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5月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上山记
——河北綦村铁矿革委会主任刘庆海带领群众大打矿山之仗的事迹
河北綦村铁矿革委会主任刘庆海,原在部队工作,调到地方以后,就参加了“大打矿山之仗”。对一个从来没有搞过工业生产的人来说,怎么样领导好矿山,困难确实不少。但是,他牢记毛主席关于“从战争学习战争”的教导,深入实际,参加劳动,了解情况,解决问题,把大打矿山之仗的战场,当成了自己学习的课堂。
定额问题解决了
刘庆海来矿不久,矿上正搞定额管理。对“每人每班推矿石八车或推岩石十二车”这个生产定额,群众议论纷纷。有的说定额偏高,有的说定额不高;有些干部也说定额偏高。哪种意见对呢?“百闻不如一见。”刘庆海亲自到现场去看了一遍,对定额究竟是偏高还是不高,也得不出结论。
回到宿舍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再次学习《实践论》。毛主席教导说:“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他想,毛主席要我们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我只是走走瞧瞧,怎能算真正参加?毛主席要我们亲口吃“梨子”,我只看着别人吃,怎能知道滋味?
第二天,他来到坡山矿体,马上装起车来,亲口吃“梨子”了。他装了一会,头上就冒出豆大的汗珠。这时,有人劝他休息,要替他干,他不同意。他想:搞试验不能掺假,我一定要尝出这个“梨子”的滋味来。他甩掉棉衣继续干。几个小时的实践证明了,他这个年近半百的人,只要努力,也能达到定额,何况年青力壮的小伙子!他于是得出了一个明确的结论:定额并不高。
为什么在定额问题上意见这么分歧呢?刘庆海决心把这个“梨子”继续吃下去。他在劳动中听,在劳动中看,在劳动中向群众请教,很快就摸到了真实情况。原来这个矿有些人,由于受了刘少奇一类骗子推行的形“左”实右的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冒出了一股无政府主义思潮,错误地认为“制度无用”,出现了否定定额管理的倾向。有的领导干部,由于路线觉悟不高,不敢坚持原则,不敢大胆管理,存在着“宁愿大撒把,不要再落个管、卡、压”的错误思想。别人说定额高,自己也随声附和起来。由于放松了对工人群众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放松了定额管理,去年有些班组常常完不成定额。
刘庆海弄清了问题的根梢,就对症下药,深入进行路线教育,狠批刘少奇一类骗子煽动的无政府主义思潮。抓了革命就能促进生产。群众觉悟一提高,绝大部分班组不但能完成定额,而且能超过定额。刘庆海也就最后吃出了“梨子”的滋味。他的体会是:“矿山领导干部必须上山,深入群众,参加实践,才能解决问题,决不能让办公室的门槛绊住自己的脚。”
严重险情排除了
一九七一年二月,寺山矿井八号采场发生了严重的塌方。处理了两次,也没有弄好,一直拖了将近一年。从此,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总认为这是无法解决的“老大难”问题。可是,刘庆海一到矿,抓住这个“老大难”,不到一个月就解决了。
消息传开,全矿轰动。有人这样议论:“停了一年的‘磨’转起来了,都是因为来了个刘主任”。刘庆海听到这些话,心里很不安。他认真地说:“‘磨’是依靠群众推转的,功劳记在哪个人身上也不合适,记在群众身上最合适。”
事实正是这样。刘庆海到矿后,就从群众中了解到,事故不排除,不仅八号采场的十二万吨矿石要报废,而且还会影响整个矿井的生产。可是,使他纳闷的是:为什么这么长时间没有排除呢?
刘庆海首先向抓过这项工作的一个领导干部取经。他说:“险情重,难啊!”重在那里,难在何方,却没说出道理来。一天上午,刘庆海同安全员牛凤保等几个老工人来到井下塌方现场。这里满地泥水,雾气腾腾。抬头看塌方,黑咕隆咚,怎么也看不清。用五节电的手电筒往上一打,还是看不到顶。据工人反映,要看清险情必须爬上凿岩巷道,钻进“老虎口”里去观察。这“老虎口”塌方面积大,有时还哗啦哗啦地落碎石。险情摆在眼前,是上,是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要排险情,先得探险情。刘庆海甩掉棉衣,拽住攀绳,噌噌爬了上去。他和工人们一起进了险区,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事故虽然严重,但是可以排除。
可是,能转的“磨”为什么前两次没有转起来呢?刘庆海从井下上来,找了几个两次参加排险工程的工人座谈。工人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的说:“制定方案我们不沾边,抢险施工不摸底,真是牛犊掉在井里,有劲使不上呀!”有的说:“方案方案,一天三变,干了半天,也不知道究竟要怎么干。”
刘庆海从人们的议论中,找到了“磨”不转的原因是群众没有发动起来。这时,刘庆海又想起了一件事:寺山矿有个老工人,名叫张振生,开座谈会,请他三次都不来。这会儿,刘庆海决定亲自去访问他。一位同志有点生气地说:“这人脾气古怪,三顾茅庐不来,理他哩!”刘庆海没这样做,他想:张振生是老工人,经验丰富。他不到会,正说明他有自己的看法。向他请教,也许能得到有益的启示。
事情果然不出所料,张振生对排险确实有经验。前两次,领导也找他座谈过,他出了一些主意,但没有被采纳;他报名参加排险队,也没有被批准,有劲使不上,生了一肚子气。这次,他有前两次的教训,就不愿再参加座谈会了。那天,刘庆海去找他,他见刘庆海的确虚心、诚恳,就把心里话全掏出来了。
这样,群策群力,一个完整的作战方案产生了。在排险过程中,刘庆海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认真修改方案中每一点不合理的地方。原计划四十天的工程,只用了二十六天就胜利完成了任务。
“低温必低产”论调打破了
坡山、龟山两个露天矿的生产,有这么一个常规:每到数九寒冬,产量总是下降。久而久之,在人们中就形成了一种“低温必低产”的认识。
刘庆海到矿的时候,正是低温季节。他是个不信“邪”的人,毅然带领群众,打破了这种论调。一月份超了产,实现了开门红;二月份在下雪多、假日多、工作日少的情况下,仍然超额完成了任务。
“低温必低产”论是怎样打破的?工人们回答说:领导坚持参加劳动是个关键。
在“战严寒,夺高产”的日日夜夜,刘庆海真正做到了工作忙就挤空劳动;白天没空就夜间劳动;刮风下雪就带头劳动。一天,他患了感冒,工人们劝他不要参加劳动了。可是,他想到要改变多年来形成的“低温必低产”的老习惯,不大容易,在艰苦的时刻,自己不带头,就难以服人。于是,他带着病,和工人们一道上了山。
一月份首战告捷,人们正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刘庆海在上山劳动的路上,同老工人张思朝谈起矿上的大好形势。张师傅对他说:“形势越好,‘油门’越要踏到底呀!”老工人的话,刘庆海记在心里。上山后又广泛听取了群众的意见,发现矿领导思想上“油门”就是没有踏到底。原来,在胜利面前,领导班子里有些人产生了骄傲自满情绪,认为一月份干得不错,二月份能保住一月份的成绩就行了。群众的意见抓住了问题的要害。于是,领导班子实行开门整风,反骄破满,鼓起了继续革命的朝气。“战严寒,夺高产”的战斗,打得热火朝天,扎扎实实。
二月十二日下午,刘庆海正在开会,隔窗一望,只见纷纷扬扬下起雪来。一会儿,有个矿的负责人打来电话问是否停产。刘庆海想:现在正是夺高产的决战阶段,如果这一班停下来,夜班不能干,明天早班还得扫雪。一班停,三班扔,损失太大。让工人继续干吧,又怕实在不能干。怎么办?亲自去试一试。他同几个领导同志,迎风冒雪上了山。来到工作现场,雪还在下,手一挨矿车就沾住了皮。真是天冷数“三九”,风啃石头雪咬手。大家经过亲身实践,看到虽然难干,但还是能干,于是就做了继续干的决定。刘庆海一直带领工人干到晚上十点钟。这一班,踏化了雪,趟开了路,为下两班夺高产打下了基础。下班时,雪停了,人们你一言,我一语,谈论起今天的战斗,谈论起他们的刘主任。
有个老工人说:“矿山,矿山,关键是领导上山。”
大家齐声说:“对,刘主任真是个脚板子不离山的人!”
刘庆海这种带头实干的革命精神,象一把种子撒在人们的心里,“为革命多出矿”的思想,在人们头脑里扎得更牢了。
綦村铁矿革委会报道组
邢台市革委会报道组


第2版()
专栏:

领导要“上山”
  公冶平
“矿山,矿山,关键是领导上山!”綦村铁矿工人这句话说得很对。这个矿的领导干部刘庆海的实践生动地证明了,要解决矿山生产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关键在于领导上山。这个有关领导方法和工作作风的问题,是当前大打矿山之仗中应当引起注意的问题。
有些矿山的第一把手也许以为,我是抓总的,忙得很,不一定要“上山”吧!不对。不是不一定要“上山”,而是一定要“上山”。毛主席指示:“任何领导人员,凡不从下级个别单位的个别人员、个别事件取得具体经验者,必不能向一切单位作普遍的指导。”这里说的是任何领导人员,当然包括第一把手在内。这里说的是从个别人员、个别事件取得具体经验,如果不“上山”,不去接触、了解、调查个别人员和个别事件,具体经验从那里取得呢?又怎么向自己所领导的一切单位作普遍的指导呢?“抓总”又怎么能抓得起来呢?如果不了解下情,还要在那里指导,那就必然是象毛主席指出的,“这是异常危险的现象”。要克服这种危险的现象,取得普遍指导的经验,就应该“上山”。
有些分工管政治工作的同志也许以为,我是抓政治工作的,不是指挥生产的,大概不必“上山”吧!不对。不是不必“上山”,而是同样有必要“上山”。毛主席指出:政治工作“是要结合着经济工作一道去做的,不能孤立地去做。”如果不“上山”,不懂得生产的情况,不了解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怎么能结合经济工作一道去做呢?要克服政治工作脱离实际的状况,发挥政治工作的作用,同样应该“上山”。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真知灼见”。这是经验之谈。没有“真知”是不会有“灼见”的。没有对实际情况的真正了解,是提不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正确见解的。“真知”从哪里来?只能从实践中来。对于矿山的领导者来说,只能从“上山”中来。綦村铁矿的刘庆海同志的经验正好说明这一点。如果他不是经常“上山”,怎么能取得对定额问题、排险问题、力争低温高产问题的“真知”,又怎么能产生解决这些问题的“灼见”呢?要克服领导工作中的一般化倾向,使领导更切合实际,更富有成效,同样应该“上山”。
不仅矿山的领导应当“上山”,一切企业的领导都应当“上山”——到生产的第一线去。到那里不是走马看花,浮在表面,而是深入群众,跟班劳动,切切实实解决问题,取得经验。要全面完成抓革命促生产的任务,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要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反对唯心论的先验论,就得采取这样的领导方法,发扬这样的工作作风。


第2版()
专栏:矿山风云

“碉堡山”是怎样攻克的
在大冶铁矿峰峦起伏的群山中,有一座蕴藏着丰富的矿石资源的高山,叫做“碉堡山”。
当地流传着这样的民谣:“要上‘碉堡山’,好比登天难。”难道就让这座山的矿石在里面睡大觉吗?不能!被誉为“矿山尖兵”的西采场的工人,斗志昂扬,主动请战,接受了攻“碉堡山”的艰巨任务。
“碉堡山”悬崖陡壁,穿孔机开不上去。凿岩工人就在前面放炮开路,推土机就在后面顶推,真是一步一身汗的战斗啊!三十多吨重的穿孔机上到半山腰,突然陷进泥坑,不断向外倾斜,眼看就有摔下山的危险。在这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穿孔机司机、老工人胡德瑞一个翻身跳下穿孔机,不顾个人的安危,用身体全力顶住。大家急得直喊:“胡师傅,危险!让我们来!”胡德瑞没有后退半步,还是顽强地顶着。大家齐心协力,终于使穿孔机恢复了平衡,胜利登上了预定的高度。
但是,要取出山里的宝藏,还要在海拔四十八米高的地方开辟一个工作面。那时正是雨季,接连几天大雨,工作面开沟的地方一片汪洋,施工无法进行。怎么办呢?工人们一口气抬来好几台抽水机,连夜赶抽山水。一天夜晚,抽水机的莲蓬头被烂木渣堵死了,山水又急剧上涨,眼看要把电铲淹没了。老工人聂官志,正在休息,闻讯后直奔现场。他看了看情况,连忙脱去棉衣,纵身跳入水中。其他的同志也跟着一个接一个地跳下去,一把一把地把烂木渣捞上来。山风袭来,冻得他们直打哆嗦。但是,革命矿工胸有朝阳,何畏严寒!经过几个小时的紧张战斗,抽水机听从矿工的指挥,又喷出了水柱。抽尽了山水,开辟出工作面,终于攻克了“碉堡山”。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夜班的电话为啥多了
一天晚上,平桂矿务局大冲山采矿场党支部正在办公室里开支委会。突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断了大家的发言。原来是井下发生了一个问题,请示支部如何处理。
支部书记接完电话以后,联想到最近夜班请示的电话为什么特别多的问题,叫大家讨论讨论。有的同志说,这说明无政府主义思想正在克服,工人的组织观念正在加强。但是,也有的同志认为,电话多,反映了我们领导干部参加夜班劳动少,有些现场上发生的问题,工人不好处理,只好打电话请示。接着,支部书记引导大家重温毛主席关于
“必须坚持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制度”的教导,检查支部成员参加劳动还有那些不足。大家认为,几年来,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基本上坚持下来了,但是大家都上白班,夜班很少有同志跟工人一起战斗。同志们说:上夜班少,反映我们还有怕苦怕累的思想,贯彻执行毛主席指示有差距。最后,经过讨论,支部制订了干部轮流参加夜班劳动的决定。
打这以后,大冲山采矿场就做到了班班有干部在场,进一步加强了对生产的领导。有一天晚上,选厂磨机“带病”运转,当时正是月底赶任务的关键时刻,是停机检修还是赶完任务再修?工人一时拿不定主意。这时跟班劳动的干部迅速地作了停机突击检修的决定。经过抢修,设备运转正常,顺利完成了生产任务。下班后,干部又在现场组织工人批判了反动的“唯生产力论”,把机器设备维修的规章制度,进一步健全起来。工人们看到干部上夜班出现的新气象,高兴地说:
“太阳未见出山头,头头早已上山头;月亮早已落山头,头头未见下山头。”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县甘塘石膏矿党支部、革委会成员以“铁人”为榜样,力争当好学大庆的带头人。老工人马进才进入领导班子后,一直坚持参加生产劳动,与群众打成一片。这是他(左)和工人一起破大石膏块。
新华社记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