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3月5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上海张庙一条街
位于上海市郊的张庙一条街,是一九五九年建设起来的一个工人新村。在宽阔的马路两旁,矗立着近二百幢四层和五层的楼房。这里居住的近五千户人家,绝大部分是附近吴淞工业区的钢铁工人的家庭。解放前,他们大多住在没有窗户、矮得连腰也直不起来的“滚地龙”里,或是挤在狭小的阁楼上。如今,每家都有一套宽敞的装有自来水、电灯、煤气和卫生设备的房间。
十多年来,特别是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张庙一条街同上海其他工人新村和里弄街道一样,在毛泽东思想的灿烂阳光照耀下,居民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到处呈现出一派朝气蓬勃的革命景象。
一代新人茁壮成长
张庙一条街的居民,大多是双职工。白天孩子们缺人照料,为了让他们健康地成长,由里弄干部、退休工人、学校教师组成了“三结合”教育小组,担负起青少年的校外教育工作。教育小组把孩子们组织起来,成立了八百多个课余自学小组,开展了各种有益的活动。有的复习功课,有的读报纸,有的唱革命歌曲、演革命样板戏。
新村里的红小兵,在毛泽东思想的教育下,热情地为群众服务,积极参加集体劳动,拾到东西主动交还给本人,出现了许多好人好事。去年一月二十六日,正是春节的前一天,爱晖小学学生杜本领从外边回家,在路上看到一个小土堆里露出一根黑色的小皮带,小杜拣起来一看,是一只上海牌手表。小杜想,丢失表的同志一定很着急。他马上跑到附近派出所,把手表交给了民警叔叔。不久,失主从派出所领回了自己丢失的手表,非常感动,当即写了一封感谢信请民警转给小杜。小杜说:“这是毛主席教导我这样做的。”
比红小兵年纪大一些的知识青年,在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下,也在茁壮成长。一九七○年二月初,住在一村八十六号的知识青年陆海明被批准到安徽插队落户了。他的父亲是一个饱受旧社会压迫的老工人。平时,他经常听父亲诉说过去苦难的家史,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不断提高。前年,他积极响应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主动报名到农村插队落户。他在农村,不论是在农田劳动时,还是在兴修水利的战斗中,总是见困难冲在前,重担子抢着挑,两次被评为积极分子。现在,这里已有许多知识青年象陆海明一样,坚决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到农村、边疆插队落户,在广阔的天地里迅速成长。他们当中有的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和共青团,有的当上了生产队长和民兵连长,在革命和生产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妇女走出家庭小圈子
“团结起来,参加生产和政治活动,改善妇女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毛主席的这一教导鼓舞着张庙一条街的家庭妇女,走出家庭小圈子,参加到社会主义建设的行列中来。
早在十多年前,新村里九百多名家庭妇女就参加了扩建新村的义务劳动,后来她们又办起了生产加工组、生活服务站,为附近的大工厂和广大工农兵群众服务。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街道举办的幼儿园、托儿所、居民食堂等福利事业不断扩大,使更多的家庭妇女走出了家庭小圈子,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支生力军。特别是在毛主席光辉的《五·七指示》传达到张庙一条街后,进一步解放了妇女们的思想。两年多来,新村又有七百多名四十五岁以下的妇女,参加了街道工厂的劳动。她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先后兴建和扩建了“五·七”机械加工厂、玻璃制品加工厂、水泥袋翻新工场、劳动保护用品加工场、综合服务站、劳动运输队等,为附近许多大工厂提供了工业原料和劳动保护用品。仅去年一年,就为国家创造了二十一万余元的财富。
家庭妇女走出家庭小圈子,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是经历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过程的。开始街道党委组织一些职工家属筹建“五·七”机械加工厂时,有些妇女认为,咱们都是三、四十岁的人啦,又没有文化,还办啥工厂?然而,大部分妇女不这样想,她们豪迈地说,毛主席教导我们:“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办到的事情,女同志也能办得到。”我们一定要破除迷信,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更大贡献。在街道党委的领导下,共产党员陈玲娣带领二十三名家庭妇女来到大工厂学习生产技术。学习结束后,她们回到街道就投入了整理厂房、安装设备的战斗。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在上海第二纺织机械厂和东海船厂等单位的大力支援下,终于把工厂办起来了。第一个月,她们就加工出六千副纺织机上用的轴承衬套,第二个月产量一下子上升到一万四千副,超额完成了任务。
“五·七”机械加工厂的迅速建成,大大地鼓舞了新村家庭妇女自力更生办工厂的积极性。泗溏里委经过十个月的筹建,建成一个玻璃制品加工厂,为附近大工厂加工出船用玻璃、泵用玻璃、石英玻璃等六种产品。革新里委的水泥袋翻新工场,每月可为国家翻新七万多只水泥袋。虎村里委的综合服务站,过去都是由男同志干的修皮鞋、焊水壶、补锅子等工作,现在全部由妇女接替了。
家庭妇女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不仅改善了妇女的经济地位,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妇女的政治地位。在三大革命斗争的实践中,她们炼红了思想,增长了才干,不少妇女走上了街道里弄的领导岗位。据统计,这条街里弄委员会主任以上的十六名干部中,十一名原来是家庭妇女。她们朝气蓬勃地带领广大群众,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胜利前进。
阶级情谊比骨肉亲
这里传颂着三个孤儿成长的故事:一九六七年初,住在六一九号的朱林鸿夫妇不幸相继去世了,留下八岁、十岁、十三岁的三个男孩子没有人照顾。里弄委员会立即作了研究。邻居们说,旧社会,孤儿只有三条路:送人、讨饭或饿死;新社会,党和国家给他们每人每月十五元的生活费,我们一定要依靠集体的力量,把他们抚养成人。于是,同楼的工人叔叔、阿姨对三个孩子,政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生活上热情地照顾。他们主动为三个孩子安排生活,帮助他们缝补衣服、烧饭、洗被子。每逢过年过节,家家都送来饭菜、糕点和水果。五年来,这三个孤儿在邻居的帮助下,很快地成长起来。老大去年进了工厂,不久就加入了共青团;老二今年小学毕业,分配到交大附中住读;老三在小学读书,当上了红小兵。这件事,给居民们的教育很大,大家都说:“阶级情谊比海深,只有在共产党、毛主席领导下的新社会,三个孤儿才会有这样幸福的生活。”
新村里还发生过这样一个动人的事情:一九七○年夏天,上钢一厂工人李尚文的一个五岁女孩,在门前玩耍时,被一个男孩无意中砸伤了右眼,顿时鲜血直流,痛得她嚎啕大哭。闯祸的是一村二十七号徐师傅的八岁男孩。邻居徐阿姨发现后,马上把小女孩送进了医院,经检查,半只黑眼珠已经破裂。
晚上,男孩的父母回家后,听说自己的孩子打伤了人,非常着急,但不知女孩住在那里,就马上出去打听。小女孩家里又是另外一种情景。妈妈知道自己女儿的眼睛被打伤,心里十分难过。就在这个时候,李尚文回来了,他了解情况后,冷静地考虑到:八岁的小孩子闯祸,出于无心,决不能因此影响邻居间的阶级情谊。于是,他耐心安慰了爱人。这时,徐家夫妇带着孩子,在邻居的帮助下找上门来道歉了。李师傅一家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且说:“我们都是工人,不要为这件事影响彼此的团结友爱。”徐家夫妇深受感动。在医生的精心治疗下,小女孩的眼睛很快治好了。原来不相识的两家人,通过这件事,现在成了要好的朋友。
一滴水可以见太阳。张庙一条街上不断涌现的新人新事新思想,反映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里弄居民的崭新的精神面貌,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 新华社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李先念副总理、白相国部长等会见丹麦政府代表团
新华社一九七二年三月四日讯 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外贸部部长白相国、副部长李强,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今天晚上会见了由丹麦商业大臣埃林·任生率领的丹麦政府代表团全体成员。宾主进行了友好的谈话。
丹麦驻中国大使汉森的夫人,大使馆秘书皮德森,丹麦工业展览会展览团副团长克里斯坦·博、霍尔格·汉森等参加了会见。
会见时在座的我国有关方面负责人有,王润生、王栋、李川、彭金波、张星桥、黄超选等。


第3版()
专栏:

白相国部长宴请丹麦政府代表团
新华社一九七二年三月四日讯 外贸部部长白相国今天晚上举行宴会,欢迎由丹麦商业大臣埃林·任生率领的丹麦政府代表团。
丹麦工业展览会展览团副团长克里斯坦·博、霍尔格·汉森,以及丹麦驻中国大使汉森的夫人和大使馆秘书皮德森,应邀出席了宴会。
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出席了宴会。
在洋溢着中国丹麦两国人民友好气氛的宴会上,白相国部长和埃林·任生大臣先后讲话,共祝中丹两国的友好合作和贸易关系不断发展。
出席宴会的还有外贸部副部长李强,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以及有关方面负责人王润生、王栋、李川、彭金波、张星桥、黄超选等。
今天上午,白相国部长和埃林·任生大臣在友好的气氛中就进一步发展中丹两国贸易和航运关系举行了会谈。(附图片)
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外贸部部长白相国、副部长李强,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三月四日会见了由丹麦商业大臣埃林·任生率领的丹麦政府代表团全体成员。
这是会见时合影。
新华社记者摄


第3版()
专栏:

“雷锋女子民兵班”
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指引着亿万青年在革命化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进。雷锋式的一代新人,正在茁壮成长。
在雷锋同志的家乡,人们广泛传颂着“雷锋女子民兵班”的先进事迹。这个班有十二名女民兵,年龄最大的二十二岁,最小的十七岁。她们在参加一项工程建设的战斗中,处处以雷锋同志为榜样,不畏艰险,不怕困难,成为施工队伍中的一个先进集体。她们中间,有四人在建设火线上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七人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雷锋女子民兵班”是一九七○年冬天参加这项工程建设的。她们满怀革命豪情,从湘江岸边的长沙县雷锋公社,来到峰峦起伏的山区。到了工地以后,这十二名女青年参加的第一个战斗,是修砌一座大型双孔涵洞。动工这天,她们学习了雷锋同志的豪言壮语:“我们不能慢慢来,我们需要高速度的赢得时间”,一致表示要以雷锋为榜样,发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高速度、高质量地完成任务。
修建涵洞,需要四千多方石头。工程指挥部决定迅速培养一批爆破手,加快采石进度。“雷锋女子民兵班”的战士听到这一消息,深夜来到连指挥部,请求学习爆破。连指挥部负责同志被这种旺盛的革命热情所感动,当场批准了她们的请求。
她们开始学习打炮眼时,因为技术不熟练,钢钎掌不稳,一锤打下来,钢钎就跳起很高。一天过去了,姑娘们手上起了血泡。有人看到这种情形,劝她们收起铁锤钢钎,还是让男同志来干。是畏难退缩还是迎难而上?“雷锋女子民兵班”的战士们重温了毛主席关于“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办到的事情,女同志也能办得到”的教导,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她们立下了钢铁誓言:“立足工地,放眼世界,学习爆破炼红心,誓为革命献青春。”第二天清晨,全班战士精神抖擞地继续投入了战斗。年纪最小的杨顺香抡起大锤干得挺欢,同志们关切地叫她少打锤,杨顺香却说:“我年纪小些,更需要锻炼。”严冬的山区,气温很低,杨顺香干得浑身是汗,身上只穿件单衣。起初,她一轮最多打四十锤,后来一轮能打一百多锤。全班战士经过勤学苦练,很快熟练了打锤掌钎的技术。不久,她们又在老师傅帮助下,勇敢沉着,大胆细心地学习装药点炮,很快就闯过了技术关,每个人都成为能够单独装药点炮的熟练工人。从此,工地上出现了第一批女子爆破手。她们的爆破技术越练越精,工效越来越高,爆破中从没有发生过事故,为加快涵洞建设作出了贡献。
“要做高山岩石之松,不做湖岸河旁之柳”,“要作暴风雨中的松柏,绝不作温室中的弱苗”。雷锋这些闪耀着革命光采的名言,在“雷锋女子民兵班”的每个姑娘心上深深扎下了根,鼓舞着她们战胜艰难险阻,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她们每天披星戴月,脚踏陡壁悬岩,打炮眼,装炸药,安雷管,紧张地战斗着。一天,工地上试用新的电雷管。“雷锋女子民兵班”的战士从早晨三点钟就来到工地,冒着风雨装了九十七炮。通电后,连续十七声闷雷般的巨响过去了,其他炮却没有声响。眼看大批民工就要进入施工现场,这时出现哑炮,是最危险的隐患,必须立刻排除。她们一齐向爆炸区疾奔。雨越下越大,她们全然不顾,趴在地上挖除一个一个哑炮。汗水和雨水混在一起,泥沙沾满了姑娘们的脸和衣裳。经过整整十四个小时的战斗,终于胜利地排除了哑炮,又重新装上炸药,顺利完成了任务。
“雷锋女子民兵班”的战士,经常以雷锋同志为榜样,处处关心大家;在紧要关头,她们奋不顾身地抢救同志。一次,她们和兄弟爆破班一道作业。共青团员、女民兵刘国华按照号令迅速地点燃导火索,离开危险区。当她路过兄弟炮区时,发现有个新来的同志,因为缺乏经验,点不燃导火索,正焦急地站在那里。这时,整个工地的几百个炮,眼看就要爆炸。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雷锋的英雄形象在刘国华的脑海里浮现。她只有一个念头:“抢救阶级兄弟!”她一面用力推这位同志快躲开,一面冲向前去,勇敢地点燃了六炮导火索。当她刚刚离开危险区的时候,工地上便众炮轰响了。刘国华奋不顾身、临危不惧的革命精神,受到了大家的热烈赞扬。
在参加这项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雷锋女子民兵班”每到一个地方,就和当地的群众打成一片,满腔热忱地为人民服务。她们住地的小龙门镇常年缺水,碰上天旱连吃水都有困难。但是,离村子三里多的龙门洞内,常年流着一股山泉。多年来,贫下中农就想引出这股泉水。可是龙门洞口有块巨大的岩石,挡住了泉水的出路,这个愿望一直没有实现。“雷锋女子民兵班”的姑娘们把当地贫下中农的困难看作是自己的困难,决心为他们炸石引泉。大家推选共产党员、班长朱运华和共青团员刘国华、杨顺香,组成爆破小组,前去炸石。她们排除困难,炸掉了这块巨石。当泉水冲出洞口,通过水渠,流到小龙门镇时,村子里一片欢腾。大家一再称赞“雷锋女子民兵班”的战士,说她们“不愧是雷锋家乡的姑娘”!
新华社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活跃在越城岭上的电影放映队
广西资源县电影放映队,常年活跃在越城岭的崇山峻岭中,全心全意为各族贫下中农服务。他们顶烈日,冒严寒,穿瑶乡,过苗寨,把影片送到边远山区放映,受到广大社员的赞扬。
资源县山高沟深,群众居住分散,给电影放映队的工作带来不少困难。过去,由于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放映点都设在公路沿线,边远山区的贫下中农很难看到电影。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资源县电影放映队的同志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伟大教导,狠批了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提高了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他们决心深入到边远山区去为贫下中农放映电影。
去年春节期间,资源县开始放映影片《红旗渠》。为了推动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县革委会决定在全县普遍放映这部影片,使广大社员从中受到教育。电影放映队的同志以饱满的政治热情,积极地投入了战斗。一次,他们冒着风雪,踏着泥泞的山路,和风雪搏斗了七个小时,来到河口放映点,放映完毕,已是晚上九点钟了。这时,他们听说两水公社正在召开群众大会,于是不顾天黑路滑,又奔向二十多里外的两水公社去放映电影。路经北门坳时,北风呼啸,大雪纷飞,使人睁不开眼,山坡又陡又滑,每前进一步都很吃力,到达目的地时一个个都变成了“雪人”。他们不顾寒冷和劳累,马上就动手放映电影。社员们看完电影后说:“我们一定要象林县人民那样战天斗地,让大寨红花开遍越城岭!”
牙壁山离县城一百多里,是越城岭上最偏僻的一个小山村。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前,这里的社员看一场电影很不容易。电影放映队的同志遵照毛主席关于“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的伟大教导,决心克服一切困难,把银幕挂上牙壁山。初冬的一个清晨,电影放映队的三位同志带着影片向牙壁山出发了。山越爬越高,路越走越险。到了中午,忽然刮起大风,下起小雨,群山立刻笼罩在白茫茫的一片浓雾中,十多步外就辨不清道路。他们的衣服被雨淋湿,经风一吹,马上结起了一层薄冰。电影放映队的同志越是艰险越向前,他们齐心协力,团结战斗,终于登上了牙壁山顶。当地的瑶族和苗族贫下中农端出火盆,捧出油茶,迎接电影放映队。可是他们顾不上烤火喝茶,立即为广大社员放映电影。当毛主席的光辉形象出现在银幕上时,广大贫下中农连连高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万岁!”
新华社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