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3月29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会见布托总统特使皮尔扎达部长
新华社一九七二年三月二十八日讯 柬埔寨国家元首、柬埔寨民族统一阵线主席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三月二十八日上午会见了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教育和省际协调部长、布托总统的特使皮尔扎达,同他进行了友好的谈话。
会见时,巴基斯坦驻中国大使凯瑟和大使馆参赞巴克铁亚尔·阿里在座。(附图片)
柬埔寨国家元首、柬埔寨民族统一阵线主席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三月二十八日会见了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教育和省际协调部长、布托总统的特使皮尔扎达。
这是会见时情形。新华社记者摄


第2版()
专栏:

鄂尔多斯高原的工业新城——海勃湾
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高原的西部,腾格里沙漠的东部边缘,有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海勃湾。十三年前,这里还是黄沙滚滚,牧草稀疏,黄羊出入,野狼嗥叫。现在,这里完全是一幅崭新的景象。山中开发出一处处矿山;山下,建设起一座座工厂、学校、医院和商店;市区周围开垦出一片片良田。从这里蜿蜒穿过的铁路和公路,把市区和各工矿区连结起来。一列列火车,把这里生产的煤炭、水泥、机械、铅砂、生铁、石灰石、皮革、肉类等工业产品和原料,源源运往外地,支援国家建设。
海勃湾附近有一条山脉,叫桌子山,它峰峦叠嶂,绵延百里。山中蕴藏着丰富的煤炭、铁矿、铅锌矿等资源和生产石灰、水泥、玻璃等产品的原料。解放以前,这里只有资本家开的一座小煤窑。解放以后,党和国家十分关心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一九五八年,在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光辉照耀下,一批一批的建设者,从祖国四面八方来到桌子山下,开始了建设海勃湾的战斗。从此,这个荒凉的地方,象在辽阔草原上奔腾的骏马,一日千里,迅速发展成一个拥有十多万人口,四十多个厂矿企业的新兴工业城市。
海勃湾市的诞生和发展,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胜利,是广大干部和群众艰苦奋斗的成果。卡布其煤矿的发展,就是一个事例。一九五八年初春,这个人迹罕见的荒漠上,还是冰天雪地,一支三百多人的建设队伍就来到这里,挖地窖,搭帐篷,住岩洞,安下身来,开始建设。没有水喝,他们赶上毛驴车,从几十里路外的黄河边把水拉来;有时候水供应不上,就捧起地上的积雪解渴。在开始建设的当年,就建成了九对矿井,生产出三十多万吨煤炭。
位于桌子山南端、拉僧河畔的化工厂,初建时只有一名干部,三十八名工人,全部设备只有五辆手推车、一把杓子、两口锅、三只筐子。他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一点一滴地为国家创造财富。一九六四年,在毛主席关于“工业学大庆”的号召鼓舞下,职工们奋发图强,自己动手,先后制成了二十四个澄清桶、二十二口蒸发锅,改革了苛化、澄清两道工序的全部设备,提高了机械化水平,使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都有提高。进入伟大的七十年代以来,这座化工厂的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在国家的支援和大连化工厂、锦西化工厂、天津碱厂等兄弟单位的帮助下,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又建设起一座年产烧碱一万吨的机械化生产车间,用天然碱作原料,大量生产烧碱。一九七一年不但烧碱产量比建厂初期大幅度增长,而且由原来只生产单一产品发展到同时生产苏打、芒硝等产品。
波澜壮阔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为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海勃湾市工业战线技术革新如烂漫的山花,处处开放,工业生产水平大大提高。从一九七○年以来,仅据煤炭、水泥、化工、机械等系统的统计,已实现比较大的技术革新项目四百多项。一九七一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超额完成了国家计划,比一九七○年增长百分之六十二,等于文化大革命以前一九六五年的二倍以上。
海勃湾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得到了国家和兄弟单位的热情关怀和支援。十几年来,上级先后从全国各地调来大批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调拨来大量的资金和设备。仅据煤炭、钢铁等五个系统的不完全统计,从一九七○年到现在,国家先后调拨来一千二百多台(件)大型设备,有力地支援了海勃湾工业建设的发展。
随着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海勃湾市的财贸、文教、卫生等各项事业也相应地发展起来。市区和各工矿区先后办起了上百所中学、小学、托儿所、幼儿园,学龄儿童全部入了学。医院和医疗站遍及全市,专业医务人员和“赤脚医生”互相配合,在全市组成了防治疾病、提高群众健康水平的医疗网。商业网点合理分布,方便群众,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全市还创办了两个国营农场,有十几个厂矿建立了农副业生产基地。每当夏秋两季,汽车、马车把当地生产的瓜果蔬菜,运往市内各居民区。一九七一年全市的蔬菜基本上达到了自给。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第2版()
专栏:

周恩来、王国权会见藤山爱一郎
新华社一九七二年三月二十八日讯 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中日友协副会长王国权今天晚上会见了日本自由民主党众议员、前外相藤山爱一郎和他的秘书山本保、斋藤文夫,并且同藤山爱一郎进行了友好的谈话。
参加会见和谈话的有王晓云、肖向前、金苏城、单达圻、王效贤、周斌、江培柱、赵春胜等有关方面负责人。(附图片)
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中日友协副会长王国权三月二十八日会见了日本自由民主党众议员、前外相藤山爱一郎和他的秘书山本保、斋藤文夫。
这是会见时合影。新华社记者摄


第2版()
专栏:

郭沫若王国权会见藤山爱一郎
新华社一九七二年三月二十八日讯 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日友协名誉会长郭沫若,中日友协副会长王国权,今天下午会见了日本自由民主党众议员、前外相藤山爱一郎。宾主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
会见时在座的有:
藤山爱一郎的秘书山本保、斋藤文夫;
我有关方面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王晓云、肖向前、金苏城、单达圻、周斌、江培柱等。


第2版()
专栏:

布托总统特使皮尔扎达部长观看革命现代舞剧《白毛女》
新华社一九七二年三月二十八日讯 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教育和省际协调部长、布托总统的特使皮尔扎达,今晚观看了革命现代舞剧《白毛女》。
巴基斯坦驻中国大使凯瑟的夫人和大使馆外交官员也观看了演出。
国务院科教组负责人刘西尧,外交部副部长韩念龙、亚洲司副司长叶成章等陪同巴基斯坦客人观看了演出。


第2版()
专栏:

察隅在前进
祖国西南边境的西藏自治区察隅县,春意正浓,一派江南景色。挺拔的乔松高入云天,嫩绿的茶树郁郁葱葱,即将成熟的香蕉垂挂欲坠。公路上,汽车来来往往,运来祖国各地出产的农具、布匹、日用百货,又运出当地丰富的农副产品和土特产品。已经挣脱了反动农奴制枷锁的广大翻身农奴,正在热烈响应毛主席关于“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有的在手扶新式步犁翻耕稻田,有的在开拓荒山,兴修水利。察隅变了。
昔日的察隅,是西藏三大领主流放“犯人”的大监狱。居住在这里的藏族、怒族等各族劳动人民,都是一根藤上的苦瓜,一条皮鞭下的“牛马”。残酷的农奴主还凶狠地把这里的僜人赶进深山老林,逼迫他们过着非人的生活,农奴主并强制规定他们几十个“不准”,例如:不准开荒种地,不准从农奴主面前过,不准吃上游的河水,打不准还手,骂不准还口,等等。
一唱雄鸡天下白。一九五○年,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派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九五九年这里又经过了民主改革,察隅各族人民翻身解放,做了国家的主人。从深山老林搬到平地定居的僜人,也和藏族、怒族人民一样迅速组织起来,成立互助组、合作社,不少地方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建立起人民公社,以跨世纪的步伐踏上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察隅,这个县的各族人民早在民主改革后就打响了改造山河的战斗。他们劈山引水,搬石垒堰,把过去“天旱起灰,下雨流泥”的山坡地建设成一层层平整的稻田。十几年来,全县开山造田五千一百多克(每克约等于一亩),使耕地面积扩大了百分之二十三。特别是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各族人民进一步焕发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不断深入发展。人们修水渠,搞农田基本建设,并且破除所谓“男人背粪要长大脖子,女人下地要死丈夫”的迷信思想,实行科学种田。这几年,他们改变种地不施肥的习惯,改变水稻直播、青稞撒播等落后耕作制度,还广泛采用优良品种,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促使农业生产不断发展。一九七一年,察隅获得了农业大丰收,全县平均粮食单产四百多斤,比一九六○年提高了两倍多。五个僜人村庄的人民刚到平地定居时,国家每年都要供应给他们大批救济粮,而如今他们用自己的双手生产的粮食,不仅完全可以自给,而且能够交售一部分给国家。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察隅县各族人民怀着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刻苦学习毛主席著作,坚决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沙窘村的青年德木龙,克服文化水平低的困难,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学习。他经常背着一块小黑板,请识字的人把毛主席的指示写在上面,一个字一个字地学,仔细领会每句话的意思。他自己学会弄懂以后,再背着小黑板去教给乡亲们,热情宣传毛泽东思想。为适应学习毛主席著作群众运动的深入发展,察隅县许多村庄还陆续办起了政治夜校。各族人民在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耀下,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觉悟不断提高,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前年农忙季节,察隅乡遭受了霜灾。沙马乡乡长旺扎闻讯后,马上想到毛主席关于“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的伟大教导,亲自带领本乡六十多名藏族青壮年前往支援。他们扛着农具,赶着牲口,带着干粮,赶了四十多里路,到受灾地区帮助抗霜救灾。当察隅乡各族群众感谢他们时,旺扎说:“毛主席教导我们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随着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察隅各族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现在,他们之中许多人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不少人还在县、乡等各级领导岗位担负领导工作,直接参与管理国家大事。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他们在全县二十三个乡办起了二十六所小学,并且把自己的优秀子弟选派到中央民族学院上学。自更村生产队有一个六十多岁的老阿妈布拉热,孤独一人,又不能劳动。不久前队干部把三百六十九斤粮食和一部分现金送到她家,老人从自己幸福的晚年联想到家乡的巨大变化,激动地流着热泪高呼:“毛主席好!共产党好!人民公社好!好!”
新华社记者


第2版()
专栏:

劳武结合 亦兵亦农
——记江西黄龙山林场民兵排
在祖国东南地区的黄龙山上,驻守着一个民兵先进集体——黄龙山林场民兵排。十几年来,他们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坚持劳武结合的方针,走亦兵亦农的道路,战胜种种困难,出色地完成了各项战斗任务,为保卫无产阶级专政作出了贡献。
一九五八年,黄龙山地区的十八名民兵遵照毛主席关于“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的伟大教导,来到黄龙山建立哨所。
黄龙山上,岩石陡峭,荒无人迹。面对重重困难,民兵排党支部组织大家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的教导,艰苦奋斗,改造荒山。大家起五更,睡半夜,砍树枝割荆条,劈石整地。衣服撕碎了,皮肉磨破了,谁也不叫一声苦,谁也不喊一声累。经过几个月的奋战,民兵们在云雾缭绕的高山上,建起了住房,开垦了五十亩荒地,办起了一个小林场,初步在黄龙山上安下了家。
一九六二年,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刮起的“三自一包”、“四大自由”的黑风吹到了黄龙山。当时,民兵排党支部组织民兵和贫下中农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的教导,和有关阶级斗争的论述,开展忆苦思甜活动。伟大的毛泽东思想照亮了大家的心,阶级的苦水擦亮了大家的眼睛。广大民兵战士团结在党支部的周围,晚上坚持站岗放哨,白天出工生产,顶住了妖风逆流,战胜了灾荒。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黄龙山民兵排的战士们,认真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同一小撮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粉碎了阶级敌人的一次又一次阴谋,胜利地保卫了黄龙山,保卫了哨所,捍卫了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黄龙山林场民兵排这个战斗集体,在斗争中锻炼得更加坚强。
黄龙山民兵排的战士们牢记毛主席关于“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的教导,十几年如一日,坚守岗位,常备不懈。民兵排党支部经常组织民兵到哨所附近国民党反动派杀害过我红军战士的山沟里,请老贫农控诉阶级敌人的滔天罪行;经常结合国内外阶级斗争的新形势,对民兵进行阶级教育和战备教育。民兵们怀着对帝修反的刻骨仇恨,从实战要求出发,苦练杀敌本领。他们云雾天里练眼力,风雨夜里练听音,烈日底下练枪法,冰天雪地练战术。民兵战士胡炯生刚上山时,手榴弹只能投二十米远。他想,这样怎能更好地消灭敌人呢?于是,他抓紧一切空隙时间练习投弹,手练酸了,臂练肿了,仍然坚持,结果从二十米练到了能投六十米。为了熟悉地形地物,民兵们还专门在黑夜、雨天,练习潜伏、搜索和追击。现在,民兵排的每个战士,对黄龙山上的一坡一沟,一石一木,都了如指掌。为了不使敌人有机可乘,黄龙山民兵排的许多老战士,从上山那年起,没有回家过一个年,过一个节。共产党员、老民兵胡青山,五十多岁了,上山十三年来,从未缺过一班岗。别人见他年纪大了,劝他夜里就不要站岗了。他却坚定地说:“人老心不能老。为了保卫社会主义祖国,我愿在山上为人民站一辈子岗。”
一年初春,山上遇到了十几年来最大的严寒。大雪封山三十多天,牛草就要吃光了。怎么办呢?党支部组织全排民兵学习毛主席关于“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的教导,个个争着报名下山运草。经过研究,党支部决定让四个人坐在松树枝上,顺着山沟滑下去,其余的人留在山上挖冰开道。经过一天的奋战,在冻得象玻璃板一样的山路上,挖出了一层层台阶,把牛草运上了山。民兵胡经龙,担任饲养工作以来,常年和牛住在一起,精心饲养。他十几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把牛喂得膘肥体壮,并繁殖了六十多个牛犊。十几年来,黄龙山林场民兵排的战士们,在拔海一千四百多米的山腰上,植树七千一百亩,栽竹三万多棵,开垦茶园六十多亩,还种了水果、药材和小麦、玉米、花生、蔬菜等作物。今日的黄龙山,林木葱郁,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新华社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