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5月18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反映社会主义时代工人阶级的战斗生活
——革命现代京剧《海港》的创作体会
上海京剧团《海港》剧组
我们怀着革命的豪情,迎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三十周年。在战斗的七十年代,以革命样板戏的创作为标志的无产阶级文艺革命,同整个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一样,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革命现代京剧《海港》,是我们戏剧园地上取材于社会主义工业建设,歌颂我国工人阶级国际主义豪情壮志的一个戏。它是在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激烈搏斗中诞生、成长的。它在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江青同志的具体指导下,经过再次加工,突出了党的领导,突出了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阶级斗争,更加突出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主题,更典型、更理想地塑造了工人阶级的英雄形象。
下面,谈一点我们在改编创作过程中的初步体会。
表现我们时代的重大主题,必须以阶级
斗争为纲,正确处理两类矛盾的关系
以社会主义时代工人阶级的战斗生活为题材,用无产阶级的英雄形象来表现国际主义的主题,这是戏剧创作中新的课题。自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发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庄严号召以来,这个伟大思想一直鼓舞着无产阶级和全世界人民为争取彻底解放而斗争。毛主席教导我们:“已经获得革命胜利的人民,应该援助正在争取解放的人民的斗争,这是我们的国际主义的义务。”一九六四年初,毛主席又发出了“全世界一切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要联合起来”的伟大号召。把毛主席这一光辉思想在艺术舞台上表现出来,正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希望。
《海港》取材于新中国码头工人的斗争生活,是由于这一题材十分适合于表现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主题。码头工人是帝国主义勾结官僚买办、封建把头侵略我国的罪恶历史的见证人。解放以后,他们带着强烈的翻身感担起了支援世界革命的重任,把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送往四面八方。那一包一件,装装卸卸,看起来十分平凡,其实包含着极其深刻的国际主义的意义。把码头工作这种不平凡的意义,通过艺术概括和英雄形象的塑造充分揭示出来,这就是《海港》的创作所要完成的任务。
表现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主题,一定要以阶级斗争为纲,来进行戏剧冲突的构思。因为实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过程,是两个阶级、两种世界观激烈斗争的过程。其中有严重的敌我矛盾,也有人民内部矛盾。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只有以阶级斗争为纲,才谈得上表现国际主义。
我们把《海港》的时代背景,放在一九六二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公报发表以后,就是要为英雄人物提供一个阶级斗争的典型环境。党的八届十中全会的召开,是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一个新的转折点,它标志着无产阶级向资产阶级发动了新的进攻。毛主席在会上发出了“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伟大号召,提出了我们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路线。《海港》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根据党的基本路线,集中描写了以方海珍为代表的码头工人实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阶级敌人破坏国际主义的斗争。我们在第四场一开始,为方海珍新设计了一个细读公报的场面和唱段,用雨过天晴、蓝天彩虹的绚丽画面,明亮清新的器乐伴奏,宽广深情的唱腔,来展示英雄人物广阔的革命胸怀和对敌斗争的决心。在剧情发展几个关键时刻安排的重要唱段,如第四场的“暴风雨更增添战斗豪情”、第五场的“想起党眼明心亮”等,也都突出了党的领导,表现出方海珍是用党的基本路线武装起来的、善于带领革命群众向阶级敌人进行战斗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
同一九六七年的演出本相比较,新演出本的最大的改动,是把戏剧冲突由人民内部矛盾改为以敌我矛盾为主,把钱守维改为隐藏的阶级敌人。这一改动是有重大意义的。修改的目的,就是为了更深刻地揭示剧本所反映的无产阶级专政下阶级斗争的特点,从而使主题思想和方海珍英雄形象的塑造都深化一步。
钱守维的反革命破坏活动是从现实生活许多同类事件中概括出来的。对于钱守维这个人物,我们是这样设想的:这个暗藏的阶级敌人,是个“三朝元老”式的人物,美国佬、日本强盗、国民党反动派,几个朝代他都干过。这条帝国主义的丧家的乏走狗,虽不是受命潜伏的特务,却有亡国共产之恨,他的外国主子都滚蛋了,地主资产阶级的国也亡了。他对新社会、对共产党、对无产阶级专政怀有不共戴天之仇,虽然不是专搞“一锤子买卖”的,但只要一有机会,就必然进行破坏。出于他的阶级本能,他对政治气候非常敏感。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公报一发表,他感到形势对他那个阶级更加不妙了,恐慌了,就跳脚了。最后破坏不成,就想叛国潜逃。这样的阶级敌人,在无产阶级专政下,是很有典型性的。他们的活动规律,是反映出无产阶级专政下阶级斗争的某些特点的。
由于把钱守维改为阶级敌人,散包和错包事件,也由韩小强造成的责任事故改为钱守维利用韩小强的思想问题一手造成的政治事故,全剧围绕抢运援非稻种这一中心事件而展开的戏剧冲突就起了质的变化。方海珍和他的战友们实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每前进一步,不仅要与大自然斗,和人民内部的错误思想斗,更要和暗藏的阶级敌人斗。这样,就能够在更广阔的幅度上,更深刻地表现英雄人物的国际主义精神。
我们把原演出本中的出国大米改成援非稻种,以突出中国工人阶级支援非洲人民自力更生发展民族经济的国际主义思想。这一思想贯串于方海珍等英雄人物的全部言论和行动之中。又通过钱守维的内心独白,揭露出他的反革命活动的直接目标,就是破坏我国的国际声誉。围绕着国际主义的主题而展开的每一个回合的斗争,都给方海珍、高志扬的英雄行为提供一个用武之地。随着矛盾冲突的层层推进,他们的崇高的思想境界也就越来越发出夺目的光采。钱守维的三起破坏活动之所以不能得逞,散包事件之所以很快被发现,不是因为方海珍、高志扬能未卜先知,而是由于他们对党的事业和国际主义的义务,具有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高度责任感。一个散包事件,在一些革命责任感不强的人看来,不过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钱守维就是利用了这类思想,并把它灌输给韩小强。但是方海珍却认为“一个散包重如山”,“政治影响大如天”。她不仅当场判断出这不是一般的责任事故,而且立即发动群众,连夜翻仓,追根寻源。这是不是象有些人所说的是“小题大做”呢?不,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这个“题”难道还小吗?方海珍的思想境界高就高在她能够十分敏锐地“因小见大”,明察秋毫,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用阶级斗争的观点从一个散包中警觉到敌人的破坏,最后终于挖出了阶级敌人,团结、教育了同志和战友。这种可贵的政治素质,正是社会主义时代英雄人物的典型性格。
实践告诉我们,以阶级斗争为纲来表现我们时代的重大主题,就是要以我们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的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去观察、研究、概括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现象。表现社会主义时代的斗争生活,不论写什么样的题材和主题,如果离开了我们党的基本路线,就一定要走到邪路上去。
在实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问题上,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必然要反映到革命队伍内部来。所以在《海港》的创作中,就遇到如何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冲突的关系的问题。我们的体会是:
第一,描写人民内部矛盾,既要掌握住人物的基调和矛盾冲突的分寸,又要敢于揭示矛盾,充分展开矛盾,从而通过斗争来解决矛盾。毛主席在《讲话》中指出:“人民大众也是有缺点的,这些缺点应当用人民内部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来克服,而进行这种批评和自我批评也是文艺的最重要任务之一。但这不应该说是什么‘暴露人民’。对于人民,基本上是一个教育和提高他们的问题。”这是我们描写人民内部矛盾的指导思想。
遵照毛主席这一教导,从实际生活出发,我们认为:赵震山和韩小强,就他们的错误思想来说,虽然都是实行国际主义义务的思想障碍,但他们又都是方海珍的阶级兄弟。我们给这两个人定的基调是:赵震山和方海珍一样从小就当锹煤工,受尽剥削和压迫,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韩小强出身于一个苦大仇深的码头工人的家庭,红旗下长大,单纯、热情,希望为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但是他们两个人,一个,不懂得实行国际主义和进行阶级斗争的关系,只顾“生产指标”、“利润指标”而忘记了阶级斗争;一个,不懂得伟大的国际主义和平凡的装卸工作的关系,不懂得崇高的理想和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的关系,而好作不切实际的幻想。他们的错误思想都是认识问题而不是政治品质问题。这个基调定准了,就要敢于写矛盾冲突。如第五场、第六场韩小强和方海珍、马洪亮的思想冲突都很尖锐。但我们的着眼点,并不在小韩的身上,而是要通过这种思想交锋来深入展示方海珍的崇高的精神境界。小韩的错误思想暴露得越充分,方海珍的思想教育工作也就越深入。至于对韩小强这样的青年工人,主要是加强教育的问题,应该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写出他的可爱的一面。所以当他在方海珍和马洪亮的教育下悔悟过来的时候,我们特地为他设计了一段从沉痛转入激昂高亢的“坚决战斗在海港”的唱段,让他表达悔改的决心和战斗的誓言。这既能表现出韩小强的基本的阶级品格,又能显示出方海珍的思想教育的效果。
第二,必须写出两类矛盾内在的、规律性的而不是表面的、形式上的联系。一个戏既然写到两类矛盾冲突,就不应该是彼此孤立的、“不搭界”的,而是应该“把其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而典型化的目的,是为了“使人民群众惊醒起来,感奋起来,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和斗争,实行改造自己的环境”。我们一方面写钱守维企图利用赵、韩的思想问题来达到他破坏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反革命目的;另一方面又写出赵震山的错误主张,韩小强的许多错误思想(如“散了个包,一点小事嘛”,高中生“大材小用”,“臭苦力”,“见人矮三分”,“八小时以外,是我的自由”等等),根子全在钱守维这个反革命分子的身上。这样处理,既表明两类矛盾的内在联系,又避免把赵、韩推得过远。
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阶级敌人明火执仗,赤膊上阵的也有;但更多的是打着“红旗”反红旗,企图利用人民内部的错误思想,借我们同志的手来达到他们的反革命目的。这是社会主义社会中阶级斗争的重要特点。我们应该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阶级观点和我们党的基本路线和政策,指导我们的创作实践,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加以典型概括,深刻反映无产阶级专政下阶级斗争的规律性。至于一个戏,究竟着重写那一类矛盾,选取什么样的角度和表现形式,具体的戏剧冲突如何构思,都应该根据主题的要求和题材的特点来决定,根据塑造英雄人物的需要来决定。在这方面当然不可能有什么一成不变的公式。
表现我们时代的重大主题,必须坚持和
正确运用“两结合”的创作方法,全力塑造
无产阶级英雄形象
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伟大思想能不能由中间人物来表现?当然不能。革命的主题思想,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只能通过无产阶级英雄形象体现出来。
要把无产阶级英雄形象塑造得高大丰满,关键就在于遵循毛主席的教导,使文艺作品中的英雄形象“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这六个“更”,就是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的精髓。而要达到这六个“更”,根据《海港》的创作实践,我们体会应该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必须处理好突出主要英雄人物与刻画其他正、反面人物的关系。
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应该尽最大努力,深刻而丰满地刻画出他的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面貌和坚强的革命性格。但是,有的同志对此曾有过一些片面的理解。一种是以为使英雄人物占据舞台中心就是一个如何站在台中心的舞台调度问题。舞台调度仅仅是一种艺术手段,它必须为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一目的服务,不能为调度而调度,把手段当作目的。另一种则以为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就是使他上场多,唱段多,唱句多,而不研究唱段所表达的内容是否能更深入地刻画英雄人物的思想感情。这样,数量是增多了,但没有注意艺术概括的广度和深度,结果主要英雄人物反而不突出,不高大,不感人。
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必须让他在矛盾冲突和情节发展的关键时刻上场,给他以强有力的行动,充分发挥他作为推动和解决矛盾的主导力量的作用。这是我们突出主要英雄人物的一条重要经验。如果在关键性场面,主要英雄人物反而被调开了,游离于矛盾之外,而次要人物却居于矛盾冲突的中心地位,直到矛盾冲突“平”下来之后方才让主要英雄人物上来发议论,这样,主要英雄人物的形象当然高不起来。《海港》最早的演出本中,在第六场当全剧进入高潮的时候,只让韩母对韩小强进行家史教育,方海珍反而没有戏。尽管这场戏也有动人之处,但在客观效果上却有弊而无利:突出了家庭教育,淹没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削弱了方海珍的英雄形象,让韩母抢了方海珍的戏。江青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个问题的症结所在,指示我们要勇于“割爱”,把韩母这个人物去掉,以便集中笔墨描写方海珍。家史教育改由马洪亮担任,而让方海珍对小韩进行港史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用无产阶级世界观和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来武装韩小强,并为她在这关键性场面中设计了两段成套唱腔:“忠于人民忠于党”和“毛泽东思想东风传送”。这一修改,使方海珍的国际主义精神得到了“更上一层楼”的展示。
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并不意味着其他正、反面人物的戏无足轻重,可以随便设计。后者同主要英雄人物的关系,应当是衬托与被衬托的关系。所有人物都要从不同角度为主要英雄人物作远、近、正、反的铺垫。这是我们创作中的另一条重要的经验。舞台上谁为谁作铺垫的问题,是直接涉及到让谁占据舞台中心的问题。我们决不能让其他人物、特别是中间人物和反面人物的艺术感染力压倒主要英雄人物。这是我们无产阶级艺术创作中的一个原则问题。
为了突出方海珍的形象,我们对英雄人物之间的主从关系在戏剧结构上的处理是这样的:查清散包事件,解决赵、韩思想问题,主导力量是方海珍;而高志扬和马洪亮这两个英雄人物,一个侧重于协助方海珍追查散包事件,一个侧重于帮助教育小韩。他们都对方海珍起着有力的烘托作用,从而使方海珍始终占据舞台中心,处于解决两类矛盾、夺取斗争胜利的关键地位。如第一场,高志扬与赵震山以及钱守维争论装运稻种的问题,直接为方海珍第一次上场作了铺垫,使她一开始就处于矛盾冲突的中心地位。又如第五场,在风狂雨骤、情况紧迫的时候,高志扬豪迈地表示:“天塌下来也能顶得住!”方海珍无限深情地说:“我们决不辜负阶级的委托,毛主席的期望啊!”两位英雄相互激励,犹如星月交辉。在第六场,马洪亮针对着小韩而痛诉的一段血泪斑斑的家史,为方海珍引出港史、展望五洲风云、抒发伟大胸怀起了有力的铺垫作用。
二、要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还应该正确处理言论与行动的关系。
英雄人物在舞台上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仅要对剧中有关人物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且也要给观众以深刻的教育。言论与行动,都是英雄人物的革命思想的体现,但要注意到二者的关系。我们对方海珍形象的塑造,开始时,豪言壮语多,具体行动少,人物形象总是不够丰满、感人。后来根据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增加了第五场判断麦包,第六场教育小韩。在新演出本中,我们又让方海珍对钱守维的三起破坏活动,引起警觉,使之不能得逞;在第三场,由方海珍在现场发现玻璃纤维;接着在第四场,又让方海珍当众击破钱守维企图借口开仓清点数字来掩盖罪证的诡计;特别是第五场,在斗争最紧迫的关头,让方海珍单独和钱守维展开了一场交锋,用鲜明而强烈的舞台行动来表现方海珍敏锐的判断力和高度的斗争艺术。有了这几场戏,就更加合乎逻辑地引出了第六场的全剧高潮。这些改动,都力求用扣人心弦的斗争行动和闪光的语言,表现出方海珍是一个带领群众战斗在第一线的党的优秀干部,突出了她的高度政治觉悟与阶级斗争观念。在反复修改的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英雄人物的言教必须建立在身教的基础上,否则就容易流于空泛。
英雄人物的语言,既不能太实——就事论事,没有思想的火花;也不能太虚——不着边际的空发议论。要言之有物,虚实结合,以实表虚,以虚带实。方海珍对同志的说理教育,我们力求使之既有实际斗争的内容,又有高度的思想水准。如第四场新增加的一段方海珍同赵震山的恳谈,方海珍针对老赵的右倾思想,从分析钱守维的三起破坏活动入手,点出了老战友的思想要害是“近来阶级斗争的观念淡薄了”,进而语重心长地通过回忆对比,把国际反帝斗争和国内阶级斗争联系起来,这就深深地触动了老赵的思想,使他觉悟到自己脑子里是少根弦。第六场方海珍对小韩的国际主义思想教育,也是这样由实到虚,由表及里:有细致的说理,有感情的抒发,有针锋相对的辩论,有亲切诚恳的诱导,有深切的期望和热情的鼓励,把毛泽东思想的阳光雨露,点点滴滴都洒到小韩的心坎上。英雄人物的深刻思想和革命激情,只有从实际斗争中引发出来,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才能够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如果离开实际斗争,没有针对性,就会变成外贴上去的东西,甚至有导致把英雄人物写成脱离群众的“先知先觉”的危险。
三、揭示英雄人物的精神境界,要处理好各个侧面之间的内在关系。
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斗争生活是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来展现的。他们的精神世界是十分丰富而广阔的。革命文艺表现英雄人物,应该调动文学、音乐、舞蹈、表演、舞美等各种手段,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揭示他们的崇高的精神境界。我们塑造方海珍的英雄形象,着重描写了她完全、彻底地为全中国和全世界人民服务的伟大胸怀,她对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高度自觉性和对国际主义义务极端负责、一丝不苟的战斗作风。作为带队的人,既表现她始终站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第一线,依靠党、依靠群众、带领群众奋勇前进;也表现她以身作则,坚持参加生产劳动,始终保持普通劳动者的阶级本色。在对敌斗争中,既表现她战略上藐视敌人,敢于斗争的一面;又表现她战术上重视敌人,机智策略、善于斗争的一面。在帮助和教育战友、革命后代的过程中,既表现她善于坚持原则,防微杜渐地抓问题;也表现她善于谆谆诱导,耐心细致地做工作。这些侧面的描写,决不是孤立地作机械的拼凑,而是统一于一条贯串始终的红线,即突出方海珍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
从内在联系的各个侧面塑造方海珍英雄形象,我们在音乐创作上遇到一个突出的矛盾,就是英雄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气质、时代气息和京剧音乐旧形式的矛盾。由于反映的时代越近,这种内容与形式的矛盾就越大,因而音乐上推陈出新的幅度也就相应地要更大一些。我们根据方海珍的思想感情、性格气质和时代气息的特点,在她的“主调”和唱腔中贯串了上四度特性音调,使她的音乐形象富有新的时代感。为表现她雷厉风行、豪迈奔放的性格特征,我们在“细读了全会公报”和“毛泽东思想东风传送”等唱段中,用小生腔的下旋法来加强唱腔中雄浑挺拔的气势;在“定把你无篷的船儿拖回港”等唱段的唱腔中,则揉合了花脸腔中刚健有力的因素。为表现她在矛盾冲突中深入细致地思考问题,我们就运用了刚柔相济、回旋跌宕的多节腔(如“想起党心明眼亮”唱段中的“踪影”,“忠于人民忠于党”核心唱段中的“景象”)。为表现方海珍在斗争中感情的起伏变化,在唱腔设计中还运用了旋律、节奏、调性、板式的多样对比,以及刚柔、开阖、收放的富于变化的反复交替。诸如此类的种种革新尝试,都是为了使音乐形式和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气质和时代气息的特点辩证地统一起来。
在英雄人物唱腔的设计中,应该注意辩证法。音乐艺术中的高与低、快与慢、整与散、疏与密、断与连、强与弱等等,都是对立的统一。如高与低,就是对立统一的两个侧面。没有低,就没有高。不能片面地认为只有音调越高,才能表现英雄形象。如果不根据人物表情达意的需要,处处在高音区行腔,那就反而会使唱腔流于单调、平板,从而削弱以至损害英雄人物音乐形象的艺术感染力。如果方海珍核心唱段的音调都是在高音区进行,那么当唱到“忠于人民忠于党”这一句,该高时就高不起来。此外,也不能片面地认为只有高音调、快速度、强音量才能表现英雄人物的激情。在一定的条件下,人物激情恰好要用低音调、慢速度、弱音量来表现,如这一唱段中的〔吟板〕“烈士的血渗透了这码头的土壤”就是这样。这种“相反相成”,就是因为“相反的东西有同一性”。唱腔设计中辩证法的运用,取决于英雄人物在矛盾冲突中思想感情的逻辑发展。掌握了后者,才有可能掌握前者。我们应该自觉地掌握音乐创作中的辩证法,正确运用旋律、节奏、调性、板式等方面的多层次的对比,更好地展示出无产阶级英雄人物丰富而崇高的精神世界。这归根到底也是一个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如果不顾内容的要求,单纯考虑形式和技巧,就会走到邪路上去。
我们在反映社会主义时代工人阶级战斗生活方面,还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经过几年的斗争实践和艺术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要创造人类艺术史上崭新的无产阶级文艺,就一定要有披荆斩棘、冲锋陷阵的革命精神和“过细”的踏实作风。“天地广阔前程远”。让我们沿着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指引的方向,再接再厉,继续前进,夺取无产阶级文艺革命更大的胜利!
(原载《红旗》杂志一九七二年第五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