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9月29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三周年

“人造平原”
——记大寨大队劈山填沟造平原的斗争
深秋,登上虎头山,人们看到在过去沟沟岔岔的后底沟里,出现了大片平展展的农田,上面长满绿油油的庄稼。这些几亩、几十亩大块的机耕平地,是去冬今春炸掉九座土山,填平四道深沟,把原来高低不平的四十多块梯田连在一起造出来的。祖祖辈辈在零星土地上劳动的大寨贫下中农,第一次有了这样大块平整的土地,都高兴地称之为“人造平原”。
大寨的“人造平原”,是大寨海绵式梯田在七十年代的新发展,是大寨大队持续大幅度增产的新套套。跟现在的大寨田相比,“人造平原”地块大,地面平,既扩大了耕地面积,又便于引水灌溉和使用机械耕种。外地前来参观的人们,为大寨贫下中农创新业的革命精神所感动,一致称赞说:大寨劈山填沟造平原的做法,为太行山区实现水利化、机械化闯出了一条新路,为山区农业高产再高产创造了条件。
二十多亩大的一块平地,在平原地带不算稀罕,但在山高沟深的大寨出现,却是农业生产上的一场革命。
过去,大寨的七百多亩土地,分布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共有四千七百多块。最小的地块刚能放下耧,卧下牛,最大的上等地块也只有几分大。合作化后,他们年年垒坝整地,七沟八梁该治的都治了,该闸的都闸了。山坡旱地的粮食亩产量已过了千斤,还能不能高产再高产?今后的农田基本建设还搞什么?成了大寨前进道路上遇到的一个新课题。
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同志,领着党支部委员们,登上虎头山,反复研究这个新课题。他们看到,几年来修建的梯田,虽然大部分已经变成保水、保土、保肥的海绵地,但是很多还不能直接灌溉,遇到大旱年景产量仍然不稳定。因为是旱地,一茬改成两茬也受到很大的限制。大寨大队的粮食加工、饲料粉碎、运输和打轧脱粒,已经实现机械化和半机械化了,尽管如此,但占用人工和畜力最多的农田耕种还不能使用机械。现在集体经济正在全面发展,再过几年,仅林业、牧业两项,全大队的劳动力也经营不过来。农田耕种不实现机械化,只靠这么点劳动力,今后就无法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支委们经过多次研究,根据搬土山修造打谷场的经验,提出了一个劈山填沟造平原的规划,交给社员们讨论。
新的事物一出现,人们议论纷纷。有的担心炸山会破坏熟土;也有人说,这些梯田已经变成了高产田,还费那么大的力气去搬山干啥!经过热烈的讨论,多数人认为,为革命种田不能只守老摊摊,还要敢于走新路,创新业。他们说,大寨多年修造海绵地,积累了熟化土壤的经验,平原造成了,能浇水,能透光,不怕塌土压坏庄稼,又能使用机器,这样的地就成了“刮金板”啦!
一九七○年冬天,麻黄沟里炮声隆隆,大寨大队劈山填沟造平原的试验开始了。人们苦干一冬春,搬掉了五个土山头,把三条沟连成一片,其中最大的一块平地有十亩大。当年播种玉米,获得了好收成。收了玉米又赶茬种小麦,第二年又丰收了。麻黄沟“人造平原”的试验成功,打开了人们的眼界。社员们高兴地说,咱大寨的潜力可大哩,年年挖,年年有。早这么干,大寨早就大变样啦!
一九七一年冬天,后底沟里又打响了人造平原的战斗。这里本来是一条乱石滚滚的干河沟,一九五五年在沟里闸了几十条大坝,造地四十多块,最大的地块不到二亩,小的只有几分。经过年年整修,加厚活土层,这些地都变成了亩产千斤以上的海绵地。如今,大寨的社员们要在这里搬掉九座土山,填平四条深沟,造出大块平地来。他们发扬当年“三战狼窝掌”的精神,顶风冒雪,挖洞炸山。为了不误新造平原的春耕播种,社员们即使离家很近,有时也把两顿饭挑到工地来吃。挖洞打炮眼时,腰不能直,腿不能伸,他们就趴在地上,用短把镢、短把锹,一寸一寸地往前挖。垒坝固堰,需要大量的石头。老英雄贾进才,带领十多个青年小伙子,爬上寒风刺骨的高山,抡锤采石。社员们几次劝他回家休息,贾进才笑笑说:“我一想到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就觉得支援世界革命的担子很重,在家里就再也躺不下去了!”苦干一个冬春,他们在后底沟里造出了十二块机耕平地,使原来只有二十多亩小块梯田的后底沟,出现平展展的八十亩农田,其中最大的地块有二十多亩大。人们驾驶着大型拖拉机,第一次在这“人造平原”上耕耙六、七次,并运来大量的灰渣肥和人畜粪,促进生土熟化。今年春天,这块平原的耕种任务,都是用农业机械完成的,既节约人力畜力,又加快了进度,抓住了全苗。抗旱斗争中,社员们又在这里修起了渠道,安装了水管,把郭庄水库的水引来灌溉,滋润着受旱的庄稼。
大寨大队劈山填沟造平原的斗争,对山西省昔阳县的广大社队震动很大。正象陈永贵同志说的,大寨“人造平原”,重要的意义还不在多增加一些耕地上,而在它为山区农田建设闯出了一条新路。走在这场斗争前列的大寨党支部,决心带领群众四战狼窝掌,准备今冬明春在这条最大最长的沟上继续劈山填沟造平原,加快农业机械化、水利化的步伐。 新华社记者


第2版()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三周年

喜看今日塔里木 林茂粮丰景色新
麦收时节,来到塔里木垦区,眼前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一座座水库,碧波粼粼;一条条水渠,纵横成网;一排排林带,郁郁葱葱。田野上,块块条田成方连片;麦海里,联合收割机繁忙作业;大片大片的水稻田,绿波荡漾;林荫深处,居民新村里,人欢马叫。看着这番景象,谁能想到,这就是昔日“平沙莽莽黄入天”的万古荒原呢?
一九五八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军垦战士,响应党的号召,挺进塔里木,摆开了向大自然进军的战场。十几年来,他们发扬南泥湾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同沙石斗,同恶水斗,同盐碱斗,终于把塔里木建设成为一个以生产粮、棉为主的农业基地。
修农田水利 灌万顷良田
打开新疆地图,就会看到,我国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河,自西向东,横贯塔里木。河水,对于年降雨量只有几毫米到几十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两千七百毫米的塔里木是多么珍贵呀!可是,从前的塔里木河却是一条害河。每到枯水季节,河水几乎断流;一到汛期,河水暴涨,浊浪滚滚,横冲乱撞。把害河变为利河,就成为摆在军垦战士面前的第一场硬仗。开始,他们曾先后采用无坝引水、多口引水、筑坝引水来灌溉农田,但洪水一到,流沙淤塞,河床迁移,堤坝冲垮,只得再挖重筑。战士们总结了以往的治河经验,找到了治服这条河流的办法。在塔里木河上,军垦战士们凌空架起了拦河闸,兴建起一座座大、中型平原水库。塔里木河水通过一条条人造长河流进两岸,灌溉着塔里木垦区七十四万多亩农田。
经过十多年的奋战,今天,塔里木河两岸已兴建起大中型平原水库六座,大型拦河闸一座,开挖引水干渠和大的排水渠四百八十多公里,以及许多支渠、斗渠和毛渠。还修建了一批水力发电站。随着水利事业的发展,塔里木垦区已经建设起大面积的能灌能排的旱涝保收农田。昔日“塔里木河水白流,两岸庄稼望天收”的现象一去不复返了。
治茫茫盐碱 飘千里稻香
“无风一片白,风吹白满天”。这是对遍布塔里木垦区的盐碱地的真实写照。盐碱成了农作物生长的大敌。能不能战胜盐碱,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这个人们多少年来一直想着却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今天在军垦战士的手中开始解决了。开垦初期,有的军垦战士曾经在盐碱地上进行过旱地改水田的尝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他们总结了垦区治盐碱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找到了种稻压碱,旱地改水田的治盐碱办法。
大面积改种水稻,反映了群众的愿望,得到大多数群众拥护。但是也遇到一些思想阻力。有人说:这是“扁担上睡觉——想得宽,种水稻是冒险。”也有的说“这里碱大、地薄、水少,如果弄不好,连种子也收不回来。”垦区各级党委发动广大军垦战士狠批刘少奇一类骗子推行的修正主义路线,进一步树立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思想,总结了二十九团种稻压碱的经验,使大家受到了生动的教育。
二十九团耕种的土地主要是荒漠碱土,一米表土层含盐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最重的达百分之十,碱害面积占百分之四十。一个外国土壤“专家”曾断言“这是世界上罕见的重盐碱地,不可能改造,除非统统铺上一米厚的石膏。”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前,由于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一半耕地撂荒,粮食平均亩产百斤左右。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这个团以治理盐碱为中心,广泛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大挖排碱渠,改造条田,种稻压碱。从一九六六年以来,大面积种植水稻,盐碱灾害面积降低到百分之二十五以下,粮、棉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连年大幅度上升,一九七一年粮食平均亩产量达到了《纲要》规定的指标,粮食总产量比一九六五年增长三倍,为国家积累了资金,提供了大量的粮、棉等农产品。
这个团的经验推广后,水稻面积迅速扩大。许多从前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很低的单位,产量迅速增加;许多过去缺粮的单位,不但达到自给,而且为国家提供了商品粮。
筑起防风林 战胜风沙害
在塔里木发展农业生产,还要同风沙灾害作斗争。
地处大沙漠东端的三十五团垦区,是一个老风口,每当春天大风袭来,黄沙滚滚,遮天蔽日。刚出土的庄稼苗,不是被沙埋没,就是被打枯或连根拔掉。这个团的军垦战士,为了战胜风沙,进行了长期的艰苦斗争。建场初期,他们就大力营造固沙防风林带。没有树苗,就到戈壁沙山中收集沙枣树种,到外地运来杨、柳、榆树树种、树苗,建立苗圃,自繁自育。有的树苗刚出土,一场风沙,又被吹没,他们就在苗圃的迎风面,筑起风障。干旱缺水,他们就一担担地挑水来浇灌树苗。有的地方盐碱重,植树不易成活,他们就开沟引水,刨窝栽植。有的林带被风沙打死,他们就挖掉枯树,一棵一棵地补栽。就这样,经过十几年的斗争,一条条林带,象一道道绿色长城,保卫着农田。
象三十五团一样,塔里木垦区普遍建立了防风固沙林带。据不完全统计,十多年来这里已植树造林四万六千多亩,保护了农田,绿化了环境,提供了用材,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曾经被资产阶级的探险家称为“死亡之海”的塔里木,如今沙漠变绿洲,荒原变良田。
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战斗锻炼,当年在开发和建设塔里木战斗中立下功绩的老红军、老八路,今天更加青春焕发,朝气蓬勃。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军垦战士,也在火热的斗争中茁壮成长。他们当中,有大批的人成了生产能手,数以千计的人参加了共青团和中国共产党。他们决心高举革命红旗,昂首阔步向前进,在塔里木描绘最新最美的画图。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第2版()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三周年

前进中的舟山
舟山群岛是我国著名的渔场。这里,千帆云集,桅杆如林,一面面红旗,飘扬在渔轮上。
解放前,舟山渔区一直是用风帆船捕鱼。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大力发展渔业机械化事业。现在几千艘机帆船,做到捕鱼有尼龙网、起网机,找鱼有探测仪,生产有电讯指挥,大大提高了鱼产量。
岱山县南峰渔业大队是舟山地区渔业学大寨的一面红旗。这里原来只有十多只木帆船,现在渔业生产全部实现了机械化。一九五七年,南峰人民向机帆化进军的时候,阶级敌人恶毒攻击说:“讨饭坯也想搞机帆化,真是妄想!”党支部遵照毛主席关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教导,建成了南峰第一对机帆船“妇女号”。随着渔业生产的发展,公共积累不断扩大。如今这个大队公共积累达三百万元,除有机帆船四十八只,还办起机修厂、造船厂、电厂、网厂、加工厂,新建了仓库、码头,购置了一大批捕捞、加工设备,渔业生产年年稳产高产,社员生活蒸蒸日上。原来的破茅屋,全都改修成新瓦房。谈到今昔巨变,许多贫苦渔民说:共产党的恩情,象大海一样深广,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象灯塔一样,指引我们前进!
一排排新厂房,出现在绿色的海岛。水产加工事业有了新发展。过去舟山群岛没有一个水产加工厂,人们常常眼睁睁地看着辛勤捕捞上来的鱼鲜腐烂、变质。现在各种类型的水产加工厂相继修建起来。舟山海洋渔业公司是捕捞、加工冷藏的联合企业,每年为国家提供大量渔产。许多地方因陋就简、土洋并举,办起了烘干厂、鱼粉厂、海带加工厂、鱼肝油加工厂、鱼罐头食品厂和冰库等,使各种鲜鱼及时得到加工处理。
“我们要大海献宝!”舟山广大渔民,大搞浅海养殖。去年种海带达一万七千多亩。许多人民公社因地制宜地养殖紫菜、水貂、牡蛎等,为浅海养殖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舟山人民以豪迈的英雄气概,战穷山,斗恶水,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努力增产粮食,使这个以渔、盐为主的地区,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社队达到了粮食基本自给。盐业生产也大幅度增长。
在毛主席“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下,海岛军民扩大耕地八万四千多亩。普陀县顺母公社,四千多人口,只有二千多亩土地。广大社员为努力增产粮食,在驻军帮助下,筑起一条长二千八百米的大堤,拦住了南来北去的海潮,造出了二千四百亩耕地。朱家尖和西岙公社十四个大队的贫下中农在驻军的大力协助下,仅用一年时间,就建起一条五华里长的海堤,造田二千五百多亩。大堤合龙这天,一位归国省亲的华侨连声赞叹说:“伟大,伟大,这只有在毛主席领导下的新中国才能办到!”
舟山人民积极兴修水利。全区修建旱涝保收田十二万五千亩,基本上解决了农业灌溉的问题。定海县爱国大队党支部书记贺圣海带着四十九个青壮年,在山岗上扎下营寨,同广大社员一起,修起一座可蓄水八十四万方的高山湖泊,一条长十五华里的绕山水渠,灌溉着两个公社的大片土地,农业生产连年丰收。
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林牧副渔业也都全面发展。全区绿化的五十二万多亩山林,为海防建设和工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木材。定海县东湾大队的荒山秃岭,现在都披上了绿装。去年近四千亩毛竹、果树、油茶、油桐等共收入八万元,占大队收入百分之三十三。俗话说:“寸树斗水一丈湿”,山林绿化了,水土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持,一九五七年,东湾的粮食平均亩产只有四百斤,去年达到了一千四百一十七斤。
舟山军民在建设海岛、保卫海防中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情。经常为渔民护渔护航的海军战士,听说洞头县洞头公社的一艘机帆船发生故障,漂向外海,某部二六一艇接到抢险命令,立即出动,小艇冲过十级风浪,经过十个小时的战斗,终于在远海上找到了二十四名遇难的渔民弟兄。岱山县北峰遭到台风袭击,海堤决口,人民财产受到威胁,解放军战士顶风冒雨,战胜潮水,堵住缺口,抢救了国家物资和人民财产。每当谈到这些,海岛人民总是怀着感激的心情,称颂人民的子弟兵。他们说:海岛建设的每个成就,都是军民友情的结晶!
舟山驻军经常派出干部战士,深入农村、渔村、田间、船头,帮助做好民兵工作。某部一连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和人民群众并肩战斗一百多次,荣获“攻坚劲旅”的奖旗。进驻六横岛后,他们又和民兵一起组织联防,做到全岛民兵人人有职责,个个有战位。岱山县曙光大队民兵连,在驻军的帮助下,坚持劳武结合,不断提高杀敌本领。民兵连长刁信昌克服文化低的困难,刻苦学习炮兵指挥业务。在一次海岛防御演习中,民兵连发射的三十八发炮弹全部命中目标。
海岛驻军经常把渔村农村作课堂,虚心向群众学习。某部四连刚移防到一个新的驻地,这里乱石垒垒,荆棘丛生。为解决连队如何创建新业的问题,他们专门请大队党支部书记夏孝德介绍了这个大队学大寨的先进经验和事迹。全连指战员以贫下中农为榜样,割藤编筐,挑土造田,垒墙挡风,筑坝积水,开出了大小梯田七十多块,当年生产蔬菜二万余斤。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三周年

乐在胶园干革命
一九六九年底,刚满十六岁的林克慧,怀着接受工农兵再教育的迫切心情,从汕头地区来到广州部队生产建设部队某部五连。领导上分配她割胶。开始,山区艰苦的环境,紧张繁忙的劳动,对从小过惯城市生活的干部子女林克慧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但是,她一想起党支部领导和老工人讲述的农场两条路线斗争史,想到刘少奇一类骗子破坏我国橡胶事业的罪行,就激起了无比的义愤,增添了无穷的力量,决心在胶园里磨练自己的革命意志,永远忠于党、忠于人民。她起早贪黑,抓紧点滴时间,苦练割胶技术,很快就掌握了割胶的要领。
后来,林克慧看到老工人张祥英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到胶林里积肥、施肥,胶水产量稳步上升。这使她深受启发,懂得了做一名割胶工人,不仅要割好胶,而且还要养好胶树,管好胶林,才能为革命多作贡献。从此,她以老工人为榜样,不管是盛夏还是寒冬,坚持利用休息时间,拾畜粪,捡树叶,割青草,挖肥坑,积极养护胶树。仅去年秋冬两季,她就积了三万多斤优质肥。她负责管的林段,终于实现了胶水稳产高产。
为了管好胶树,林克慧很注意科学施肥。她拜老工人为师,坚持反复实践,在战友们的帮助下,终于摸索出一条胶树科学施肥的经验:在胶树对割面一米半的地方施肥,见效快,效果好。这一经验推广后,对提高橡胶产量和质量起了一定的作用。
去年八月,林克慧经过群众的推荐,填写了上大学的预选登记表。过了一段时间,党支部领导告诉她,需要她继续留在连队工作。听了这一决定,林克慧毅然表示:坚决服从革命需要,党叫干啥就干啥!在毛主席指引的革命道路上,林克慧和她的战友们认真读马列的书,读毛主席的书,虚心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刻苦改造世界观,树立了乐在胶园干革命,扎根边疆一辈子的思想。今年四月,林克慧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以后,她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大搞科学实验,决心为发展我国的橡胶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三周年

吉林省桦甸县桦树林子公社平和生产队的集体户知识青年,在共产党员、老贫农户长徐国有(左一)带领下,自力更生、养猪种菜,做到肉菜自给有余。这是他们喜看丰收的瓜菜。本报通讯员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