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7月8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因为我是共产党员
——记鞍钢东鞍山铁矿穿孔班长王守范
一九五六年三月,王守范从抗美援朝前线回国以后,被分配到鞍钢东鞍山铁矿当矿工。十六年来,王守范勤勤恳恳地战斗在穿孔工作岗位上。他一不怕苦,二不怕累,坚持做到“立功不挑岗,重病不换岗,当‘官’不离岗”,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新贡献。广大职工称他是“革命的老黄牛”。
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
一九四三年,十六岁的王守范看父亲和哥哥给地主扛活累得死去活来,也养不活一家老小,一咬牙进了岫岩大虎岭铅矿当了矿工。那是一座日本帝国主义蹂躏下的人间地狱。王守范披星戴月,顶风冒雪,忍饥挨饿,在皮鞭下干了半年,人瘦成了一把骨头,没有挣到一分钱。他不甘心死在矿山上,深更半夜躲过鬼子汉奸的严密监视,逃回了家。
一九五六年,王守范回到矿山以后,感到自己成了新中国的主人,矿山变成了自己的矿山,应该很好地为革命贡献力量了。他登上海拔二百多米高的东鞍山顶,举目远望,只见油黑的高炉巍然屹立,无数的烟囱直指蓝天,云烟滚滚。看到这极为壮观的景象,王守范感到无限舒畅。他坚定地说:“好,我就在这里扎根了。”
王守范的任务是用穿孔机在矿山上打出许多个十多米深的孔,装上炸药,开采矿石。这个岗位是矿山的第一道工序,也是最苦最累最脏的一道工序。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管是白天黑夜、春夏秋冬,也不管是狂风暴雨、鹅毛大雪,都要在高山上坚守岗位,穿孔夺矿。
当时,东鞍山铁矿刚刚开工,条件不好,水管也没安好。王守范和其他穿孔工人为了给国家早日生产矿石,就用肩膀一担一担地往穿孔机上挑水。每挑一担水,要在坎坷不平的采场上走一里路。夏天顶烈日,汗流浃背;冬天冒风雪,寒气逼人,水洒在裤子上,立即冻成了冰,象是穿了一条冰裤。王守范一声不吭,用棍子敲掉冰块,又挑起水桶,乐呵呵地走了。同志们问他:“你是抗美援朝的‘老资格’,又是立过两次功的功臣,怎么不找领导换个好岗位?”王守范说:“要不是毛主席共产党解放了我们,我这个人还不知道能不能活到现在……我是一个共产党员,只能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怎么能向党摆资格、讲价钱、要这要那呢?”
一九六三年,王守范得了肺病,打针吃药休息了三个多月。病愈后,党支部想照顾他,让他上白班,到火药加工室做点轻工作。但是,王守范说什么也不肯离开穿孔机。他说,“毛主席教导我们:‘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目前,穿孔条件艰苦,新工人多,党员少,任务重,我不能离开那里。”他带着病后虚弱的身体,又回到了穿孔第一线。一到那里,他又变成了不知疲倦的人,一会儿带着新工人练习,一会儿又趴在穿孔机底下操作。有时累得浑身每一个关节都痛,但他只有回到家里的时候才感觉到,一上了山,又什么都忘记了。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王守范当了掌管全矿穿孔机的值班班长,又是东鞍山铁矿党委委员,鞍钢矿山系统的党委委员和革委会委员。衔多了,会多了,事多了,但他参加劳动、接触群众的时间并没有少。十二台穿孔机,遍布全矿各个采场。为了掌握领导生产的主动权,王守范坚持每一班都走遍所有的穿孔机,而且是走到那里干到那里。年年如此,月月如此,班班如此。工人说:“咱们身上有多少矿浆,他身上有多少矿浆;咱们身上有多少油渍,他身上有多少油渍。王守范是我们的好领导”。
对任何事情都要问一个为什么
一九七○年,东鞍山铁矿穿孔工人热烈响应毛主席关于“开发矿业”的伟大号召,斗高温,战严寒,大打矿山之仗,取得了很大胜利,穿孔米道(总长)远远超过了文化大革命以前的最高水平。一九七一年,为了适应钢铁增产的需要,上级要求东鞍山铁矿的穿孔任务再增长四分之一。
在落实这个任务的支委会上,大家感到很高兴,也感到担子重。有的同志算了车,又算人,算来算去,需要增加六台穿孔机,四十二个人。否则,一九七一年的任务很难完成。
王守范默默地坐在那里,仔细核计这笔账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真有道理。他也算车,是算穿孔机的潜力还有多少没有挖掘出来;他也算人,是算人的积极性还有多少没有调动起来。算来算去,得出了另一个结论:只要狠抓路线教育,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不加车,不增人,也能够完成任务。想到这里,这个平时沉默寡言的人不再沉默了。他说:“增产需要一定的条件,也可以增加一些设备。但是,我们首先要挖掘自己的潜力,特别是挖掘群众中的潜力。为了加快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我们老矿山应当尽量减少国家负担,要为革命多做贡献!”
支部委员们一致同意王守范的意见。于是在党支部的领导下,穿孔工人们广泛开展了路线教育活动,掀起了全面落实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挖掘生产潜力的群众运动。王守范一直站在这个运动的最前列。
东鞍山铁矿用的穿孔机是从国外进口的冲击式穿孔机,事故多,速度慢,一分钟只能象打锤一样打五十二下。有的同志给它起了个绰号,叫做“老牛钻”。认为要想进一步提高效率,就得换新式穿孔机。
王守范不这样看问题。他对“老牛钻”作了具体分析。他说:“老牛钻,老牛钻,不怕慢,就怕站,站一站,少打两米半。”因此他认为,只要让“老牛钻”少站、多转,就能发挥现有设备潜力,提高穿孔效率。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王守范和工人们不知付出了多少劳动。一次,他冒着摄氏零下三十度的严寒,走遍全山各个机台,发现九号穿孔机待钎停车。过去如果遇到这种天气,只好等一天半天。可是现在,为了支援钢铁生产,必须争分夺秒。于是他扛起扁担,拎起绳套,踏着白茫茫的大雪,同九号穿孔机的司机一起,一口气来到一里外的六号穿孔机。到了那里找到一个五百多斤重的钎头,又深一脚浅一脚地抬了回来。这样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奋斗,九号穿孔机又转了起来。
去年盛夏的一个夜晚,瓢泼大雨从天而降。王守范冒雨来到三号穿孔机旁,发现值班的司机正在为难:山东头的穿孔任务已经完成,新的任务在山的西头。但是天这样黑,雨这样大,穿孔机怎能开到西头去呢?王守范问明情况以后,简短有力地对司机说:“来,听我指挥!”他冒着如注的大雨,拿着安全灯在前面指挥,司机在操纵室里慢慢开动机器,穿孔机终于安全地开到新的作业地点,重新开始了新的工作。
由于减少了停工时间,“老牛钻”的工作效率不断提高,但是王守范并没有以此为满足。他进一步发动工人总结了十多年来的穿孔经验,分析了不同穿孔机在不同采场的成功和失败的操作方法,研究了水、矿浆和矿石硬度的关系,摸出了因地制宜的不同的操作方法,使“老牛钻”的设备潜力进一步发挥了出来。一九七一年,在原有设备条件下,全矿穿孔米道比一九七○年又猛增了百分之二十九,比文化大革命前提高了一倍以上,完成了上级提出的要求。
以全党利益为出发点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要提倡顾全大局。每一个党员,每一种局部工作,每一项言论或行动,都必须以全党利益为出发点,绝对不许可违反这个原则。”王守范就是一个顾全大局的模范。
人们记得:还在大跃进的年代里,东鞍山矿就流传着王守范和别人换设备的故事。当时他操作的一号穿孔机是全矿闻名的先进机台,而他的邻居——二号穿孔机却是全矿闻名的后进机台。二号穿孔机的同志,埋怨自己的穿孔机是一摇三晃的“老太太”设备,对改变落后面貌信心不足。王守范和一号穿孔机的其他同志,为了和二号穿孔机的同志一起前进,主动把好的设备让给别人,把坏的设备留给自己。他们在拿到旧设备后,认真修理,精心维护,用破布一点一点地擦去尘土,刮掉机器里的油垢,很快使这台被称为“老太太”的二号穿孔机焕发了青春,跟上了跃进的步伐。
人们还记得:王守范无论当司机还是当值班班长,从不把困难留给别人。
一九七○年一天清晨,十二号穿孔机正要交班,突然由于钢绳折断,钻杆、钎头等全套钻具掉进已经打了十四米深的孔中。如果不及时捞上来,价值两千多元的钻具就会被埋在地下;如果交给下一班捞,就会给兄弟班组带来很大困难。这时,王守范虽然值了整整一夜班,但是他一句话没说,趴在穿孔机底下耐心地捞起来。接班的同志让他下班,他不肯走。最后经上下两班的同志同力协作,足足捞了三个多小时,直到把两吨重的钻杆捞了上来,王守范才交班下山。
今年年初,为了帮助一个兄弟矿山攻克穿孔关,鞍钢矿山系统抽调各矿优秀穿孔工人组成攻关小组前去支援。王守范是这个小组的负责人。临走前,他向党组织表示: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把兄弟矿山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到那里之后,他带领攻关小组立即投入了紧张的战斗。上班在山上和工人一起劳动,下班翻山越岭挨家挨户进行走访,深入调查研究。并且根据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一个一个地帮助兄弟矿山解决。一天,北风呼啸,大雪纷飞。他担心在这种天气穿孔机不能正常作业,一清早就爬到山顶。正巧七号穿孔机铁架拉筋的小轴断了。如不及时处理,就会出更大的事故。他不顾风大天寒,顺着只有一寸多粗的拉筋,爬上了十几米的高空,迅速地换好了拉筋小轴,保证了安全生产。
由于攻关小组和全矿工人的共同努力,兄弟矿山的穿孔效率有了显著提高。
王守范和攻关小组的同志胜利完成了任务,按期回到东鞍山铁矿。领导给他们四天假,让他们好好休息休息。可是王守范半天也没有休息。白天,他参加了党总支的扩大会议;晚上,又爬上了他奋战了十多年的铁山。
同志们问他:“你为什么总是这样朝气蓬勃、浑身是劲?”
王守范微微一笑,说:“因为我是共产党员!”
新华社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深山带路
去冬的一个深夜,大风刮得人睁不开眼睛,积雪填平了峡谷,整个嶅山的山路都封住了。
解放军某部二营尖兵排踏着冰雪,冒着严寒夜行军来到嶅山脚下,眼前除了白茫茫的一片,什么都看不见。为了使后续部队安全通过嶅山山麓,尖兵排的同志们在冰雪中寻找道路,但是找了半天也找不到,急得大家满头大汗。这时,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大爷跑过来说:“解放军同志,你们要过大山吗?我给你们带路。”
原来,这位老大爷就是曾获“支前模范”称号的西阳各庄的贫农社员李丙臣。近些日子,他一直主动给野营训练的部队带路过嶅山。过去,在战争年代,他经常不顾个人安危,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给八路军带路,足迹踏遍了嶅山山脉。今天晚上,天黑沉沉的,雪不停地下着。他想,白天过嶅山都很难找到路,这雪天黑夜就更困难。如果今天晚上有解放军要过嶅山……。想到这里,李大爷一骨碌从炕上爬起来,披上棉衣到屋外面去观察动静。当深夜三点多钟的时候,他听到屋前面有唰唰的脚步声,便赶快迎上前去,一见是解放军同志,连忙把亲人接到屋里。当他了解到亲人解放军雪夜过嶅山找不到路时,把白毛巾往头上一包,拿起拄棍,带着战士们就出发了。
在李大爷带领下,战士们踏着没脚深的积雪,迎着狂风前进。没走一会,李大爷眉毛上就结了一层冰霜,衣服上布上了一层厚厚的冰雪。但他仍然走在队伍最前面,用拄棍探索着前进的道路。当来到半山腰,要过鹰嘴峰时,首先要通过一条十多米长的大陡壁,陡壁上结了一层冰。李大爷带着两个战士先往上爬,由于路陡、冰滑,没上几步就滑了下来。这时,宋排长把李大爷搀起来,紧紧握着他的手说:“您受累了,李大爷,前面的路我们自己摸着走吧!”
宋排长的话勾起了李大爷对一段往事的回忆:那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天傍晚,日本鬼子和伪军突然包围了村庄,把全村的乡亲们强逼到一个大院里,放火烧了房子,还把李大爷等几个游击队员吊在树上毒打了一顿,然后把他们押送到鹰嘴山峰,逼着他们给带路打八路军,大家宁死也不给鬼子带路。正当鬼子要下毒手时,八路军冲进了村庄,赶到了鹰嘴山峰,解救了李大爷他们几个人,并和全村的乡亲们一起扑灭了大火。李大爷不顾身上伤痕的剧痛,领着八路军抄小路,堵住了敌人,把十几个鬼子和六十多个伪军全部消灭在鹰嘴山峰。想到这里,李大爷连忙从战士的背包上取下战备镐,冲上前去,给同志们刨脚踏坑。飞溅的冰碴打在脸上象针扎一样,再加上多年的腰疼病,疼得李大爷脸上直流虚汗。但他咬紧牙关,仍然顽强战斗在最前列。李大爷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极大地激励着战士们。战士们默念着毛主席关于“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教导,发扬不畏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革命精神,团结战斗,向鹰嘴峰前进。
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在李大爷的带领下,经过一夜的英勇奋战,部队胜利地越过嶅山。李大爷站在山岗上不时地向雄赳赳地走在大路上的部队招手致意,战士们也不断地高呼着“向贫下中农学习!”“向贫下中农致敬!”的口号,英姿勃勃地向新的目标挺进。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长江捞车
长江三峡水深流急,船只难行,再加上入夏以来,连日暴雨,江水猛涨。
一天,解放军某部来到长江三峡劈山修路。在紧张的施工中,战士杨开支一不小心,将一辆小车推下悬崖,掉进长江。
“小车掉水里了!”战士们闻讯赶来。杨开支等几个战士商量了一下,决定用绳子系住杨开支,从绝壁上吊下,到水里去捞小车,可是捞了一阵子,没捞着。他想,车子可能掉进深水区去了,只好上岸,等江水退潮以后再来打捞。
正在南岸采石的天柱山公社四大队贫农社员王如达、宋德权和王以金,远远地望见北岸解放军同志把一辆车子掉到江里去了,又见解放军下江打捞。他们想,解放军同志不熟悉这长江三峡的情况,万一出了事故可不得了,亲人解放军是我们工农的子弟兵,他们出了事情,我们贫下中农不能看着不管。于是,他们划起双桨,驾起小船朝北岸飞驶过来。
还没等小船靠岸,青年社员王以金就脱下衣服准备下水捞车,王如达一把将他拉住说:
“不行啊,还是我下去捞吧,我比你情况熟悉。”
“这怎么行呢,您是五十来岁的人啦,还是我下去捞吧。”
两人争执不下,宋德权在一旁开了腔:
“我看谁也先别下去,咱们用竹竿绑上钩子试试看,也许能把车子捞上来。”
大家觉得这个办法不错。于是,取下撑船的篙子,绑上铁钩捞了起来。但是捞了好一阵子,还是没有捞着,眼看天就要黑了。
这时王以金早已等得不耐烦了,把衣服一脱,说: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说着就一头扎到水里去了。
小王在水下摸了一阵子,没有摸到。由于江底水太冷,时间长了受不住,只好暂时浮出水面。这时,王如达老大爷心想:车子重,又有腿,暂时不会冲出太远。可是如果今天不捞上来,以后就可能被水冲跑,或者被山上滚下来的大石头砸烂,那时候再捞就更困难了。想到这他一下子就跳进水去。
王大爷凭着多年的经验,巧妙地避开了漩涡,由浅向深处摸索前进,水下流急,他就紧紧地抠住石头,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动。冰冷的江水,冻得他浑身直打哆嗦,呼吸也很困难。巨大的暗流使他每前进一寸都要付出很大的气力。五分钟过去了,王大爷还没有上来,大家十分焦急。正在这时,水面上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漩涡,紧跟着,王大爷顺着漩涡旋转的方向钻出了水面,赶紧把身体放平,使劲一划,脱离了险区,上了岸。王大爷告诉大家车子找到了,由于车子重,拉着车子人就浮不上来,所以得用绳子拴住车子往上拉。没等王大爷说完,宋德权早已把绳子套在自己的身上了,他让王以金把绳子的另一端抓住,自己便顺着王大爷指的方向纵身跃入滚滚激流,很快找到小车,拴好绳子,大家一起用劲拉,不一会就把小车拉上来了。
车子捞上来了,可怎么把它抬上山呢?山高一百多米,而且很陡,别说抬着车子,就是空着手也很难爬上去。
困难吓不倒英雄汉,王以金等同志攀着树枝葛藤爬上悬崖绝壁,来到连队,叫来几十个解放军,放下绳子往上拉。
当把车子拉上了工地时,连队的指战员们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他们表示,今后一定遵照毛主席“解放军学全国人民”的伟大教导,虚心向贫下中农学习,紧握手中枪,为保卫社会主义江山贡献力量。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让水
去年年底的一天上午,保定市胶片厂革委会收到了一封来信。打开一看,原来是解放军某部炮连指战员寄来的感谢信。
去年三月份,胶片厂的工人同志们,来到老河头公社石庄大队办“五·七”农场。正巧,炮连的生产基地和他们紧靠在一起。两家农田,都靠大清河的水来灌溉。
去秋一天中午,胶片厂的共产党员王国真,路过炮连的稻田时,看到地里水很少,有的地方甚至没有水。附近生产队的稻田,也是如此。他想,今年秋旱,大清河的水位下降,加上河两岸的生产队又扩种了水稻,水量供应不足。我们农场位居上游。需要水时,抽水机一开就行了。可是,下游稻田用水就成问题了。
王国真把这个情况报告给了农场党支部。党支部立即召开会议,组织大家学习了毛主席关于“要提倡顾全大局”的教导。大家说,我们不能只顾自己,也要为别人着想。于是,党支部决定停开抽水机,发动群众用土办法打井。当时,他们正往大田里送肥,劳动很紧张。大家说:“解放军是咱们的亲人,他们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我们一定想办法赶快把井打好,让解放军同志和下游生产队的稻田都能灌上水。”于是,他们抽调了二十多人,昼夜不停,连续战斗,用了三天三夜时间,打成了两口土井。他们用土井的水灌溉稻田,大清河里的水让给下游用。这年虽然秋旱,两家都获得了好收成。解放军同志为此给他们寄来了一封感谢信。下游一些生产队,也向他们表示感谢。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