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3月16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中西医结合的又一成果
——记用非手术疗法治疗宫外孕的革命实践
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和山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革命医务人员组成的宫外孕治疗小组,实行中西医结合,从一九五八年到现在,用非手术疗法治疗了五百七十例各种类型的宫外孕,疗效比较显著。
宫外孕又称异位妊娠。这是由于输卵管发炎或其他病变引起管腔狭窄,受精卵不能达到子宫腔,只有在输卵管内发育成长,到一定时期,输卵管就会破裂,引起腹腔内出血,病人剧烈腹痛,甚至休克,如不及时治疗,就会危及生命。
过去,西医治疗宫外孕,是开刀切除输卵管,取出胚胎和血肿包块。这样,不仅给病人带来手术痛苦,还由于切除了一侧输卵管,减少了病人再次妊娠的机会,而且手术也解决不了宫外孕常见的合并症,如盆腔炎,肠粘连等。现在,除少数情况外,服用几味“祛瘀活血”的中药就可把病治好。有的病人不住院,也可以治疗。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既可免除手术的创伤和痛苦,又能保护病人的生殖机能,同时还能治愈常见的合并症,具有经济简便,宜于推广等特点,深受广大工农兵群众的欢迎。
从直接经验中获得真知
一九五八年,山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妇产科医务人员,遵照毛主席关于“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教导,决心探索治疗宫外孕的非手术疗法。他们虚心向山西省中医研究所的老中医请教,学习祖国医药学。从此,这两个单位的医务人员组成了一个小组,团结合作,取长补短,开始研究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治疗宫外孕。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他们认真学习毛主席的这些教导,亲自参加临床实践。宫外孕病人入院后,中西医共同会诊,一起商定治疗方案。
一九五八年十二月,一位年青的武打演员,患了宫外孕,住院治疗。入院前,她曾经休克过两次,入院时病情稳定,腹腔内的血液已经形成包块。本人和她所在单位负责人,怕手术后留下腹部刀痕,影响参加演出,恳切地要求医生最好不动手术,用药物方法治疗。这个治疗小组在严密观察和做好手术准备的情况下,采取“祛瘀活血”的方法进行治疗。一个月后,这位演员,腹腔内的包块完全消失,月经恢复正常,身体健康,重返工作岗位,没有影响练功和演出,感到十分满意。事实鼓舞了医务人员,坚定了他们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决心。以后的三年中,他们对腹腔内的血液已经形成包块,病情比较稳定的三十三例宫外孕病人,都采取了这种方法进行治疗,也获得成功。
他们在总结经验,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又给自己提出了新课题:病情稳定的宫外孕病人可以用药物治疗,新鲜破裂、内出血较多、休克了的病人能不能也不开刀?
一九六一年五月,有一位教师患宫外孕入院,处于休克状态。这个治疗小组的中西医互相配合,首先全力抢救休克,使病情渐渐稳定下来,然后采用中药“祛瘀活血”治疗。结果,病情逐渐好转,获得痊愈。出院一年后,足月顺产一个男孩。
但是,治愈后病人的输卵管好到什么程度?腹腔内的情况是什么样子?这个治疗小组的中西医都不清楚。恰好,又是这位教师,在产后半年因患阑尾炎住院动手术。治疗小组的同志知道后特意到外科手术室去察看,发现病人腹腔内没有一点血液残留,输卵管与周围组织也没有任何粘连,只是输卵管上有一个米粒大的瘢痕。这样良好的疗效,全组同志感到十分兴奋和喜悦,激励着他们更加信心百倍地投入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宫外孕的战斗。
不断解决前进中的新问题
用“祛瘀活血”治疗宫外孕,对大多数病人疗效很好,但是,对有些病人,疗效不够显著。这是什么原因?这个治疗小组经过仔细的临床观察,发现这些病人,常常还兼有腹部膨胀、胃肠不通等症状。这是因为腹腔内出血的刺激,使肠胃功能发生障碍,影响内出血的吸收。单靠“祛瘀活血”药物是不能同时治好这两种病的。怎么办呢?疏通胃肠吧,肠蠕动加快,会引起输卵管再次破裂;不疏通胃肠吧,病人由于胃肠不通,腹痛加重,烦躁不安,也能使输卵管破裂。同时,病人腹胀不能进食,营养得不到补充,药物也不能很好地被吸收和发挥作用。可不可以不开刀,既能“祛瘀活血”,又能疏通胃肠呢?他们从一个典型病例中得到了启示:
一九六二年五月,原平县一位贫农社员患宫外孕,病情十分严重,曾多次休克,经当地医院抢救后,送来请这个治疗小组治疗。当时,病人已经五天没有大便,也不能排气,肚子胀得象鼓一样,听不到一点肠蠕动声音。按照西医的办法是动手术,除去腹腔内的血液,以减少对胃肠的刺激。但是一查病人的血色素,只有二点四克,还不到正常人的五分之一,动手术有困难。经中西医共同研究,决定用“攻补兼施”的方法进行抢救,这就是用剧烈的“攻下”药,疏通胃肠;用“补气药”,滋养病人极度虚弱的身体。病人服药几个小时后,胃肠开始蠕动,第二天就能自己排气,随后又排出多量大便,腹胀、腹痛明显减轻,病情逐渐好转。接着他们又用“祛瘀活血”治疗宫外孕,病人腹腔内血液很快被吸收。四十天后,这位贫农社员病愈出院,完全恢复了健康。
这个治疗小组从总结治疗宫外孕和疏通胃肠的病例中,进一步尝到了实行中西医结合的甜头。他们决心通过医疗实践继续认识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不断地扩大非手术疗法的范围,使一些患有合并症的宫外孕病人,也可以用不开刀的方法治好。
山西岢岚县一个贫农社员患宫外孕,除腹腔出血等一般的宫外孕症状外,还大量便血。这种宫外孕合并症是很少见的。为什么便血?西医通过内诊,发现原来是腹腔内的血包,已经与直肠穿通,离肛门七厘米处有一个直径三厘米大的瘘孔,血从瘘孔流入直肠,便出体外。在这种情况下,如不开刀,就无法使瘘孔愈合,还容易发生感染,使病情恶化。但是,他们发现病人直肠已有溃烂现象,如果开刀,瘘孔能否修补好,也无把握。经过中西医多次会诊,决定在“祛瘀活血”治疗宫外孕的主方上,加一味生肌止血的药物。病人服用后,血肿包块消失,直肠瘘孔愈合。这样,病人不仅避免了手术的痛苦,而且在短期内恢复健康,返回了生产岗位。
在斗争中创造新医学新药学
这个治疗小组在十几年的医疗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坚持中西医结合,必须开展两条路线、两种世界观的斗争。
这个治疗小组的成员有年过七十的老中医,也有具有多年临床实践经验和医学理论的妇产科医生,还有从学校毕业不久的青年医务人员。他们受的教育不同,经历不同,医学观点也不尽一致。但是,为什么能密切合作,坚持中西医结合?根本原因就是通过学习和实践,在为什么人这个根本问题上有了共同的语言。
他们在回顾中西医结合治疗宫外孕前后的思想感情变化时说,宫外孕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经常碰到病人要求非手术治疗,但是过去为什么不重视呢?就是因为只治病不见人,以为手术成功就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而不体贴这一刀给病人造成的痛苦和失去生育能力所引起的苦恼;实行中西医结合,怕搞不出名堂,别人讥笑,又怕手术机会少,“水平”提不高,影响个人前途。当他们联系工农兵患者的要求,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的教导,狠斗资产阶级名利思想,增强了对病人的责任感,才有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宫外孕的愿望和决心。他们深有体会地说:“要想从‘一把刀’的束缚下解放出来,首先要从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中解放出来;有了为工农兵服务的决心,才有中西医结合的思想基础。”
参加这个治疗小组的西医工作人员在医疗实践中还深深体会到,实行中西医结合的主要问题是,西医要学习中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研究祖国医学遗产。过去,他们对祖国医学缺乏正确认识,甚至抱怀疑态度。通过和中医一道参加临床实践,从分析、比较中西医两种不同治疗方法中,认识到西医多从病变的局部着眼,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以治疗宫外孕为例,他们的着眼点是止血。所以开始用中医“祛瘀活血”的药方治疗时,总感到不如用炭类止血药效果大。经过一段临床实践的观察,发现服炭类止血药的病人,腹腔内出血往往形成较大而硬的血肿包块,难于吸收;而用“祛瘀活血”或兼用补气药物治疗,病人腹腔内出血凝结成的包块常较软,且易于吸收。经过总结、分析,他们才认识到,用“祛瘀活血”的药物所以有这样好的效果,是因为它既有活血作用,又有止血作用。过去由于片面地、孤立地、绝对地看问题,认为止血就不能活血,活血就不能止血,因此,不能正确对待中医治疗方法。这个治疗小组的同志深有体会地说,要发掘祖国医学遗产,实行中西医结合,必须改造思想,破形而上学,运用辩证唯物论指导医疗实践,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前进,为创造我国的新医学、新药学作出贡献。
本报记者


第4版()
专栏:

我国硫酸工业发展的一条新道路
湖北冶炼厂和南京化工设计院等单位建成采用新工艺流程的大型制酸工程
新华社武汉一九七二年三月十五日电 湖北冶炼厂和南京化工设计院等单位的广大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遵照毛主席关于“打破洋框框,走自己工业发展道路”的教导,发扬敢想、敢干的革命精神,自行设计和建成了一座采用新的工艺流程的大型热浓酸洗净化冶炼尾气制酸工程,解决了长期以来危害人体健康和农作物生长的烟害,为我国硫酸工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湖北冶炼厂原来是一个用单台转炉冶炼有色金属的企业,在冶炼过程中放出大量的腐蚀性很强的二氧化硫烟气,对人体和农作物危害很大。二氧化硫烟气是生产硫酸的原料,但根据过去的资料记载,单台转炉烟气不能制酸,其理由是硫酸生产需要一定浓度的连续稳定的烟气,而单台转炉的烟气浓度低、不稳定而且是间断的。
为了解决用单台转炉烟气制酸的问题,湖北冶炼厂和南京化工设计院的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深入到现场,作了大量的科学测定和调查研究,详细地分析了单台转炉烟气产生的过程和特点。他们从获得的大量第一手资料中发现,过去关于单台转炉烟气不能制酸的所谓“结论”是片面的,绝对化的。经过三十多个炉次的测定,证明转炉烟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一般都在百分之四左右,最高可达百分之八,完全可以满足制酸的要求。关于烟气的间断问题,他们经过调查,发现在转炉烟气短时间中断情况下,并不至于打乱正常操作,另外还可以辅以适当的技术措施,保证硫酸生产中所需要的热平衡。根据这些调查和科学分析,他们大胆地肯定用单台转炉烟气制酸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进入具体工程设计以后,在烟气净化流程上又遇到新的难题。目前,国内外生产硫酸大都采用稀酸洗涤或水洗涤的流程。用这两种流程制酸,酸质好,但需要大量的优质水,同时在生产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难以处理的稀酸和污水。湖北冶炼厂由于水源不足,水质差,夏季水温高,不适宜采用这两种工艺流程。如何根据这个工厂的具体条件,采用一种合适的烟气净化流程,化烟成酸、变害为利呢?遵照毛主席关于“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的教导,湖北冶炼厂和南京化工设计院的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组成了三结合的设计小组,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他们走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发现了广大群众在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许多好经验,好办法。同时,他们邀请许多冶炼企业、硫酸厂的工人、干部、技术人员举行技术经验交流会,讨论解决制酸的工艺流程问题。经过大家出主意、想办法,终于提出了热浓酸洗净化冶炼尾气的流程。实践证明,这种新型的烟气净化流程,具有适应性强、耗水量少、设备简单、投资省和不产生稀酸、污水等特点,效果很好。
为使这项工程尽早建成投入生产,在当地革委会统一领导下,成立了会战指挥部。经过十三个月的努力,就建成了一座大型制酸车间,并一次试车成功。去年,这个车间正式投入生产,第一年就提前一个月超额完成了国家计划。
这座制酸车间建成后,过去湖北冶炼厂每年从放空的烟气中白白浪费了的大量宝贵资源,现在都得到了回收利用,仅硫酸一项,一年就给国家创造财富近六百万元。危害农业生产的问题也基本得到解决。


第4版()
专栏:

高山战风雪
——记战斗在天山山区的一支公路雪害防治工作队
隆冬,在祖国西北边疆的天山山区,到处是一片白茫茫的雪海。巍巍群峰,银装素裹,直插云端。山坡上,一会儿晴日当空,雪光耀眼;一会儿狂风怒吼,风卷大雪,铺天盖地而来。就在这雪山冰岭之间,活跃着一支公路雪害防治工作队。他们顶风雪,战严寒,为我国防治山区公路风吹雪害,进行着艰苦的考察研究工作。
这支公路雪害防治工作队,是由中国科学院甘肃省冰川冻土沙漠研究所和新疆交通局、新疆地震大队、新疆气象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联合组成的。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他们同养路工人相结合,经过四年多的考察研究,初步摸清了山区公路风吹雪害的基本规律,成功地研究总结出一套防治山区公路风吹雪害的有效措施,为风雪高原公路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美丽富饶的天山山区,水草丰美,林木茂密,矿藏丰富。为了迅速发展山区经济,建设祖国的西北边疆,国家在这里修建了一条宽敞的公路。但是,由于这里地势高寒,冬春两季风雪弥漫,这条公路在穿越海拔三千多米的冰雪大坂时,风吹雪害严重,常常截断公路,阻塞交通。每年从十月份开始,直到第二年的四月,足有半年时间不能正常通车。一九六七年冬天,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鼓舞下,中国科学院甘肃省冰川冻土沙漠研究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批判了刘少奇在科研问题上散布的种种谬论,来到天山山区,担负起了这项研究任务。
工作队的同志来到这里后,立刻投入了艰苦的调查研究工作。他们背着行李,带上干粮,冒着刺骨的寒风,踏着齐膝深的积雪,翻山越岭,横穿戈壁,跑遍了公路沿线的养路道班,以及距离住地几十公里的林场、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先后走访了二百多人次,从工人和各族农牧民中了解了这一带近五十年来的降雪情况,搜集了大量民间气象谚语,掌握了许多宝贵的资料。
为了探索风吹雪的奥秘,找出解决办法,科研人员开展了公路雪害线路的考察、观测等工作。他们什么时候有风,就什么时候出去观测;什么时候有雪,就什么时候到野外去获取重要资料。一个漆黑的深夜,突然来了暴风雪,一阵比一阵紧。工作队的同志赶忙从被窝里爬起来,整好行装,迎接战斗。他们冒着飞沙般的雪粒赶到了野外。大家站在齐腰深的雪窝里,高举测风仪,测下了这次每秒十九米的风速,取得了宝贵的资料。有一次,共产党员、工作队负责人张鸿鸣为了探索雪情,清早出发,步行到二十多公里远的一个大坂上去。他在齐腰深的雪地里走了十几公里后,就觉得全身乏力,汗水直淌,两腿从雪窝里拔不出来。这时,天渐渐黑了下来。他肚子也越来越饿。向前看,重重雪山逞威风,向后看,茫茫雪海拦退路。怎么办?他想起了毛主席关于“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的教导,想起了当年工农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革命故事,顿时干劲倍增,继续前进。他一边走,一边用两只手扒雪,用身子推雪,直到晚上九点钟,终于走到了大坂上。就这样,经过数百次的雪害线路考察和现场观测,一点一滴地积累起大量有关风吹雪成因的第一手资料。初步弄清了这条山区公路风吹雪害的基本规律。
科研人员为了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他们改变了过去科研工作只管考察、试验,不管设计、施工的做法,既搞考察、试验,又进行设计、施工,使科研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几年来,他们采取了“以自然之力还治自然之灾”的利导办法,开展了一系列防治工程试验。除个别工程外,绝大部分都不同程度地收到了防治风吹雪害的效果。通过对这些试验工程的分析和对路面自然上下风的观测,基本上弄清了各种风吹雪工程的经济效益、使用范围和技术要求,总结出了一套以工程防治为主,以机械清雪为辅,导(导风)、阻(阻雪)、改(改造路面、边坡)、清(清雪)相结合,综合防治山区公路风吹雪害的有效措施。现在,他们正集中力量研究提出这条山区公路全线的治理方案。到目前为止,这条公路已有一半以上风吹雪害严重的地段得到了治理。
科研人员在和工人相结合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虚心接受再教育,认真改造世界观,不断提高了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继续革命的觉悟。
有一个科研人员,在进行一项工程试验时,盲目照搬国外的经验,搞了一种上导风设备,企图使风吹雪掠过一种导风板,积到公路旁边的山坡上去。工人同志提出:“这种导风设备,虽然样子好看,可是不顶用,拿墙来比,墙根底下不是照样积雪吗?”这位科研人员没有听取工人的意见。结果,一场暴风雪过后,安装了导风板的路面上比平常积的雪还要厚。这个科研人员受到很大教育。他虚心向工人学习,和工人一起遵照毛主席关于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导,批判地吸收了国外的有益经验,把上导风设备改为下导风设备,效果很好。有一次,在冰雪大坂顶上钉导风板时,正遇上五、六级大风,吹得十来米高的导风设备摇摇晃晃。如果不留心,爬上去就有摔下来的危险。上还是不上?有的科研人员犹豫起来。这时,工人同志毫不畏惧地爬了上去。工人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给科研人员很大的教育。他们互相争着上,很快完成了钉导风板的任务。在工人阶级的再教育下,这个工作队的科研人员思想感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和工人同志建立了亲密的战斗友谊,在科研工作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新华社记者(附图片)
这是科研人员在当地群众的协助下,来到天山山区,考察风吹雪危害公路交通的情况。 新华社记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