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4月1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精简非生产人员 充实生产第一线
——大同矿务局红九矿进一步开展增产节约群众运动的经验
大同矿务局红九矿党委,遵照毛主席关于“任何地方必须十分爱惜人力物力,决不可只顾一时,滥用浪费”的教导,精简非生产人员,充实生产第一线。目前,全矿非生产人员减少到百分之十八以下,采煤工人增加了百分之十八。全矿生产水平迅速上升,从去年九月份起到最近,月月超额完成国家计划。
劳动力的潜力在那里
去年八月,红九矿新开辟的一个采煤盘区开始投产。按正常情况,这个采煤盘区每天可以出煤六、七百吨,可是,由于生产第一线缺少工人,不能坚持正常生产,二十多天才出煤一千来吨。
这件事引起了矿党委的注意。在一次党委会上,大家认真讨论了这个问题。有的同志说:煤炭是工业的粮食,煤矿担负着保钢、保粮的重任,多用几个人合情合理。他们主张多招新工人。有的同志却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农业是基础,发展煤炭生产,不能和农业争劳力,不能动不动就招新工人。多数同志都觉得后一种意见对,主张在发挥企业现有劳动力和设备的潜力方面用功夫。
可是,企业内部劳动力的潜力在那里呢?为了找到问题的答案,矿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分别到基层进行调查。
他们首先发现,有些基层领导以种种借口,任意抽调生产工人做非生产性工作,出现了井下工人向井上倒流的不正常现象。据统计,全矿共有二百五十多名生产工人长期脱离生产岗位,从井下被调到井上。
其次,他们还发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由于党的政策不够落实,有相当一部分技术熟练、生产经验丰富的工人,离开了井下,影响生产。例如,有一次一个采煤工作面运煤的溜子发生了故障,当时在场的青年工人急得团团转,费了三个多小时,连毛病在哪里都没有找到。后来只好请调到井上的一个老工人来处理,结果只用了二十分钟,就排除了故障。
他们还对全矿劳动力分布情况作了调查,了解到,全矿六千多名职工,在井下参加生产的有三千七百多名,其中采煤工人只有一千四百多人。与同等生产能力的兄弟单位相比,职工总数差不多,产量却低百分之十左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直接参加生产的工人比人家少,特别是采煤工人少。
关键是提高路线觉悟
去年四月份,红九矿便开始做精简非生产人员的工作。那时的作法是,只由少数人关起门来给各个非生产单位和辅助生产部门分配精简数字。在工作中遇到了不少思想阻力:有的干部怕戴“生产第一”的帽子,不敢减;有的干部则担心减了本单位的人员以后完不成任务,不愿减。结果,三个月只精简了三个人。去年九月,矿党委总结了以往的经验教训,遵照毛主席关于进行一次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的教导,把精简工作和路线教育结合起来一道做,精简非生产人员的工作才取得了显著效果。
过去,在刘少奇一类骗子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毒害下,有些人把革命和生产对立起来,不能正确处理政治和业务的关系。例如,矿上成立文艺宣传队,当时有些领导同志就错误地认为,只有组织脱产的宣传队,才是政治挂帅,于是就大量从生产第一线抽调工人。精简工作开始后,矿党委组织大家学习毛主席的有关教导,批判刘少奇一类骗子“左”的和右的方面的干扰,对厂矿文艺宣传活动应该怎样开展的问题进行讨论。比如,一个青年学生,本来分配到井下采煤,只干了三个多月,就被抽到文艺宣传队脱产编写演唱材料。他脱离实际地写演唱材料,就象过去在学校里写作文一样。工人看了反映说:“尽是学生腔,就是没有工人味。”大家从实践中体会到,厂矿企业的革命文艺活动一定要有,但是,一定不能脱离三大革命运动的实践,一定要坚持业余搞的原则,这样才是真正的政治挂帅,才符合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最后,大家一致同意撤销脱产的文艺宣传队,队员们都回到各自的生产岗位上去,一方面参加生产劳动,一方面开展业余的群众性文艺活动。
为了做好精简非生产人员的工作,这个矿的党委特别注意教育干部顾全大局,克服本位主义,更好地为生产第一线服务。机电区是一个辅助生产部门,过去,他们从井下抽调了不少生产第一线的工人。开始精简时,有些干部仍然舍不得减少多余的人力。矿党委就组织大家学习大庆“铁人”王进喜同志的先进事迹。工人们说:为了甩掉我国石油落后的帽子,王进喜同志站在大草原,心里想着内地的大油田。我们可不能让车间的两扇门挡住自己的双眼啊!认识提高后,这个区的干部和群众一齐动手合并工种,改革工序,把三个稳装队合并成两个,抽出十七个人支援了井下。
红九矿党委还通过分析典型事例,对各级干部进行党的政策教育,促进了党的政策的落实。采煤二区,原来是个先进单位,经常超额完成生产任务,后来,一些老工人被抽到井上工作,井下技术熟练的工人减少了,影响了生产,好几个月完不成任务。相反,在机电区的井上杂工队,全队二十七个人,全部是技术比较熟练的老工人,其中百分之七十是从井下抽上来的。用这些老工人干杂活,发挥不了他们的长处。通过这样的对比分析,使大家认识到,随意抽调井下技术工人做其它工作,很不利于发挥老工人的骨干作用,很不利于生产的发展。于是,矿党委把过去抽调到井上的老工人,重新根据党的政策安排了适当的工作,绝大多数回到了井下第一线。机电区杂工队经过充分的讨论,也抽出了九名老工人返回井下。
为了巩固精简非生产人员的成果,红九矿党委还注意了地面管理和井下管理、一线生产和二线生产的统筹兼顾,全面安排。有一次,后勤土建队准备把一些主要的技术工种泥瓦工抽出来,充实生产第一线。名单报到党委以后,党委便向他们指出,不顾第二线工作的需要,片面地减少第二线的人员,这是一种倾向掩盖了另一种倾向。这使他们认识到,充实第一线是为了使整个矿山建设多快好省,决不是只要一线,不要二线。这样,便取消了抽调泥瓦工的决定。
通过一系列艰苦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目前全矿已有二百一十三名非生产人员愉快地走上了生产岗位,其中一百四十六人充实到井下生产第一线。
可喜的变化
生产第一线人员充实以后,全矿在总人数相同、设备相同、生产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原煤日产量由原来的三千四五百吨,上升到四千吨。今年一、二月份的原煤产量,比去年同期提高百分之十六点五,劳动生产率提高百分之十一点三,原煤成本降低百分之四点五,煤炭质量也进一步提高。
生产第一线人员充实以后,劳动管理上的无政府主义现象得到了有效的克服,为第一线服务的思想进一步确立了。最近,上级要求矿上加强对斗批改的领导。照过去的做法,又得抽调生产工人成立斗批改办公室。这次,党委根据业余闹革命的原则,采取各业务部门兼职的办法,同时,吸收有经验的老工人不脱产参加斗批改工作。这样,既加强了对斗批改工作的领导,又不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
此外,生产第一线技术力量充实以后,采煤工作面的机电设备管理加强了。机电设备现在做到了有专人保养维修,保证了设备的正常运转,设备完好率提高了百分之十。
中共大同矿务局委员会调查组
本报记者


第2版()
专栏:革命群众来信

采取积极措施 精简非生产人员
随着增产节约群众运动的进一步开展,精简非生产人员,充实生产第一线,是加强企业管理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去年,我们公司有两个施工队,其中一个队的非生产人员特别多,有时高达百分之三十;而另一个施工队却注意了这个问题,非生产人员一般控制在百分之十七左右。这样,后一个队不但比前一个队提前二十多天完成全年生产任务,而且平均每人的年产值也比前一个队高百分之十八。事实证明,非生产人员增多,势必减少生产第一线的劳动力,影响生产;而且会使办事机构臃肿起来,很不利于机关革命化。
劳动力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我们建议工矿企业各级领导采取积极措施,使劳动力最大限度地集中在生产第一线。
张家口市建筑公司几个工人


第2版()
专栏:

向人民负责提高修车质量
——甘肃有色冶金公司第二机修厂汽车修理车间纪事
是不是努力提高产品质量,这是每个企业是不是按照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发展生产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工业生产不断发展的形势下,毛主席和党中央曾多次指示:工业管理问题,特别要强调质量问题;数量不可不讲,把质量提到第一位;要保证产品质量,力求高质量。工矿企业各级领导都应当十分重视产品质量,第一把手也要抓质量。只追求数量,不注意质量是不符合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提高产品质量,最根本的是深入开展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提高职工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觉悟;同时还要切实加强质量管理,建立和健全质量检验制度。只有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使产品质量的提高得到保证。 编者
甘肃有色冶金公司第二机修厂,有个汽车修理车间,前几年,汽车返修率曾高达百分之二十至三十。去年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汽车返修率降低到了百分之五点四。修车质量超过了这个车间的历史最高水平。
要问这个车间的修车质量的提高是怎样来的?那么,我们就得先介绍一下他们多次返修一台解放牌汽车的故事。事情发生在一九七○年初,一辆解放牌汽车大修出厂后就出了毛病,原因是汽门不严,只好返修。过了不久,汽车又被送进车间来返修,原因还是汽门有问题。对于这次返修,有的同志不耐烦了,对付对付就把汽车打发出厂了。可是,由于问题没有解决,汽车还是接二连三来返修,毛病还是出在汽门上。一直到第十一次返修时,工人们认真地进行了分析和检查,原来是在制作进汽门和排汽门的时候,把材料的类型弄混了。这才彻底改正过来。从此,那辆解放牌汽车再也没有因为汽门问题返修了。
去年,党支部对这件事进行了分析,一致的结论是:修车质量的好坏,有很多因素,但人的工作责任心是决定的因素。大家还算了一笔账:那台车返修的时间,修理用的工时,加上那台车四十多天没有给国家创造价值,造成的损失达四千元左右。这使同志们大吃一惊。大家深刻地认识到,质量问题,不单纯是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个直接影响社会主义建设速度的重大问题,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负责不负责的原则问题。说到底,是执行什么路线的问题。
从此,工人们以大庆工人为榜样,坚持认真负责的态度,确保修车质量。以前有的工人用了修旧利废的配件,在交车时不敢向司机说明,怕司机不满意。现在就不同了。在给镇原县农机厂修车时,大部分配件都是修旧件。当司机接车时,他们把修车情况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司机,并给司机准备了一些备用的修旧零件,使农机厂的同志很受感动。去年九月,一台进口汽车在行驶中掉档,修了几次也没解决问题。司机发现后说,算了,这台车新的时候就有掉档的毛病,这是制造厂的事,和你们无关。可是工人说:“人家对质量马虎,我们中国工人可决不能含糊!”经过他们八次拆卸,终于把这辆汽车修理好了。
在狠抓修车质量的过程中,这个车间的干部起了模范带头作用。一次,在修理曲轴的时候,车间党支部副书记同工人一起,反复修改、校正,调整了六十多次才基本合乎要求。这时,有的同志认为,基本可以就行了。可是党支部副书记坚定地说:“基本可以不行,要完全合格。”后来一直校正了一百二十四次,做到完全合乎标准方才罢休。
在这个车间里不论是谁,只要修车质量不好,大家就敢于用质量标准去要求。有一次,修车的同志在修水箱时,因没有拉杆肖子,就用螺丝代替了。这时正赶上车间一位负责同志在场,他以为这样做也可以,就同意了。但是检验员坚持原则,一再向大家解释螺丝代替肖子容易松动的道理,结果大家心服口服,另做了一个肖子配上。
甘肃有色冶金公司革委会报道组


第2版()
专栏:

穷追“粗纬”
一天,辽宁省瓦房店纺织厂老工人魏淑珍,正在细心地检查纺六十一支纬纱机台的运转情况。突然,她发现有两个纱穗出了“粗纬”,不符合质量要求;仔细一看,原来是机台的一个大铁辊一端翘起来作的怪。她便调整了铁辊,换掉了纱穗,继续巡回检查。
“不对!大铁辊什么时候开始翘起来的呢?刚刚落下的纱穗里会不会也出了‘粗纬’?”魏淑珍刚走两步就停住了。她想,“要是在刚刚落下的纱穗里就出了‘粗纬’,织到布面上可就是个疵点啊!”她越想越感到弄清刚刚落下的纱穗的情况关系重大。她让别的师傅照顾机台,便三步并作两步地来到了运纱库。
她翻遍了所有的纱袋子,都没有找到装六十一支纬纱的纱袋;找搬运工人一问,才知道已经运到织布车间去了。这时,有个工人对她说:“魏师傅,不用找了吧!纬纱反正运到织布车间也要一个个过筛子,那个有‘粗纬’的纱穗没个跑!”魏淑珍却严肃地说:
“咱们纺纱就好比打仗,漏掉一个‘粗纬’,就等于放掉一个敌人。一定要追回来!”说完,就向织布车间奔去。
织布车间堆放着各种支数的纱袋。魏淑珍一个纱袋一个纱袋地查找。她想,《海港》里的码头工人身在码头,胸怀世界,发现散包,连夜翻仓。咱们纺织工人也要以他们为榜样,一定要把有“粗纬”的纱穗找出来!她翻遍了所有的纱袋,终于在装六十一支纱的纱袋里找出了有“粗纬”的纱穗。


第2版()
专栏:

重新调压
已经深夜十一点钟了,江西抚州市印刷厂机印车间仍是灯火通明。青年工人杨善辉花了好久的工夫才调好机器压力,开始印刷了。
这时,他的脑海里浮现出厂党支部书记王大友一次顶班劳动的情景:同志们都下班了,王大友还在认真检查下机的印刷品。小杨见了就说:“你是老师傅,质量准出不了问题。”老王递过一张给小杨,说:“我眼睛不行了,你检查一下,这最后一张墨色好象淡了些。”小杨看了看,觉得墨色均匀,没啥问题。老王又指给他看:“这个字有一点没印清,是吗?”小杨又仔细看了看,那个字的确有一个点墨色稍淡些。便说:“这一点有什么关系?”但是,老王还是坚持补印了一张,并对小杨说:“产品质量,是检验我们工人对待革命事业责任心的一把尺子,一点也马虎不得!”
想到这儿,小杨不由得拿起一张自己印的产品,仔细地检查一番,发现墨色淡了,个别字上还有白点,显然是压力不够。他赶紧停机检查,原来是机器上有两个螺丝松了。小杨马上拧紧螺丝,重新调整压力。忙了一阵,这台圆盘机又迅速地转动起来了,印出了一张张墨色均匀、字迹清晰的印刷品。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北京齿轮厂在增产节约的群众运动中,狠抓路线教育,正确处理数量和质量的关系,把质量提到第一位。这是老工人张振江在聚精会神地检验产品质量。 本报记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