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5月23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我们需要这种顾全大局的革命精神
——保定变压器厂的调查
近三年来,河北省保定变压器厂收到全国各地的许多感谢信。每封来信都热情洋溢地称赞这个厂的高尚风格:胸怀全局,抢挑重担,先人后己,不怕困难。
事实正是这样。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保定变压器厂的广大职工,遵照毛主席关于“要提倡顾全大局”的教导,在上级统一安排下,为不少兄弟单位生产了不少新型的、特殊的、单台的、急需的变压器。为此,曾多次受到有关领导部门的表扬。
一切从革命全局着想
一次,山东一个新建的工厂急需三台一千五百千伏安的移圈调压器,要求保定变压器厂帮助生产。这种调压器,规格特殊,结构复杂,制造工艺难度大,而且仅要三台。为了生产这三台产品,不仅需要专门为它设计一套图纸,制造一套工卡模具,而且还要增加一些新设备。厂里负责接待和安排生产的少数同志曾经认为,生产这种产品,对本厂很不合算。因此,态度表现冷淡。
厂革委会主要负责人知道这件事后,及时进行了调查研究。在调查中了解到,在接受和完成国家分配的生产任务中,经常碰到合算不合算的问题。文化大革命以前,因为受刘少奇一类骗子推行的“利润挂帅”等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这个厂有许多清规戒律,什么没有现成图纸的不生产,特殊型号的不生产,单台产品不生产,等等。总之,对本单位不合算的就不想干。对待山东兄弟厂要求生产三台调压器表现出来的冷淡态度,正是这种流毒的反映。
为了提高全厂职工的路线斗争觉悟,树立顾全大局的思想,革委会决定将这件事作为活教材,向全厂广大职工进行一次路线教育。他们向全厂职工原原本本介绍了山东兄弟厂急需这三台调压器的情况,还发动大家围绕“对谁有利才是真正的合算”等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大家狠批了刘少奇一类骗子所散布的本位主义、利己主义和利润挂帅等修正主义黑货。老工人杨存良等深有体会地说:合算不合算,要从革命全局算。我们为山东兄弟厂生产这三台产品,确实要花不少精力和时间,如果只打本位主义的小算盘,只看自己鼻子尖下的一点利益,当然不合算。反过来,站在全国这个大局看,如果山东兄弟厂能早一天得到调压器,早一天投产,对国家所作的贡献,不知比我们所花的一点代价要大多少倍,那就很合算。通过讨论,广大职工的觉悟提高了,积极性大大发扬起来。许多工人和技术人员,不分昼夜地刻苦工作,攻克了设计和制造中的不少难关,在成本方面也精打细算,按时造出了三台调压器。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在接受和完成国家的生产任务中,这个厂碰到的另一个问题是:设备能力小,能不能改变条件,造出大产品,满足国家的需要?一次,国家交给保定变压器厂一项新的任务,希望他们能为沈阳供电部门特制一台六万千伏安、二十二万伏的大型变压器。当时,有少数人感到工厂加工能力、试验能力都较差,对接受这项产品试制任务有畏难情绪。
为了更好地统一大家的认识,这个厂的负责同志,组织全厂职工反复学习了毛主席关于“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的教导,正确认识精神和物质的辩证关系,批判“唯生产力论”。在学习和批判的过程中,许多老工人和技术人员深为感慨地说:大庆工人在国家暂时困难时期,能以那样快的速度,建成我国第一流的大油田,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大庆工人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克服了物质条件的困难。经过学习和批判,大家进一步提高了觉悟,愉快地接受了任务。
这个厂仅有一套中型真空罐,没法为大型变压器作器身真空处理;工人和技术人员就自己动手赶制了一套大型真空罐,满足了生产的需要。这个厂只有一套小球极,没法做大型变压器的高压试验;为了使产品完全符合质量要求,试验站的全体职工,用了十七天的时间,赶制了不少部件,及时安装了一套大球极,解决了产品试验的关键问题。就这样,他们从各方面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终于首次造出了超过工厂设计能力的第一台大型变压器,满足了兄弟单位的需要。
不断赶超先进水平
这个厂在取得一定的成绩,受到上级和兄弟单位的表扬之后,曾出现过这样的分歧:是保住现有的成绩,还是敢闯敢创,不断革命?一九七○年初,上级让这个厂生产一台十二万千伏安容量、二十二万伏电压的大型变压器。任务下达后,有人主张按照当时全国现有的图纸生产。他们说,这么大的产品咱们从来没干过,采用现成的图纸比较保险。有的人却说:老是照葫芦画瓢,我国的变压器就永远得不到提高。他们积极建议大胆试验当前世界上比较先进的新技术,设计和生产一种新产品。
厂的领导从这件事情的争论中感到,这种“保”和“创”的分歧,反映了两种思想的斗争。为了提高全厂职工的觉悟,他们组织负责生产这一产品的有关人员学习毛主席的有关教导,把“保”和“创”的问题提到思想和路线斗争的高度上来认识。经过统一思想,坚定了大家走革新道路的决心。
在厂革委会的带领下,很快组织了一个三结合小组,专攻技术难关。为了争取时间,尽快找出设计数据,参加三结合小组的全体人员,不怕困难,不怕失败,反复试验。在整理试验数据时,技术员吴端贯主动把行李搬到办公室里,每天工作到深夜。他只用了十天的时间就计算了一万四千多个数据。在全组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他们终于用三个月的时间,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成功地制成了一台新型的、具有全国先进水平的变压器。这台变压器和我国同类型的变压器比较,体重减轻了百分之三十,体积缩小了四分之一,实际使用效能超过了老产品。   
近几年来,保定变压器厂的广大职工不断增强为社会主义祖国争光,勇于赶超先进技术水平的全局观念,改革了许多老产品,并自行设计制造了调幅变压器、水内冷变压器、可控硅有载开关变压器等许多新产品,质量达到了全国的先进水平。
这个厂的生产实践有力地证实了:有了顾全大局的思想,就能为革命作出更大的贡献。文化大革命以前,这个厂只能生产六个系列的变压器,目前已发展到二十六个系列;那时所产的变压器的最大单台容量仅有三万一千五百千伏安,现在已能生产容量十二万千伏安的变压器,电压等级也由十一万伏提高到二十二万伏,使全厂生产出现了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新局面。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第3版()
专栏:

守道护路为人民
列车行驶在我国南部的崇山峻岭中,穿过一个个隧道,越过一座座桥梁,来到了某铁路局工务段一带,显得特别平稳。最近据有关部门检查,这段线路的质量达到了历史上最好的水平。
养护这段线路的工人们,长年不分昼夜,不避风雨,不畏寒暑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艰苦奋斗,辛勤劳动。在当地铁路部门中,这个工务段成为提高线路质量、保证行车安全的一个先进单位。
排危为安
去年八月中旬,四六○工地的工人,为了排除影响列车安全运行的危石,已经在大雨中连续战斗了好几天,一个个滚得满身泥巴,十分疲劳。可是,一场新的战斗又刻不容缓地开始了。
在四十多米高的陡峭的山坡上,经过连日大雨冲刷,一块底部松动的三四立方米的危石,随时都有崩落下来的危险。就在这个时候,二○一次旅客列车,正向这里开来。如果不立即采取措施,在列车行驶的巨大震动下,很可能酿成翻车、伤人的重大事故。
时间不等人。路基一队的工人忘记了连日紧张战斗的疲劳,迅速集合到现场,紧急讨论处理危石的问题。有人主张放炮炸掉,但是火车已经开过来了,掉到路基、轨道上的石头根本来不及清理;有人主张打信号让列车停驶,但是那样势必造成列车晚点,国家同样要受损失。最后,大家想出了个妥善的办法:先把危石固定在原来的峭壁上,等列车过后再处置它。
领工员刘发宝和路基队队长罗安俊,马上带领六名老工人,身系安全绳,脚蹬岩石缝,在四十多米高的绝壁上,用钢钎在前面把危石抵住。同时,二十多个工人将危石捆起来,在后面把危石拉住。
松动的巨大危石,被群策群力的工人乖乖地束缚在原地。二○一次旅客列车在汽笛长鸣声中,正点安全地开了过去。
一丝不苟
“信号旗子几两重,肩头担子压千斤。”这是巡守工赵云汉对待自己工作的体会。一年前,赵云汉刚刚接受巡守隧道的任务时,对做好这项工作,心里没有底。当他手持信号旗,站在隧道旁,眼望着轰隆轰隆的列车驶过隧道时,他的心也随着列车的震动扑通扑通地跳。但是,共产党员对党、对人民的高度责任心,促使他努力去熟悉自己的工作,认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每天,在五公里长的隧道里,赵云汉总是要一步一步走上一两个来回,仔仔细细地观察水泥道床和轨道上有无裂纹、落石;拱顶、碹墙和石壁有没有开裂、漏水或塌方的迹象,并一一作上记号。自己能处理的就及时处理,不能处理的就报告上级迅速处理。天长日久,赵云汉对隧道内的情况,了如指掌。
有一次,他观察到一处石壁上有碎石松落的迹象,于是就加强了巡守。当石壁开始下塌碎石时,他就和同班的工人及时作了清理。频繁行驶的列车,常常在道床上撒落一些杂物,影响巡守观察。赵云汉就随身带一把扫帚,把道床扫得干干净净。一次道床上出现了一毫米的细小裂纹,赵云汉也很快就发现了,并作了弥缝处理。
去年,雨季高峰的时候,赵云汉正在犯病。为了革命工作,他忘记了自己的病痛,把滂沱大雨和山洪的冲刷,当作考验隧道、寻找隐患的极好机会。他整天在大水里趟来趟去,寻找透水的隙缝,查出了六十多处隐患。但是,隧道里的水是从隧道外面灌进来的,要根治隧道的水患,还要弄清水的来源。
赵云汉又不辞辛苦,上高山,下深谷,访问群众,终于找到了隧道透水的病根,为彻底整治水患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今年上级已经根据他以及其他工人提供的情况,制订了根治水患的规划,目前正在施工中。
精益求精
在这一带的养路工区中,大塘养路工区的线路质量最好,完全达到了国家规定的优良标准。取得这样的成绩,是这个工区的工人常年不懈,对质量精益求精的结果。
有十七年养路工龄的工长庄玉贵,经常在线路边指着飞驶的列车,教育青年工人:火车跑得快,线路质量是一关;火车头上没有方向盘,全靠两根轨道管。线路质量好,火车多拉快跑又安全,就是我们养路工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力支援。
工人们对全段八公里长线路上的每一根钢轨、枕木的距离和水平,都经常测量、调整,使之完全符合规格。在去年的后三个季度里,他们几乎平均每个月就要对全线作一次测量调整工作。他们开始接管这段新线时,八公里线路的轨道水平误差,有一半超过了规定的标准;枕木下面的道碴,也有相当一部分填得不合要求。经过他们去年的艰苦工作,这种不合格的线路,完全改变了面貌,达到了“良好”的水平。
但是,“良好”还是铁路线路的第二等质量,工人们又遵照毛主席的教导,在提高线路质量上“精益求精”。一根钢轨二十五米长,原来只检查钢轨的接头和中心的轨距水平,现在每隔二米五距离就检查一次,这就提高了轨道的质量水平。填实枕木,是养路工流汗最多的活计。可是,工人们说:“人不吃饭,就没有力气挑担;道碴填得不结实,铁路就没有力气承受火车的巨大压力。”有的工区只做四面捣固,他们却坚持八面捣固,用比别人多一倍的劳动,把枕木下的道碴填得结结实实,努力提高线路的质量水平。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第3版()
专栏:

北京市缝纫机厂各车间在厂党委领导下,建立健全各项设备维修制度,保证机床正常使用。这是车壳车间维修工正在检修机床设备。
《北京日报》供稿


第3版()
专栏:

发扬“一粒米精神”
——吉林安广粮食加工厂不断提高出米率的事迹
吉林省大安县安广粮食加工厂的职工,认真执行毛主席关于“厉行节约,严禁浪费粮食”的指示,不断提高思想和路线斗争觉悟,充分发挥人的积极因素,以节约一粒米的精神,不断提高出米率。七年来,从机器口里夺回粮食一百八十九万多斤,相当于当地四千五百亩亩产量达到《纲要》指标的土地的年产量。
为革命争夺一粒米
安广粮食加工厂在建厂初期,由于受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办企业路线的干扰,有些人错误地认为,粮食加工历来特殊,“浪费合理”,因而不注意节约粮食,出米率只有百分之七十二。
共产党员商昌存从部队转业到这个工厂,担任党支部书记。他通过参加劳动,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在浪费粮食还是节约粮食上存在着严重的斗争。他针对这个问题,同领导班子成员一起学习了毛主席关于“一个粮食、一个钢铁,有了这两个东西就什么都好办了”的教导,接着在全厂职工中召开忆苦会,举办展览,进行思想和路线教育,批判了“浪费合理”论,大大提高了广大职工的觉悟。职工们表示:毛主席对粮食问题是那样关心,贫下中农为多打粮食是那样费心,我们制米工人一定要为多出米尽心。
广大职工树立了为革命争夺一粒米的思想,革命干劲就高涨起来,节约粮食变成了每个工人的自觉行动。杨淑珍从粮校毕业刚分配到这个工厂时,工作不安心,出成品粮时,弄得满地都是。老工人看到了,就帮她拣起来,并语重心长地对她说:“贫下中农生产粮食,要战胜多少困难;制米工人多出来,要经过多少斗争。浪费粮食,不光是浪费了劳动人民创造的财富,而且是扔掉了勤俭节约的革命精神!”在老工人的教育下,小杨提高了认识,爱上了这一工作。从此以后,她精心地工作,米粒踩进了地里,她也要想办法抠出来。就这样,经过全厂职工的艰苦努力,这个厂的出米率由原来的百分之七十二提高到百分之八十三,班产量也提高了四倍多。
让机器为多出米出力
安广粮食加工厂仅有一组外国造的老式碾米机。机器一开动,就大口大口地吞粮,但出米率却很低,工人们气愤地叫它“粮老虎”。工人们为了给国家节约更多的粮食,提出改革洋机器,从“虎口”里夺粮的战斗口号。有人说:“产粮靠土地,打米靠机器,机器老了出米率必然低;要想提高出米率,除非重添设备,另买机器。”多数工人却充满信心地说:“我们绝不能围着三十年代的机器转。我们要让机器为多出米出力。不管它是那里造的,只要浪费粮食,我们就要革它的命。”
针对这种情况,党支部及时举办了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大破“群众落后论”、“洋奴哲学”,使大家树立了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和实践第一的观点。厂里的干部和工人一块,吃住在车间,把机器拆下来,一个机件一个机件地研究,大胆地进行试验,最后终于创造了一套新的工艺流程,同时又改造了附属设备,使出米率提高到百分之八十四,大大突破了粮食加工规定的指标。
出米率问题解决后,为了给国家节约更多粮食,提高产量,他们经过综合分析,找出了加工不同品种的特点。于是,他们又采取一系列措施,调整主机位置,改变传动部位,调换附属设备,做到了更换品种不倒机。过去每换一个品种,机器就要大拆大卸一遍,拆装一次需要三、四天时间。现在就不要大拆大卸了。例如加工包米,就同时可以出六个品种。
从制米想到革命全局
安广粮食加工厂还承担代农村加工粮食的任务,每天都有几十辆大车从农村拉着粮食来加工。看到车马盈门的情景,有些职工想:农村用土碾子加工粮食,损失浪费很严重,如果我们走出工厂到农村去加工,既能节省农村的人力、畜力,又能在更大范围内宣传为革命争夺一粒米的思想。这个想法提出后,有的人却摇头说:“我们这么几个人,管那么多事,干不过来。”
究竟能不能走出门去?党支部领导成员又和工人们一起学习了毛主席的有关教导,同时,到附近社、队调查土碾子碾米浪费粮食的情况。通过调查,发现用土碾子加工比机器加工要少出不少米,农村迫切需要机械化加工。通过学习和调查,大家认识到,在厂内节约粮食仅仅是很少的一部分,广大农村有节约粮食的极大潜力,制米工人应该从一粒米想到革命全局。认识统一后,他们就造了两台流动加工车,走屯串户为集体和社员加工粮食。几年来,他们给二百多个生产队加工了二百三十多万斤口粮,比土碾子多出米十五万四千多斤。贫下中农高兴地说:“粮食到了家,又来了个小丰收。”
流动加工车下乡一段时间后,还是有人赶车来厂加工。他们感到农村这样大的范围,光靠两台加工车是不够的,贫下中农最需要的是永远不走的加工车。这使他们从本职工作看到了更大的全局。于是,他们便把帮助建立农村粮食加工厂的事,纳入自己的工作日程。几年来,他们帮助十三个公社建设和安装了三十七个粮食加工厂,还帮助一百零七个加工点安装了机器。这个厂的采购员外出采购时,也经常顺便把农村加工点需要的机器零配件采购回来。
加工厂还专门组织了一个巡回技术小组,帮助各地解决加工中的实际问题。一次,丰收公社新乐大队加工点加工小米品率下降,他们就派老工人苗荣去帮助解决。苗荣一边帮助修理机器,一边和这个大队的两个打米工人讲为革命争夺一粒米的意义,使这两位同志很受感动。他们说:“你们不仅教给我们打米技术,而且向我们传播了革命的思想。我们一定向你们学习,为增产节约粮食尽自己更大的力量。”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