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3月19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黄泛区的新生
开封市西姜寨公社,在豫东平原的黄泛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这个公社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坚定地走“农业学大寨”的道路,植树造林抵抗风沙,挖渠垒堤防治洪水,深翻土地,改造盐碱,农林牧副获得全面发展。昔日的灾区,今日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穷 则 思 变
一九三八年,蒋介石匪帮扒开了黄河大堤。滔滔黄河水,冲进了西姜寨。大水过后,留下了遍地黄沙,斑斑血泪。从此,这里风起沙飞,灾难横行,广大劳动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
解放后,西姜寨人民在毛主席和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发展生产,这里的面貌有了改变。但是,由于受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和破坏,粮食产量仍然很低,长期依赖国家供应部分口粮。
怎样才能迅速改变这里的贫困面貌呢?公社革委会成立后,大家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的伟大教导,明确了前进的方向。他们说:“不怕人穷,就怕志短,只要坚决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挺直腰杆干,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在黄茫茫的沙海里,公社领导成员范龙柱等同志,背着行李、干粮,日夜奔走查风口,看流向,清沙窝。一个多月,他们走遍了全公社的村村寨寨,沟沟岭岭,查看了三百多个沙丘,画出了改变公社面貌的崭新蓝图。在万人誓师大会上,老贫农韩平涛紧握着公社领导同志的手说:“干部敢过河,群众敢跨海。跟着毛主席,情干啦!”
“沙区没有林,风沙打死人。”为锁住风沙,一场植树造林的战斗打响了。在水刘大队的风口上,党支部组织干部和社员召开批判会。黄风刮得人们睁不开眼,沙石打得人们脸皮疼。人们恨风沙,更恨刘少奇。老贫农孙广和指着村西的沙岗气愤地说:“那儿原是二千八百亩地的苹果园。一九六二年,眼看就要挂果了,刘少奇一类骗子放出‘三自一包’、‘山林下放’的妖风,阶级敌人应声而动,把树砍了个精光,使这个地区又变成荒沙岗。”
党支部书记范振庭迎风站在沙丘上,激动地说:“风沙吓不倒我们,沙丘难不住我们。我们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定叫黄风回头,黄沙归窝!”
一九六八年,他们大干一冬,栽树十万棵,造起了五里长的东西防风林。公社革委会及时总结和推广了这个队的经验,采取自采、自育、自栽的办法,队队都建立了苗圃,给大面积植树造林打下了基础。
“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么?”毛主席的伟大教导,鼓舞着大律王大队的贫下中农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在一九六九年的严冬,天气很冷,滴水成冰。老贫农韩平和,坚持挥镐破冰战斗。别人劝他休息,他说:“咱决不向困难低头。眼下植树造林,咱不能增斤,也要添两!”党支部副书记王信保,是个铁打钢铸的硬汉子。在穿着棉衣还要烤火的日子里,他却挥着镢,赤着背,挥汗破冰。他们就这样大战一百零三天,在坚硬的冰土上,栽树四万棵,打柳条八万墩,造起了层层风障。接着,他们又大干两个冬春,使大律王大队由只有一棵苦楝树,发展到果木林一千一百亩,用材林二千多亩,防风林二千三百亩。
栽树难,护林更难。俗话说:“三分栽,七分管,十分成活才保险。”西姜寨人民栽树不怕难,护林不怕烦。大律王庄贫农、护林员肖景峰就是其中的一个突出代表。他一年四季,精心护林。春天,雾气朦胧,他在查苗补栽;夏天,烈日炎炎,他耐心地给树木治虫;秋天,大雨倾盆,他认真地给树木整枝;冬天,风大雪紧,他加紧给树木培土。他年年如此,在草庵子里整整住了几年,把全大队十一万八千七百棵树木都看管大了。几年来,西姜寨人民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共造林三万八千亩,三百八十万零六千多棵。如今,队队都造起层层防护林,初步防治了风沙。沙 窝 生 金
“老沙窝,遍地黄,自古都吃外地粮”。这是过去西姜寨人民贫困生活的真实写照。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这里的社员年年吃“统销粮”,一年要国家供应粮食四百万斤。现在,这里的生产面貌发生了惊人的变化。一九七一年向国家交售公余粮食四百万斤。前后两个“四百万”,记载着西姜寨人民改造大自然的战斗历程;也记载着一场耕作制度和种植习惯上的变革。
西姜寨的十万零八千亩土地中,百分之八十是“三天无雨旱巴巴,蛤蟆一尿稀渣渣”的老沙窝。百分之七十的可耕地,过去一年只种一季大秋作物,亩产最多不过一百八十斤。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阔了人民的视野,振奋了人民的精神。西姜寨人民为了落实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指示,狠批了刘少奇一类骗子推行的“爬行主义”、“洋奴哲学”,大破因循守旧思想,为革命实行科学种田,开始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过去这里从不种玉米、夏播高粱等高产作物。一九六九年春天,公社革委会副主任范龙柱同志从家乡带回“新单一号”玉米良种。他遵照毛主席关于一切经过试验的教导,亲自种了十六棵玉米。经过精心管理,结了二十四个棒子,净重十三斤。小面积成功了,大面积行不行?公社革委会决定在大律王大队的十二个生产队进行试验。经过反复实践,玉米试种成功了。一百零三亩玉米,平均亩产七百多斤,其中有四亩,单产一千零二十二斤。与此同时,试种“晋杂七号”夏播高粱,也成功了。喜讯象东风一样,传遍了邻近的村村队队,男女老少争先恐后地来参观。
公社革委会还总结和推广了小尹口种麦的先进经验,使全公社麦播面积逐年增加,总产量大幅度上升。随着科学实验活动的开展,全公社的夏播面积已由原来的百分之三十增加到百分之五十。大王、仇店等八个大队的复播面积已达到百分之七十。混播面积猛增到八千亩,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群众高兴地说:“思想不解放,有地不打粮;人有革命心,沙窝能生金。”三年前,这个公社吃“统销粮”。现在,全社粮食总产量比一九六二年增加了四倍。全社除留足社员口粮外,还有集体储备粮一百二十万斤。全公社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户,有半年到一年的储备粮。李庄生产队是个一百二十户人家的村庄,存粮四千斤以上的有二十四户,千斤以上的三十七户,五百斤上下的五十九户。换 了 人 间
小尹口大队牛头山村,座落在一个大沙岗上。过去曾被黄河泛水团团围困,耕地全部被淹没,房屋倒塌,人民以打鱼、熬盐、出外扛长工和逃荒要饭为生。
今天牛头山变成了花果寨,土沙岗变成了幸福岗。去年,在遭受严重涝灾的情况下,粮食获得了丰收。他们有苹果园、桃园、杏园、柿树园二百多亩,都已挂果,并夺得了较好的收成。全村五十户,粮食除外,年终净分到三百元以上的有二十一户,多的分到八百五十元;百元以上的二十九户。全村平均每户养猪三头。老贫农尹春和、尹传真和尹传增三人,旧社会给地主扛大活。当时他们冬缺御寒衣,家无隔夜粮,赤脚赤臂下田。现在是皮袄、棉袄、夹衣、单衣好几套,毛衣、秋衣、绒衣、棉鞋、胶鞋也都有。他们说:“我们爬出了苦水滩、穷沙窝,走进了幸福窝,毛主席真是俺穷人的大救星!”
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这个公社所在地的一个供销社,仅去年后三个月就出售自行车二十三辆,缝纫机五十四架,八至十六元一米的衣料五千三百多米。
随着集体经济的壮大,公共积累迅速增加。全社近两年内新添胶轮马车、架子车两千多辆,拖拉机十四台,农用各种动力机械六百多部。多种经营也得到了发展,全公社大牲畜已达五千一百头,养猪一万二千多头。社办工厂、农修厂、机制砖瓦厂、作坊等也都得到了相应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发展也很快。解放前这里只有在破庙里办的两班初级小学,上学的只有七十余人。现在办了高中一所,初中六所,小学十六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全公社都实行了合作医疗,大大提高了社员的健康水平。
黄泛区西姜寨公社的广大贫下中农,现在正以新的战斗,夺取新的胜利!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五指山上新苗寨
海南岛五指山上有一个新安苗寨。这个十几年前还是个野兽出没的荒凉地方,如今建起了一排排整齐的瓦房,绿树成荫,人畜兴旺,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旧社会,苗族人民受着国民党反动派和“苗王”、“山甲”的重重压迫。他们饮溪水,吃野菜,穿树皮,住竹架,还免不了要遭受野蛮的屠杀。解放后,毛主席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亮了深山老林,温暖着各族人民的心。解放军和政府工作人员背着大米,带着新衣,用了四年多时间,走遍六十多座悬崖险峰,把苗胞一户一户地接出了老林,在一个群山环抱的盆地里,建设起自己的家园,取名“新安村”。从此,苗族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康庄大道。
过去,苗族人民野果充饥,围火取暖。今天,户户有余粮,家家有存款,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家住上砖瓦房,很多住户还购置了缝纫机和收音机。
过去,苗家人买东西要跋山涉水到外地寻购,一些外来的投机商人牟取暴利。现在公路修到苗寨,汽车来往奔驰,把亚热带稀有的珍贵木材、红白藤、兽皮以及鹿茸、熊胆、金不换等名贵药材运销外地,然后运回日用百货、农业机具等生产和生活资料供应苗胞。
过去,苗寨没有一个识字的人,许多人连自己准确的年龄也说不清,千百年来只能靠画图备忘,刻竹记事。现在,苗寨不仅有了自己的中小学生,自己的教师,而且还有了自己的拖拉机手和第一代大学生。
人民公社成立后,新安苗族贫下中农顶住了“三自一包”的妖风,开展了“农业学大寨”运动,打响了改造穷山沟的战斗。占全大队耕地面积一半以上,水深不能犁,不能耙,插秧要用浮板,亩产只有一百多斤的被称为“太平洋”的地方,变为“丰产洋”,使粮食亩产从一百多斤上升到八百三十斤,一九六五年就摘掉了吃回销粮的帽子,全大队第一次向国家交售了九万多斤余粮。在夺得了改造低产田的胜利后,他们又苦战几个冬春,开荒造田三百多亩。
为了进一步改变山区的面貌,新安苗寨的社员们又掀起了兴修水利的热潮。几年来,新安苗族贫下中农先后修建水利工程四座,小水力发电站一个,挖渠道总长二十四里,充分发挥了效益。一九七一年在遇到两次特大台风袭击的情况下,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仍然比学大寨前的一九六四年增加了四倍。与此同时,由于贯彻了“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全大队公共积累不断增加,新安苗寨现在已经有了自己的拖拉机、插秧机、脱粒机、碾米机等农业机械。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第4版()
专栏:

白洋淀上的知识青年
女知识青年任丽萍当了赤脚医生以后,更加热情地为贫下中农服务。
这里的领导干部正在对知识青年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
在春季生产大忙时节,知识青年和社员一起浇地。
知识青年栗文纲已成为一个柴油机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本栏照片为挺进、安革、谢军摄)
贫下中农无微不至地关心青年们的生活。这是贫农张大娘和知识青年一起包饺子。
女知识青年何颜平担任了民办小学教师,深受广大贫下中农欢迎。这是她正在辅导渔民子弟学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