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5月17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烽火大队在阔步前进
在陕西渭北高原的径河岸上,有一个美丽富饶的新村,这就是陕西省礼泉县烽火公社烽火大队。
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这个大队,从党的“九大”以来,认真总结经验,反骄破满,深入地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在社会主义的大道上又前进了一大步,创出了新成绩。一九七一年获得了粮棉双高产,粮食平均亩产达到一千零三十七斤,跨过了“长江”,林牧副业也获得全面发展,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
在继续革命的大道上,烽火大队是怎样阔步前进,不断作出新成绩的呢?
认真总结经验 不断反骄破满
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烽火大队的成就,是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在不断反骄破满中取得的。
一九五四年,烽火大队的广大贫下中农在党支部领导下,坚决在合作化道路上,大搞科学实验,夺得了玉米丰产田亩产一千五百斤的全国高产纪录。党和人民对烽火大队所取得的这一成就,曾给予热情的鼓励。可是,前几年,一些人却因此产生了骄傲自满情绪,把荣誉当成了包袱,致使革命和生产停步不前。粮食亩产一直徘徊在六百斤上下。
为什么“老先进”停步不前?一九七○年新的党支部成立以后,他们根据毛主席关于“要认真总结经验”的指示,组织干部群众认真学习了毛主席关于“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教导,联系我党历史上几次大的骄傲给党的事业带来损失的教训,回顾了烽火大队的历史,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路线斗争和继续革命的觉悟。社员们说:“骄”字不倒,前进不了;骄傲自满,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就偏,人就变懒,地就减产。他们认真分析了产生骄傲自满的根源及其危害,认识到骄傲自满,故步自封,是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绊脚索。只有不断地反骄破满,才能在前进路上不迷航。
在进行路线教育、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他们发动群众大找薄弱环节,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增产措施,全面贯彻执行农业“八字宪法”。为了实行科学种田,他们组织了一支科学实验专业队伍,坚持大搞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活动,不断探索增产规律;与此同时,普遍进行深翻改土。此外,还狠抓肥料基本建设,积极发展养猪事业,广种绿肥作物,大大提高了土壤肥力。在植物保护方面,改被动治虫为主动防虫,有效地控制了病虫对农作物的危害。他们真正做到了丰收不到手,田间管理不停止。这样,只用了一年的功夫,粮棉都获得了较大幅度的增产,一九七一年粮食亩产比一九七○年增长了一倍;棉花亩产达到一百五十三斤,比一九七○年翻了一番。去年超额十万斤完成国家粮食征购任务。集体储备粮食十万斤。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社员手头有存款,家里有余粮。社员们这样总结一年巨变说:“面貌变不变,关键看路线;经常反骄傲,路子才不偏。”
狠抓路线教育 精神面貌大变
烽火大队党支部遵照毛主席关于“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一个路线,一种观点,要经常讲,反复讲。只给少数人讲不行,要使广大革命群众都知道”的教导,坚持不懈地对干部和社员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引导他们不断提高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自觉性,认真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团结广大干部群众,沿着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胜利前进。
烽火二队,有一段时期生产比较落后,去年整顿领导班子时,新选出两个青年干部。这两个青年干部有朝气,有干劲,可是思想上还缺乏路线斗争观念。他们片面地认为烽火是老先进,党支部书记王保京是老模范,“线不线,上面管,自己只要豁出劲干,保险二队能增产”。因此,他们就生产抓生产,天天忙得象个纺车团团转。大队党支部发现了这个情况,就派人到二队去,和他们一起学习毛主席的有关教导,帮助他们从路线斗争上总结经验教训。二队的干部提高了路线觉悟后,坚持用政治统帅生产,抓路线斗争,促农业生产,改进了工作作风,增强了群众观点,遇事同群众商量。去年春季,二队有二十七亩麦田长势很差,有的干部主张翻掉。究竟要不要翻?他们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社员们说:“不怕麦苗长的差,就怕功夫不到家;只要想办法,麦苗也会转化!”后来,经过加水加肥,精心管理,亩产达到五百斤以上。这个队由于狠抓路线教育,充分调动了干部和社员的社会主义积极性,生产面貌迅速改变,去年获得了丰收。
在进行路线教育中,烽火大队党支部以实际行动,带头做执行党的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模范。有一个青年社员,在文化大革命中批判过大队领导干部,后来由于受极“左”思潮的影响,办了一些错事。王保京同志想:怎样正确对待犯过错误的同志,正确对待反对过自己而且反对错了的同志,这是能不能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和政策的大问题。他遵照毛主席关于“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教导,多次找这个青年谈心,和他共同忆苦思甜,启发他的阶级觉悟。这个青年在王保京和党支部的耐心帮助、热情教育下,检查了错误,克服了消极情绪,增强了继续革命的信心,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积极贡献力量,受到群众的好评。不久前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担任了生产队队长。这件事生动地教育了广大干部和群众,进一步增强了革命团结。
烽火大队由于深入地进行了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干部和社员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胸怀全国,放眼世界,努力为革命种田,不仅积极搞好本队的革命和生产,而且根据自愿互利原则,主动帮助兄弟队搞好生产。
去年秋种时,他们听说本公社王家大队畜力不足,就主动派人带上耕畜农具,帮助这个队抢种了六十多亩秋田;在棉田备耕中,他们听说塬上大队缺少优良棉种,又立即把自己多余的棉花良种支援了塬上大队。
还有两件事。去年七、八月防治棉花红蜘蛛虫害时,他们发现兄弟队和本队连畔的棉田也受了虫害,在给本队的棉田喷洒农药时,同时给连畔的兄弟队虫害严重的棉田也喷了药。务棉能手马书秀说:“庄稼长在那个队的地里是有地界的,但是病虫害是我们夺取农业丰收的共同敌人,只要是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就要把它们消灭掉。”有一次,烽火大队的几个社员到外地兴修水利,他们在挖水渠时,既按规定保质保量地完成工程任务,又细心地保护渠边的庄稼不受践踏损害,工程完工以后,受到上级的表扬。外队社员见到烽火大队的社员处处帮助他们,并且爱护他们的庄稼跟爱护自己的庄稼一样细心,十分感动。
虚心学习 永远向前
一九七一年初,中共礼泉县委作出号召全县人民“学大寨,赶烽火”的决定时,烽火大队开展了一个“全县学烽火,烽火怎么办”的群众性大讨论。大家说:“没有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就没有我们烽火大队,别人学习我们,我们可不能以先进自居。我们应该向全县人民虚心学习。”
烽火大队对于兄弟大队的任何一点长处,都虚心学习。他们了解到东西沟大队治山治坡比较好,就去参观学习,回队后改进了自己治坡治山的工作;他们了解到团结大队植树造林工作成绩显著,就去取经,回队后改进植树造林的工作,并鼓励社员在空闲地方植树。现在的烽火大队,不算其他用材林木,光种植苹果、枣、桃等果树就有一万株。
烽火大队除了向本地区、本县的学大寨先进单位学习外,还多次组织干部、社员到本地区、本县的后进单位参观访问。他们说,后进单位也有先进的东西值得学习。
骏马公社双佛曹大队,过去是礼泉县的后进单位。一九七○年,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这个大队的干部群众以“愚公移山”的革命精神,用脸盆、瓦罐运水顽强抗旱。当时,烽火大队的旱情也比较严重,大队党支部就组织干部、社员去双佛曹大队参观,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和鼓舞。他们从中找到了自己的差距,回来后鼓足干劲修渠引水,提前一个星期完成了一条长达四华里的渠道工程,为夺取农业丰收创造了可靠的条件。双佛曹大队又多次去烽火大队取经。他们在烽火大队的推动下,去年终于甩掉了后进帽子,跃入先进行列,粮棉亩产都比前一年翻了一番。
凡是到烽火大队参观学习的,都被烽火大队的干部和社员当作登门送宝的老师看待。烽火大队的人除了介绍自己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体会外,还一定要请参观的人介绍经验。烽火大队的干部经常说:“外队同志到我们这里参观,正是我们向他们学习的好机会。”
东风大队过去也是一个后进单位。这个大队的贫下中农,决心大打农业翻身仗,自力更生在泾河畔修了一个抽水机站,把泾河水抽上一百多米高的塬上浇地。东风大队社员来烽火大队参观学习时,讲了他们修建抽水站的事。这使烽火大队的干部和社员又受到了一次生动的路线教育,更加明确地认识到:有了正确路线,就会有一切,执行正确路线,河水就能听人指挥,穷队就可以变为富队。他们立即组织干部和社员去东风大队参观学习。回来以后,他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只花了十多天的功夫,就修成了底宽八米、高二米、长五百米的拦河大堤,叫泾河让路,移土造田一百多亩。
一年多来,烽火大队就是这样经常从兄弟单位吸收积极因素来弥补自己的短处,同时又不断用自己的先进经验去积极促进和带动后进单位,使落后的变为先进,先进的更加先进,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深入发展。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附图片)
广西桂平县金田公社种植的烤烟,今年又获丰收。这是社员们在收摘烟叶。          新华社稿


第4版()
专栏:

生气勃勃的百灵庙
在祖国北部边疆的内蒙古草原,有一座欣欣向荣的城镇,这就是草原古镇——百灵庙。
百灵庙,建于一七○二年。这里环山临水,风景优美,地势险要。据历史资料记载,清朝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残酷剥削各族穷苦牧民,利用宗教迷信,搜刮民财,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大型喇嘛庙——百灵庙。
解放前,在封建王公、贵族、反动宗教上层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下,这里一片荒凉,各族人民过着悲惨的奴隶生活。这里曾流传过这样的歌谣:“千里草原阔无边,牧民生活如油煎,王爷牧主吞血汗,奸商杀人不眨眼。”解放后,红太阳的光辉照亮了辽阔的草原,各族人民获得了新生,百灵庙换了新颜。
水草丰盛的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草原,是内蒙古畜牧业生产的主要地区之一。在毛主席和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这里的畜牧业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对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越来越大。百灵庙是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全旗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每年,这个草原上大量的畜产品都经过百灵庙收购和运往外地,各族人民需要的各种生产、生活用品也经过百灵庙销售和运送全旗各地。昔日的喇嘛庙已被淹没在工厂厂房的高大建筑中,商店里人群熙攘,街道上汽车来往不绝,整个城镇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繁忙兴旺的景象。
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指引下,这里的工业建设和生产也有了蓬勃发展。解放前,百灵庙只有几个手工匠人,根本没有什么工业生产,就连马掌、铁钉一类东西也得从外地购买。而今,这里除了一些畜产品和其它加工厂外,还兴建了农牧业机具修造、印刷、水泥、砖瓦、木器、莹石、炼铁、铁矿等厂矿。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工业战线广大革命群众,进一步执行毛主席关于“工业学大庆”的伟大号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革新成功了许多农牧业机具,如铡草机、水泵、平地机等。一九七一年,全镇工业生产提前两个月完成全年生产任务,总产值超额完成了计划任务的百分之九十八点二,同一九五八年相比,增长了两倍多。
座落在百灵庙镇东头的达茂旗水泥厂,是一九七○年才重建起来的。在大跃进的一九五八年,百灵庙曾经建立过水泥厂。但在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推行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破坏下,一九六二年被砍掉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工人们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彻底批判了刘少奇一类骗子所推行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于一九七○年自己动手重建厂房,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建成了达茂旗水泥厂。这个厂日产水泥十多吨,有力地支援了地方工业建设和农牧区的水利建设。
百灵庙新胜街“五七”云母加工厂,是今年才兴建的。今年年初,上级把领导建设“五七”云母加工厂的任务交给了共产党员、蒙古族妇女白玉。这个出身贫苦的家庭妇女勇敢地挑起了这副担子,她带领十几名街道妇女排除万难修造厂房,刻苦学习生产技术,用很少投资,就建起了“五七”云母加工厂。现在已有一百多名街道妇女,成为这个厂的工人。
随着全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百灵庙各族人民的文化、物质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解放前,这里仅有一所专为王公、牧主、封建宗教上层的子女念书的小学。现在百灵庙有两所一千多名学生的小学,有一所蒙汉文中学。教员、学生都比十年前增长好几倍。从百灵庙到全旗农牧区公社,都建起了有线广播网,家家安上了广播喇叭。随着生产的发展,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很多人家都有自行车、收音机、缝纫机。一九七一年,市场上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等产品的销售量,比十年前的一九六二年增长了六倍。
度过严冬的人,最感到太阳的温暖。深受旧社会苦难的草原各族牧民,无限感激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他们欢乐地纵情歌唱:
站在草原望北京,
北京的太阳暖人心;
山高水远情意深啊,
赞歌唱给毛主席听……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渤海新渔村
在渤海湾西岸一百华里的海防线上,一字形排列着二十三个村庄。这就是河北省黄骅县的渔区二十三堡。解放以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以来,这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李家堡的变化就是这二十三堡的缩影。
李家堡,在旧社会是一个佃户村。广大贫苦渔民,网无一片,杆无半根,终年累月飘流在海上,过着贫苦的生活。
解放后,李家堡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心,战天斗海,改碱造田,把一个穷海堡,建设成为“海上跑机帆,村里办工厂,荒滩变粮仓,屋里电灯亮”的社会主义新渔村。现在全村有渔船五十二只,其中机帆船十一只,渔业生产稳步上升。一九七一年,全大队的海产量达到二千五百吨,比解放初期增长近八倍,比文化大革命前增长一倍。
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巩固发展,渔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三百五十五户贫下中渔中,户户有存款。过去,祖祖辈辈从蛤蜊砂子里一瓢一瓢地舀咸水喝,如今打出了深机井,人们喝上了甘甜的井水。
李家堡的变化,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靠的是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一次,正当渔民们准备扬帆出海的时候,突然袭来一股强大的寒流,渤海湾沿岸十几里以内的海面上,重新结了半尺多厚的冰,封住了渔船出海的航道。但是,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广大渔民,冒严寒,砸冰冻,硬是开了一条六米宽、二里长的通道,顶凌出海,提前撒下了春汛的第一网。这时,由于春寒,近海水温低,鱼群潜入深水,连续两次撒网,打鱼都不多。大家说:“浅水没鱼深水找,近海鱼少上远海,有毛主席革命路线指航向,千难万险无阻挡。”他们决心闯出渤海湾,开辟新渔场。
到远海捕鱼,水深流急,航线生疏,困难很多。当船队开到成山头海域时,遇上了大雾。当地渔民流传着这样的民谣:“成山头,铁山峡,最难过的五条沙。”当时,云雾弥漫,象一张巨网笼罩着整个海面,稍有疏忽,随时都有触礁的危险。在这紧要关头,全体船员团结一致,群策群力,掌好罗盘,把稳船舵,终于穿过一道道急流险滩,绕过一个个暗礁,胜利地到达石岛新渔场。经过一个月的艰苦奋战,捕鱼四十二万多斤。
李家堡是个渔村。过去人们把“打鱼人不种地”看成是天经地义的事。在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光辉照耀下,李家堡大队党支部带领广大渔民,决心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在渔区种出粮食。大队党支部委员张会江说:“咱多打一斤粮食,就给国家减轻一分负担,为革命作出一分贡献。”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全大队男、女社员齐上阵,民兵打先锋,小车推,抬筐抬,经过一个月的奋战,改碱造田八十多亩。为了避免海潮侵袭,迎海筑起长达三里的大堤。这年秋天种的冬小麦,第二年夏季每亩打了二百斤。秋季玉米亩产三百二十斤,全年每亩平均单产达到五百二十斤。
第一个改碱造田的胜利,使广大渔民受到很大鼓舞。他们紧接着又打响了第二个战役。六十名青年组成开荒战斗队,套上大车,拉着行李,到六十里以外的黄灶大洼安营扎寨,开荒种地。他们奋战一年多,又造田一千二百亩,为粮食增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