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5月2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抓了路线 红湖巨变”
农业学大寨运动正在深入开展。战斗在祖国各地和边疆的生产建设部队的广大军垦战士,在大寨精神鼓舞下,改造河山,奋战沙荒,征服盐碱,在艰苦的条件下,创造出良好的成绩。这里选登的是他们的战斗记录。——编者
广州生产建设部队某部的住地,位于雷州半岛红湖畔,过去是红湖农场,以产柑橙为主。过去由于刘少奇一伙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办场方向不正,经营方针不对,不搞农田水利建设,什么赚钱种什么。十来年间,年年亏损,人们叫它“穷湖”。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某部的干部、战士,学大寨,修水利,自力更生,改天换地。路线正确了,“穷湖”变了样。去年柑橙总产达到二百多万斤,超过历史上的最高年产量,比上年增加一倍;橡胶干胶产量比上年增长约百分之三十一;水稻亩产跨过《纲要》规定指标;畜牧业也有新发展,实现了一人一猪;还新建和扩建了陶瓷、砖瓦、水果加工、制药等小型工厂。他们扭转了亏损局面,开始向国家上缴利润。面对红湖新貌,大家满怀喜悦地说:“抓了路线,红湖巨变。”
“望湖兴叹”,还是向湖开战?
在农业学大寨运动开始时,某部的干部、战士围绕“红湖面貌究竟能不能改变?如何改变?”的问题,展开了一场大辩论。有人认为,红湖这样穷,要改变不容易。有人认为,只要有了大寨精神,改变“穷湖”并不难。某部党委认真学习了毛主席的有关教导,分析了大家的思想,认识到:面貌要改变,根本在路线,领导是关键。领导班子必须首先提高路线觉悟,带领群众坚定不移地走“农业学大寨”的道路。他们把营、连干部和战士代表请来,多次开门整风,并深入下去调查研究。广大干部、战士改变红湖面貌的强烈愿望,使他们深受感动。他们着重批判了党委内部存在的无所作为和“红湖难变”的思想,使党委成员树立起改天换地的坚强信心。一位副团长,原是个“老红湖”。过去他带领群众辛辛苦苦干了六年,但因没有狠抓路线,红湖变化不大,一度泄了气。经过学习和批判,他提高了觉悟,看到了红湖的前景,信心倍增,决心为改变红湖面貌继续奋斗。
在路线教育中,他们对连队进行了全面调查,对红湖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认真分析,找到了过去红湖穷的原因。认识到:不是红湖地方不好,而是自己路线觉悟不高。用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看红湖,必然“望湖兴叹”。只有改变了这种懒汉懦夫世界观,才能向湖开战。只要有一条正确路线,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老老实实学大寨,红湖面貌一定能改变。
抓路线还是不抓路线?
红湖学大寨,究竟学什么?有人说:“学大寨就是干,不怕多流汗”;也有人认为:“先把橙子产量搞上去,才有话说。”
某部团长带领干部来到九连蹲点。这个连队一九五九年组建以来,开荒造林,劈山种橙,艰苦创业,发展柑橙四百多亩,年年丰产,成为全省的农业先进单位。但是,由于刘少奇一伙鼓吹的“金钱挂帅”、“物质刺激”的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九连一度大种赚钱多的山毛豆,放弃对柑橙的管理,不搞农田基本建设,柑橙生产受到严重影响。这次大家在荒了的柑橙地里开展革命大批判,干部、战士提高了路线觉悟,树立了穷则思变的雄心壮志。他们立即兴修水利,引水上山,决心从根本上改变面貌。他们还自己动手办起铁工、木工、编织组。这个连队很快又变成先进集体,为某部农业学大寨作出了榜样。
九连的变化,使党委认识到,学大寨先要分清路线,端正方向。他们认真总结推广了九连以路线教育为纲,深入学大寨的经验,联系建场十多年的两条路线斗争,进行了五次大学习、大辩论,干部、战士的路线觉悟显著提高。二十八连过去在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下,一度迷失了方向,土地越种越瘦,柑橙产量很低。在学大寨运动中,连里的干部、战士几个晚上坐在一起,以路线教育为纲,比大寨,找差距,订措施。去年,他们战胜了虫、旱灾害,水稻亩产九百多斤,比一九七○年增长百分之五十,柑橙增长三倍多,成为某部产量最高的一个连队。
向上伸手,还是自己动手?
某部在学大寨运动中,始终充满着两种思想、两条路线、两种世界观的斗争。这里过去是“山下绿水茫茫,山上一片干旱”,柑橙生长全靠天,一个月没雨叶发黄。某部党委决心引水上山,根除旱患。但是,对怎样实现水利化,却经过了一场激烈的思想斗争。斗争的焦点,是依靠群众、自己动手、很快上马,还是依赖国家、伸手向上、慢慢地干。有人认为,搞这么大的工程,向国家要材料,要物资,理所当然。有人主张搞个长远规划,一年备料,二年动工,三年配套。究竟怎么办?党委发动全部队开展讨论。大家认真学习了毛主席关于“自力更生”的教导,回顾了红湖治水的历史。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他们单纯依赖国家治水,伸手向上,要钱要物,结果“穷湖”面目依旧。一九六四年,在群众的强烈要求下,虽然也搞了个引水上山的计划,但因为没有发动群众,只是从上边请来了两位水利工程师,他们在红湖转了一圈,关门搞设计,花了几万元,买了不少水泥管,结果连一个抽水站也没建成。
大家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认识到,不依靠群众,不自力更生,就一事无成。这次党委把兴修水利的意图交给群众讨论,向部队发出“立下愚公移山志,誓叫红湖水上山”的战斗号召。在部队负责人的带动下,出动两千人,打响了治水治山的战斗。工具不够,材料不足,就发动群众,自己动手。他们造了成百辆牛车,编了千百只泥筐,全部队实现了小农具自给和运输车子化。自己打石头,烧石灰,造砖瓦,解决了水利工程的大部分用料问题,为国家节省资金十多万元。他们自力更生完成了二十一万土方,拿下了引水上山的主要工程。
但是,新的难题又出现了。引水上山后,还要把几百个山头串成水利网。对这件事,他们过去想都不敢想。他们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的伟大教导,充满了信心。他们依靠群众,采取筑土坝,架渡槽,铺设倒虹吸管等办法,逼水过山。缺钢筋水泥管,用自己烧制的缸瓦管代替。当时有人说:书上说过,山顶和鞍部之间的高低差不能超过五米,差五米就容易爆破,现在差七米能行吗?某部领导干部发动群众,大胆创新,反复试验,终于用深埋、加压、打实的办法,成功地铺设了水位差七米的倒虹吸管;以后又把水位差一直提高到九米。就是这样,他们修起了抽水站,架渡槽,修涵洞,挖蓄水池,终于把红湖水引上了二百六十个山头,多年的心愿变成了现实!
某部的广大干部、战士深有体会地说:从穷则思迁,到穷则思变;从望湖兴叹,到向湖开战;从依赖伸手,到自己动手,这是一个活生生的思想和路线斗争过程。许多同志从实践中认识到这样一个真理:路线决定一切。       农林部农垦调查组


第2版()
专栏:

沙漠里的大寨花
在阴山南麓的乌兰布和大沙漠里,出现一个学大寨先进单位——北京部队生产建设部队某部一连。这个连队从一九七○年开展学大寨以来,艰苦奋斗,移沙造田,仅一年时间,就在“兔子不拉屎”的沙窝里,创造了粮食亩产超《纲要》的成绩;去年在特大风灾的情况下,粮食亩产五百零二十八斤,一跃跨过“黄河”。
沙丘是怎样搬走的
一连所在的地方,是一个古老的荒沙滩。一九六九年春天,一连来到这里时,还是一片荒凉,耕地大多数分散在连绵起伏的沙丘中间。现在,连绵起伏的沙丘不见了,零散的土地连成了一整片平展的“大寨田”。沟渠纵横,清水荡漾,绘成一幅生气盎然的画图。
这里的风沙灾害十分严重。当地流传着这样的民谣:“无风遍地沙,有风埋人家,只见春天下种子,不见秋天收庄稼。”一连组建的头一年,因为缺乏经验,按照当地旧习惯,围着沙丘种田。风季一到,刚刚出土的禾苗,很多被流沙掩埋。这一年,收成很差。
一九七○年,一连党支部总结了经验教训,决定开展移沙造田的战斗。广大指战员积极支持。少数人怕苦怕难,说什么:“凭着两手搬沙丘,好比蚂蚁啃骨头。”党支部书记王光明同志认识到:是学习大寨,艰苦奋斗,移沙造田;还是因循守旧,怕苦怕难,继续围着沙丘转?这是两种思想、两条路线的斗争,必须从思想路线上加以解决。
党支部组织大家到附近一个学大寨的先进单位——沙海公社新红大队去学习,用实例打开人们的眼界。这个大队位于阴山脚下的红石山口,黄沙一片,条件很差。广大贫下中农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与天斗,与地斗,与阶级敌人斗,短短几年,就把这里改变成了“渠系配套地成方,绿树成荫林成网”的米粮川。一九六五年,粮食亩产量超过了五百斤。
通过参观学习,原来一些怕苦怕难的同志,受到了一次活生生的教育。他们说:“新红能变,我们为什么不能变?只要有‘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的精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改变不了的环境。”
乌兰布和的二月,地冻天寒,狂风卷起沙浪,遮天蔽日。指战员们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一场改天换地的战斗打响了。在战斗中,他们凭着“一颗红心两只手”,先后搬掉了七十多个大沙丘,移沙造田二百亩,铺沙改土四百亩。接着,又开展了兴修水利、平整土地、植树造林等项农田基本建设,从根本上防治风沙。这一年,一连迎来了荒沙滩上第一个大丰收。粮食亩产量平均四百零二斤,超过了《纲要》规定的指标。
一次“特别支委会”
超过《纲要》以后,还能不能更上一层楼?在领导班子里又经历了一番斗争。
起初,有个别同志流露出自满情绪,说:“凭咱这荒沙滩,能打出这么多粮,已经不错了。”也有的说:“今年移沙造田,咱可是打虎的劲儿都用上了,明年应该喘口气了。”
为了克服这种满足现状的思想,王光明找到副支书、连长张定钧。两个人一合计,决定召开一次“特别支委会”。第二天,他们首先带着支委们,冒着刺骨的寒风,围着全连一千多亩耕地转了一圈,然后领着支委们爬上了附近最高的一道沙岗,极目远眺,只见连绵起伏的沙丘,一眼望不到边。王光明指着茫茫的沙海,向大家讲起乌兰布和沙漠的变迁史:
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一个人烟稠密、繁荣富庶的地方。后来,因为风沙侵吞,人们被迫携家带口外逃,在旧社会,“沙迫人退”,不知道有多少劳动人民的生命财产被吞噬掉了。现在,我们要向沙漠进军,开辟“人进沙退”的新篇章。这是一个十分伟大艰巨的事业。而我们脚下的这一千多亩耕地,对整个沙漠来说,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从根本上防治风沙还要进行艰苦的战斗,革命的征途还长得很哪!
接着,张定钧向大家介绍了参观大寨的切身感受,他说:“我们不能关在小天地里,只看到自己鼻子底下的一小块地方。我们要想到国家,想到全世界,想到革命,我们人比大寨多,可贡献比大寨小。”
支部书记和连长的话,深深地打动了大家的心。不少同志当场联系自己的思想,反骄破满。有的说:“关在小天地里,觉得自己差不离;站到高处,看到山外青山楼外楼,万里征途在前头。”
“特别支委会”开过以后,干部们又主动地到群众中去听取意见。全连上下,很快就掀起了一个学先进、找差距的反骄破满的自我教育运动。一连的指战员们,扫除了“骄”“满”两个绊脚石,开始了过“黄河”的战斗,向农业学大寨新的征途进军。
团结战斗过“黄河”
前进的道路是不平坦的。
一九七一年五月,一连指战员们精心培育的八百亩玉米、高粱和小麦,苗齐秆壮,长势喜人。严峻的考验突然降临了。接连九天刮了五场八级以上的大风,滚滚的流沙,象一条条肆虐的黄龙,向嫩绿的幼苗扑去。成千上万吨的沙石,被卷进了农田。三百多亩玉米被打得茎断叶烂;大部分小麦,被埋得严严实实。全体指战员个个心里都象被一团烈火炙烤着。
怎么办?在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还要不要坚持学大寨、过“黄河”?党支部召开了紧急会议,学习了大寨人在遭受特大雹灾后,靠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团结战斗夺丰收;学习了南堡人战胜特大洪水,重建家园,恢复生产的英雄事迹。又回顾了连队一年多来学大寨的战斗历程,提高了大家战胜灾害的勇气和信心。广大战士豪迈地表示:风沙越大,我们斗志越坚;灾害越重,我们骨头越硬。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泰山压顶不弯腰,大灾之年也要过“黄河”。全连干部、战士、职工、家属拧成一股绳,全力以赴地投入了抗灾的战斗。
六月的乌兰布和沙漠,骄阳似火,黄沙烫人,就象在蒸笼里一样。军垦战士们英勇奋战,除沙扶苗。女战士邓景凤,为了不伤苗,用手一株一株地扶。手指磨破了,一触沙子,钻心般疼。但她坚持战斗,不下火线。一周时间全连完成了三百多亩受灾玉米的清沙扶苗任务,还移栽了二百多亩高粱和糜子。
刚刚扶起的玉米和移栽的高粱,急需浇水缓苗。党支部率领全连同志,日夜奋战在田埂渠畔。副连长谢文卿以身作则,那里最艰苦,就出现在那里。过度的劳累使他的胃溃疡复发了,他一声不吭,始终和战士们战斗在一起。经过五天的紧张战斗,全连一千多亩庄稼都浇上了水。几天以后,被打坏的玉米长出了新叶,移栽的高粱长出了嫩芽,风灾过后的乌兰布和,又是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农业学大寨
黑龙江生产建设部队某部八连,加强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深入开展学大寨运动,去年大豆获得丰收。     新华社记者摄


第2版()
专栏:

许昌地区总结推广种烟先进经验
我国著名的烤烟产区河南省许昌地区,认真总结和推广种烟的先进经验,及早把烟苗育足、育好,为夺取今年烤烟的优质高产创造条件。
许昌地区总结了历年来种烟的经验,认为夺取烟叶优质高产的关键在育苗。今年入春以来,当地春寒给烤烟育苗带来困难。这个地区各级领导机关总结了襄城县山头店公社乔庄生产队采用塑料薄膜覆盖育苗的办法,和划行稀植匀播,早育苗、育壮苗的先进经验,在全区加以推广,推动了烤烟育苗工作。全区烤烟的育苗普遍比往年提前一个节令,塑料薄膜育苗面积达百分之七十以上,使培育的烟苗达到了早、足、壮、大、齐的标准,为烤烟适时移栽提供了大批优质苗。
在推广烤烟育苗移栽的过程中,许昌地区各级领导成员改进领导作风,带领三百多名干部深入到一百多个大队,一面宣传党的政策,落实种植计划,一面检查育苗移栽的质量,亲自搞好样板,并采取积极措施,保证新技术得到推广。


第2版()
专栏:

昌潍地区春烟苗全苗旺陆续移栽
山东省昌潍地区六十万亩烤烟种植任务已经落实,三十九万二千四百个春烟苗床,苗全苗旺,长势很好,正陆续开始移栽。
昌潍地区是我国重点产烟地区之一。去冬今春以来,各级党组织和革委会,结合路线教育,认真总结几年来发展烤烟生产的经验。中共昌潍地委推广了三个单位发展烤烟生产的经验。安丘县逄王公社由于在狠抓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烤烟生产,一九七一年,全公社五千七百六十亩烤烟,平均亩产三百七十斤,不仅支援了国家建设,而且为集体积累了生产资金,当年购置了耕畜二百五十一头,拖拉机三部,排灌机二十一台,马车三十四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农具一百二十部,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这些单位的经验教育了基层干部和广大社员,使烤烟种植计划迅速落实。
为了夺取烤烟生产丰收,各地充分发动群众,大搞积肥造肥,对春烟地进行深翻,积极开展耕作制度的改革和先进技术的推广,实行科学种田。


第2版()
专栏:

咸宁地区许多社队兴办小茶场
湖北省咸宁地区许多社、队积极兴办小茶场,努力发展茶叶生产。现在全区已办起社、队小茶场九百一十七个,集镇、学校办的茶场二百多个,茶叶种植面积由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的七万三千亩扩大到目前的十九万八千多亩。一九七一年茶叶总产量达到九万七千五百担,相当于解放初期的五倍。
咸宁地区县县有丘陵荒山,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适宜发展茶叶生产,是著名的老青茶产区。
在兴办茶场中,咸宁地区各级党组织和革委会引导群众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由小到大,逐步发展。通城县四庄公社杨林茶场刚开办时借了一间房子,买了两口锅,发动群众开出大片荒山,又到深山野林里采集了两千多斤野茶枝条,扦插茶苗十三亩,自力更生把茶场办起来了。这个茶场由小到大,逐年发展。杨林茶场的经验推广后,促进了全区小茶场的发展。现在,这个地区各社、队在办小茶场时,都根据本地荒山面积大小,劳力多少,资金、茶苗来源等具体情况,全面规划,分期发展。
咸宁县浮山公社茶场,从办场以来,一直坚持自力更生解决经费问题。他们养了四十多头猪,栽了果树,种了一些粮食作物,还开展榨油和加工米、面等项工作,有效地解决了场里的生产费用,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


第2版()
专栏:

歙县积极做好春茶采制工作
安徽省歙县茶区社员和干部,积极做好春茶采制工作。
歙县是我国茶叶主要产区之一,所产茶叶占安徽省茶叶总产量的四分之一,盛产“黄山毛峰”、“老竹大方”、“屯绿”、
“街源烘青”等名茶。几年来,在毛主席的“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指引下,茶叶连年丰收。去年,全县茶叶产量共达十万多担,比丰收的一九七○年又增产百分之十八点一。为了夺取今年的茶叶新丰收,去秋以来,县委和县革委会以路线斗争为纲,层层举办学习班,总结去年茶叶增产的经验,使今年茶前的准备工作,抓得早,行动快,质量好。各地首先搞好茶园管理,全县茶园,去年秋季普遍进行了深挖,增施了肥料,保证了茶棵安全过冬。今年入春以后,各地又改变了历年“清明”才春锄、施肥的习惯,在“春分”前就开锄中耕、施肥。“黄山毛峰”产地的黄山区,在茶园施过基肥的基础上,又增施了猪、牛粪等农家肥料和重点追施催芽化肥。
(新华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