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7月14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继续革命不停步
——访陇东老根据地的老党员、老红军、老英雄
陇东,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主席亲自创建的革命老根据地。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陇东人民“赶着毛驴送公粮,抬着担架支前方”,为我国革命事业作出了贡献。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陇东的一些老党员、老红军、老英雄,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继续革命不停步,又为人民立了新功。
认真读书,提高继续革命的觉悟
宁县县委书记温一清,是抗日战争初期参加革命的老党员。在战争年代,他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认真读书学习,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仍然刻苦学习,特别是党的九届二中全会以来,他努力学习马列的著作和毛主席的著作,不断提高继续革命的觉悟。
温一清参军前是个背粪筐的孩子,只念过两年冬学。靠党的培养,毛泽东思想的哺育,才有今天的进步。每当他学习中遇到困难,他就回想起在毛主席身边工作时,毛主席关心他们警卫战士学文化的幸福情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谆谆教导,一直激励着他。多年来,他没有被文化低难倒,始终坚持学习。近几年来,他每次下乡总要带上马列的书和毛主席的书,走到那里学到那里。有时开会很晚了,他也要在贫下中农窑洞的油灯下坚持读书。现在,他读完了《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六本马列的书,并多次通读了《毛泽东选集》。
在看书学习中,温一清总是联系三大革命运动实际,努力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的放矢地去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他来到宁县后,在和一些干部讨论如何改变宁县面貌时,有少数同志认为,宁县干旱缺水,自然灾害多,很难大幅度地增加生产。为了解决宁县究竟能不能加快前进步伐的问题,他带领县委“一班人”,结合宁县的历史和现状,学习了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中有关实践第一的教导,迈开双脚,深入到生产第一线调查研究,向群众请教。在调查中,温一清发现城关公社任堡大队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广泛开展以改土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使亩产从一百七十斤迅速增长到三百四十一斤。他帮助这个大队总结了改土增产的经验,并立即在这个大队召开了全县的改土现场会。同时,他又和县委“一班人”分析研究了和盛大队第八生产队的变化情况。这个队一九六四年以前,粮食亩产只有二百斤。后来由于这个队的领导班子狠抓阶级斗争,坚持学大寨,产量逐年上升。一九六七年以来,亩产连续四年达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指标,特别是在灾情严重的一九七○年,其他队都减产,而这个队亩产仍然超过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指标。事实生动地说明,只要路线对头,有决心,有干劲,有措施,旱原地区也能稳产高产。在一九七○年冬季农田基本建设中,全县广大干部和社员艰苦奋斗六十天,新修了条田、水平梯田、川地台田五万三千多亩。群众战天斗地的革命精神又一次教育了广大干部。大家说,群众中蕴藏着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迅速改变宁县的面貌是可以办得到的。县委增强了改天换地,重新安排宁县河山的雄心壮志。一年多来,温一清带领县委“一班人”跑遍了全县二百多个大队,和群众一起治山治水。全县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深入发展,一九七一年全县平均亩产比历史最高水平的一九六七年增加百分之四十七点七。温一清继续革命的精神,也受到了群众的好评。
艰苦奋斗,为人民立新功
华池县委委员张振财,原是陇东的一个贫苦农民。毛主席创建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时,他才从“长工窑”里解放了出来。在战争年代的大生产运动中,他积极响应毛主席关于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组织互助组、变工队,大力开荒种地,多打粮食支援前方。三年时间,仅他一家就给边区政府交救国公粮九千斤,有力地支援了前方。由于为抗日救国作出了贡献,张振财曾荣获陕甘宁边区农业特等劳动英雄的称号。一九四二年和一九四三年,他曾两次到延安出席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幸福地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聆听了毛主席关于“组织起来”的光辉讲话。几十年来,毛主席的教导一直激励着他不断前进。今天,这位已经六十七岁的老英雄,仍然以当年大生产中那股劲头,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去年春季,他所在的城壕大队掀起了以改土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高潮。张振财不顾大家劝阻,积极投入这一运动。寒冬腊月,地冻得硬梆梆的,一镢头刨下去,只能刨下核桃大一点土块。有些青年看着卷了刃的镢头,犹豫了。张振财把袖子一挽,抓起镢头继续干,用自己的模范行动给青年们做出了榜样。劳动中虎口震裂了,他用胶布一缠,咬着牙又刨开了。在老英雄这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鼓舞下,青年们个个干劲冲天,斗志昂扬。经过八十天苦战,六十多人就修了一百三十亩水平梯田。
去年六月的一个雨天,一位干部想找张振财了解情况。他本以为下雨天这位老劳动英雄一定会在家,不料却扑了个空。一打听,原来张振财冒雨上山照料树苗去了。张振财就是这样,每逢下雨天,他就戴着草帽背着铁锨上山,一边引水浇树,一边给树苗培土。从一九六五年以来,他利用工余时间和阴雨天,为集体培植、嫁接了三千多株果树,还在五里多长的东干渠两旁全部栽上了杨柳树。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几年来全大队造林一千多亩,植树三万多株,使四座昔日的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
教育青年,革命传统代代传
在陇东老区,老一辈人非常注意教育年轻一代发扬革命传统,使他们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指引下茁壮成长。
去年腊月的一天,环县曲子公社双城大队文艺宣传队正在排练节目,老红军女战士杨国秀给他们送来了十二双亲手编织的草鞋。青年们见了草鞋都觉得很新鲜,女社员张爱英抢先穿了一双,卷起裤腿昂首挺胸迈了几步,还问象不象杨妈妈当年长征的模样。杨妈妈望着这群围在跟前的小青年,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们,今天给你们送草鞋,是希望你们这些老区人民的后代,不要忘记光荣的革命传统。当年毛主席和红军战士,就是穿着它爬雪山、过草地,来到陕甘宁边区的。你们是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就是要宣传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让大家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青年们很受教育,表示一定要向革命前辈学习,艰苦奋斗一辈子。
陇东老区的老党员、老红军、老英雄,经常把青年们带到红军烈士墓前和当年红军活动过的旧址,给青年们讲传统。他们结合现实斗争,把传统教育和路线教育结合起来。去年清明节,老红军黄金标把本队的青年们带到玉皇山的烈士墓前,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向青年们讲述党内两条路线斗争的历史。黄金标回顾自己当年跟随毛主席长征的情景,对青年们说:“跟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前进,革命事业就欣欣向荣,不断取得胜利;背离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革命事业就受挫折,遭失败。要永远记住这条真理!”老红军战士充满感情的讲话,使青年们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对于青年们思想上出现的不良倾向的苗头,他们及时进行教育和帮助。去年二月,双城大队部分青年因为自己大队在当地有了点名气,产生了讲排场的思想。这个大队的老党员、老红军、老英雄就组织他们到附近曾经做过边区县政府的窑洞里去参观。在那里,他们和青年们一起学习毛主席关于艰苦奋斗的教导,给青年们讲述战争年代老区人民一面打仗,一面生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革命情景。青年们越听越激动,都表示:物质条件改善了,勤俭节约的作风不能变;环境变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变。
由于老一代革命者认真用毛泽东思想教育青年,陇东的青年们正在茁壮成长。宁县九岘公社九岘大队党支部书记贾文喜,在老党员周长福的培养和教育下,继承和发扬了老一辈的革命传统。他当干部以来,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和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带领群众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不断前进。社员夸奖他说:“我们的贾支书,和当年老八路搞大生产时的劲头一个样!”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第3版()
专栏:

战斗在采煤第一线
帕米尔高原上康苏煤矿回采区党支部书记、革命领导小组组长阿不都热合曼巴拉提,是柯尔克孜族第一代采煤工人。解放前,阿不都热合曼巴拉提很小就给牧主放羊,连煤是什么样都没见过。一九五八年,当他来到煤矿,领到一把风钻时,兴奋得跳了起来。在党组织和汉族老工人的帮助下,他坚持刻苦学习,在掌握了用风钻采煤的技术以后,又学会了电工、打眼放炮和开电溜子等技术,连年被评为先进生产者。
一九七○年,为了适应新的煤层情况,回采区革命领导小组决定采用一种新的采煤法。用这种办法采煤,需要先改装井下设备。这时,阿不都热合曼巴拉提要求承担这项任务。他和工人一道反复学习毛主席的光辉著作《愚公移山》,克服一个个技术难关,制订出施工方案。在施工过程中,井下工作面电溜子机尾顶板突然压塌了,压倒了一些架棚子。阿不都热合曼巴拉提立即组织工人打支柱,抢救设备。正当他在打支柱的时候,工作面顶梁上有一大块煤掉了下来,砸在他的胳膊上。阿不都热合曼巴拉提不顾疼痛,同工人一起连续奋战十几个小时,终于抢救出设备物资,及时修好了工作面,接着又完成了设备安装工作。当这项新采煤法试验成功时,各族工人看到阿不都热合曼巴拉提身上的伤痕,都称赞他是毛主席教导出来的好党员,好支部书记!
(新华社)


第3版()
专栏:

山东省泰安县省庄公社党委书记孙继业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受到群众的赞扬。这是孙继业(中)和省庄大队社员一起割麦。 新华社记者摄


第3版()
专栏:

关键时刻冲在前
初春的一天,八级大风把黄海海面刮得巨浪如山。正在某岛避风的四○二艇突然接到一项紧急任务:立即起锚出航,把海上的一只靶船拖回港湾。
风浪更大了,小艇拖着靶船在大海中急剧地颠簸着前进。突然“嘣”地一声,拖靶船的缆绳断了,风浪把靶船打出了老远。小艇立刻掉转船头向靶船靠去。可是,由于风大浪高,小艇几次靠拢都没有成功。“低速靠拢,往靶船上下人!”艇长果断地采取了这个紧急措施。在大风浪中“跳帮”是十分危险的。共产党员张玉海抢先接受了任务。小艇又渐渐接近了靶船,小张刚准备往靶船上跳,几个大浪接连扑来,艇首用钢丝缆绳固定的一个半吨重的大碰垫,被巨浪打在海里,张玉海摔倒在甲板上。这种情况说明人在甲板上站立已经很困难,再要下到靶船上就更危险了。
“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这铿锵有力的声音鼓舞着小张继续战斗。小艇再次接近靶船,突然又是几个巨浪打来,艇和靶船眼看就要相撞。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只见小张从甲板上爬起来,一跃跳上了靶船,并且用尽全力支开靶船,避免了一场严重事故。可是,由于用力过猛,张玉海却掉进了冰冷的海里。此刻他想,个人安危倒是小事,可是靶船的缆绳还没有系上,任务还没有完成,只要还有一口气,也要把靶船拖回去。想到这儿,他奋力向靶船游去,经过几番艰难的搏斗,在艇上同志们的协助下,小张终于攀上靶船,把缆绳牢牢地系好。小艇拖着靶船胜利返航了。
还有一次,四○二艇拖着两条满载急用物资的驳船送往某岛。一条驳船被突然袭来的巨浪打得漏水下沉,情况十分危急。艇党支部立即组成抢救小组,带领全艇人员全力抢救。张玉海又是第一个奋不顾身跳上驳船。这时,风浪越来越大了,海水一个劲地往船舱里灌。小张早已把生命安危置之度外,哪里危险就往哪里冲,一次又一次地跳进舱内,从水里打捞物资。经过同志们的抢救,大部分物资都抢救出来了,最后只剩下一捆战备物资还泡在舱内海水里。这时,张玉海毫不犹豫地再次跳进灌满海水的舱内。驳船进水过多,下沉越来越快了,继续呆在舱内,随时都有可能跟驳船一起沉入海底。小张冒着生命危险,一次次潜入水里,终于把这捆东西搬了上来。大家都称赞他是“关键时刻冲在前的先锋战士”。


第3版()
专栏:

艰苦奋斗向前进
人民解放军某部军马场座落在辽阔的科尔沁草原上。在那里,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位年近半百的老干部,和放牧战士一起,跨着骏马,手执牧鞭,奔波在碧绿的草滩上,他就是共产党员、场长郭玉清。
这个军马场刚刚建立,郭玉清被派到这里担任领导工作。他和战士们住在一个土窝棚里,经常和大家一起学习毛主席关于艰苦奋斗的教导,给大家讲述我军的光荣传统。在郭玉清的带领下,全场干部、战士自己动手采石烧砖,盖房子,建马棚,日夜苦战。当时,有人建议先盖一座房子,让年大体弱的老场长住进去,郭玉清坚决不同意。直到战士们都住进新房,军马都有了马棚,他才从土窝棚里搬了出来。
草原的夏天,气候瞬息万变,忽儿刮起满天风沙,忽儿一场滂沱大雨。可是不论多猛的雨,多大的风,郭玉清坚持和战士们一起放牧。战士们说,老场长和我们一样,白天一身土,夜晚一身露。严冬的一天傍晚,突然一匹腰圆体壮的骏马失蹄跌进了大冰坑。由于天冷水深,马的四周都是两三寸厚的冰层,掉下去的马怎么也牵不出来。郭玉清飞身上马,和战士们一起朝冰坑奔去,一到现场,马上动手破冰救马。他冒着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跳进齐腰深的冰坑,和大家一起砸开冰层,把骏马抬出了冰坑。这时,他们的衣服都冻成了冰衣。但是,为了保护军马,他们顾不得换衣服,就忙着给马擦干身上的冰水,直到骏马又昂首扬蹄奔驰起来,才放心地返回军马场。


第3版()
专栏:

当战友触电的时候
南海前哨的某高山之巅,海军航空兵某部观察哨的同志们,传颂着陆军某部共产党员、班长兰秦香,冒着生命危险抢救哨长罗世训的英雄事迹。
五月的一天,海军某观察哨的同志正在驻地陆军某部指战员的协助下,进行紧张的施工。已是掌灯的时候,突然发现电灯不亮了。大家估计,可能是由于中午一场狂风暴雨,把电线给刮断了。哨长罗世训拿起工具,沿着线路一步一步下山检查。陆军某部班长兰秦香,主动地跟着一起下山查线。他们俩在半山腰找到了电线的断头。罗世训从腰间取出工具,左手去抓电线,右手准备用钳子剥掉线头上的胶皮进行接线。站在一旁的兰秦香,拿着手电筒给他照明。当罗世训伸手刚抓住电线,由于被雨淋湿和损坏了的电线漏电,一股电流突然通遍他的全身,顿时感到浑身麻木,两腿抽搐,当场被击倒在地,昏了过去。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一个伟大的声音在兰秦香耳边响着:“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他刚想弯腰脱下胶鞋打电线,一转念:万一用胶鞋打不掉电线,就会耽误时间,战友的生命就会增加危险。
时间就是生命!为了抢救战友,兰秦香宁肯承担最大的牺牲。说时迟,那时快。他迅速果断地从地上抓起电线,使劲往后一拉,由于电流的巨大吸引力,连同摔倒的罗世训一齐拉了起来。但是,电线没有能从罗世训的手里拉掉,罗世训又倒下去了。只见兰秦香又一次用双手抓住电线,用尽全力猛地往后一拉,终于将电线从罗世训的手上拉开来了。
战友得救了。当罗世训苏醒过来时,目睹眼前的一切,紧紧握住兰秦香的双手,激动得久久说不出话来。新华社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