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3月6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春色满循化
——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各族人民战天斗地纪实
高耸入云的积石山下,滔滔黄河水滚滚东流。在群山重叠的河谷地带,有一个学大寨的先进县——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循化境内平均海拔两千二百多米,素有“干循化”之称。过去,“水在下面流,人在岸上愁”,农业生产极其落后。今日循化,到处是一派生气勃勃的革命景象:一台台拖拉机、脱谷机、抽水机的轰鸣声,在山谷回荡,一条条环山渠道蜿蜒伸展,把清清的流水源源不断送进农田。一九七一年,这里虽然遇到了较大的旱灾,但农业生产仍然获得丰收,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增加百分之二十五,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林牧业也有了新发展。
一九七○年秋,循化县委领导成员学习了《人民日报》的《农业学大寨》社论后,认真讨论了这样一个问题:昔阳面貌能改变,循化为什么不能改变?他们认识到,只要县委领导认真贯彻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洗刷唯心精神,破除懒汉懦夫的世界观,就能带领群众改变“干循化”的面貌。
为了统一领导思想,树立雄心壮志,县委书记魏家林,同县委副书记马志科一道,迈开双脚,到偏僻的山区去进行调查研究。他们走访了全县的山区公社,同基层干部和群众仔细察看了山山水水,重新认识循化。过去他们认为循化干旱缺水,实际观察的结果,却使他们得到很多启发:循化境内的三十多条山沟,几乎是沟沟有水源,“干循化”原来并不干;只是由于沙石的渗漏和降雨不均匀等原因,才造成了缺水。要打好农业翻身仗,一定要搞山区的农田水利建设。
通过调查分析,县委明确了方向,坚定了信心。但是,山区水利建设究竟怎样搞?他们心里还没个谱。为了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他们又继续深入基层,向贫下中农和干部学习。
道帏山区的五曼道大队,历来缺水,东西一条十多里长的山沟,一下暴雨,洪水卷着石头奔泻而下,而平时只有一股细流。在学大寨运动中,贫下中农筑起了一条二十五米宽、十米高的人工坝,拦腰闸住了山沟。在工程即将完成的时候,不料一场山洪冲垮了坝基,前功尽弃。但是,五曼道的贫下中农并不灰心,他们总结了失败的教训,重选筑坝地点,又干了起来。经过半年多的艰苦奋战,两个可蓄水七千立方米的涝池修建成功了,使三百亩水地的灌溉得到了改善。
魏家林同志发现了这个典型,受到很大启发。他想:循化山区同五曼道这样相似的大队,不下四分之一。五曼道的干部、群众的革命精神和治水的经验,在全县山区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只要发动群众,自力更生,因地制宜,兴修水利,就不难改变山区面貌。经县委研究,在全县山区推广了五曼道的经验,掀起了治山治水的高潮。
起台堡大队位于海拔三千米左右的山区,十年九旱,以前,很多人认为起台堡无法引水。在五曼道大队经验的启发下,大队党支部书记韦尚仁带领社员,爬高山,探水源,发现对面大李加山上,有一股水,流到扎子沟口,就在沙土里渗完了。韦尚仁想,要解决水的问题,防渗漏是关键。经过讨论,决定从防渗入手,引水灌溉。但是,用什么办法解决渗漏问题呢?党支部召开了“诸葛亮”会,大家出谋献策。最后决定,自力更生,凿石铺底,用水泥抹缝。可是,全大队只有一两个石匠,何年才能干成?广大社员听到这个消息后,个个争先恐后地报名,要求凿石修渠。不久,一个由十五名青壮年组成的突击队进入了工地。
高原二月,寒风凛冽,狂风卷着雪花铺天盖地而来,刮得人们脸上象刀割一般疼痛。在困难面前,人们顽强奋战。青年社员韦灿,在工地上抡铁锤把胳膊抡肿了,仍然坚持干。回乡知识青年韦坤,虚心拜贫下中农为师,不怕苦,不怕累,学了一手技术,干得又快又好。他们战胜了种种困难,提前半个月修成了防渗水渠,清澈的泉水哗哗地流进了新修的渠道,近四百亩受旱的麦苗得救了。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战,使近千亩旱地浇上了水,改变了干旱缺水的落后面貌。
全县很多社、队都和起台堡大队一样,为了改变干旱缺水的面貌,苦干加巧干。他们坚持以小型为主、社办为主的方针,把当年受益和长远规划结合起来,因地制宜,讲求实效,大搞水利建设。现在全县水库、涝池、发电站、电灌站等农田水利工程,陆续建设起来,每人已有一亩水浇地。
循化县委在开展治山治水战斗的同时,狠抓了路线教育和基层领导班子的建设,使先进的更先进,后进的变先进。被称为“高原山区大寨花”的道帏公社俄家大队,就是后进变先进,一年亩产上《纲要》的一个典型。
俄家大队有些干部过去路线斗争觉悟不高,缺乏革命警惕性。阶级敌人趁机破坏,到处散布资产阶级“人性论”,腐蚀干部的革命意志,革命、生产没人抓,资本主义倾向严重,成为全县有名的“老大难”。后来,公社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来到这里,举办学习班,组织干部和社员反复学习党的基本路线,深入开展革命大批判,揪出了一个在暗地里搞破坏的反革命分子。广大贫下中农扬眉吐气,大队干部受到了深刻教育,革命精神大振,带领群众开始了向“多石岗”要田的战斗。
“多石岗”九分石头一分土,要治服“多石岗”,困难很多。贫下中农豪迈地说:“大寨贫下中农能把七沟八梁一面坡治服,我们也能治好石头岗”。民兵突击队一马当先。干部、群众苦战两个多月,平整出八十七亩好田。
多石岗的战斗胜利结束后,大队党支部又提出了“继续治服挖弄山,向荒山秃岭要粮”的新的战斗任务。多少年来,人们在这个山上开荒、植树,因坡陡、干旱,都没有成功。但是,贫下中农不怕挫折,他们抬土垫沟,修渠引水,把荒山秃岭建成了一块块大寨田,当年播种的小麦亩产上了《纲要》。
县委及时总结了俄家大队由后进变先进的经验,组织全县一千四百多名干部群众到俄家大队参观,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了一个“远学大寨,近学俄家”的热潮。不少后进队很快迈进了先进行列。
东风公社人多地少,产量不高,过去年年吃国家返销粮。公社书记马良善参观了俄家大队后,决心急起直追,迎头赶上。他深入到比较后进的诸尕大队,发现这里的群众对改变后进面貌的决心很大。但少数人在刘少奇的修正主义路线影响下,弃农经商,甚至搞投机活动。针对这个情况,他们开展了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深入发动群众,刹住了资本主义歪风,学大寨运动蓬勃开展起来。数九寒天,干部群众开荒坡,治沙滩,抢修大寨田。经过一年多的顽强战斗,迎来了农业大丰收,粮食亩产一跃上了《纲要》,还向国家卖了商品粮。马良善同志深有感触地说:“只有亲自参加群众斗争的实践,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指挥有力。”
现在,黄河两岸春色正浓,循化各族人民满怀豪情,在学大寨道路上阔步前进!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第3版()
专栏:

勇于实践的战士
——芦台农场李承义培育良种猪的事迹
河北省芦台农场共产党员李承义,在毛主席哲学思想指导下,十几年来,在养猪战线上和群众一起坚持科学实验,培育出“芦白”、“芦花”两个优良猪种。它们的优点是:体型大,耐粗饲料,增重快,产仔多,成活率高,习性温驯,抗病力强。这两种猪,一般一年能长四百斤左右,平均每头母猪每窝产猪仔十一头以上,成活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五,为芦台农场发展养猪事业作出了贡献。
李承义一九五四年当饲养员的时候,只有十七岁。当时分配他饲养十三头母猪。他想:一定要干出个样儿来,为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作出贡献。可是,没想到一开头就出了问题:那是个产猪大忙的日子,小猪一生下就拉稀、死亡。李承义琢磨猪死的原因,发现除了因饲养管理不善以外,主要是猪种杂,体质弱,抗病力差,不能适应多变的自然环境。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培育优良种猪。他把这个意见和饲养员们研究,大家都很赞同,畜牧队的党组织也积极支持。但有人担心地说:“外国专家搞一个良种要五十年,你识两个半字,能办得到?”李承义坚定地回答说:“只要下定决心,就一定能搞成!”
为了培育良种猪,李承义起初翻阅了外国的一些资料,了解有关知识,但还没有找到培育良种猪的门径。后来,他刻苦钻研毛主席的《实践论》,遵照毛主席的教导,认真从实践中探索培育新的良种猪的规律。
从一九五四年开始,李承义用外国种公猪与本地母猪杂交,选出健壮、体长、增重快的白猪、花猪各两头,经过一代一代地选种选配,选优去劣,精心培育,到一九六○年,良种猪群从四头发展到一百多头。
为了使良种猪适应我国气候和饲养环境,李承义把良种猪进行了“野外驯养”,使它们能够经受风天、雨天、冷天、热天等不同自然条件的考验。
正当李承义准备进一步繁殖良种猪的时候,忽然发现某些母猪体态虚胖,发情紊乱,交配不孕,早产晚产,哺乳不足,仔猪活力差等问题。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李承义同饲养员、技术员一起,从生理、饲料、管理等方面对这些母猪作了研究。认识到,这些母猪发生问题,主要原因是单喂精饲料,缺乏青、粗饲料的合理配搭和相应的舍外运动,造成母猪脂肪过度沉积,维生素缺乏,体质虚弱,腹腔缩小。他决定先减精料。
有的技术员说:不行,猪是单胃动物,吃青、粗饲料多了比饿着还难受。有些老饲养员也担心:现在有些猪本来就弱,再把精料减少,说不定会更坏。李承义决心先进行试验,让实践来证明究竟行不行。他就和几个老饲养员进行以青、粗饲料为主的喂养试验。结果,精料逐步减掉百分之四十,加以相应的舍外运动,母猪交配、受孕都很正常,产仔增多。仔猪成活率提高百分之五、六十。饲养成本也大大降低。
革命没有顶,认识无止境。李承义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和广大养猪工人的要求,感到当前喂猪食采取“浓稠状湿喂法”很费工,也不卫生,应当来一个“变革”。但是,他想了好久,没有想出一个好道道。一天,他到二分场猪队,在一位老工人管理的猪圈里发现一个半大猪格外欢势。那位老工人告诉他:这头猪近几天常窜出猪栏,有时饿了就钻进饲料间偷吃干草粉、干料面,渴了就在附近沟边喝点水,膘情不但没落,还比前几天好。李承义很受启发,就同饲养员一块进行干喂和湿喂对比试验,效果很好。干喂的方法很快推广到全场。群众都热情地称赞李承义是“勇于实践的战士”。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一场辩论之后
一九七○年秋的一天,浙江泰顺县坑西大队的男女社员都去摘豆,摘了一天,劳力最强的男社员摘了三十二斤,女社员摘了四十多斤。晚上评分,男同志照样记十分,女同志照样记五分。女社员对此很有意见,问道:“摘得多的少记分,摘得少的多记分,这是什么政策?”有的男社员回答说:“我们是强劳力。”妇女们说:“强劳力为什么比我们摘得少?豆摘得少,分记得多,这是按人取酬,不是按劳取酬。”这时,一些男同志说她们是“工分挂帅”。
这场辩论的情况,传到大队党支部。支委会分析了男女同工同酬的政策所以没有得到落实,有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作怪,也有思想上的形而上学的原因。他们认真地学习了毛主席的《实践论》、《矛盾论》,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批判自己头脑里那种用性别区分劳力强弱的形而上学观点。认识到,从总体上讲,男社员体力固然比女社员强,男社员对一些农活的操作要比女社员熟练。但这并不是绝对的、不变的。妇女经常从事的采茶、摘豆、刨番薯丝等农活,要比一般男社员熟练、工效高,所以强劳力和弱劳力是相对的。
党支部经过分析,热情地支持妇女的正当要求,改变以前那种男女同工不同酬的不合理制度,男女社员按照同样的标准来评定劳动底分。并根据农活的轻重情况安排妇女的劳动,充分发挥她们的专长。
落实男女同工同酬的政策,也存在着阶级斗争。这个大队有个地主婆,自己不愿参加劳动,还恶毒地咒骂女社员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是“没出息”,攻击男女同工同酬“不合理”。党支部立即召开社员大会,批斗了这个地主婆,揭穿了她的阴谋,提高了广大群众的政策水平和政治觉悟。
从一九七○年下半年以来,坑西大队的妇女有百分之八十以上已经从家庭的小圈子里解放出来。她们不仅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学会自己不会的农活,还积极学习政治,学习文化,批判资产阶级,成了革命的闯将,生产的能手。男社员高兴地说:“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妇女参加,靠我们‘独臂将军’可不成,妇女真是半边天啊!”
 本报通讯员(附图片)


第3版()
专栏:

狠抓政策教育
河北省宣化县陈家坊大队在落实男女同工同酬政策的过程中,存在着两条路线、两种思想的激烈斗争。以前,这个大队劳动最好的妇女也只能得到男社员一半的报酬,挫伤了妇女的劳动积极性。妇女们说:“同工不同酬,这分明还是男女不平等”。
为什么男女同工同酬的政策不能落实呢?大队党支部分析主要原因是:有的干部认为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解决不解决无关紧要;有的怕解决不好要犯错误;有的担心实行男女同工同酬会降低分值,影响男社员的劳动积极性;有些人还有轻视妇女的思想。党支部认为,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部分干部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不高,政策观念不强。只要坚持进行路线和政策教育,把党的政策交给群众,做好思想工作,问题并不难解决。他们的做法是:
一、进行路线和政策教育,提高广大干部和群众执行男女同工同酬原则的自觉性。党支部组织大家学习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和有关政策,使大家认识到,执行男女同工同酬原则,不是简单地给妇女增加一分两分的问题,而是落实党的政策的大问题。
二、坚持调查研究,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一九七一年春天,第四生产队的男社员都去搞农田基本建设,肥料送不出去,队长李占春非常着急。妇女队长肖玉花主动组织“十姐妹突击队”,带领妇女苦战二十五天,将七十四万斤秸秆肥全部送到地里,保证了亩施万斤肥。女社员张荣花和另一个男社员当集体养猪场饲养员,喂养着一百多口猪,有人提出给张荣花每天记十分,有的男社员不服气。党支部书记范清海就亲自到饲养场喂了两天猪,体验到张荣花每天做的活并不比一个强男劳力所做的轻。于是又让五个强男劳力分别去喂猪,这几个男劳力亲自体验后,一致认为给张荣花记强男劳力一样的工分是完全应该的。这样的事情,各生产队都有不少,使男社员受到很大教育,认识到男劳力有强有弱,女劳力也有强有弱,一律把妇女视为弱劳力,这种轻视妇女的思想是不对的。
原来担心实行男女同工同酬会降低分值的人,通过事实的教育也认识到,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妇女能够更好地参加劳动,有利于发展生产,不仅不会降低分值,还为集体增加了财富。
三、全面理解党的政策,防止忽“左”忽右的偏向。开始实行男女同工同酬时,少数人不看劳动情况,将妇女工分一律提高,影响了男劳力的积极性。也有的不顾妇女的生理特点,片面强求和男社员干一样的农活。党支部及时指出并纠正了这种平均主义的倾向。
陈家坊大队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原则以后,全大队妇女出勤率达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由于增加了大量的妇女劳动力,农田基本建设、施肥、精耕细作等方面都比过去大有进展。近年来,粮食产量年年上《纲要》。 宣化县联合调查组


第3版()
专栏:

扫除思想障碍
陕西横山县雷龙湾公社开展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以后,生产的规模更大了,经营的项目更多了,耕作技术的要求更高了,劳动力显得不足。据调查,全社还有将近百分之二十的女社员没有经常出勤。怎样才能使全部妇女劳动力投入劳动战线,以适应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蓬勃发展的需要呢?毛主席教导我们:“要发动妇女参加劳动,必须实行男女同工同酬的原则。”公社党委按照这个教导,作出了实行男女同工同酬的决定。但决定发出后,一些队并没有很快落实。党委成员深入下去调查了解,发现还有许多思想阻力。个别干部反映:“男劳力上树砍条子,下水掏稻地,样样扛大头,和妇女说啥也同不了酬。”有人还误认为“这是搞‘经济主义’,‘工分挂帅’”。一些妇女由于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也不愿去和男社员干同工、争同酬。不克服这些阻力,男女同工同酬的政策就无法落实。
他们在公社、大队和生产队三级干部会上,引导干部从路线斗争的高度,讨论贯彻执行男女同工同酬政策的重要性,使大家明确认识到,“男女同工同酬”是毛主席制定的无产阶级政策,它体现了“各尽所能,按劳取酬”的社会主义原则;而刘少奇的“经济主义”、“工分挂帅”,则是复辟资本主义的黑货。这是两股道、两条线,绝不能混为一谈。
他们通过典型事例,大讲妇女在三大革命运动中的巨大作用,使大家信服妇女真是半边天。哈兔湾大队百名妇女移河改道的事,对大家教育很深。过去,这里是夏秋滔滔白浪,冬春莽莽沙滩。妇女们奋战一年,筑起了一座高十米、宽二十米、长五十米的大坝,开挖了一条二里长的新河槽,硬逼河水改了道,使千古荒滩变成了千亩好水田。
男女同工同酬政策贯彻执行以后,妇女的生产热情和劳动效率大大提高。去年,全社的女劳动力,除产妇、病号外,全部投入了劳动战线,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横山县通讯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