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5月29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从来没有见她停过步
——记在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牧区插队的北京知识青年陈朋山
知识青年从愿意同工农群众相结合,到真正同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这是一条唯一光明的道路,但并不是一条笔直的道路。只有“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经过长期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练”,才能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前进。——这是在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插队的北京知识青年陈朋山四年来的体会。
从“象个牧民”到“是个牧民”
一九六八年夏天,陈朋山和她的伙伴们一起,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的教导,从首都北京来到西乌珠穆沁旗巴拉格尔河畔插队落户。
初到草原,样样感到新鲜,她下决心为建设草原、保卫边疆贡献力量,不论什么工作都热情地争着干。可是,过了不久,她就觉得牧区的生活太单调了。领导上分配她下羊夜(夜里看守羊群),她觉得天天只是和羊打交道,晚上连觉也睡不上,有些厌烦。初到牧区时的那股热火劲儿逐渐凉了下来。
一天,党组织把知识青年们召集到一块,请苦大仇深的贫苦牧民桑杰忆苦思甜给她们听。桑杰末了激动地说:“是毛主席和共产党把我们贫下中牧从苦海里救出来,使我们当家做主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不要小看了这放羊鞭!过去拿它是为牧主放羊,今天拿它是为革命放羊。拿着放羊鞭,可不能忘记阶级敌人时刻都在妄想变天,夺回羊群……”陈朋山和同学们受了生动的阶级教育,下定决心在长期的群众斗争中克服自己的弱点。她在日记里写道:“放羊鞭也连着革命前途,……为革命掌好放羊鞭大有可为。我决心把自己的思想交给贫下中牧,得到他们的帮助,丢掉不符合人民需要的思想。”
从此,她虚心向贫下中牧学习,迎着困难上,坚持在艰苦环境中磨练。夏季,她白天不怕烈日晒,晚上不怕蚊子咬,日日夜夜守护着羊群。秋季,为了抓好羊的秋膘,她常常露宿在草滩。冬季,她冒着严寒、顶着狂风,跟群放牧,片刻不离羊群。在漫天风雪中,为了寻找一头散失了的良种牛,她在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从中午奔跑到天黑,直到把牛找到。她的手和脸都冻伤了,心里却充满了从来没有过的愉快。
一天,天气突变,西北风卷着鹅毛大雪铺天盖地而来。在寒流袭击下,羊直打哆嗦,有冻死的危险。陈朋山马上回到蒙古包里,把自己的被褥和毡子拿出来,搭在笆上为羊挡雪御寒。贫牧却斯楞来到这里,看见这种情景,心里一热。他走进蒙古包里,感到里面冷冰冰的,一看,炉子里的火压住了。他又心疼又生气地问朋山和小马:“这么冷的天气,你们把被子给羊挡风,羊圈里有那么多的羊粪,为什么不把炉子烧得旺一些呢?”小马告诉他,这是陈朋山从一个老贫牧那里学来的办法,羊粪发热,铺上它可以给羊保暖,舍不得多烧。却斯楞赞叹地说:“朋山这孩子,真是虚心学习的有心人啊!”
贫下中牧称赞朋山“象个牧民姑娘了”。朋山想:为什么说我象个牧民姑娘,而不说我是个牧民姑娘呢?“象”和“是”虽然一字之差,却说明自己和贫下中牧仍然存在着差距。于是,她又到贫下中牧中征求意见。老贫牧白伯对她说:“朋山啊,你整天埋头苦干,为集体做好事,这是对的。可咱贫下中牧心里更迫切的是希望你们提高阶级觉悟,成为革命事业接班人。你们可不能只顾埋头苦干,不管方向路线啊!”几句话说得朋山心里热呼呼的,她激动地说:“我过去虽然也知道和贫下中牧思想上存在着差距,但不明确差在那里。现在才明白了,最大的差距是差在阶级觉悟和路线觉悟上。”
“亲不亲,线上分”
陈朋山的脑子里,从此越来越多地思索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问题了。她在日记上写道:“只有和群众一起干,把学大寨的群众运动向前推进,才会发现有阻力,才能看清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新问题。不前进,原地不动,哪来的阻力?哪来的斗争?”她决心和广大贫下中牧一起,投入当前牧区火热的斗争中。
她和几个知识青年一起,在劳动之余,调查队里的阶级状况,给一些牧民写家史;了解学大寨运动的情况,把好人好事好经验写成稿子出小报;注意紧紧依靠贫下中牧,也注意团结中牧;……她通过实践,一步步提高了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和政策的自觉性。
朋山和她的伙伴们向队里提出建议:在牧区的学大寨群众运动中,应该把搞好饲料基地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预料到的阻力果然出现了。有人说:“咱们牧区,搞好牧业生产就可以了,没有饲料可以要求国家供应,搞什么饲料自给,弄不好会妨碍牧业生产。”听了这些话,朋山觉得不对头,但却说不清楚究竟错在哪里。她又向贫下中牧去请教。一些贫下中牧对她说:搞好饲料基地不但可以减轻国家对牧区供应粮食的负担,对备战备荒很有利;而且有了充足的饲料,就能使牧业发展得更快更好,怎么能说妨碍牧业生产呢?老贫牧宁布说:“咱们牧区学大寨,就要学习大寨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饲料可以自己解决,就不能向国家伸手!”
贫下中牧立足草原、放眼全局的胸怀,使陈朋山提高了认识。队里决定创办饲料基地,大家推举陈朋山负责这项工作。地还没完全化冻,她就带领社员们投入了战斗。从此,她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心血都倾注在办好饲料基地上。贫下中牧看到她那熬红了的双眼和消瘦的身体,都关切地对她说:“朋山,你可要注意身子呀!”陈朋山每次听到这种话,总是感激地笑一笑,回答说:“没关系,你们看我不是很好吗?”
这一年,饲料基地获得了丰收。他们还收获了一万多斤蔬菜,使牧民第一次吃上了本队生产的蔬菜。思想的收获比物质的收获更显著。通过这场斗争,陈朋山和她的伙伴们,对本生产队的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开始有了较多的了解,她们深深感到贫下中牧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最坚决,自己必须下决心向贫下中牧学好这门主课。
现在,人们无论从陈朋山那经过风吹日晒变得黑里透红的脸和劳动的双手,还是从她同牧民之间的日常关系,都很难看出这个北京女学生和蒙古族牧民的区别。老牧民们提起朋山就说:这姑娘真比我们的亲女儿还要亲。亲不亲,线上分——朋山和贫下中牧的亲,就亲在共同热爱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上。
新的考验,新的境界
贫下中牧从朋山几年的行动中信任了她,把很多重担放在她的肩上,选她当了团支部书记、妇代会主任、革委会委员。这比光是放羊、种地,有了更多的困难。新的考验摆在她的面前。
一九七一年八月,陈朋山又被社员们推选为生产队的会计。经过三年多的实践,朋山深深知道会计工作对于巩固发展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她想,贫下中牧把管好集体财务的大事交给自己,这是对自己很高的信任。可是,自己并没有学过会计业务;而且只学会了不多的蒙语,还不懂得蒙文,用汉字记账,牧民和别的干部看不懂,那怎么行!别有用心的人趁机吹冷风,说什么:“妇女当家,十赔九差。汉族姑娘那能当得了蒙族牧业队的会计?”贫下中牧却鼓励她说:“朋山,不要怕,我们支持你为咱贫下中牧掌好财权,巩固集体经济。你可不要被那些冷风冷雨吓倒啊!”朋山坚决回答说:“你们放心,我一定尽力把会计工作搞好,决不能让敌人高兴,决不能让自己的亲人失望!”
在巴拉格尔,问起会计办公室在那里,群众都风趣地说:我们从来没见过朋山坐办公室,她的办公桌就在自己的挎包里。陈朋山当了队干部和会计以后,总是把毛主席著作、账目和算盘等挎在身上,利用劳动休息时间或晚上,一边组织群众学习,一边向有文化的牧民学习蒙文,用蒙文记账,做到日清月结。现在,她已经能用蒙语向牧民做思想政治工作,能用蒙文月月向牧民群众公布账目。
担负了那么多工作任务,她还是经常同群众一起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她活跃在饲料基地上,打草场上,一个个游牧点上。她坚持在劳动中接受贫下中牧的再教育,坚持在劳动中做青年工作、妇女工作。
冬季,大搞草原水利建设。在山上打石头,她撬棍、大锤不离手。在草场上打井,她天天在井下干,衣裤结成了冰甲。在接羔保育的繁忙日子里,她来到困难最大的改良羊群,主动担任下夜员。白天,还去帮助贫下中牧奶羔、拉水、拣粪、搬家,并照常参加队里的各种会议,照常组织妇女、青年学习。
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几年前一同来到西乌珠穆沁草原的伙伴们,有的被抽调到厂矿、机关去工作了,有的被推荐到大学去学习了。她高高兴兴地送这些伙伴们走上新的岗位,自己高高兴兴地继续同牧民群众一起为建设社会主义牧区战斗。她说:“一起来,是为了革命;他们走,也是为了革命;我留下,还是为了革命。各条战线需要更多的人,这说明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的各个方面都在飞速发展,我怎么能不高兴!”她在学习笔记本上写下了自己的奋斗目标:“要有严肃负责的实践精神,树立革命的事业心,和贫下中牧同甘苦,共战斗,为建设富饶兴旺的社会主义新牧区奋斗一辈子!”
在出了一个好主意、办成功一件好事之后,她在日记上写下这样几句话:“心情变得舒畅一些了。一方面,感到这是为党做了一点工作,是正常的;另方面,这舒畅里面有点满足于一孔之见、一得之功的苗头,这是万万要不得的。和党的要求、人民的需要比比,和形势比比,实在还差得很远很远。”她总在严格要求自己,总在鞭策自己不停地前进。正象巴拉格尔河畔的广大牧民说的:“草原上再好的骏马也有歇脚的时候;朋山日夜为社会主义和我们贫下中牧奔忙,从来没有见她停过步!”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深山密林办学忙
毛主席教导我们:“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云南生产建设部队某部新战士——知识青年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思想感情逐渐和老战士打成了一片。这时候,他们对毛主席的这一教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强烈地感受到边疆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多么需要有文化的青年为之贡献力量。住于西双版纳深山密林中的某部四连知识青年胡文娟,在这方面深有体会。
一九七○年年底,胡文娟被调到了这个新建的连队。一次,在劳动休息的时候,她听到许多老战士议论说:“咱这儿还没有办学校,可孩子们却越来越大了,不能及时受教育,这真是个大问题呀!”夜里,胡文娟老在思考这个问题。她想,孩子们这样荒废下去多可惜呀,我难道不应该学习金训华同志的革命精神,利用休息时间,教他们识一些字吗?第二天,她把这个想法报告了党组织,得到领导同志的热情支持。接着,她找来一些白纸,裁订成练习本,用一块油毡硬纸,做成简易黑板,并把一间暂不使用的草棚打扫干净。就这样,她带头办起了这儿的第一个业余识字班。
消息一传开,附近的老战士都把自己的小孩送来上课。每天晚上,连队的政治学习刚一结束,草棚里就传出琅琅的读书声。胡文娟坚持在劳动之余备课、讲课、批改作业。在紧张的教学工作中,她把一天的疲劳忘得干干净净。
不久,她发现孩子们上课时精力不那么集中了,缺课的现象也开始发生。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胡文娟到孩子们的家里,挨个进行访问,家长们告诉她说:你白天参加劳动,夜晚还要加班讲课,时间长了,身体会累垮的;再说,孩子们年龄都比较小,每天晚上熬夜也受不了。原因找到了,她就跟家长们商量,又得到领导的批准,决定把上课时间改为每天午饭之后,并且每星期增加一小时文体课。于是,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重新高涨起来。
随着部队各方面工作的不断完善,这儿的小学校正式成立了,胡文娟仍担任一个教学班的工作。她遵照毛主席亲自制定的党的教育方针,为了把孩子们培养成为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建议学校再次调整作息时间,改为半天学习,半天劳动。她除了教育孩子们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还经常组织他们拾柴火,编草排,打扫环境卫生,培养他们热爱集体、热爱劳动的观念。
教学工作越来越走上正轨,所有的适龄儿童都入了学。可是,胡文娟并没有以此为满足。在党组织的领导和关怀下,她办起了速成扫盲识字班。每天夜晚,草棚里重新透出明亮的灯光。这是胡文娟在教不识字的老战士学文化。这些在旧社会被剥夺了学习机会的老战士,在速成扫盲班里学习,进步很快。他们提笔写道:感谢新社会,感谢共产党,敬祝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寿无疆!万寿无疆!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第4版()
专栏:

在陕西省宝鸡县硖石公社川一大队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孟文华(前),几年来刻苦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认真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成长为深受贫下中农热爱的“赤脚医生”,一九七○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是他同战友一起采药。
本报通讯员摄


第4版()
专栏:接受再教育体会

苦不苦累不累,比比革命老前辈
广州部队生产建设部队某部知识青年 何建时
我们知识青年富于幻想,喜欢比。比什么,这里有个路线问题。比对了,越比心情越舒畅;比错了,越比心里越糊涂。这个认识,是我在接受再教育的实践中逐步得到的。
过去,我总喜欢把山沟同城市比,觉得我们这儿出门见山,上工爬山,又苦又累,比不上城市好。这样,我越比越想回城市,越比就越泄气。
老工人王忠海及时给了我很大教育。他十多岁就参加了革命,解放前曾在这一带打过游击。他经常告诉知识青年们,那一个地方曾经是我军的练兵场和兵工厂,那一个山口曾经是消灭日本鬼子和蒋匪帮的战场。他还向大家讲述了我军当年在这山沟里树林当营房、野菜当饭吃的艰苦生活,鼓励我们继承革命传统。他是这样教育我们,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解放后,他响应毛主席和党中央关于开发边疆的号召,积极参加了农场建设。他二十年如一日,扎根边疆深山沟,一心一意干革命。
比比王忠海,我感到十分惭愧。就想:他为什么能长期扎根山沟干革命?而自己为什么老向往着城市、想离开山沟呢?想来想去,我觉得归根结底还是自己的路线觉悟低。在老工人的教育下,我的路线觉悟逐渐有了提高,对山沟越来越有感情,决心把边疆建设得更加美好。
苦不苦累不累,比比革命老前辈。现在走进住房,每当我想起革命老前辈宿山林的艰苦生活,就觉得自己的住宿条件十分舒适;端起饭碗,每当我想起革命老前辈吃野菜的困难日子,就觉得碗里的饭菜分外香甜;拿起锄头,每当我想起革命老前辈转战山沟流血牺牲的事迹,就觉得浑身是劲。
记得有一次,我得了病,病还没有全好,我就又参加了开荒。领导和同志们一再劝我回去休息。我想,比比革命老前辈出入枪林弹雨,自己这点病算个啥!为了发展祖国的橡胶事业,同志们都在加劲干,自己难道可以闲着吗?于是,我谢绝了大伙的规劝,坚持和同志们共同战斗,直到胜利完成任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