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7月19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普通委员
——沈阳桥梁厂党委书记徐东发扬民主的二三事
沈阳桥梁厂党委书记徐东,发扬我党传统的民主作风,正确处理书记和“一班人”的关系,把自己置于集体领导之下。人们称他为“普通委员”。在不同意见面前
一次,分管农场工作的党委委员向徐东提出:到农场劳动的职工,与家庭分开生活,开支增大,应该按照旅差标准,发给补助。徐东觉得这是关心群众生活,听说兄弟厂也有这样做的,就点头同意了。后来,其他常委知道了,认为这样做既违反财务制度,又不利于职工思想革命化。就在碰头会上批评徐东不经集体讨论,错误地决定问题。同志们的批评引起了他的重视,感到如果不注意这个问题,就会形成“书记说了算,委员一旁看”的局面。他作了自我批评,收回了原来的错误意见。随后,他和大家一起研究了改善农场伙食,减轻职工负担的措施。
徐东对别人的正确意见,能虚心采纳;对不正确的意见,他也认真听取,看有没有值得吸取的东西,不轻易否定。
有一件事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机电车间的厂房是三十年代盖的老房子,结构陈旧,不能走天车,上级早就同意修新的。党委研究这个问题时,出现了两种意见。一部分同志说,一九五八年修建的生产钢丝绳的厂房,一直没有用上,只要把里面稍加整修,就能利用。另一部分同志却不同意,他们提出:第一,这栋厂房的柱子只能承受十三吨压力。天车自重十吨,再吊五吨活,柱子吃不消;第二,光线不好;第三,地面高低不平,不好安装车床。而且上级早已批准修新的,只要研究个方案干就是了。
徐东老早就想过这件事。开会之前,他还和生产组算了一笔账:另建厂房,要花四十多万元,并且要停产半年。把闲置了十多年的房子用上,既为国家节省了经费,又不影响生产。他感到,前一种意见符合毛主席关于“勤俭办工厂”的指示。可是,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完全正确?主张另建厂房那几个委员的意见中,有没有值得重视的地方?他认真分析了那几个委员提出的三个问题,觉得不攻破这几道难关,这栋房子也确实不好用。想到这里,他提议到群众中去作一番调查,再作决定。
会后,徐东和党委其他成员一起,来到机电车间和基建车间,召开工人、干部、技术人员三结合的调查会,听取群众的意见。群众提出:天车可以用无缝钢管代替角钢,减轻自重;光线暗,只要把所有的玻璃擦拭干净,就能够解决问题;地面不平,可以重新平整。许多老师傅还强调说:“当家一定要学会理财,我们既要从有利生产着眼,又要考虑节约问题,搁着闲厂房不用,另修新的,不符合毛主席的革命路线。”难题解决了,这时,徐东再次召集党委会研究,大家一致同意利用闲置厂房作机电车间生产用。
没过多久,沉寂多年的厂房里,响起了欢快的机器转动声。
听到有出入的批评时
有一次,党委为了进一步搞好领导成员的思想革命化,召开了职工大会,发动群众向党委提意见。
会议一开始,人群中站起一位须发花白的老师傅,大声说道:“我先放一炮!旧党委办农场养奶牛,吃吃喝喝,搞修正主义。现在咱们农场又养了两头大奶牛,你们可要警惕走旧党委的老路啊!”
老师傅的意见引起了在场群众的纷纷议论。了解情况的人说:“这老头儿,不了解情况瞎放炮,农场养的是大牡牛,那来的大奶牛。”
这条意见虽然不符合事实,但徐东却听得很仔细。他想起毛主席关于“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教导,认为老师傅语重心长,举的事例错了,但出发点没有错,道理也很对。作为领导不应当计较别人错了的地方,而应当认真理解群众的心情。于是,他仔细分析了老师傅的意见,觉得可以从中得出两点启示:第一,工人不了解农场情况,是因为领导既没有跟群众商量过办农场的事,又没有向大家介绍过农场的情况,这说明党委发扬民主不充分。第二,老师傅的意见给党委敲了警钟,提醒我们不要搞特殊化。这个问题自己过去想得不多,一方面说明自己对思想改造的标准要求不高;同时,也说明自己缺乏领导经验。这就要求自己彻底丢掉骄傲自满等思想包袱,真正虚心地向老工人学习,从各方面防止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
事后,徐东把老师傅的意见一直放在心上。在一次党委会上,他建议发动全厂群众参加农场管理,使大家都来关心农业生产;要求干部,特别是党委成员保持艰苦朴素本色,不搞特殊化。
自己的意见被否决之后
为了响应上级革委会关于技术革新、改造锅炉的号召,前年入冬前,厂锅炉房的同志把原来的手烧式锅炉,改造成了振动炉排式锅炉。但大冷天,锅炉总出毛病,气烧不上来,影响取暖。大家反映新式锅炉省煤是省煤,就是不好掌握。徐东认为工人的反映有道理。他想,为了稳妥起见,应当用一台作试验,另一台还是用手烧。在一次党委扩大会上,徐东先把自己的想法和工人的反映说了一下,就让大家发表意见。负责改造锅炉的革委会副主任不同意。他说:“改造锅炉是件新事物,那有一帆风顺的?”大家展开了热烈的争论。争来争去,大多数同志认为,只要放手发动群众,革新一定能够逐步完善,坚持两台锅炉都搞新式的。听了大家的发言,徐东感到把旧式锅炉改成新型的振动炉排式锅炉,上级有号召,兄弟单位有成功的经验,本厂虽然还没改成功,但最后结果如何,还有待进一步试验下去,需要通过实践才能验证。想到这些,他觉得多数同志的意见也有道理,自己的意见是否正确,也无绝对把握,就没有再说什么。最后,党委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了决定。
散会以后,徐东反复学习毛主席的教导:“少数人在自己的意见被否决之后,必须拥护多数人所通过的决议。除必要时得在下一次会议再提出讨论外,不得在行动上有任何反对的表示。”他进一步认识到,书记是“班长”,不是家长。自己的意见被否决之后,不能光停留在组织上服从,而要在行动上带头执行。这是检验自己党的观念强不强的标志。想到这里,他立即换上工作服,到锅炉房同工人一块劳动。
徐东和工人同志一起奋战了一阵,使革新部位又有了新的改进,但仍然没有完全过关,毛病还是经常发生,不能保证取暖。事实证明,徐东原来的意见是比较正确的。这时,有的同志埋怨不该把两台锅炉都改了。徐东感到这种情绪对维护党委团结不利,他没有以“正确者”自居,而是耐心地解释:“一种新事物往往要经历多次失败才能成功,认识一件新事物也难免有反复,可不能遇到一点挫折就怪这怪那呀!”随后,他又召集党委会,重新研究,作出了一台手烧、一台试验的决定。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一事一议

决议形成之前
不久前,在河南省南阳县惠庄大队的一次党支部会上,有位支部委员提议,要大队购置一套价值六百元的扩音设备。他说,开个群众会,对着麦克风,响起高音喇叭,这才“象个样子”。并说,他已经和有关单位联系好了,希望支部“果断”一点,马上作出决议,说办就办。
这位支委的话音刚落,就立刻引起了一场争论。多数同志认为,要实行经济民主。六百元的开支,数字不算小,应先征求群众的意见,支部不要急于作决定。但也有些同志说,这几年队里粮、棉产量不断上升,经济收入越来越多,一套扩音设备买得起。再说现在是党的一元化领导,只要支部作出决议就可以买。两种意见相持不下。
这件事究竟该怎样处理?他们学习了毛主席关于“要善于同群众商量办事,任何时候也不要离开群众”,“共产党基本的一条,就是直接依靠广大革命人民群众”等教导,把购置扩音设备的事交给贫下中农代表、生产队干部讨论,并通过他们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贫下中农说:这几年,我们大队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集体经济虽有很大发展,但和先进单位比,仍有差距,应当始终坚持“勤俭办社”的原则,压缩一切非生产性开支,把钱用到发展集体生产最需要的地方去。有的还尖锐地批评说,不顾生产而求开会“象个样子”,是摆排场、讲阔气的大少爷作风,希望党支部发扬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党支部虚心接受群众的批评,决定不购置扩音设备,把资金用于生产建设,争取今年粮、棉更大丰收,为革命作出更大贡献。党支部的这个决议,得到了广大贫下中农和干部的热烈拥护。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一事一议

办事要同群众商量
惠庄大队党支部,在讨论买不买扩音设备的问题时,两种意见争论不下。后来,他们把问题交给群众,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很快统一了认识,作出了正确的决议。这件事充分说明,党组织必须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深入调查研究,听取群众的意见,才能使自己的决议和号召符合人民的利益,符合党的路线和政策,实施正确的领导。
有事同群众商量,“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基本领导方法和基本工作路线。可是,有的领导同志,当工作进行得比较顺利,取得了一些成绩的时候,就往往自以为高明,忽视同群众商量,凭想当然作出一些不切合实际的决定,违背党的政策和群众利益,挫伤群众的积极性。
我们的事业,我们的一切工作,我们的各项计划,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的。要使我们的任务提得恰当,工作中不犯命令主义和尾巴主义的错误,就不能光从主观愿望出发,而必须同人民群众保持经常的密切的联系,深入地了解人民群众的思想情绪,根据群众的觉悟程度,去启发和提高群众的觉悟,在群众出于自愿的原则之下,组织群众逐步地开展为当时当地内外环境所许可的一切必要斗争。
我们一定要在深入批判刘少奇一类骗子反动的唯心史观的斗争中,不断肃清“领导高明论”的流毒,坚持“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观点,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遇事同群众商量,以争取少犯错误,做好工作。


第3版()
专栏:

“干革命就要胸怀普天下”
河南省林业战线的一面红旗——禹县余王大队,在党支部书记王松献带动下,经过十年艰苦奋战,把一千多亩荒沙滩改造成果园、材林。如今的余王林场,已是果树一行行,泡桐遮日月,白杨参天长。
余王林场是在两条路线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为了使林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地成长,王松献带领群众狠抓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不断批判和抵制资产阶级思想。一次,正当木材成批间伐的时候,一个自称是“采购员”的人,想用高价套购木材,带着礼物来找王松献。王松献气愤地说:“你想拿这当介绍信?我不接洽!”有人劝他说:“为集体多赚点钱怕啥?钱不咬手!”松献说:“钱不咬手?资本主义的钱,不光咬手,它还吃人哩!路线不对,给个金马驹咱也不干!”王松献把国家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不管是谁,都不能动摇这个原则。他姐姐家要盖房,想到林场弄两根檩条,松献说:“社会主义大厦需要木材多着哩,你缓两年,等咱家里的树长大了,你随意挑。”他舅舅家要盖房,想到林场弄架大梁,松献说:“我帮你打坯,垒成实山墙,省根大梁支援国家建设吧!”今年春上,他家里的人用了林场的两棵小树苗,他知道后,就按牌价向会计交钱。会计说:“经你手育的树苗有十几万,哪棵树上没有你的手印?拿两棵树苗还用掏钱?”王松献认真地说:“咱只有育苗的义务,没有乱用的权利,过日子要多为集体打算。”
王松献就是这样的人,他把自己的工作,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紧密联系起来。余王大队办电后,外地有人听说他们建立电灌站需要电动机,就拿机器来换木材,说什么“互通有无,双方有利”。王松献说:“以物易物,破坏国家计划经济,共产党员决不能干!”把这些人顶了回去。他经常对干部、社员说,无论办什么事情,都不能光图对自己有利,要首先看对社会主义有没有利。今年春上,几个生产队干部,想盖几间会议室。他们说:“今天的余王不是过去了,盖几间会议室有啥?咱一不向国家伸手,二不叫社员摊派,自己种树自己盖。”王松献严肃地说:“现在我们的树成林,粮满仓,难道只是为了余王大队?不!要为整个社会主义祖国,还有支援世界革命哩!咱们在哪里不能开会!”王松献的话把大家的心说动了,他们自觉把木料交售给国家。如今开会,晴天还在树园里,雨天还在饲养室。
余王大队就是这样,辛勤栽树不乘凉,身在林场节约木材,一直保持着艰苦奋斗的作风。林场的人员增加了,没地方住,王松献就领着大家盖了两栋简易房。去年秋天,他们住的两个破窑洞塌了,王松献就领着大家又打了四个新窑洞。他们千方百计节约木材支援国家建设。贫下中农称赞说:“松献想的远。”王松献说:“干革命就要胸怀普天下!”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飒爽英姿女电工
一天下午,广州钢铁厂第二炼钢车间电炉刚出完一炉钢水,一声哨音,天车徐徐吊起了装满钢水的钢包。突然“啪”的一声,大钩停止转动,钢包悬吊在空中,人们的心弦顿时绷紧了。这时,只见一个矫健的身影,敏捷地攀上天车,迅速地排除了故障。不一会,大钩又转动了,钢水包平稳地落在平板车上,向铸件场运去……
“真险!如果不是亚英姐及时抢修,整炉钢水就要报废了。”工人们抹去脸上的汗水,热烈地议论着。这位被人们热烈赞扬的“亚英姐”,就是共产党员、女电工曾伯英。
曾伯英是去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入党以来,她以共产党员的五个“必须做到”严格要求自己,以极端负责的精神,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她是三个孩子的妈妈了,原来上白班。后来因为工作需要,改为三班倒。为了保证安全生产,多炼钢,炼好钢,每天一上班,她就束好工具袋,在炼钢炉旁转来转去,认真巡查线路,维护电器设备,常常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有时生产中发生了突然事故,她勇敢地进行抢修。工人们都说:“亚英姐当班,我们就放心了。”
有一次,夺钢战斗正在紧张地进行着,炉顶电极臂固定螺丝发生故障,如不及时处理,就会严重影响生产。这时,带病上班的曾伯英迅速拉下电源开关,一个箭步冲上炉顶的铁架上进行抢修。灼热的高温烤得她皮肤发疼,工作服也“丝丝”直冒烟,但她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早一分钟排除故障,就能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多作一分贡献。她顶着呛人的浓烟,忍着火烤的疼痛,把损坏的绝缘螺丝更换下来,又一一把电极臂螺丝拧紧,使电炉很快恢复了正常生产。又有一次,刚出完钢,天车大钩突然失灵,钢包直往下溜,钢水溅出来,有些地方着火了。曾伯英面对险情,毫无惧色,勇敢地和工人们一起爬上天车抢修。她就是以这样对革命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工作。
曾伯英不但出色地做好本职工作,还帮助白班电工绕制各种备用线圈和其它机件,修理各班组用坏了的风扇、电灯等。有人见她身体不大好,劝她说:“‘分外’的事情,你就少干一点吧。”她回答说:“干革命哪能分‘分内’‘分外’,革命工作都是分内的事。”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人民解放军某部一连党支部,发扬党的联系群众的作风,遇事同群众商量。这是支部成员李传光和战士们一起,边劳动边了解情况。
本报通讯员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