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5月29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参加生产 领导生产
——记平阳县城西公社党委书记廖锡龙坚持参加劳动的事迹
毛主席在一九六三年五月九日批示了《浙江省七个关于干部参加劳动的好材料》,其中有一个材料是平阳县城西公社党委书记廖锡龙写的报告:《我们是怎样坚持参加生产、领导生产的?》九年来,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廖锡龙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坚持参加劳动、领导生产,受到社员群众的好评,人们称他是“赤脚书记”。

“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三项伟大革命运动,是使共产党人免除官僚主义、避免修正主义和教条主义,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确实保证,是使无产阶级能够和广大劳动群众联合起来,实行民主专政的可靠保证。”毛主席对《浙江省七个关于干部参加劳动的好材料》的批示,给廖锡龙以极大的鼓舞和鞭策。他和公社干部反复学习,深刻领会,进一步提高了参加劳动的自觉性。九年来,廖锡龙和城西公社所有干部始终坚持参加生产、领导生产,既当“官”,又当老百姓。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阶级敌人攻击城西公社干部参加劳动是“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等等。廖锡龙坚定地说:“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是毛主席的一贯教导,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一件带根本性的大事。”他还经常向群众宣传毛主席关于干部参加劳动的指示。城西公社的贫下中农和干部支持他,鼓励他,和他一起对阶级敌人展开了坚决的斗争,捍卫了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
一九六九年,廖锡龙先后担任了浙江省革委会委员、温州地区革委会常委、平阳县革委会副主任。有些社员说,廖锡龙再不会和过去那样戴笠帽、扛锄头了。廖锡龙把这些议论,当作是给自己敲起的警钟。他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干部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教导,下决心做到:地位变了,坚持参加生产、领导生产的优良传统不能丢,劳动人民的本色不能变,一定要更好地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有一次,他去温州开会,汽车快开了,他还在田里劳动;开完会,傍晚赶回来,他又下田去。平时不论春夏秋冬,也不管下雨下雪,他总是和社员一道奋战在田头,奔走在山区;那里有重担,他往那里闯,那里最艰苦,他出现在那里。去年秋天,这里出现了少见的严重干旱,廖锡龙和公社干部始终站在抗旱斗争的第一线。一天,他看到安装在河边的抽水机莲蓬头被污泥堵塞了,当即跳入水中,和社员一起清除污泥杂物,一直干到第二天凌晨。在台风季节,有时他还整夜守护在堤坝上。
廖锡龙当公社党委书记十多年,每年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时间一般都在一百二十天以上。群众说他是真正的“种田干部”。
廖锡龙坚持参加劳动,和贫下中农建立起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始终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在群众中。他没有办公桌,田头、工地、社员家里就是他办公的地方;他还常常把田头当会场,有事就商量。廖锡龙也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他一家人住在一间半矮小的旧屋里,别人劝他盖间新房子,他总是说:“等城西公社住旧屋的社员都住上新屋了,那时候我再盖新屋也不迟”。旧屋因年头久了,有时漏水。国家曾多次拨下木料给城西公社社员造新屋,廖锡龙亲手把木材分给贫下中农,但他自己从不留一根木头修房子。去年秋天的一个晚上,台风在平阳登陆,廖锡龙旧屋顶的瓦片被掀掉一大半,暴雨把屋里淋泻得象个小水塘。廖锡龙不顾这些,却挨家挨户地到贫下中农家里去察看,帮助社员转移到安全地带。天亮了,他又把镰刀一挥,带着社员下田抢收早稻去了。廖锡龙心里装着群众,群众心里也关心着廖锡龙。大家纷纷来到他家,帮助把漏屋修好了。

廖锡龙把劳动和种试验田,搞田间科学实验紧密地结合起来。十多年来,他坚持进行科学实验活动。在实践中,他摸索出改造低产田的途径和创造了绿萍越冬越夏的经验,对发展农业生产作出了贡献。
城西公社共有水田六千多亩,亩产五百斤以下的低产田占了半数多。怎样把低产田变成高产稳产田?土质差、肥料少,是低产田不能大面积增产的突出矛盾。廖锡龙和公社干部就抓住“土”、“肥”两个字,坚持不懈地进行科学实验。他首先选择一块烂糊田作为改良土壤的试验田。这块田连泥带水有齐腰深,每年种下一大担,收上一箩筐,群众叫它“顽固田”。廖锡龙想:田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能认识它,就能改造它。第一年,他凭烂田加沙的老经验,往烂糊田里挑进大量黄沙,可是产量却没有提高,失败了。第二年,他用新办法挑出了大量烂泥,结果烂泥少了,积水并没有少下去,产量还是老样子,又失败了。第三年,他组织有老贫农和青年参加的改良土壤试验小组,大家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终于发现“顽固田”暗泉多,地下水位高。他们对症下药,堵暗泉,降低地下水位,加客土,增基肥,使“顽固田”产量由三百多斤增加到七百多斤。
在这以后,廖锡龙和公社干部又选择了各种不同土壤的低产田进行试验。公社边上的“太阳港”,是有名的低产田,这三百多亩板结田,正常年景亩产也只有三四百斤。廖锡龙带领试验组在这里种了两年试验田。他们针对这块田的土壤特性,掺入大量粉砂土,每亩又挑入一百多担河泥,使板结土透气。经过干部、社员的共同努力,太阳港产量一再提高,变成千斤田了。
廖锡龙和城西公社干部、社员逐步掌握了全社十七种不同土壤的性能,找出了改良这些土壤的办法。公社党委连年发动群众,开展了大规模的改良土壤活动。现在,什么烂糊田、死板田、鲤鱼田,通通得到了改造,全社三千多亩低产田,已全都成为高产稳产的千斤田了。
城西公社治了水,又治了土,双季连作稻面积迅速扩大,肥料不足的问题也更加突出了。廖锡龙从实际需要出发,把田间科学实验的重点转到繁殖绿萍方面来。
绿萍,又名“满江红”,是一种水生绿肥。它肥效高,繁殖快,不占耕地面积,还能抑制杂草生长。浙南一带农民向来就有养萍肥田的习惯。但是,城西公社过去养萍不会留种过冬,每年春天要花很多劳力和资金去外地买萍种,使稻田养萍受到很大的限制。
能不能自繁自养绿萍呢?廖锡龙组织了养萍试验组。他们在稻田里试养了一些福建萍种,由于经不起严寒霜冻,不久都死了。他们考虑本地土生土长的野萍种适应性强,就采集了五斤野萍,放在暖水田里试验过冬。廖锡龙和大家一起学习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树立为革命养萍的思想,又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指导试验。他们分析绿萍所以在冬天夏天会死,是因为绿萍本身“体质”差、易生菌霉烂这个内因决定的,温度高低只是死萍的外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他们在试验本地萍种越冬时,细心培育和锻炼绿萍的“体格”,改变了过去暖水田养萍过冬的老办法,把暖水田的萍种逐渐移到水温低的冷水田里,锻炼绿萍逐渐适应大田的环境。廖锡龙说:“这就象南方人刚到北方时怕冷,时间一长也就习惯了的道理一样”。他们又打破了过去养萍不施肥的老习惯,在萍田里施足基肥。廖锡龙说:“人吃饱饭,身体强壮了,就不怕冷。绿萍养得粗壮了,‘体格’好了,也会增强御寒能力”。果然,经过培养和锻炼的本地萍种,经受了风霜严寒的考验,安全地越过冬天,迅速繁殖了。过去几十年没有解决的绿萍越冬试验成功了。不久,绿萍越夏也试验成功了。
廖锡龙十多年来坚持养萍试验,在实践中一步一步加深认识,从而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因而得到了预期的结果。他通过试验,使稻田由一季养萍发展到全年养萍,又由水稻单一用萍发展到农作物全面用萍。现在,城西公社六千多亩稻田普遍养萍肥田,油菜、草子、瓜菜、番薯、大小麦和山上的茶树、果树,也用绿萍作肥料,对促进农业生产全面丰收起了很大作用。廖锡龙从绿萍种子田里培育的“城西一号”良种,已在浙江省五十多个县的稻田里繁殖,受到了广大社员的欢迎。

廖锡龙坚持参加劳动,取得了领导群众开展三大革命运动的主动权。
城西公社十二个大队,有九个在山区、半山区。公社所在地是平原稻区。廖锡龙过去生长在平原,看到平原条件好,产量高,曾产生过重平原、轻山区的错误思想。他说:很长时间我只懂得平原怎样种水稻,不懂得怎样改变山区面貌的门道。山区贫下中农批评我们把平原看成“宝”,把山区当作“草”。
毛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以后,廖锡龙先后两次上北京出席全国三届人大和参加国庆观礼,两次幸福地见到毛主席,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他从大寨参观“取经”回来后,带着毛主席著作,背起铺盖,扛着锄头,深入到十多里的北山大队去。那里的贫下中农向他反映了改变山区面貌的强烈愿望和阶级敌人破坏山区建设的动向。廖锡龙掌握了第一手材料以后,就组织干部、社员学习毛主席关于“任何时候都不可忘记阶级斗争,不可忘记无产阶级专政”的教导,坚决支持老贫农揭发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和大家深入批判了“阶级斗争熄灭论”,斗倒了阶级敌人。大家以大寨为榜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筑坝挖渠,劈山造田,落实“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全大队粮食产量不断上升,多种经营也迅速发展。
廖锡龙从北山大队的斗争实践中,摸索到加强山区建设的门道,也认识到山区潜力大,不是“草”,而是“宝”。几年来,他跑遍山区三十多个生产队,大小几十个山头,不断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推动着山区大队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蓬蓬勃勃发展。
廖锡龙善于把劳动和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他说:“干部参加劳动,手在劳动,心也要劳动。”他不论到那里,既参加劳动,又注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去年二月,平阳县召开农业学大寨会议以后,城西公社党委决定:廖锡龙到官山大队蹲点,摸索进一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加速改变山区面貌的经验。廖锡龙冒严寒,顶风雪,翻山越岭来到了官山三队。他和贫下中农一起整修梯田,老贫农告诉他:这里山多田少,学大寨多造些大寨田,那多好啊!廖锡龙感到很有道理。他和在这个队落户的大队党支部副书记王宏庆等一起,一座一座山头去察看。在一个小山岗上,廖锡龙停下了,他指着乱石堆对大家说:能不能把石头搬掉,把山岗修筑成梯田?王宏庆一看,一块嶙峋大石就占据了山岗顶的三分之一,他犹豫了一下,回答说:“有困难,但可以干。”廖锡龙说:“那我们就发动群众。”
廖锡龙在劳动中和贫下中农商量如何学大寨,造梯田,改种连作稻,变低产为高产,又找干部研究。王宏庆听说梯田改种连作稻,就说:“种连作稻?难哪!过去我们也想种,但是梯田有五个不能种:没水,不能种;缺肥,不能种;水冷,不能种;田小,不能种;风大,不能种。”廖锡龙说:“只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大家齐心干,困难是可以克服的。”
廖锡龙和王宏庆来到靠山的一块冷水田边,他弯腰细看,高兴地说:“这里有泉水冒出来,一下雨山上也有水流下来,能不能在这里造个水库呢?”他们把这个意见提出来让群众讨论。有人摇头说:“这丘小田造水库,连青蛙也喝不了一口,顶什么用?”但是大多数人认为只要有水源,坝筑高些,库底挖深些,灌溉梯田就够用了,经过一番讨论,修水库的施工计划订出来了。
水库工程上马后,廖锡龙和大家一起劳动,热情地宣传学大寨的伟大意义,又从县里请来电影放映队,给大家放映《红旗渠》影片。干部社员们看了影片,受到很大的鼓舞。大家为革命修梯田夺高产的劲头更大了。这个只有二十一户的生产队,男女老小齐出动。廖锡龙和大家一样,干得浑身冒汗。他们奋战一个多月,搬走了嶙峋大石,小山岗出现了层层梯田;小水库也修好了,高山上第一次解决了缺水问题。
接着,廖锡龙又和干部、社员一起解决了梯田种连作稻的其它矛盾。缺肥,用加生土、养绿萍、磷肥蘸秧根等办法,既提高梯田肥力,又增加水温;田小,几丘并一丘;风大,选用秆粗穗大、抗风力强的早熟良种,五个不能种变为五个能种了。这个生产队三十七亩梯田全部改种了双季连作稻,早稻一季就收了二万一千多斤,比前年全年产量还要多三千多斤;晚稻虽然碰上八十多天大旱,还收了八千多斤稻谷。这些梯田由过去亩产四百多斤一跃跨过《纲要》。
今年春耕前,廖锡龙又到官山大队蹲点,他一面劳动,一面工作,和县里来的干部,大队、生产队干部一起,狠抓路线教育。他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这个大队有些生产队出现了资本主义倾向,就和大家商量,结合本队实际情况,发动群众深入开展革命大批判,激发了贫下中农夺取今年新丰收的革命热情,全大队三百多亩梯田正在加紧整修,准备扩种连作稻。我们到官山那天,廖锡龙上午参加劳动,下午召开全公社山区大队、生产队干部的现场会,总结推广官山三队改造梯田夺高产的经验,介绍抓路线教育、促春耕生产的体会。点上开花面上结果,全社九百多亩梯田今年十有八九都扩种双季连作稻。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第2版()
专栏:

对产品质量一丝不苟
还要再走一刀
一天,开滦机械制修厂的任师傅和徒弟小刘,在一个床子上铣防爆开关的防爆面。铣完以后,任师傅认真地检查着做过的活儿。当他用手来回摸时,发现边缘处有一道印儿,用眼睛却看不出来。这时,小刘拿起扳手要把工件卸下来。任师傅告诉小刘说还有点毛病。小刘满不在乎地说:“这不是大问题,也看不出来,咱们交活吧!”任师傅耐心地对小刘说:“这防爆开关是井下用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国家财产和阶级兄弟的生命安全,决不能有半点马虎。我们要向大庆工人学习,发扬‘三老’、‘四严’的革命作风,对工作认真负责。”小刘听了这些话很受教育。他说:“对,咱们再走一刀!”
师徒二人又开动了机器,按照规格要求铣平了那道小印,使这个防爆开关的防爆面达到了质量要求。
这张分析单不能出
宣化钢铁厂炭黑车间化验室,担负着分析炭黑质量的任务。只要加工样品质量合格,就填写质量分析单,表示准许这批成品出厂。
一天,这个化验室接到了一个生产组送来的七十八包过筛后的炭黑加工样品,没过两个小时,那个生产组又送来了一百二十六包炭黑的加工样品。按照这个生产组的人员和设备情况,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加工出这么多的炭黑。那么,这张质量分析单还发出不发出呢?化验室的同志认为不能。于是,他们把这件事反映给车间党总支。在党总支领导同志的支持下,化验室与生产组一起对这件事进行了调查,弄清了真实情况。原来是有的工人急于突击产品数量,筛了四十多包炭黑后,没有见到多少杂质,就认为其余部分大概也都一样,把剩下的八十多包炭黑没有过筛加工,就作为成品了。结果用四十多包炭黑的样品,代替了一百二十六包炭黑。
问题弄清楚了,大家都热情称赞化验室同志这种坚持原则、对质量高度负责的精神,生产组的同志也受到了一次教育。他们很快把剩下的八十多包炭黑重新过筛加工,达到了质量要求。(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为人民造新灯
——我国灯泡工业探索新型电光源喜获成就
我国灯泡工业的广大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近年来试制并且生产出多种新型灯泡,广泛用于人民生活、工农业生产以及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为社会主义事业增添了新的光辉。
经济耐用的普通灯泡
怎样使普通灯泡延长使用寿命,这是近年来各地灯泡工厂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现在这一研究已经获得成果,一种耐用灯泡在许多地方生产出来,供应城乡市场。
耐用灯泡是一种新的钨丝灯泡。它是在普通钨丝灯泡的基础上,改进灯丝结构和制造工艺,以减缓钨丝的挥发速度,从而使灯泡的寿命延长。一般的灯泡只能使用一千小时左右,这种耐用灯泡能使用三千到五千小时。
许多灯泡工厂还增加了供家庭照明用的日光灯的新品种。上海一些灯泡工厂积极增产八瓦的小型日光灯。这种日光灯耗电量少,而灯的亮度比一般二十五瓦的普通灯泡还要亮些。这些灯都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化学工业用的光化学充铊高压水银灯
配合化学工业的发展,我国灯泡工业成功地试制出了五万瓦光化学充铊高压水银灯。这种灯是用于化学合成方面的新型电光源。
近年来,各国在化学合成方面都采用了先进的光化法进行生产。光化法比其他化学合成法具有工艺流程短、生产效率高、成本低、建厂快等优点。充铊高压水银灯,就是用光化法制取合成纤维锦纶的原料己内酰胺的关键设备。这种灯在工作时,能发出波长为五千到六千埃的浓绿色的强烈光流,使装在反应器中的无色透明液体环己烷与氯化氢气体以及氯化亚硝酰气体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中间产品“油珠”。“油珠”经过处理,即可得到己内酰胺。
为了适应化学工业的需要,北京灯泡厂、上海灯泡一厂、沈阳一二五灯泡厂等单位的革命职工,与沈阳化工研究院、沈阳化肥厂、北京石油化工总厂等研究和使用单位密切配合,经过近一年的试验,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试制成功光化学充铊高压水银灯。
消灭农业虫害用的黑光灯
利用灯光诱捕害虫,是农业战线消灭虫害的重要方法之一。灯泡工业广大革命职工成功地试制出高效能的捕虫器材——黑光灯,并已大量生产。
黑光灯是一种辐射波长为三千六百埃的紫外线日光灯,接近于可见光。使用这种灯,可以诱引数百种昆虫,主要是农业害虫,如黄地老虎、棉蛉虫、非洲蝼蛄等,使它们掉在灯下布设的水里而淹死。
黑光灯除了在农业上用来诱杀害虫以外,还可以用来检查金属铸件的裂缝。把铸件浸入含有荧光物质的液体内,荧光物质侵入铸件的裂缝,就在“黑光”的激发下显出光来。
拍摄电影、电视用的溴钨灯
为了拍摄出效果更好的革命样板戏的电影,许多灯泡工厂积极开展了溴钨灯的研究和试制工作,并已获得成就。
溴钨灯是我国新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白炽光源。它是在灯泡内充以溴或溴的化合物溴化氢、溴化氨等气体。当灯泡燃点时,这些气体与由灯丝上蒸发出来的钨起化学循环作用,从而达到提高光效、延长寿命、保持灯泡在使用期间玻壳不发黑的效果。
溴钨灯体积小,功率可由几十瓦到几十千瓦。它广泛用于拍摄电影、电视和舞台照明。沈阳一二五灯泡厂、上海灯泡二厂、北京灯泡厂等单位的革命职工,在许多兄弟单位的协作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试制出了溴钨灯,同时还试制成功新型舞台追光灯泡、聚光灯泡等十多种这类新光源的灯泡。这些灯泡用于拍摄革命样板戏的电影,效果很好。(新华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