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6月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当了干部,还要继续接受再教育
云南省个旧市保和大队下乡知识青年 丁继红
一九六九年一月,我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离开城市到个旧市边远的山区保和公社插队落户。三年多来,在各级党组织和贫下中农的教育下,我坚持看书学习,在三大革命运动中经受锻炼,改造世界观。去年三月,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被选为中共个旧市委常委,并担任了保和大队党支部书记。
知识青年当了干部以后,还要不要继续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要不要虚心做群众的小学生?要不要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一年多来的实践,使我对于这个问题,逐渐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当了干部,更应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
最初我认为,前段时间自己思想上有了进步,劳动中表现也不错,现在担任了大队的领导工作,主要应该多学学领导方法,把全大队的工作抓上去。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忙于开会,商量布置工作,参加劳动少了,联系群众差了。结果,不但没有学到真正的领导方法,连工作也没有做好。有的社员说我:真是娃娃当家,这边抓,那边塌。
我思想上斗争很激烈。为什么自己辛辛苦苦想把工作搞好,到头来却事与愿违?这时,有的贫下中农对我说:“你当了干部,工作变了,但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可不能放松啊!”一席话,及时给我敲了警钟。
我联想起另外一件事:一天,我在白拉粗生产队开会到深夜,就住在支部副书记李世芳同志的家里。第二天我醒来时,她已经和社员们下地去了。为什么她能自觉坚持参加劳动,而自己却做不到呢?我越想越觉得不对劲。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必须坚持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制度”的教导,我才逐渐认识到:干部不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就是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开始;离开群众来学领导方法,只能学得一套当官做老爷的资产阶级作风;离开群众来谈把工作搞好,只能是一句空话。我想,自己是一个由知识青年成长起来的新干部,只有扎根于群众之中,自觉地接受贫下中农的监督,切实做到身不离劳动,心不离群众,才能当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打这以后,我坚持做到:大队的会不要占生产时间;抓住空隙自觉参加劳动;走到那里就和群众一起参加劳动。记得有一次,我从市里开会回来,走了五十多里山路,关节炎又发作了。到家时,离收工只有半小时,社员们关切地说:“你走了那么多路,又饿又累,回家休息去吧!”但我想到毛主席的教导,还是坚持和社员们一起运肥,直到收工。
保和大队共五个生产队,有的在坡顶,有的在半坡,气候差别很大。俗话说:“山高一丈,大不一样。”安排好种植计划,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大难题。通过参加集体生产劳动,边干边问,勤学勤记,我从贫下中农那里,学到了很多知识。今年,在安排早熟作物种植计划时,我根据半坡的生产队气候热,建议种早包谷;坡顶的生产队气候冷,建议种早荞。各生产队干部和社员们都同意我的意见。大家方向明,决心大,干劲足,很快就完成了种植任务。通过这件事,我进一步体会到,干部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极好方法,是坚持毛主席革命路线的重要保证,也是做好领导工作的有力措施。带领群众,更应甘当群众的小学生
去年秋天,我到大寨去学习参观。大寨贫下中农坚持毛主席革命路线,战天斗地夺高产的精神,给了我巨大的鼓舞,为我们建设边疆山区树立了榜样。
保和大队干旱缺水,两千多亩耕地,除了二百七十亩水田外,都是坎坷不平、七凸八凹的山坡地。把低产的坡地改为保土、保水、保肥的高产梯田,是改变落后面貌,夺取粮食大面积增产的重要环节。去年“三秋”一结束,在党支部的领导下,我们大队掀起了学大寨、搞改土的热潮。大家提出:力争当年动手改土,当年粮食亩产跨过《纲要》。对此,我们虽然作过一些调查研究,但面临时间紧、劳力少、经验缺乏等困难,到底能改多少?能否改好?如何组织劳动力?大多数干部特别是我自己,胸中还没有数。有的同志提出:“把改土数字分下去,让各队完成就行了。”党支部认为,这不是正确的领导方法,应该遵照毛主席的教导,到实践中获得真知,到群众中吸取智慧。于是,我们以保和生产队为点,干部带头,打响了第一炮。
为了避免瞎指挥,我请七十多岁的老贫农王天学等到现场作指导。他们提出,土要先从坡脚改,把下面的地挖平,再从上面把熟土搬下来,这样一层层上去,才不会把熟土盖在底下。还说:改土要因地制宜,向阳坡地日照多,改得平整水分容易保住,有利于庄稼生长;背阴坡地日照少,太平整容易积水,对庄稼生长有害,应有适当斜度。
老贫农的话,使大家很受教育和启发。我们总结了他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订出了改土计划和具体措施。由于计划切合实际,措施比较扎实,经过两个月奋战,全大队就改出五百二十多亩平展展的梯田,提早在备耕前超指标、保质量地完成了任务。大家说:干部领导好,群众智慧高,团结一心力量大,定叫保和开出大寨花。
抱着重新安排保和山河的决心,一年来我走遍了全大队的村村寨寨,走访了绝大多数贫下中农,向群众学习自己不懂的东西。我向老贫农请教,怎样根据风云看气候的变化,什么样的土质种什么庄稼好。我还到处查看,从那里开河可以引水上山,变旱地为水田。实践使我深深感到,要带领群众前进,就更应甘当群众的小学生。地位变了,永远虚心接受再教育
在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下,在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下,我从一个不懂事的女孩子,成长为党的农村基层干部。但是,地位的变化,决不意味着自己接受再教育“到顶了”;要做到在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就必须永远虚心接受再教育。这些认识,我也是在实践中逐步得到的。
有一段时间,一个生产队在学大寨中工作上不去,社员出工率不高。开始,我只看表面现象,认为是一些社员对农业学大寨的态度不端正。于是,我就到这个生产队,进行宣传鼓动。可是隔了几天,这个队的问题更多了。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遵照毛主席的这一教导,我第二次到这个生产队,白天和社员们一起劳动,边劳动边了解情况;晚上和社员们一起学习,一家一户地串门谈心。贫下中农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冻僵的麻蛇还要爬,跛脚的豺狼还要吃人,村子里的阶级敌人,随时都梦想复辟资本主义,咱们促生产可不能忘了抓革命啊!”贫下中农的指点,使我在复杂的斗争环境中,看清了问题的实质。我们放手发动群众,揪出了一个混入生产队领导班子里的反革命分子。贫下中农批斗了这个家伙,这个生产队的革命和生产很快就上去了。
这件事对我教育很深。为什么开始我的看法和贫下中农不一致,看不清问题的实质?这说明了我的阶级斗争观念比较淡薄,路线斗争觉悟还不高。通过这场斗争,我进一步认识到,贫下中农的先进思想和坚定立场,是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锤炼出来的;要把自己锻炼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必须在三大革命运动实践中,学好阶级斗争这门主课。
向革命干部学习,也是接受再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公社新来的党委副书记王应启同志,是一个朝气蓬勃、密切联系群众的革命老干部。他不管到那里,身边总带一只背篓。每到一处,他就向贫下中农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给没有购销站的边远山寨捎去需要的物资,并和社员们一块参加劳动,很受贫下中农欢迎。王应启同志的革命精神,使我深受感动,决心把它学过来。从此,不管天阴下雨,我都背上背篓。人到那里,就把毛泽东思想宣传到那里,并把药品和生活物资送到贫下中农手中。自从背上背篓,毛主席的教导我记得更牢了,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更经常了,贫下中农的心里话更容易听到了,接受再教育、改造世界观也更自觉了。


第2版()
专栏:

扎根凉山的好教师——庞帮辉
巍巍小凉山麓,滔滔金沙江畔,有一个彝族山寨——四川省金阳县东风乡木腊沟社。这里山高坡陡,道路崎岖。可是,无论酷暑还是严冬,人们都可以看到一个身体结实的年轻人,往返在那弯曲的羊肠小道上。他,就是深受群众爱戴的知识青年庞帮辉。
一九六八年深冬,庞帮辉响应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来到木腊沟社插队落户。不久,贫下中农推选他担任小学教师。这个社有三个生产队,分布在相距十几里的山梁上,翻身农奴子女入学困难较多。怎么办呢?小庞遵照毛主席关于“农民子女就近上学方便”的教导,同社干部研究,决定在各队分设教学点,把原来的集中上课改为巡回教学。没有校舍,他就带领学生把各队的空房或不用的牛棚打扫干净作教室,搬来大石头当桌凳。
从此,庞帮辉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坚持到各生产队巡回教学。有一年夏天,他腿上生了个大疮,行走困难。可他手拄木棍,仍一瘸一跛地去各队教学。小庞热心为翻身农奴子女办学,使过去被刘少奇的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关在门外的适龄儿童和一些超龄儿童都入了学。
可是,他并不满足这些成绩。白天,他抽空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晚上,他组织社员读毛主席的书,学文化。他经常请翻身农奴给学生讲家史,进行阶级教育。他还带领学生学工、学农、学军,参加社队的革命大批判会,在三大革命运动中经风雨,见世面。他们开荒种地,两年来为集体生产粮食近三万斤,增加现金二百元,培养了学生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去年,庞帮辉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的事迹在当地翻身农奴中广泛地传颂着。人们赞誉他是“扎根凉山的好教师”。


第2版()
专栏:

在河北省文安县德归公社插队的天津知识青年李淑颖,担任民办教师以后,仍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这是她和学生们下地归来。 
 本报通讯员摄


第2版()
专栏:再教育中的故事

老队长灯下讲路线
张凤云是辽宁省桓仁县巨户沟大队的下乡知识青年。她当上生产队副队长后,干活更泼辣,接受再教育更虚心。贫下中农打心眼里喜欢她,都说凤云这姑娘是棵好苗苗。老队长金海亮也这么认为,但他还有另一番心思:凤云这姑娘光知干活,不知想事,遇到点复杂的问题就不能从路线斗争的高度来分析。他想,毛主席把这帮小青年送到农村接受再教育,咱可不能光领着他们干活,还得领着他们认路,使他们沿着毛主席指引的方向前进。
为这事,老队长和张凤云订了一个“互相汇报”的制度,他经常帮助小张站在两条路线斗争的高度看问题,教她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上。
去年春旱,快芒种了,苗还没出齐。大队党支部决定全力以赴抗旱补苗。贫下中农积极响应,昼夜奋战。可就在这时候,忽然刮起了一股歪风,说什么:“就那点地都丢了也没啥,不如集中人力把人参莳弄好,到秋季多分点钱,比什么都强。”张凤云一时辨不清真假,对抗旱补苗信心不足。下种时,有的坨她一丢一小把。老队长看她情绪不高,知道她是被这股歪风迷惑了,就一边帮助她一坨一坨把种下好,一边琢磨着怎样帮助她认清这股歪风。
晚上,金海亮把张凤云叫到自己家。灯下,小张一边帮老队长搓种、选种,一边听老队长讲巨户沟大队两条路线斗争的历史:
“那是文化大革命前的事儿,咱大队有人中了刘少奇一类骗子散布的‘重钱轻粮’等修正主义黑货的毒,说咱巨户沟山多田少种地没啥前途,就一个劲地抓人参,不好好莳弄地,结果把巨户沟搞成了‘怀捧人参要饭吃’的穷山沟。文化大革命以来,批判了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全面贯彻执行了毛主席‘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才摘掉吃返销粮的帽子。这些经验教训,咱可得永远记住啊!”
老队长的话,给张凤云上了一堂生动的路线教育课。她久久不能平静。她深深感到,自己和贫下中农相比,路线斗争觉悟还不高,今后必须在三大革命运动中认真看书学习,努力改造世界观,不断提高路线斗争觉悟。
第二天,她主动检查了自己对抗旱补苗的错误认识。在社员大会上,她带头批判了刘少奇一类骗子的反革命的修正主义黑货。她和广大贫下中农一起,积极投入了抗旱保苗夺丰收的战斗。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高大爷夜访盖上叶
去年秋天,正是收割中稻的节骨眼上,江苏省建湖县大兴大队第五生产队,有几个社员私自丢下镰刀,到附近做零活捞现钱去了。为了帮助这几个社员提高觉悟,树立为革命种田的思想,晚上队里召开了评论会。会场上,发言的群众一个接着一个,唯独知识青年盖上叶往墙角一蹲,默不作声。在旁的知识青年小组政治辅导员、老贫农高立祥,对此看得一清二楚。
散会以后,高大爷心想:上叶这个小伙子,以往开会发言总喜欢打头炮,今儿一声不吭,莫非是出了啥岔子。为了弄个水落石出,他不顾一天的劳累,摸黑向小盖的住地走去。
床铺边上,两个人扯开了话题。开始,小盖总推说是自己的身子不舒服。高大爷就列举了他有一次胃疼难忍,晚饭没有吃还参加队里的批判会,并且坚持发了言的事例,说得小盖慢慢低下了头。经过高大爷耐心启发,小盖终于讲出了心里话:原来他是怕恼了人,对自己今后的“前途”不利。
“病”根找到了,高大爷又继续对症下药,同小盖一起学习《反对自由主义》。读到毛主席所列举的“见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不愤恨,不劝告,不制止,不解释,听之任之”的那种表现时,小盖感到脸上火辣辣的,好象毛主席批评的就是自己。高大爷从小盖的神情中看出,他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便和他就恼人这个问题进行了阶级的具体的分析:队里几个社员觉悟不高,不顾集体的利益自己去捞钱,大家批评他们,是为了帮助他们提高觉悟,回到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上来,这不是恼人,而是救人;如果只考虑个人“前途”,看见不符合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言行不批评、不斗争,睁着眼看阶级兄弟背离社会主义道路,那才真是恼人。
夜深了,屋里的小油灯还在亮着。高大爷的话句句印在小盖的心窝里,他难过地掉下了眼泪,说:“高大爷,我错了……。”
次日夜晚,队里的评论会继续在进行,小盖象往常一样,讲了自己的看法。在他和贫下中农的共同帮助下,那几个社员提高了路线觉悟,重新参加到队里收割中稻的行列中来。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编后

继续教育当了干部的知识青年
为了保证我们的党和国家不改变颜色,为了使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开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事业后继有人,伟大领袖毛主席早就向全党提出:“我们一定要从上到下地、普遍地、经常不断地注意培养和造就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走毛主席历来提倡的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是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一个途径。
近几年来,各级党组织和贫下中农,按照毛主席提出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五个条件,从在三大革命运动中锻炼了几年的知识青年中,挑选和培养出一批优秀分子当了干部。这就给我们农村的各级领导班子充实了新鲜血液,增添了革命朝气。知识青年们参加基层领导工作,既能使他们得到锻炼,又能发挥他们的作用。实践证明,这样做的效果是好的。
在越来越多的知识青年被推上领导岗位的情况下,各级党组织怎样加强对他们的领导和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党的组织要按照毛主席的教导,引导每一个当了干部的知识青年,认真读马、列的书,读毛主席的书,积极投入三大革命运动,地位变了,虚心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精神不能变,继续努力改造世界观。要经常对他们进行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帮助他们提高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能力,提高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和政策的自觉性。同时,还要帮助他们恰当安排工作,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只要各级党组织坚持这样做,一定会有大批年轻的优秀的干部成长起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