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7月12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高举红旗学大寨
——记剑阁县化林大队党支部书记张正桃
在巍峨的剑门山上,飘扬着一面鲜艳的红旗,这就是四川省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剑阁县化林大队。十多年来,这个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张正桃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带领社员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把一个贫瘠的山区,建设成为粮、棉、油齐高产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自力更生换天地
一九五四年,雇工出身的张正桃被社员选为化林农业生产合作社主任,人民公社成立后又担任了化林大队党支部书记。当时的化林,是一个山高坡陡、风大土薄、乱石成堆、水源奇缺的穷地方。全队一千九百多亩耕地,斜挂在三座高山、六条深沟和十一个窝上。群众说,这里的一亩地,经常是“瓢一块、碗一块”,被分割得七零八落的,夹杂着碎石的表土只有三四寸厚,粮食亩产二三百斤,历来不种棉花和油菜,每年要靠国家供应几十万斤粮食。
当时,张正桃带领群众旱来找水,水来排洪,粮食产量也有一点增长,但总是不能根本改变化林多灾低产的面貌。面对这种状况,张正桃操碎了心,日夜思索着怎样把这个贫苦落后的地方,建设成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山村。
一九六四年,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张正桃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和社员代表一起到大寨参观学习。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大寨贫下中农改天换地的事迹,心里热呼呼的,觉得这下可有办法了。他想,大寨这面红旗是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成长起来的,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要改变我们这穷山沟的落后面貌,就必须走大寨的道路,象他们那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扎扎实实地来一场革命,决不能象过去那样在大自然面前打被动仗,搞修修补补。
张正桃一回到化林大队,就兴致勃勃地向干部、社员介绍大寨的经验,和大家一起讨论改天换地的计划。大家越听越高兴,越谈越激动,他们提出了一个豪迈的口号:齐心协力学大寨,艰苦奋斗建良田,自力更生治山水,誓叫化林换新颜。
一九六五年春季的一天,猛烈的山风呼啸着,一阵紧似一阵,直刮得天昏地暗,吹得人眼睛都睁不开。张正桃想到这正是找出治服风灾办法的好时机,便带着党支部委员和部分社员,迎着大风向山顶爬去。他们来到九曲山的风口,一阵风把张正桃的帽子吹跑了,他一个踉跄,险些跌下山崖。人们忙拉住他,他却兴奋地说:“你们看,大风就是从这里来的呀!”人们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狂风穿过山口,把快要成熟的小麦和油菜吹得秆倒穗落,枝荚横飞。每年都有风灾,但是,他们从来没有象这次看得真切。张正桃说:“咱们要是在这风口上植树造林,锁住风沙,不是就可以从风口里夺得丰收吗?”大家同意这个意见,一边观察,一边标出营造防风林的位置,制订了绿化荒山的计划。
夏天,大雨滂沱,一连几天不停,山洪暴发了。这时,张正桃的胃病和关节炎正在发作,行动困难。他看到雨下得这样大,心想,这正是认识洪水来龙去脉的好时机。于是,他约集了党支部委员和社员代表,拄着棍子,冒雨去观察水势,了解水情。张正桃和大家站在山上,只见大股小股的山洪,从三山、六沟中奔腾而下。洪水所到之处,庄稼被冲毁,坡坎、地埂被冲垮。大家说:要是能修些排洪道、泄水沟,再新建和扩建几十个水塘,把为害的洪水蓄存起来,为农业生产服务,该多好啊!张正桃热烈地赞同这个意见,鼓励大家不要观看和等待,自己起来干!
这一年,张正桃和党支部委员们在风里钻,雨里淋,跑遍了全大队的山山水水,酝酿、制订了治山治水的方案。党支部决定:集中力量抢修郑家窝大水塘,打好学大寨的第一仗。
郑家窝是两个悬崖之间的大山窝,每到雨季,从山上倾泄下来的洪水,都从这里横冲直下,冲刷着农田。多少年来,人们就想在这两座悬崖之间,拦腰修个坝,造一口大塘。一九六六年冬天,张正桃带领干部社员来到郑家窝安营扎寨,决心在这悬崖之间,修一座高二十二米的石坝,拦住洪水。
那时正是数九寒天,北风呼啸,寒气刺骨,但郑家窝工地上却是热气腾腾。社员们烧起了红炉,锻打钢钎;搭起工棚,制造炸药。人们看到,那个地段施工最艰巨,张正桃就出现在那里;那个地方有了险情,张正桃就奔向那里。在艰苦的劳动中,张正桃的手臂震肿了,虎口震裂了,但他还照样坚持干。石坝越砌越高,要在几丈高的石壁上砌大石块,险情是随时都可能发生的。有人在犹豫着:要不要再爬上去?这时,只见年近五十的张正桃,和党支部委员们,争先登上石坝,搬巨石,抹灰浆,干得正欢。于是,共产党员、贫下中农也一个个地登上坝顶,起劲地干了起来。他们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同心协力,继续加高石坝。
在修建郑家窝大水塘的日子里,张正桃日夜战斗在工地上。白天他和社员一起劳动,深夜,当人们已经睡熟时,张正桃还在和党支部委员们研究工程的进展情况,解决出现的问题。会后他又去查铺,看大家休息得如何。七十多天过去了,张正桃的眼熬红了,身体累瘦了,可他照样挥动着铁锤,抬着巨石,干劲越来越足。张正桃的行动鼓舞着大家,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奋战,大坝终于修成了,挡住了洪水,建成了可容水十多万方的大水塘。
全大队的干部社员从大战郑家窝水塘中看到了自己的力量。他们脚没停,锄没放,又展开了向荒坡、深谷、乱石要地、要粮的战斗。人们把石头撬开,垒起地埂,整成梯地,再从石头缝里挖出泥土,垫在梯地上;在一片片坡地上筑石墙,砌地坎,修排洪沟。接连几个冬春,他们用了几十万个工,新建和扩建了蓄水几百方到十万方的水塘五十多口,保证了全部农田自流灌溉;还造出旱涝保收田八百多亩,造林八百多亩,有力地控制了大风、洪水等灾害,使农作物产量不断上升,生产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为国家生产更多的粮棉油
一九六五年秋后,在一次社员大会上,张正桃说:“棉花和油料作物都是农民种出来的。国家需要棉和油,根据咱们这里的条件,完全可以种好棉花和油菜,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大家听了张正桃的话,一致表示要改变过去的老习惯,为革命种好粮、棉、油。
过去,化林有首歌谣:“穷山梁,长又长,不产棉、油,少产粮,一夜冰霜禾苗死,一场大雨土冲光。”为了能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种出棉花,张正桃曾先后到几百里外的射洪、蓬溪、遂宁等老产棉区去找经验,学技术。头一年,他照搬照套人家的做法,种的棉花光长叶子不结桃。这是怎么回事呢?张正桃认真学习毛主席的教导:“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他遵照毛主席的教导,和干部、老农一起研究、试验。他们发现,由于山区的气温低,日照短,照搬外地的做法,棉花播种不适时,花铃期地温也不足,所以失败了。
一天深夜,张正桃和几个干部蹲在地里研究适时种棉的办法。阵阵寒风吹来,他感到浑身发冷,禁不住连声咳嗽。蹲在旁边的党支部委员张舒义顺手把自己的棉衣披到他的身上,张正桃顿时感到暖和起来。这件事忽然使张正桃想起一个道理:披上棉衣,全身就由冷转暖,如果采用温床育苗和一些提高棉田地温的办法,不是可以解决难题吗?
这个简单的道理使大家受到了启发,人们顺着这个思路热烈地展开讨论,并采取了温汤浸种、地火笼升温和适时施热性肥料等十多种办法进行试验。一九六六年,全大队种的一百多亩棉花,经过精心管理,平均亩产皮棉一百五十多斤。
棉花丰收了,社员们心情振奋,欢欣鼓舞。张正桃和党支部委员们决定继续前进,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扩大棉花和油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这个消息一传出,广大贫下中农坚决拥护。但是,有人却说,土地、肥料、劳力就那么多,扩大经济作物,粮食不减产才怪哩!张正桃听到这些话,就和群众一块学习“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党支部还总结了第五生产队实现粮、棉、油样样高产的典型经验。经过学习,干部和社员们的觉悟提高了,原来不主张扩大经济作物面积的人,也表示要为夺取粮、棉、油高产作出贡献。
思想问题解决了,张正桃和党支部委员们又脚踏实地地为解决“三争”的矛盾而紧张地工作着。
一九六七年冬的一天,天刚麻麻亮,忽然有个社员发现山上有人在干活。“干部先上山罗!”一个社员呼喊着,大家都起了床,一个跟一个地奔上山去。张正桃看到群众都来了,一把抹去眉毛胡须上的霜花,向群众喊道:“天气冷,你们来这么早干什么?”“就你们不怕冷呀!”社员们一边回答着,一边抡镐、挥锄,大干起来,他们撬开乱石,垒起地埂,挑土铺地,加厚土层,一个冬春就造出好地五十多亩。队里还展开了养猪积肥活动,使肥料的数量和质量大大提高,这一年新开的棉田,亩产皮棉达到一百六十多斤。初步解决了粮、棉争肥料、争土地的矛盾。
一九七○年,张正桃和党支部的同志们又面临着一场新的考验。到这年五月为止,已有五十多天没有下雨了,接着又刮了一场八、九级大风,把棉苗吹得象火烤过一样。张正桃看着这些受灾的棉苗,心里非常难过。他没明没夜地和干部群众一起研究抗灾的具体措施,党支部委员们也都分头到各生产队去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展开抗灾斗争。他们走到那里,就和那里的群众一道挑肥运泥,忙着给棉苗浇水、追肥。棉苗枯死一批,他们就补齐一批,枯死一棵,补齐一棵,有的在一个棉窝内连补四次苗都没成活,就坚持补第五次,直到补活为止。这一年,灾害大,可是,粮、棉、油都得到了丰收,粮食平均亩产九百五十斤,棉花亩产二百零六斤,油菜亩产三百八十六斤,大豆亩产四百多斤,花生亩产三百多斤,生猪平均每人一头以上,其它如桐油、辣椒、药材也有相应的发展。
大寨路上迈大步
革命向前进,生产在发展。化林大队的社员群众,在张正桃和党支部其他委员的带领下,战天斗地,连年夺得农业丰收。从一九六四年到一九七一年学大寨的八年间,这个大队的粮、棉、油产量逐年提高,对国家的贡献越来越大。八年来,他们向国家交售粮食三百二十多万斤,出售棉花十八万九千多斤,油菜籽十九万四千多斤,还给省内外兄弟单位提供了一批粮、棉和油菜籽的高产耐旱良种。一九七一年,大队的公共积累由学大寨前的一九六三年的一万五千元,增加到三十三万四千多元,集体储备粮由四万多斤增加到五十多万斤,还新修仓房、副业加工房等一百七十多套,购置拖拉机和农用加工机具三十多台,运输和加工副业产品全部实现了机械化。
看到这一变化,张正桃和社员群众无不欢欣鼓舞。然而,张正桃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今的化林大队,经常受表扬,前来参观的一批接着一批,在这种情况下,特别需要注意反骄破满。
在这方面,他有过深切的教训。去年春天,有一次他从县里开会回来,路过第三生产队时,看到有些油菜长势不好,有的小麦正在翻黄,心想:自己满以为越冬作物长势不错,为什么三队却出现这种情况?他找社员和干部了解原因时,有的干部说:我们三队的粮食亩产已上千斤,棉花、油菜的产量在大队数第一,随便怎么搞搞,今年的产量也不会低。从这里,张正桃深深领悟到:原来是干部的思想骄傲了,没有及时组织社员浇水施肥,所以生产走了样。问题虽然发生在三队,但根子却在自己身上。
他回到大队,立即把这些情况和自己的想法向党支部作了汇报,一致决定:加强学习,开展反骄破满,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张正桃和广大干部一起,认真学习毛主席有关反骄破满的教导,认真向群众作自我批评,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他把这次反骄破满当作新的起点,带领社员群众更加深入地开展学大寨的群众运动,革命和生产形势越来越好。
从那以后,张正桃更加刻苦读马列的书,读毛主席的书,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向先进单位学习。一次,他到绵阳地区开会,听说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有一种纤维长、呈绿色的“拥军棉”新品种,就忙着要去参观、学习。当时有人说:“老张呀!许多人都在学习你们大队的植棉高产经验,你还去那里干啥!”张正桃说:“天外有天,山外有山,不能让我们那点小成就遮住双眼。”会刚完,他还是跑到农科所取经去了。他想:要是化林大队再来一个种子大改革,把退化了的、不适于山区生长的劣种淘汰掉,换上良种,不是又找到了一个重要的增产门路吗?
张正桃回到化林,立即向支部委员和干部、社员讲解改良种子的重大意义,提出要种“拥军棉”,大家热烈赞成。经过试种,果然成功了。今年,化林大队的棉田里,播种了不少“拥军棉”新良种,目前苗全苗壮,长势茂盛。
在张正桃的带动下,化林大队的每个干部,每个生产队,都有自己的种子试验基地。在良种培育基地里,生长着高低不同,体型各异的同类作物。党支部和队干部不断把试验成功的有推广价值的良种用于大田生产。现在,化林大队推广的粮、棉、油良种就有二十多种,促进了各类作物产量的不断提高。今年,全大队小麦和油菜籽又获得大丰收,各种秋季作物都长势良好。
在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张正桃不仅亲自带着干部、社员到外地去学习、取经,还虚心向来化林参观的兄弟单位学习,吸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一次,四川省学大寨的先进单位——德阳县红光大队的一些干部、社员来到化林参观、访问。张正桃把他们当成送上门来的老师,再三请求他们介绍经验。张正桃在向他们介绍情况时,一方面讲了本队在开展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中的成就;另一方面,详尽地摆了本队目前存在的问题,请红光大队的同志们给以帮助。张正桃真诚的态度,使红光大队的同志十分感动,热情地提出了建议。
不久前,张正桃和党支部委员们又用毛主席关于
“一分为二”的教导,进一步检查了工作中的差距,他们决心带领群众更好地开展农业学大寨的运动,夺取更大的胜利。
现在,张正桃被选为中共四川省委、剑阁县委、央溪公社党委成员,但他仍然和过去一样,坚持和社员群众一起学习,一起劳动,时刻注意防止脱离群众,高举红旗,艰苦奋斗,在继续革命的大道上阔步前进!
新华社记者


第3版()
专栏:

玫瑰公社玫瑰花丰收
山东省平阴县玫瑰公社玫瑰花丰收,总产量达八万多斤,比去年增长百分之八十。同时,玫瑰花的质量也有显著提高。玫瑰花在食品工业中是一种重要的香料;玫瑰花蕾晒干后可作药材;玫瑰的根、皮可做黄褐色染料;用玫瑰花制成的油是制造高级化妆品的原料。平阴县玫瑰公社出产的玫瑰花,具有花瓣厚、色彩浓、香气重的特点,在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 (新华社)


第3版()
专栏:

早胜公社大力发展早胜牛
我国著名的早胜牛重点产地之一——甘肃省宁县早胜公社大力发展早胜牛,去年一年就繁殖了五百六十多头。早胜牛是一种优良畜种,身躯高大,力大而耐力强。目前,这个公社的各生产队普遍建立了良种母畜繁育群,实行集中饲养,科学管理,使良种犊牛健康发育生长。同时,还推广了人工授精技术,今年以来,这个公社的母牛受胎率达百分之八十五以上。


第3版()
专栏:

四川省温江县涌泉公社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大麻生产。这是涌泉公社华丰大队第四生产队的社员喜收新麻。新华社记者摄


第3版()
专栏:来信

抗旱不能忘了防涝
今年以来,我们这里旱情很严重。在公社党委的领导下,我们大队广泛发动群众,以路线为纲,取得了抗旱斗争的胜利,夺得了小麦丰收。目前,秋季作物长势也较好。
可是,在抗旱斗争中,有的生产队为了应急,把排洪防汛沟掘掉了,没有及时修复。党支部发现后非常重视,在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中,结合生产斗争实际,对群众进行抗旱不忘防涝的教育,严防百日旱一日涝,并引导大家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克服侥幸心理。去年,有个生产队在播种时,抗旱工作抓得很紧,小苗长得特别喜人。可是,由于对防涝工作准备不足,结果一场大雨,二百亩夏种玉米淹了八十多亩,使秋季收成受到损失。通过教育,社员群众认识到抗旱不能忘了防涝。最近,大队成立了由大队党支部成员、贫下中农代表和基干民兵组成的抗旱防涝小组,加强了对排洪沟和其它防汛设备的保护工作,社员群众也积极出主意、想办法,修了一些抗旱防涝的两用渠道。他们说:农业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我们坚决做到有备无患,不怕旱、不怕涝,誓夺今年秋季好收成。
毛主席教导我们:“有了准备,就能恰当地应付各种复杂的局面。”目前,汛期已到,我们希望各级领导和各生产队,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哲学思想,在抓好抗旱工作的同时,抓好防汛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在生产斗争中打主动仗,做到旱涝保丰收。
河北省临西县童村公社仓上大队贫下中农


第3版()
专栏:来信

要重视水土保持工作
在水土冲刷的地区,依靠人民公社的集体力量,广泛发动群众,结合当地生产,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农业增产措施。我们水电站地处大别山中,山高坡陡、群峰环抱,峡谷河床,比降较大;在水库整个流域面积内多为风化沙质,颗粒大,粘性差,水到沙流,每逢暴雨,山涧洪水咆哮,大量泥沙倾注而来,很多农田被淹没,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我们水电站也深受其害,水库淤积了大量泥沙。根据我们常年测量所获得的资料,平均每年约有三十万立方米的泥沙入库,一九六九年特大洪水时达一百万立方米以上。这就大大减少了水电站的兴利时间,给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了很大的损失。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库区周围开山种地现象比较严重,没有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昔阳县的干部和群众总结得好:“抓不住土,也就治不住水;治水不改土,有水无处用。”毛主席的教导,是我们改造大自然的强大动力,昔阳县的经验,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建议农业、林业、水利等有关部门对水土保持工作要予以高度的重视,在当地党委统一领导下,对水土保持工作,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发动群众;要有专职人员负责,有计划地安排开荒种地工作。对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方,不要开荒种地,要采取有效措施,大搞绿化,种植各种有利于水土保持的农作物和树木。要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正确处理国家与集体的关系,全面贯彻执行农业“八字宪法”,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充分发挥水利建设的作用,夺取工农业生产的更大胜利。 安徽毛尖山水电站 喻少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