是雷刚的冤家对头!”这就必然要发生激烈的矛盾斗争。雷刚还未出场,围绕着分浮财是按党的新章程还是照“老章程”的斗争,已造成“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当温其久煽动,雷刚下令,邱长庚举起扁担要打被迫替土豪推车的雇工田大江时,柯湘以反潮流的大无畏精神,高喝一声“不准打”!疾步上前,夺下扁担。矛盾一触即发,雷刚拍桌大怒,指责她“反与豪绅是一家”,要她回答“你这个共产党,是真还是假?”刀枪相逼,把矛盾激化到了惊心动魄的境地。
为了激化矛盾,《杜鹃山》还把各种矛盾汇集到柯湘面前,围绕着柯、雷矛盾这条主线,几条矛盾线索纵横交错,一环扣一环,层层深入,不断激化,造成惊涛骇浪之势。第五场柯、雷之间所展开的关系到农民自卫军胜败存亡的尖锐斗争,是第三场中矛盾冲突的深化和发展。当反动地主武装靖卫团向杜鹃山发动反革命进犯之后,究竟是坚决执行党的指示,运用“敌进我退”的作战原则,将部队转移出山,会合主力部队消灭敌人,还是不顾敌强我弱的客观现实,违背党的指示冲下山去和敌人
“拼他个鱼死网破”,这两种思想的激烈斗争构成了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在这里,剧本把柯湘与毒蛇胆、温其久的矛盾,全都和柯、雷矛盾汇合在一起,起到了强化柯、雷矛盾的作用,更加显示出这一斗争的尖锐性、复杂性、严重性。柯、雷矛盾之所以如此尖锐,首先是有其内在的思想基础,同时,又是和毒蛇胆设下“金钩钓鱼计”、温其久对雷刚挑拨煽动分不开的。毒蛇胆利用雷刚的狭隘复仇思想,欺他“性情莽撞,思想简单”,设下“金钩钓鱼计”,温其久里应外合极力煽动雷刚下山,陷之于虎口。在雷刚终于不听柯湘的劝阻,冒险冲下山后,温其久又进一步蛊惑战士,煽动杜小山,矛头直指柯湘,公开挑拨柯湘和农军干部、战士的关系,妄图瓦解军心,分裂部队,把革命置于死地。“无产者等闲看惊涛骇浪”,面对如此纵横交错、波澜重叠的矛盾冲突,柯湘“自有明灯在心间”。她劝阻雷刚,说服战士,安慰杜小山,严斥温其久,沉着镇静,力挽狂澜。这样,柯湘的英雄形象如中流砥柱,巍然屹立在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惊涛骇浪之中,表现出了共产党人善于识别潮流,敢于反潮流的革命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在这矛盾冲突的高峰,剧本为柯湘安排了《乱云飞》这一核心唱段,又揭示出她所以敢于反潮流、挫匪军的力量源泉。
激化矛盾,一定要符合人物的基调。所谓符合人物的基调,最主要的是把握好所写的矛盾冲突的性质,在塑造好主要英雄人物的同时,不要损伤其他英雄人物的阶级本质。如第三场柯、雷矛盾虽然激化到了惊心动魄的境地,却又丝毫没有越出无产阶级思想和农民狭隘意识这对矛盾的范围。观众决不会因为雷刚对柯湘的指责而怀疑柯湘,因为通过前面刑场斗争的铺垫,大家都很清楚柯湘是一个坚贞不屈的共产党员;同样,观众也不会因为雷刚同柯湘的冲突而怀疑雷刚的阶级本质,因为前一场雷刚拚死从刑场救出柯湘这一行为,已经表现了他对党的热爱。正因为如此,所以,当他因对党的政策不理解而怀疑柯湘是个“假共产党”时,才表现得那么暴怒,冲突才那么强烈。正是在这种激烈的矛盾冲突中,柯湘执行毛主席建军路线的坚定性,作为我党一个政治军事干部的高度的政策水平,以及她对阶级兄弟的深厚感情和热情帮助,才能得到充分的表现。《杜鹃山》的创作实践表明:在把握住矛盾的性质的原则下,矛盾冲突激化得越强烈,英雄形象越鲜明。

毛主席指出:“共产党人的任务就在于揭露反动派和形而上学的错误思想,宣传事物的本来的辩证法,促成事物的转化,达到革命的目的。”在文艺创作中,设置矛盾,激化矛盾,是我们的手段;解决矛盾、转化矛盾才是我们的目的。没有强烈的矛盾冲突不行;但是,如果矛盾冲突十分强烈,矛盾的转化却简单无力,那就会陷入“为冲突而冲突”的泥潭,英雄人物就不可能立起来,甚至可能受到严重的歪曲。因此,必须写好矛盾的解决、矛盾的转化。
让最主要的英雄人物处于发现矛盾、解决矛盾的地位,这是写好矛盾转化的关键。在《杜鹃山》中,作者把各种矛盾都汇集在柯湘的面前,由柯湘去发现矛盾、解决矛盾。这样,在三组矛盾中柯湘都始终处于主导的方面,处于支配的地位。刑场上,毒蛇胆气势汹汹,叫嚣要把共产党“杀绝斩尽”,威胁群众“安守”蒋介石的“党规国法”,柯湘却以“后发制人”的战术,出敌不意,突然发问,揭穿了国民党的所谓“党规国法”,宣传了“只有马列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工农的救命星”的伟大真理,使毒蛇胆张口结舌,处于被审判的地位。对隐藏在革命队伍内部的内奸温其久,柯湘在了解其出身、经历的基础上,以灵敏的政治嗅觉,洞察出了温其久的阴谋,并在掌握了人证、物证的情况下,揭露了这个内奸的狰狞面目。而对于雷刚,对于农民自卫军战士,柯湘也是主动地向他们“灌输”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提高他们的阶级觉悟和路线觉悟,破掉了农军的“老章程”,使之走上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正确轨道。
写好矛盾的转化,必须赋于主要英雄人物解决矛盾的方法和手段。以柯、雷矛盾为例。如何对待田大江,这是一场执行不执行党的路线政策的思想斗争,解决这一矛盾,转化这一矛盾,是关系到雷刚和农军能否接受无产阶级思想的改造,走上毛主席建军路线的关键问题。剧本为柯湘解决矛盾安排了四个层次:首先,她针对雷刚认为田大江为土豪做事就该打的糊涂思想,启发为土豪做过事的自卫军战士把手举起来,激发了雷刚的阶级情。继之,柯湘反问:“难道咱们都是土豪?都要挨革命的扁担?”从侧面对雷刚进行了有力的批评。在做了上述两项铺垫之后,柯湘才因势利导,引述了毛主席的伟大教导:“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从正面深刻地批判了雷刚的错误,对他进行党的政治路线的教育,使雷刚悔恨交加,猛掷扁担,一把抱住田大江,达到了矛盾的转化。最后,剧本还通过描写田大江参军,渲染了矛盾转化的后果。又如柯、雷之间的第二次冲突,通过柯湘对这一矛盾的干脆利落、从容不迫的处置,充分显示了她卓越的斗争艺术和出色的政治工作才干。在那雷刚下山遭擒,全军浮动的严重形势下,柯湘则临危不乱,运筹有方。她首先召开支部会,冷静分析斗争形势,制定作战部署;接着,她亲自率领尖刀班飞兵直插三官镇,救出了雷刚和杜妈妈。在击退敌人追兵之后,她以迂回发问的方法,使温其久在雷刚和自卫军战士面前处于自供的地位,并以人证物证揭露了温其久的内奸真面目,震动了雷刚。在雷刚愧痛难言的情况下,她又从正面教育雷刚,指出“狭隘的复仇思想,遮住了你目光”,指出了“农民武装必须步步跟定共产党”“党指挥枪”的伟大真理,拨开了雷刚心中的迷雾,擦亮了他的双眼。从雷刚拍刀相向,逼问柯湘:“你这个共产党,是真还是假?”到他发自心坎地说:“听党代表的”;从他责怨“党代表隔岸观火不许交战”到他决心“从今后我跟党南北转战,做一个胸怀宽广,奋斗终生的优秀党员”,这中间的矛盾冲突多么激烈尖锐,而柯湘对于矛盾的解决,又是多么有力、可信啊!正是在解决这些矛盾的过程中,使柯湘的英雄形象扎实丰满地树立起来。
《杜鹃山》是毛主席建军路线的颂歌,是贯彻执行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的又一重要成果。它的发表,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让我们在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的指引下,努力学习革命样板戏的丰富经验,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
(附图片)
“家住安源萍水头,三代挖煤做马牛”。柯湘向农民自卫军战士诉说自己的苦难家史。
新华社稿


第3版()
专栏:

双双草鞋寄深情
解放军某部 风举
在《杜鹃山》中,有个党代表柯湘给雷刚和新战士送草鞋的细节。这个貌似平凡的细节,对于塑造柯湘的英雄形象,丰富作品的思想内容,起了一定的作用。
这双双草鞋,表现了柯湘对广大农军战士的深厚阶级情谊。柯湘,自从肩负光荣使命来到杜鹃山之后,日日夜夜在为自卫军的建设操劳。尽管工作繁忙,她仍然把农军干部、战士的生活时刻记挂在心上。正当战士们紧张训练急需鞋子的时候,她亲自编织了草鞋,送到战士手中。雪中送炭,情深谊长。特别是她专为雷刚打了一双大号合脚草鞋,更表明了她不仅是农军干部、战士的带头人,而且是了解和关心每一个同志的“贴心人”。柯湘送的是双双草鞋,给广大农军战士带来的却是党的温暖,同志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革命风尚。“青竹吐翠蓬勃向上”,杜鹃山面貌的变化,凝结着柯湘的多少心血啊!
这双双草鞋,寄托了柯湘对广大农军战士殷切的期望。在大批新战士入伍,自卫军扩建武装之后,作为党代表的柯湘,面临着率领自卫军沿怎样的道路前进的问题。柯湘深知杜鹃山并非是世外桃源,与世隔绝,社会上的阶级斗争必然反映到革命队伍里来。是象温其久那样带着自卫军走州过府大吃大喝,还是牢记党的指示,引导新战士保持劳动人民本色,艰苦奋斗?这是两条根本对立,水火不相容的建军路线。吃南瓜红米饭,穿自打的草鞋,这是我军的革命本色。只有树立这种艰苦奋斗的好作风,农民自卫军才能贯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跟着党闹翻身,走正道,大路通天步步高。柯湘送的是双双草鞋,但在战士的心灵里却播下了井冈山的火种,它将激励着广大农军战士沿着毛主席指引的道路胜利前进。


第3版()
专栏:

实写为主虚实结合
——学习《杜鹃山》创作手法札记
成之炜 吴欢
革命现代京剧《杜鹃山》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运用实写为主、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成功地塑造了柯湘高大丰满的无产阶级英雄形象。
实写,就是用直接描写的方法来塑造英雄形象,通过人物本身的语言、行动来显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虚写,则是用间接描写的方法,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地描写英雄人物的性格特征。实写和虚写互相依存,互为补充,共同为多侧面立体化地塑造英雄形象而发挥各自的作用。《杜》剧巧妙地把实写和虚写结合起来,一方面把柯湘置于矛盾冲突的尖端,通过她本身的语言行动来实写她的思想和性格;另一方面在剧情规定柯湘不必出场的时候,又通过其他出场人物来虚写柯湘,使她的形象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由于虚实结合恰到好处,不论在柯湘出场或不出场的时候,她始终都处于舞台的中心地位,成了推动和解决矛盾的主导力量。
《杜》剧在处理实写和虚写二者关系的时候,坚持了以实写为主的原则。我们知道,在社会主义的舞台上,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思想性格,主要是通过英雄人物本身的行动和语言显示出来的,其他人物的言行只能起烘托或反衬的作用。因此,实写和虚写这二者不能等量齐观,实写是主要的,虚写是次要的;实写是虚写的基础,虚写是实写的辅助。《杜》剧正确地摆正了实写和虚写的关系,全剧九场戏,柯湘直接出场的就有七场,体现了实写为主的原则。特别是在全剧的重点场次三、五、八场里,《杜》剧把各种矛盾汇集在柯湘面前,制造了一个又一个汹涌的浪头,为英雄人物提供了充分的用武之地,从各个不同的侧面表现了柯湘崇高的精神世界:既有高度的路线觉悟和坚定的党性原则,又满腔热情、循循善诱,善于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既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又有机警敏锐、玩敌于股掌的巧妙斗争艺术;既是一个运筹帷幄、驾驭风云的优秀指挥员,又是一个风尘仆仆、平易近人的普通劳动者……《杜鹃山》在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把艺术的聚光灯集中在柯湘的身上,通过精雕细刻的实写,鲜明地突出了她中流砥柱的高大形象。
强调以实写为主,并不是说虚写就无足轻重。在一部作品中,特别是戏剧作品中,主要英雄人物不能场场都出现,事事都沾边,而只能让他在矛盾冲突和情节发展的关键时刻上场。因此,当主要英雄不在场的时候,就有必要用间接描写的方法,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来烘托主要英雄人物。《杜鹃山》的第六场《铁窗训子》,剧情内容规定了柯湘不必出场。但是,《杜》剧通过精彩的间接描写,却为柯湘形象的塑造添上了有力的一笔。这场戏设计的特点,是和第五场《砥柱中流》密切呼应,紧扣住前场戏所描写的柯湘和雷刚的矛盾冲突而展开的。雷刚所以犯下莽撞下山的错误,主要是两个原因:一,被狭隘的复仇思想遮住了眼光,因而他识不破毒蛇胆引诱他下山的诡计,也听不进柯湘对敌人阴谋的正确分析;二,内奸温其久利用了他狭隘的复仇思想,煽风点火,竭力撺掇,致使他背离了党的指示贸然下山。第六场就抓住这两个问题,“对症下药”地安排了两个层次:先是通过杜妈妈对雷刚进行了正面的教育。杜妈妈对柯湘丈夫牺牲情况的叙述和对柯湘崇高品质的赞美,和第五场中雷刚所表现的狭隘复仇思想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因而使雷刚认识到了“党代表强咽深仇,任劳任怨,肩挑重担,品格崇高”,开始悔恨自己“莽撞下山乱了步调”;接着,又通过毒蛇胆从反面对雷刚进行了教育。毒蛇胆巡视牢房所发出的放长线钓大鱼的恶言毒语,也是和第五场里雷刚不听柯湘对敌人奸计的正确分析构成了鲜明的对照,因而使雷刚明白了自己冒险下山确是中了敌人的圈套。这场戏通过一正一反两个情节,从思想到行动,处处用雷刚对自己错误的认识烘托出柯湘的正确,实际上起了深化柯湘的英雄形象的作用。
《杜》剧的创作经验表明,虚写的场次是不能随意设置的。主要英雄人物没有在场的场次,要紧扣住全剧的主线,而不能游离主线;要着眼于烘托主要英雄人物,而不能夺主要英雄人物的戏。第一场《长夜待晓》,安排在柯湘正式出场之前。这场戏首先简练地勾出了一九二八年前后湘赣边界杜鹃山一带的时代环境气氛:豪绅地主对贫苦农民的残酷压迫,雷刚等在党领导的秋收暴动的影响下,组织农民自卫军揭竿而起,但他们由于缺少个“带头引路”的,因而三起三落,屡遭失败。这样在情节进展中,自然而然地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雷刚等渴望找到共产党。紧接着,犹如在沉沉黑夜里燃起一道希望的火光,共产党员柯湘被捕入监的消息传到了农军,引出雷刚等“抢一个共产党领路向前”的决心。通过这两个层次,戏一开场就把农民自卫军接受党的领导的必要性这一贯串全剧的主要矛盾突出到舞台中心,而即将出场的柯湘立刻成了引人瞩目的矛盾焦点。这场戏设计的深刻之处,还在于它通过雷刚等三起三落的曲折道路的交代,表现了他们身上所存在的思想局限性,从而暗示出这支农民武装被改造成为无产阶级军队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又通过雷刚等渴望找到共产党领路的描写,暗示出他们终将得到改造的可能性。这样,帷幕一拉开,就正确地规定了全剧主要矛盾的性质和发展趋势,给主要英雄人物柯湘在矛盾发展过程中充分表现其英雄性格提供了广阔的艺术空间。
应该指出,实写和虚写是相对而言的。对于柯湘来说是虚写的地方,对于出场人物来说又是实写。第一场通过雷刚虚写柯湘,但也表现了雷刚对党朴素深厚的感情和热烈的向往之情,这是对他思想的实写。《铁窗训子》一场既虚写了柯湘,又有力地实写了杜妈妈的英雄形象和雷刚思想的转变。在这里,主要英雄人物和其他英雄人物是“水涨船高”,而不是“水落石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