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1月9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沈阳市新城子区郭七大队党总支热情关怀青年成长
切实安排好知识青年的冬季生活
编者按:寒冷的冬季到了,郭七大队的党总支和贫下中农,满腔热情地帮助下乡知识青年安排好冬季生活,保证他们炕热屋暖,有菜吃、有柴烧,使他们感到阶级的温暖,增强了扎根农村干革命的思想。希望各地农村的同志也象郭七大队那样,热情地关怀下乡知识青年。
本报讯 沈阳市新城子区郭七大队党总支,遵照毛主席“要关怀青年一代的成长”的教导,在加强对下乡知识青年政治上关怀、生产上帮助的同时,满腔热情地做好生活管理工作,帮助他们安排冬季生活。
入秋以来,天气渐渐寒冷。郭七大队党总支把安排知识青年过冬的工作列入了议事日程,选派专人负责。为了保证入冬后青年点炕热屋暖,首先给青年点换了八铺火炕。接着修了六个锅台,屋内重新刷了白浆,使青年点室内整洁、亮堂。在分配烧柴时,队里特意给他们三千五百捆专用烧炕的干柴。妇女干部刘桂芹带领妇女社员,利用休息时间,把男同学的三十多床被褥拆洗干净。党总支还帮助知识青年安排好粮食、油料等食用物品。队里为他们宰了一头肥猪,炼了八十多斤油。为知识青年冬季生活做好物质准备。
在帮助下乡知识青年做好过冬生活准备的过程中,党总支注意引导他们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思想。知识青年为了让贫下中农少操心,自己动手建了四间猪圈、两间仓库。为了使十头猪有足够的饲料,他们把平时积攒的很多糠皮都磨碎存好。现在,青年们正在挖可储存五万斤菜的地窖,着手腌十五口缸的酸菜、咸菜。
党总支和贫下中农的关怀,使知识青年感到阶级的温暖,他们决心扎根农村,同贫下中农一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第3版()
专栏:

让新儿歌唱遍城乡
——记知识青年杨本红创作儿歌的事迹
在苏北里下河水乡,传播着千百首有社会主义思想内容而又活泼、动人的新儿歌。在创作这些儿歌的业余作者中,有一个下乡知识青年,叫杨本红。
小杨高中毕业后,来到兴化县吴家大队插队落户。一九七○年五月,贫下中农选她担任民办教师。三年来,她先后创作了三百多首儿歌。一些好作品唱遍了全县城乡,为无产阶级教育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小杨创作儿歌的念头,不是凭空来的。一天,知识青年跟着贫下中农学栽秧。正干得热火时,有几个小学生在田埂上唱什么“搭帮,搭帮,下田栽秧,前边有水蛇,后边有蚂蝗……”,内容庸俗无聊,受到社员们的制止。
这件事引起了大队党支部的注意: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斗争,是十分尖锐的。应该创作战斗的新儿歌去战胜腐朽的旧儿歌,牢固地占领文化教育阵地。支部把创作新儿歌的任务交给知识青年杨本红去做。
支部的希望,给了刚刚担任教师的小杨很大力量。一连几个晚上,她关在房里写出一首《我跟社员学栽秧》的儿歌。念给社员们一听,大家提了一大箩意见,说是把知识青年写成了单纯的劳动力,没有劲。头一炮没响,小杨气得搁下了笔。
晚上,党支部书记吴金富找到小杨,拿起她的笔,讲起了“笔”的故事:解放前,笔杆子掌握在地主老财手里,成了剥削压榨穷人的工具;解放后,贫下中农翻身做了主人,笔才成为人民手中的战斗武器。老吴语重心长地说:“笔是毛主席和共产党给我们的,拿起笔,就要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为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冲锋陷阵啊!”杨本红第一次感觉到手中笔的分量:创作儿歌,是参加战斗,是为了向旧的意识形态进攻!
小杨又挥笔上阵了。贫下中农辛勤劳动和知识青年虚心好学的情景,活现在脑海中,她感到自己站得高些了,看得远些了。一首新儿歌《一代新人在成长》跟贫下中农见了面:
芦叶宽,柳枝长,
我跟贫下中农学栽秧。
根根苗,棵棵壮,
誓为革命种好粮。
横成线,竖成行,
贫下中农齐夸奖:
“五·七指示指方向,
一代新人在成长。”
鲜明的思想和浓厚的生活气息,获得了群众的好评。这首儿歌很快被小学生们学会了,贫下中农也热情鼓励她。从此,夏晚纳凉,她和社员们促膝谈心,收集素材;冬夜灯下,她反复构思,逐字推敲。她坚持边实践边创作。一首首新儿歌出现了:《帮军属磨镰刀》、《长大要把骑兵当》,热情歌颂了军民鱼水情;《是谁画出这好风景》、《交通车》、《灯》、
《桥》,斥责了林彪反党集团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诬蔑。为了表达少年儿童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的真挚感情,她写出了《青竹竿》、《向日葵》;为了赞扬少年儿童热爱劳动、热爱集体的优秀品德,她写出了《长大做个好社员》、《河面上游来一群鸭》。创作中,杨本红感受到战斗的喜悦。
去年八月,四年级学生学珠算,一些同学不懂得打算盘的目的,马虎了事。怎样上好这一课呢?校领导决定让学生到生产队去,由贫下中农教他们算丰收账,在实践中进行教学。对这个办法,杨本红不但身体力行,而且热情讴歌:
小方桌,树荫放,
我在树下学算账,
算盘拨得滴嗒响,
加减乘除全用上。
爷爷一旁笑眯了眼,
磕磕烟斗开了腔:
“仔细算好别着忙,
看看又增产了多少粮?”
这年,全大队的早稻获得了丰收。学生的珠算成绩有了普遍的提高,全校形成了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空气。杨本红认识到:文化教育只有同群众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到普及,革命文艺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创作出来。人民群众的斗争生活,无产阶级教育事业的需要,鞭策着杨本红更加努力去创作。
然而,道路并不平坦。一次,杨本红为了写一首描写教师上门教学、搞好渔村普及教育的儿歌,整整改了三次。第一次小杨信手写来:“向阳花,朝阳开,背书包的老师到我家来,打开新课本,挂起识字牌,一、二、三、四学起来,教得认真学得快,一年就把文盲帽子甩。”读给群众听,大家说是就事论事,没有反映出社会主义时代的面貌。对此,小杨没介意,觉得加些政治术语就行了,于是把“一、二、三、四”改成“革命歌曲”。她以为这样修修补补就差不多了。可是大家一听,认为硬加上政治术语,没有说服力,还是不行。这下可把小杨难住了,为什么这样写都不着边际呢?
贫下中农引导小杨反复学习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她逐步懂得了要写出好儿歌来,必须刻苦钻研,反复推敲。于是,她认真学习革命样板戏的创作经验,学习一些比较优秀的革命诗歌。在同志们的帮助下,第三次修改诗稿,比较好地塑造出无产阶级教育革命战士的形象,描写了他们与贫下中渔之间的亲切关系:
岸柳托朝霞,
小河穿上了红衣绿褂。
飞燕展翅叫喳喳,
报告春风送客到渔家。
新课本,手中拿,
识字牌,身边挂,
菜花粘得满身黄,
露水湿透鞋和袜。
熟悉的声音穿林过:
“二娃,二娃,二——娃!”
二娃丢下铅笔往门外跨,
妈妈在网下招手笑哈哈:
“老师,你起这么早,
什么风把你吹到我们家?”
搬一条板凳挨肩坐下,
边穿梭儿边答话:
“贫下中农召唤着我,
教育新风送我走百家……”
新歌一曲传百里。这首儿歌写成后,在兴化水乡迅速传开了。大家还帮她琢磨了个新题目:《春风送我到渔家》。事实正是这样,强劲的教育革命的春风,吹到了村村舍舍,也吹到献身于无产阶级教育事业的知识青年的心坎上,报道着他们在广阔天地里,大有作为。杨本红正在这个队伍里,迈步前进。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湖南衡南县九眼塘知识青年专业队的青年,艰苦奋斗,自己打草鞋。
本报通讯员摄


第3版()
专栏:下乡知识青年书信

为革命乐于吃苦
北京下乡知识青年刘贵秀给妹妹的信妹妹:你好!
收到父亲来信,知道你即将奔赴农村,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我非常高兴。在你快踏上新的征途之际,我想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和你谈谈。
从城市到农村,是个大变化,思想上应该有吃苦的准备。拿我们寨子?生产队来说,地处山区,交通不便,抬眼是荒山秃岭,出门就得爬坡。过去,粮食产量低,遇到灾荒还要靠国家救济。吃水靠积存雨水;碰到天旱,就得往返十几里路下沟挑水。全村七户人家、二十一口人,只有二十间房子,牲口棚、库房就占去六间。我们一来,人数增加了一倍,住房有很大困难。
在困难面前,尽管贫下中农精心照料,我的思想斗争还是很激烈。是走,还是留?两条道路严峻地摆在面前。
这时,党支部请老贫农给我们讲家史、村史,让我们看贫下中农艰苦修筑的沟坝地和辛勤栽培的果木林。党支部书记还引我们到两孔没有门窗的土窑洞前,意味深长地说:“一九五八年,我们就住在这里开荒造地,每天吃冷馍,连冷水也喝不上。大家横下一条心,艰苦奋斗了十几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还要奋斗,我们不知道啥叫苦。”听了党支部书记的话,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妹妹,你还记得爸爸讲述苦难的过去吗?他刚懂事就为生活奔波,跟着爷爷拉黄土谋生。一次,因为没有防备好,被一个外号叫“黑瞎子”的警察发现,把爷爷关进拘留所。在万恶的旧社会,前辈们受尽了剥削,吃尽了苦。
毛主席说:“不少青年人由于缺少政治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不善于把旧中国和新中国加以比较”。想着毛主席对青年一代的关怀,想着贫下中农对我们的欢迎,联系自己的家史,我对“苦”有了新的理解。旧社会,贫下中农饥寒交迫,才是真“苦”;如今,我们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用自己的艰苦劳动去创造美好的未来,虽苦犹乐。我暗暗下决心,要在艰苦生活中磨练自己。
革命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记得一次下沟劳动,坡很陡。当时,我们特别害怕,互相搀着,一步步往下挪。贫下中农赶忙跑过来,扶着我们一个个下沟。抬头一看,六、七十度的陡坡又横在眼前。我们恨不得插翅飞过去。贫下中农嘱咐我们:上山下坡脚要站稳,胆大心细,习惯了就行了。为了使我们上、下坡方便,贫下中农利用休息时间,一镢头一镢头刨出一百多个土台阶。这件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从这里可以看出贫下中农对我们寄托着多少殷切的希望啊!
人常说:庭院里练不出千里马,温室里长不成耐寒松。一件件小事,一次次再教育,改变了我们对艰苦的看法。实践证明,没有苦,就没有甜。几年来,我们和贫下中农一道,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双手,盖起新房十三间,开荒造地一百八十余亩。全队粮食产量提高了两倍,苹果产量提高了三倍,并将泉水引上了旱垣。使贫穷的寨子?,变为粮丰林茂的新寨子?。当我们住进自己建起来的房屋,吃着自己生产的粮食,喝着自己引来的泉水,迎着朝阳,驾驶拖拉机,喜交丰收粮时,感到无比的幸福。
妹妹,我还要告诉你一个大喜讯,我们集体的代表胡玲芳,光荣地出席了党的十大。我们多么高兴啊!大家不断地高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万岁!”请你和我共享这无比的欢乐吧!
妹妹,我衷心的希望你不畏艰苦,扎根农村,茁壮成长!
姐姐贵秀 于山西蒲县


第3版()
专栏:

志在山区测风云
——记福建南靖县和溪公社农科所气象员、知识青年陈淑配
清晨,山巅的土楼里走出一位短辫子姑娘,她仰望高空:淡蓝色的天空聚着几朵白云;她俯视山下,乳白色的云层拥着山峰……她在小本子上写道:“六时正,天顶淡积云,山腰层积云海。注:晴。正好烤田!”她高兴得笑了。这个姑娘,是福建省南靖县和溪公社农科所气象员、知识青年陈淑配。
小黑板的故事
陈淑配有块小黑板,是公布天气预报用的。别看它小,却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两年前,公社党委抽调她到农科所气象哨“管天”时,她既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要是真能把天管住,春播不烂秧,秋收不湿谷,给农业生产当好“千里眼”、“顺风耳”,那该有多好!担心的是:公社气象哨,设备简陋,自己对气象知识一点儿也不懂,要是报错影响了生产,多见笑!她从外地借来了一些厚厚的《气象学》,又在房间里挂起小黑板,偷偷搞起了“天气预报”。
老天爷偏爱开玩笑。小陈预报第二天有雨,劝告同伴不要露天煮土农药,可是,第二天却碧空如洗,万里无云。小陈预报第二天天晴,翌日自己拆洗了被单,可是天色一变,雨哗哗下了起来。大家笑她:“管天管得被子被雨淋了!”夜里,小陈把小黑板上的字统统擦掉,躺在床上翻来复去睡不着。
第二天,公社党委书记韩荣琛语重心长地对小陈说:“搞天气预报,这是服务农业生产的大事,应该把小黑板挂到外面去,让大家都看到。农村是个广阔天地,许多贫下中农积累了丰富的看天经验,只要你虚心向他们学习,反复实践,一定能把天管好!”
韩书记的话使陈淑配受到很大启发,她决心在学习管天的过程中,虚心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努力改造世界观。于是,她毅然把小黑板挂到屋外的墙壁上。
聪明才智哪里来
小黑板一挂,引起了贫下中农、社员群众的注意。许多热心人经常跑来找小陈,给她当看天“顾问”。
小黑板预报天晴,有人说:“燕子低飞,保证有雨”。小黑板预报下雨,有人说:“蜘蛛张网,天会转晴。”英勇大队的老农送来一只灰斑鸠,月星大队的干部抓来两个小乌龟,他们说:“天气变,鸟儿会说话,乌龟会报告。”这一切体现着贫下中农的智慧和对青年一代殷切的期望!
陈淑配戴上斗笠,带着指南针、温度计、通风干湿球,走遍整个公社:看山水,看云雾,更重要的是,要在云雾山中拜访老师。
吉春大山,海拔一千多米,云封雾绕。山里住着一位善于看天的老人,名叫刘瑞海,是共产党员。一天,陈淑配冒雨上山,一鼓作气走了三十里路,终于找到刘大伯的土楼。
刘瑞海看见小陈冒雨登门,非常高兴,忙着沏茶煮点心。他看到小陈穿凉鞋,便赶紧找来布鞋,硬要她穿上。小陈心里感到很温暖。
小陈在刘大伯家住了三天,跟随刘大伯学习观察各种天象、物象。看到天上的彩霞,刘大伯说:“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看到山上、田间的各种飞鸟走兽、昆虫草木,刘大伯也都从它们的动静、声音、色彩等变化中说出天气变化的征兆。短短三天时间,刘大伯提供了一百多条看天经验。陈淑配感到: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真有学不完的知识。
彩虹的启示
陈淑配走访了全公社看天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农,搜集了七百多条看天谚语,实地查看了每座山脉的走向,测定了每个大队的温差,绘制了全社地形图。同时,又在农科所里养起了猫、鳖、蚂蝗、小鲫鱼等十几种对天气变化反应比较敏感的动物,为看天提供了有利条件。
但是,群众的经验毕竟只是间接经验。要把间接经验变为自己的直接经验,还需要反复验证、反复实践。就拿“东虹晴,西虹雨”这条谚语来说吧,书本上这样记载,老农们也都加以肯定。可是,陈淑配拿它来预报天气,却有时管用,有时不灵。有一次,虽然东边出了彩虹,却偏又下了一场大雨。
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陈淑配向毛主席著作求教,毛主席指出:“对于具体情况作具体的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小陈心里开了窍。有一天下午,东方天空又出现了彩虹。小陈留心观察,发现这条彩虹跟平常“东虹晴”的彩虹不大一样:一是在低空出现,弯度很小;二是色泽模糊,很快就消失;三是天色灰黄,不晴朗。她想,这条彩虹来得模糊,去得快,说明空气中湿度大,云层加厚,太阳光的折射受到了影响,因此,下雨的可能性比较大。接着,她又观察了其它物象:泥鳅上下翻滚,蚂蝗浮上水面。同时,当夜天色昏黄,月亮发毛。她便根据“月亮发毛,大水滔滔”和“泥鳅翻动天要变”等谚语,加以综合分析,准确地预报了第二天有雨。
彩虹给了小陈很大的启示:只有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才能把谚语用准、用活。一年多来,她初步验证出适合本地区使用的看天谚语近一百条,为搞好短期天气预报和灾害性天气预报,提供了气象资料,帮助了各生产队防止旱季烂秧、夏季暴雨冲击、秋末寒流袭击,在山区农业学大寨运动中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受到广大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的好评。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