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7月7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短篇小说的新收获
人民解放军海军某部 齐韧
近年以来,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文艺路线指引下,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的百花园里,短篇小说出现得比较多。短篇小说是能迅速反映现实斗争、直接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文艺武器之一。工农兵业余作者和专业作者新创作的短篇小说,受到广大读者的注意和欢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冲锋在前》、《雨涤松青》、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迎春展翅》、《新的高度》、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攀高峰》等短篇小说集,以及在全国许多报纸、刊物上发表的大量短篇小说,表现了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特别是短篇小说创作的新成就、新收获。
这几本短篇小说集都取材于当前的三大革命运动,现实性和革命性非常强烈。作者们通过各种题材,从不同的侧面,热情地歌颂了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胜利。从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工人阶级奋发图强、自力更生、攀登高峰的豪迈气概,看到了广大贫下中农走大寨路、做大寨人的革命精神,看到了人民解放军如火如荼的斗争生活,看到了革命的老一代在批修整风运动中的新面貌,新的一代在革命洪炉里成长,看到了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暴风雨的涤荡,在各条战线上涌现的新生事物……所有这些,无一不是亿万工农兵天天进行着的革命斗争,因此读起来分外亲切,如同亲临其境一般。
这几本短篇小说集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它们产生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时期,反映了这个伟大革命的一个个侧面。就每篇小说来说,着重表现的虽然仅是伟大时代的一角,但作为一本小说集,就比较生动和丰满地勾勒出了整个时代的风貌。《新的高度》、《攀高峰》反映的是工业、农业、部队、海员和渔民生活,《迎春展翅》反映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码头工人的生活,《冲锋在前》和《雨涤松青》反映的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缔造和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斗生活。从工业到农业,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文”到“武”,从国内到国际,都接触和反映到了。它们在主题的提炼方面,都具有集中性的特点,突出了路线斗争,热情歌颂无产阶级的光明。例如:这几本书都刻划了一些革命老人的形象:《退休之后》(见《迎春展翅》)中的人老心红的老胡伯伯,《领班老人》(见《冲锋在前》)中的为部队烧锅炉的杨大爷,《老哨兵》(见《新的高度》)中的造船工人、绰号“老管家”的肖师傅,《我的老师——郑大叔》(见《攀高峰》)中的对知识青年循循善诱进行再教育、不顾年老文化低、争分夺秒学习毛主席著作的郑大叔……他们虽然工作岗位不同,具体经历各异,但都是人老心红,“继续革命长征路,越老越要迈大步”。继续革命的思想,在他们的身上生动地体现出来了。作者选取工人退休这个题材,既突出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又歌颂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的新社会,歌颂了伟大的工人阶级。
这些小说所着力描写的,都是在三大革命运动中闪耀着共产主义精神的事件。乍看它们并没有什么“惊险”的镜头,但却很吸引人。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作品表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在平凡的故事中,有闪光的思想激动着读者的心。当你看到在猪圈倒塌,社员冒着生命危险,怀抱小猪向安全的地方奔跑的时候,当你看到卫生员为了给贫农老大娘治好疾病,不顾疼痛和安危,在自己身上作针刺试验的时候,当你看到我们的战士和工人,用铁锤砸开了被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宣判了死刑的废矿井,铲出了乌黑发亮的煤块的时候,你能不感到他们的不平凡,能不感到他们的伟大吗?你能不深深地感到共产主义思想的光辉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威力吗?就是这些普普通通的“小人物”,这些被刘少奇一类骗子诬蔑为“群氓”的普通劳动者,正在用自己的劳动,建设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创造人类世界的未来,推动着历史的车轮。这几本小说所反映的题材,体现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也是对唯心主义的“天才论”的有力批判。
正是在这些看似“平凡”的故事中,作者们刻划了一代新人的成长,向我们展示了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战斗洗礼的新人的崇高的精神世界。例如题为《战士》(见《冲锋在前》)的作品,描写了一个叫朱小兵的连队通讯员。作者通过棋赛、晒子弹袋、飞身过涧、和战友谈话等平凡事件,把一个带点稚气但却十分可爱、战备观念很强的青年战士形象,活生生地再现在我们面前。在他的脑海里,时刻思考着:“如果大伙都胸怀革命大目标,一心扑在战备工作上,……那打倒帝修反不更有力量了?这不是我们尽国际主义义务的实际行动吗?”这个青年战士的闪光的思想和行动,把主题升华到新的高度,它生动地表现了用毛泽东思想武装战士,就能把加强反侵略的准备化为每个战士的自觉行动,使战士成为闪耀着放眼四海、胸怀五洲的国际主义精神的伟大战士。
短篇小说的作者们都努力学习革命样板戏的创作经验,注意从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矛盾冲突中,塑造工农兵英雄人物。这些作品都比较大胆地写了矛盾冲突,并把这些矛盾表现为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这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创作实践上的应用。在写矛盾冲突时,有的是直接写正面人物同反面人物的矛盾;有的是写正确与错误两种思想的矛盾。不管是属于哪种情况,都生动地表现出革命战胜反动,先进战胜落后。在人物的处理上,正面人物占明显的主导地位,斗争有力量,转化有基础,胜利有保证。这样的艺术处理,也真实地反映了我国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情况。阶级斗争的现实表明:阶级敌人还在,他们心不死,还要挣扎;但是在力量对比上,人民的力量,革命的力量,正确路线的力量,又总是占主导地位。有真理,走遍天下;无真理,寸步难行。艺术的辩证法与生活的辩证法是一致的。
在文艺作品中,塑造主要英雄人物,必须同时表现广大群众的作用;在表现群众的时候,又是为了更好地塑造英雄人物。新创作的这些短篇小说,在这个问题上,处理得比较恰当、合理。有主要英雄,在他的周围又有一个集体、一群正面人物。有群山,有高峰,搭配得适当。在《两个战友》(见《新的高度》)中,主人公是副连长郭大成和新任连长鲁向义。小说主要写这两个战友之间随着地位变化而产生的种种新的矛盾,如何在毛泽东思想原则基础上正确解决,从而增进了革命友谊,推动了革命工作。但作者不是孤立地来写他们之间的关系,而是把这两个战友放在战斗的集体之中,写广大战士的优秀品质对他们的熏陶,写贫农老爷爷的回忆对他们的教育,这样,就把英雄人物的思想、言论、行动,同广大群众密切联系起来,使他们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
这些小说在塑造英雄人物方面,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不仅写出了人们在“做什么”,而且还揭示了他们“为什么”那样做。短篇小说《牛劲》(见《冲锋在前》)中的新战士牛荆,是来自偏僻乡村里的贫农子弟,文化程度低,开始连普通话也不会讲,唱革命样板戏常常走调。但是,他努力学习《实践论》,练习普通话,进而刻苦地学唱革命样板戏,在演出时终于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接着,作者更进一步揭示牛荆为什么这样做?那就是因为他想到的“不只是演演唱唱、娱乐娱乐,而顶顶重要的是在于‘占领阵地’。”一个青年战士,把学唱革命样板戏,同阶级斗争、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这些大问题联系起来,这就增强了作品的现实战斗意义。
工农兵自己动手写工农兵,是这些短篇小说的一个突出的特点。他们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锻炼,满腔热忱地拿起了笔,用自己的创作来表现本阶级的英雄人物,描绘我们这个光辉灿烂的时代。这些出自工农兵业余作者之手的作品,回荡着机器的声音,散发着泥土的芳香,充满着战斗的气氛。它们象初放的蓓蕾,迎着朝阳,显示蓬勃的生机;象凝聚在绿油油的禾苗上的露珠,晶亮透明。它们的格调也是清新刚健的。这些都再一次证明了工农兵群众不仅能够创造物质财富,也能够创造精神财富;进一步打破了文艺创作是少数“天才”的事、工农兵问津不得的迷信;也为今后工农兵继续牢固地占领文艺阵地、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创造了条件。
新出版的这些短篇小说,如同其他新生事物一样,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缺点。有的作品,在结构上比较平直,缺乏波澜起伏,减低了感人力量;在文风上,有时议论过多,以议论代替艺术描写。语言也不够洗练,有的运用过于偏僻的地方语言,不够大众化。有些作品的主题虽然突出,但内容单薄了一些。这些缺点,是新作者在前进中的缺点,它随着生活实践和创作实践的丰富和作者的努力学习,一定会得到克服的。
短篇小说,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不能因为它“短”,就忽视它,觉得它“可有可无”,“成不了大气候”。评价一篇作品,不能以长短定高低。鲁迅先生创作的小说,绝大多数都是短篇。但它的生命力,却长得很。《一件小事》不到一千字,却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短,有它的好处:创作的时间比较少些,容易普及,读者也容易阅读。用短篇小说反映我们这个翻天覆地的时代,比较迅速、及时。但由于它的高度凝炼,就更需要作者的辛勤劳动。鲁迅说过:“宁可将可作小说的材料缩成速写,决不将速写材料拉成小说。”这是值得我们牢牢记住的。
毛主席早就向文艺工作者发出号召:“希望有更多好作品出世”。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锻炼的文艺工作者,正满怀革命豪情,积极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努力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创作。让短篇小说在社会主义的艺苑里,更茁壮、更繁茂地成长吧!


第4版()
专栏:

努力反映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
——评长篇小说《江畔朝阳》
上海电化厂工人 吴士余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江畔朝阳》,是一部反映国营农场三大革命运动实践的小说。它描写了一九六三年夏天,黑龙江畔的国营江畔农场朝阳生产队党支部在农场党委领导下,坚持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在收割小麦的战斗中,粉碎了党内右倾机会主义分子以及一小撮地主、资产阶级分子的猖狂进攻。
麦收刚开始,资产阶级分子范有利以教“逮鱼窍门”为引饵,腐蚀农场拖拉机手徐丙贵;散布“小家拾掇净,大家才有劲”的资产阶级利己主义,唆使生产队长张全保的妻子姜二珠搞“自由化”。在党内,机会主义分子、农场副场长戴联歪曲、篡改党的基本路线,反对抓阶级斗争,反对党委书记于岗和生产队党支部书记陈华坚持以无产阶级政治统帅技术,坚持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根本路线,竭力鼓吹增产的唯一出路就是“靠技术”、“抓机械”的修正主义路线。接着,一场围绕麦收而展开的交锋开始了。资产阶级分子范有利勾结地主肖有富搞种种鬼名堂,破坏麦收,搞“青包米”事件,制造混乱,企图搞垮朝阳队的核心领导;资产阶级的代理人戴联等人利用他们所把持的权力,否定陈华和群众提出的“分段收割”的正确方案,干扰麦收,故意篡改党委决定,阴谋搞垮朝阳生产队。农场党委和朝阳生产队党支部,高举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依靠群众,带领群众,积极开展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取得了革命和生产的胜利。
小说作者力求从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深度和广度上,发掘和提炼主题。在麦收中,存在着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有以于岗和陈华为代表的无产阶级一方与以范有利、肖有富代表的地主资产阶级一方的敌我矛盾;有于岗和陈华与党内机会主义分子戴联之间的尖锐的路线斗争;还有人民内部先进思想与落后思想的矛盾和斗争,等等。小说从党的基本路线出发,概括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始终抓住于岗、陈华为一方与范有利、肖有富为另一方的敌我矛盾,以及于岗和陈华与戴联为代表的党内斗争的两条主线,努力表现在无产阶级专政下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斗争,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同修正主义的斗争。
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逐步尖锐、激烈。有隐蔽的阶级敌人用“软磨硬”和“迂回交锋”的反革命手段,造谣中伤,制造事端,有党内机会主义者打着马克思列宁主义旗号,贩卖私货,进行种种干扰,也有党内的走资派与地主、资产阶级“上下结合,内外相通”,猖狂向党向社会主义进攻。小说通过这些艺术概括,有力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客观规律:在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中,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要认识这种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要提高警惕。
小说还从社会主义时期人民内部所出现的各种矛盾,生动地揭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深刻性和复杂性。生产队长张全保由于政治上的糊涂认识,不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受了唯心论的毒害,在麦收斗争中,辨不清真假马克思主义,分不清两条路线的界限,结果上了当。青年拖拉机手徐丙贵,在旧社会从小流浪长大,饱受旧社会的饥饿和贫困,但决不因为他出身好,就不存在被资产阶级思想侵蚀的危险。资产阶级分子范有利对他灌输的“人生在世,图啥?还不是为了一碗一筷,一穿一戴,一铺一盖”的反动思想,终于使这个放松思想改造的穷孩子摔了跤子。作者通过张全保的迷失方向,徐丙贵的“跌跤”,生动地表现了:无产阶级内部在政治、经济、思想意识上存在的种种矛盾和斗争,都是同整个社会的变革联系在一起的。而社会上的阶级斗争,也必然要反映到无产阶级内部和共产党内部来,引起思想领域内的激烈斗争。我们决不可掉以轻心,把复杂的斗争简单化了。
小说通过塑造朝阳生产队党支部书记陈华等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英雄形象,表现了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及其反动思想的过程,表现了无产阶级在解决矛盾过程中所体现的进攻性和彻底性,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党支部书记陈华牢记毛主席“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教导,密切注意朝阳生产队阶级斗争的新动向。陈华看到拖拉机手徐丙贵成天逮鱼,敏锐地感到这“只是一个信号”,“很可能还有第二个、第三个”,“背后有黑手”。他发动群众搞“军民同忆”,在全队进行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铲除人们思想上的“杂草”。陈华一看到张全保“滋长着一股自满劲儿”,就警觉到这是与阶级斗争观念淡薄联系在一起的,他召集支委会,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在两种思想、两条道路的斗争中,朝阳生产队党支部逐渐成为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陈华总是把队里眼下发生的一些现象和动向,跟全国广大农村和城市的阶级斗争的形势联系起来,掌握住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主动权,抵制党内机会主义错误路线的干扰,粉碎地主资产阶级的阴谋破坏活动,保证了麦收工作的胜利完成。
小说还着重注意刻画英雄人物的思想本质和力量源泉。农场党委书记于岗,这个从一九三○年就参加了革命的老红军,南征北战,把半生的精力献给了漫长的革命战争。他身体虽然瘦弱,留着伤疤,但却保持着老红军的优秀品质:他生活简朴,对同志热忱、亲切,对革命无限忠诚;他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主义,每遇到一个新的问题,总是深入群众,详细地进行调查研究;对于党内以戴联为代表的错误路线和阶级敌人,总是展开坚决的斗争。在于岗身上,始终充满着顽强的斗志和充沛的精力,闪烁着继续革命的思想光彩。小说对于主要英雄人物陈华,更是从各个侧面,展现他的内心世界,并且注意揭示这些英雄人物为什么具有这种品质?其力量从何而来?作品通过一系列的艺术画面告诉人们:英雄人物的力量来自他们孜孜不倦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党的基本路线。面对一片丰收景象的时候,陈华马上同张全保坐在雁蛋河边,阅读党的八届十中全会的决议。陈华满怀深情地说:“公报反映了当前伟大的实践,又指导了实践。去年,咱们取得了抗涝救灾的胜利,就是靠的这个公报。今年,咱们要打胜三年来头一个丰收仗,这个公报的武器还是不能丢呀。”在如何以无产阶级政治统帅机械化的问题上,又是毛主席的“一切实际工作者必须向下作调查”的教导,指引着陈华深入现场调查研究,终于根据小麦所处的地号不同,从机力、气候、人力、麦熟程度等各方面的情况出发,把群众的建议、党支部的研究综合起来,制定了正确的割麦方案。在党内两条路线激烈搏斗的时刻,一小撮阶级敌人用隐蔽的手法,制造事端,挑拨干群关系,拉拢腐蚀青年……同样又是毛主席的有关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学说,使陈华从这些眼花缭乱的现象中,清晰地认识到,这就是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于是,他紧紧依靠领导,放手发动群众,击退了阶级敌人的猖狂进攻。在整个斗争中,陈华时时刻刻感到有“一种力量在推动着大伙,激励着大伙,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走着”,而“这力量,就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核心,就是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他觉得这地处祖国边疆的一个生产队,时刻同北京,同五洲四海的革命风云连在一起。这正是无产阶级在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的精神力量的源泉所在;也是小说所要表达的深刻的主题思想。
小说在全力以赴塑造主要英雄人物的同时,也塑造了一批具有不同个性的英雄人物,显示无产阶级强大的阶级力量。农场小队长孙广泰,“别看他闷着,一闪电就打个响雷”,他有个坚定的信念:“每个人都要牢记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女拖拉机手李淑英,托儿所长陈妈妈,知识青年丁红,司机周明,都象一个个革命的螺丝钉,牢牢拧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大机器上。小说通过这些人物的描写,使我们看到: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下,人民群众抓住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这个纲,正在不断地同资产阶级私有制和私有观念决裂,昂首阔步地走在继续革命大道上!
这部长篇小说在题材处理、主题提炼和人物刻画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作者尝试把围绕麦收的这场阶级斗争、路线斗争,放到帝修反猖狂反共反华的国际阶级斗争的广阔背景中去描写,这个创作意图是好的。但作品所选取的阶级斗争事件,有的比较细小、不够典型,这样,也就影响了作品的思想深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