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5月23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新疆各族人民热爱样板戏
毛主席的文艺路线指引方向,
革命样板戏闪耀着时代的光芒。
我们踏着英雄人物的脚步走,
永远前进在胜利的革命大道上。
这首民歌,唱出了新疆各族人民对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的深厚无产阶级感情,表达了他们对革命样板戏的热爱。
一天,哈密地区文工团来到维吾尔族聚居的哈密县花园公社,演出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消息传开,社员们欢天喜地,奔走相告。他们有的步行,有的骑驴,有的坐着马车,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看戏。没等天黑,看台前就聚满了人群。演出期间,每当杨子荣等英雄人物出场时,维吾尔族贫下中农和社员,一再报以热烈的掌声,竖起大拇指赞扬他们胸怀朝阳干革命的高贵品质。演出结束后,许多人眼含热泪,连声称颂“拿哈依提雅克西!拿哈依提雅克西!”(维吾尔语,太好了!太好了!)久久不愿离去。一位白发银须的老人,走到演员当中,紧紧握着他们的手,激动地说:“感谢你们送来了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关怀!常宝一家过去的苦难遭遇,就是我们维吾尔族人民解放前的遭遇。杨子荣等英雄人物的革命精神,真是我们的好榜样。”
如今,一个群众性普及革命样板戏的文艺活动,正在天山南北蓬勃展开。从城镇到农村、牧区到处都可以看到各族人民争看革命样板戏,演唱革命样板戏,学习革命样板戏的动人景象。
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和大力推广下,广大维吾尔、哈萨克、汉、回、柯尔克孜、塔吉克、锡伯、蒙古、乌孜别克等民族的文艺工作者,为了在少数民族中普及样板戏,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他们遵照毛主席有关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指示,利用多种多样的民族艺术形式,移植革命样板戏。有的地区将革命样板戏移植成维吾尔和哈萨克族歌剧,有的地区采取用民族语言填词“翻译配音”的艺术手法,解决了少数民族人民听不懂唱腔的困难。新疆歌舞话剧院的文艺工作者,最近根据同名样板戏移植创作的维吾尔族革命歌剧《红灯记》,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尝试。这个歌剧,是在革命样板戏的思想和艺术成就的基础上,以维吾尔族传统音乐十二木卡姆为基本唱腔,用维吾尔语演唱的。这个歌剧的移植创作,不仅为在新疆少数民族中普及革命样板戏提供了经验,而且使少数民族文坛增添了新的花朵。
在帕米尔高原上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有一个由塔吉克族放映员组成的流动电影放映队。这个电影放映队,常年奔走在雪山、牧场上。他们不怕风雪严寒,攀冰山,穿戈壁,到处放映革命样板戏电影,普及推广革命样板戏。这里的塔吉克族牧民多数不懂汉语,听不懂台词。他们就把样板戏中的故事情节,用塔吉克语编成解说词,边放映边解说,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战斗在三大革命第一线的业余文艺战士,也为普及革命样板戏作出了贡献。在阿勒泰地区的布尔津县长征公社,有一个由十一名哈萨克族牧民组成的业余文艺宣传队。一九七○年冬,他们看了革命样板戏电影《红灯记》以后,产生了用哈萨克语演出《红灯记》的强烈愿望。在公社党委和广大贫下中牧的支持下,他们从去年四月开始了全剧的译配工作。在排演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他们都没有直接看过京剧《红灯记》,就对照着翻译剧本,一遍又一遍地观看电影《红灯记》,深刻领会剧情,认真研究汉语和哈萨克语的语言规律,一字一句地刻苦练唱,终于使哈萨克语唱词逐渐适应了京剧的唱腔。去年五月底,这个戏译配成功了。到现在已演出几十场,深受各族人民的欢迎。
随着革命样板戏的逐步普及,李玉和、杨子荣、郭建光等英雄人物的形象,越来越深入人心。地处祖国西部边疆的柯坪县五一公社,有一个由三百三十名维吾尔族妇女组成的“红色娘子军”民兵连。几年来,她们以洪常青、吴清华的光辉形象激励自己,在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斗争中,做出了贡献。帕米尔高原群山中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库各西里克公社的牧民们,去年修建一条盘山水渠时,被一处名叫各隔尔洽提的悬崖峭壁挡住了去路,施工非常困难。公社党委组织贫下中农和社员学习毛主席著作,观看革命样板戏电影《智取威虎山》和《沙家浜》,开展向英雄人物学习的活动,增强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施工过程中,他们以杨子荣为榜样,越是艰险越向前。在海拔三千多米的雪山上,奋战了几个月,终于凿穿了这座山崖,使渠水顺畅地流向高山,流向新开垦的梯田,为农牧业增产创造了条件。


第2版()
专栏:

革命歌声遍海岛
一天,南海前哨某岛人民解放军驻岛守备队指战员脚踏乱石,猛挥银锄,在紧张地进行着劳动。他们决心战胜珊瑚石,向海岛要粮。
一声哨子响,工间休息时间到了。大家刚坐下,排长王家庆就大声说:“同志们,欢迎朱副队长唱一段革命样板戏好不好!”大家热烈地鼓掌叫好。副队长朱才周站起来爽快地说:“今天我们开荒生产,是发扬我军光荣传统,保持劳动人民本色的一场战斗,我就来一段‘我们是工农子弟兵’吧!”他清了清嗓子便唱起来。朱副队长刚唱完,干部战士齐声合唱:“困难吓不倒英雄汉,红军的传统代代传。毛主席的教导记心上,坚持斗争,胜利在明天。”充满革命激情的唱腔,驱走了疲劳,鼓舞了斗志,大家意气风发地奔向战斗岗位,干得更欢了。
海岛远离大陆,交通不便。驻岛守备队的干部、战士难得看到革命样板戏的演出,学唱样板戏有不少困难。没有教员,党支部就组织样板戏教唱组,发动文娱骨干,从收音机里一字一句地学唱,然后互相教唱,很快就掀起了大唱革命样板戏的热潮。
来自五指山区的黄文荣,是个苦大仇深的黎族战士。在万恶的旧社会,他母亲被地主活活打死,叔叔被抓去当壮丁。当他看革命样板戏彩色影片《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时,激动得热泪盈眶。他觉得革命样板戏中的每句话都说到了工农兵的心坎里,每个唱段都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他文化程度不高、又不识谱,但他以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学唱样板戏,克服了许多困难,学会了十多个唱段。
革命样板戏中英雄人物所表现出的革命精神,鼓舞着战士们战斗在天涯海角,勇敢坚守着祖国的南大门。一天深夜,暴风雨向海岛袭来。顿时,丛林狂舞,乱石滚滚,通往高山哨所的电话突然中断了。新战士唐辉明带上工具,纵身冲进风雨中。他翻山过沟,终于找到了断线。当他高兴地摸到断头时,身上一阵麻木。小唐立即警觉到:这可能是哨所发现了情况,急需向上级报告,一定要尽快把断线接上。可是,电线被树木拖住,还差一米多接不上。他摸了摸背上的预备用线,转念一想,这样要耽误时间。眼下最快的办法就是用身体接通。小唐知道,那样作不但要忍受很大的痛苦,还会有危险。这时,他耳边回响起杨子荣气壮山河的声音:“这情报送不出,误战机、毁大计,对不起人民、对不起党,除夕近万不能犹豫仿徨。刀丛剑树也要闯……。”这大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激励着小唐。他伸开双臂,紧紧抓住两个线头。顿时,头脑一阵晕眩,眼里直冒金星。一分钟,两分钟,……十分钟过去了,小唐以惊人的毅力坚持着。电流通过他的身体,穿过海峡,越过高山,使上级机关及时掌握了敌情。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第2版()
专栏:

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轻骑兵
几年来,陕西省汉中县京剧团的文艺战士,带着自己排练的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等,先后跑遍了汉中地区九个县,行程两千九百多公里,向工农兵群众进行了三百四十多场宣传演出,为三百多个宣传队和五千多名群众做了辅导。广大群众热情地赞扬他们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轻骑兵”。
一次,汉中县京剧团的一个宣传小分队来到了褒河工地。为了让广大民工都能看到革命样板戏,连续几天,他们不顾劳累,满腔热情地为每个工点的民工宣传演出。当他们演出最后一场时,听说有七、八个民工正在新开辟的高山工点上施工,没有看上戏。演员们决定送戏上山,补上这个“空白点”。
他们登高山,攀险峰,兴致勃勃地向新工点进发。正走着,险径忽然在一道断崖前中断了。要想上山,唯一的道路就是攀着麻绳,爬三十多米高的陡坡。“山高不能把路挡”,“越是艰险越向前”!演员们想起了革命样板戏中英雄人物的豪言壮语,眼望着腰系保险绳、在高空悬崖上忘我战斗的民工,顿时热血沸腾,勇气倍增。上!大家手攥麻绳,脚登陡壁,勇敢地向上攀登。他们互相勉励,不怕苦,不怕累,终于登上了坡顶。
为七、八个民工的专场演出,在一块三米见方的临时工作面上开始了。演员们站在细沙地上演唱,坐在石头上伴奏。一段段激越高亢的革命样板戏唱段,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回荡在高空、山间。样板戏中英雄人物的形象,激励着民工们在和大自然的斗争中去战胜困难,争取更大的胜利。
一个寒冬的夜晚,西北风卷着雨雪,呼啸着穿过两山之间的峡口,扑向川道、河滩。但在勉县方家坝后沟工地上,却是灯火通明,鼓乐阵阵。驻地解放军和群众正在聚精会神地观看汉中县京剧团演出的革命样板戏。京剧团的同志是当天下午来到这里的。他们一到工地,就和大家一起修舞台,挂幕布,积极进行演出前的准备。不料刚刚开演,天空就飘起了雪花。舞台上,演员们越演越热火,越唱劲越大。一段段鼓舞人心的唱词,一阵阵雄壮嘹亮的器乐声,压倒了呼啸的北风;一颗颗火红的心,驱散了严寒,融化了飞雪。
为了让更多的工农兵看到革命样板戏,这个剧团除坚持上山下乡宣传演出外,还主动派人到工厂、农村、机关、学校,举办普及革命样板戏业余训练班;利用每次演出前的时间,给观众教唱样板戏选段;对登门求教的群众,积极进行辅导。夏季的一天,他们刚从乡下演出归来,看见一些来自基层的业余宣传队员登门要求辅导样板戏。他们忘记了疲劳,放下行装,就和业余宣传队员们一起,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冒着烈日,在京剧团的院子里练了起来。女演员钟桂林热情地给群众辅导《深山问苦》一场。乐队指挥、演出队长刘城禹在普及样板戏中,主动担任辅导音乐和教唱任务,嗓子哑了,仍然坚持教唱。


第2版()
专栏:

  由街道居民组成的旅大市中山区枫林公社的业余文艺宣传队,积极开展业余文艺活动。这是她们在演唱革命歌曲,歌颂欣欣向荣的伟大社会主义祖国。
新华社稿


第2版()
专栏:

革命故事员
上海郊区农村,坚持开展群众性的讲革命故事活动已经有十四年了。文化大革命以来,农村中讲革命故事的活动进一步发展。这些革命故事员在用无产阶级思想占领农村文化阵地的斗争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现在,无论在田头场院,车站码头,或是茶馆饭店,到处都可以看到革命故事员在活动。他们讲述的革命故事,鼓舞了群众的斗志,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
贫下中农欢迎的“土作家”
江南的五月,菜花飘香,麦浪翻滚,黄浦江两岸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松江县新五公社的业余宣传队正在为群众讲故事,演节目,一个个生动活泼的场面把人们吸引住了。贫下中农禁不住眉笑颜开,争夸“土作家”又搞出了好作品。
“土作家”,这是贫下中农对公社业余创作组成员的亲切称呼。这个宣传队讲的革命故事,演出的小戏,都是业余创作组辛勤劳动的成果。创作组成员原来大都是各大队的革命故事员,开始,只会讲别人编的故事,自己不会写。他们在实践中感到,不能仅仅满足于别人编故事,自己讲故事。三大革命的火热斗争,激励着故事员们拿起笔来,歌颂贫下中农,歌颂人民公社,歌颂伟大的党和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党的领导下,来自各大队的故事员和文艺活动积极分子一起,建立了公社业余创作组。
为贫下中农服务,离不开贫下中农朝夕用汗水浇灌的土地。业余创作组的同志们深深扎根在群众之中,一手拿锄头,一手拿笔杆,身上沾满了汗和泥,积累了大量写作材料。八年来,他们共写出了八百多个革命故事、小戏和诗歌等各种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作品。
创作组里的老故事员戚永芳,人们都说他革命故事讲到那里,就把毛泽东思想传播到那里。他小时候没有上过学。一九五五年摘掉文盲帽子以后,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边劳动,边创作,满腔热情地歌颂党和毛主席,歌颂贫下中农。一天,他和社员们一道在田里干活,一位老贫农趁大伙休息时去查看生产队的庄稼,发现河水直往一块田里灌,眼看就要冲坏庄稼,老贫农不顾寒冷,“扑通”一声跳到河里去关水闸门,一次关不上,第二次,第三次,终于把水闸门关住了。戚永芳深深地被这位老贫农一心为集体的崇高精神所感动。晚上,他睡不着觉,老贫农的高大形象在他脑中盘旋。他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把这件事编成了革命故事。第二天,许多社员听了戚永芳新编的故事,都表示要向老贫农学习,关心集体的事业。
征途上处处有斗争
革命故事是用毛泽东思想占领农村文化阵地的锐利武器。正如同每一个新生事物一样,革命故事活动发展的道路也是不平坦的。青浦县徐泾公社金联大队革命故事组,为了捍卫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坚持开展讲革命故事的活动,同刘少奇一类骗子的修正主义文艺黑线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斗争。
一九六二年,刘少奇一类骗子妄图复辟资本主义,刮起了阵阵妖风,一小撮牛鬼蛇神也推波助澜,在农村文化阵地上充斥了神仙鬼怪、帝王将相的黑戏、黑故事。平地一声春雷,毛主席发出了“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伟大号召,擦亮了人们的眼睛。金联大队的几个革命青年,遵照毛主席的教导,在大队党支部的领导下,成立了革命故事组,大讲革命故事。初上阵,就讲得贫下中农扬眉吐气,讲得阶级敌人威风扫地。这时,一个坏家伙想和故事员较量,鬼鬼祟祟地拉了十几个青少年,给他们讲鬼说神,宣扬迷信。革命故事员发现后,马上赶到他放毒的地方,针锋相对地大讲革命故事。正气压倒了邪气,那家伙见势不妙,就悄悄地溜走了。
在这以后,阶级敌人把讲革命故事的活动看成眼中钉,千方百计地想把这个新生事物扼杀在摇篮里,威胁不成,又用利诱,妄图使革命故事员离开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的轨道。革命故事员们认真学习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不断提高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一次又一次地识破了阶级敌人利用文艺妄图复辟资本主义的鬼花招。
这个大队的革命故事活动在斗争中蓬勃开展起来。到文化大革命前,全大队革命故事员从原来的几个人发展到二十多个。现在,每个生产队都有二、三名故事员。他们先后创作了二十多个革命故事,讲故事二千多场,为推动农村三大革命斗争发挥了积极作用。
广阔天地育新苗
在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的光辉照耀下,大批优秀的革命故事员迅速成长。沈芬娣就是这支无产阶级文艺新军中一位出色的女故事员。
一九六六年六月,初中毕业的沈芬娣,响应毛主席关于“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伟大号召,来到金山县枫围公社红星大队插队落户。大队党支部把组织大队革命故事员队伍的任务交给了她。这位工人的女儿在接受任务时,党支部书记语重心长地对她说:“小沈,交给你的不是一个一般的任务,这是贫下中农交给你的一块战斗阵地!”她激动地打开《讲话》,毛主席关于“在现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伟大教导,使沈芬娣更加清楚地懂得自己的任务,不仅仅是说说唱唱,活跃活跃文娱生活,而是一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战斗。在党支部的支持下,红星大队的革命故事员小组很快成立起来了。
离红星大队几里路,有个小集镇,名叫潮泥滩。这个镇虽小,但它位于上海、浙江的交界地带,南来北往的人不少,镇上的一座茶馆经常坐得满满的。一年春节,有一个人偷偷来到茶馆里,大讲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旧故事。沈芬娣知道后,十分气愤,她想,农村的社会主义文化阵地怎么能让封建主义的旧文艺来占领呢?她立即带领几个故事员,昂首阔步地走进茶馆。沈芬娣面对满座的茶客,用清脆响亮的声音讲起了《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革命故事,乱哄哄的场面顿时静了下来。故事刚刚讲完,大家便称赞说,故事员今天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阶级教育课。有的贫下中农还编了一首顺口溜:黑书黑戏是砒霜,软刀割肉把人伤;革命故事讲得好,阶级斗争永不忘。
在毛泽东思想的雨露阳光哺育下,沈芬娣虚心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思想感情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大讲革命故事的活动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九七○年,她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并被推选为中共金山县委委员,挑起了大队党支部副书记的重担。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附图片)
这是川沙县合庆公社红星大队业余故事员在田头讲革命故事。 
新华社记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