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3月1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乌兰牧骑在前进
战斗在内蒙古千里草原上的乌兰牧骑,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战斗锻炼,这支文艺轻骑兵更加朝气蓬勃地沿着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高歌猛进。

毛主席说:“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乌兰牧骑队员以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武器,狠批了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扫除了乌兰牧骑前进道路上的障碍。他们满怀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深入群众,扎根基层,走浩特(居民点),串蒙古包,向各族人民传播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传播社会主义的新文化。不管是骄阳似火的盛夏,还是滴水成冰的隆冬,队员们总是热情饱满地战斗着,勤勤恳恳地工作着。夜晚,蒙古包前闪耀着乌兰牧骑演出时的灯火;黎明,大草原上飘扬着乌兰牧骑行军的红旗。风雨无所惧,高山无阻挡,到处都有队员们的歌声和足迹。正蓝旗的乌兰牧骑,十几年来走遍了全旗一万一千多平方公里的草原,行程七万八千多里。他们以草原当舞台,蓝天作背幕,为牧民演出六百三十多场,观众达十多万人次。全旗所有公社、牧场、大队、浩特以及游动放牧点的群众,大都看过他们的演出。
有一年夏天,乌拉特中后联合旗的乌兰牧骑在边远的巴音前达门公社演出结束后,准备赶到另一个公社去。可是,他们听说远离公社的一个大队还有二十多个牧民没有看到演出,就立即改变原来的计划,决定到那里去演出。这个大队离公社一百七十多里。从公社通往大队的路上,几乎全是沙漠,车、马难以通行,只有骑骆驼才能去。当时正是炎热的夏天,骆驼的毛脱光了,受不住白天炽热阳光的烤晒,只有夜间才能乘骑。乌兰牧骑队员们决定夜行军。他们看不清道路,就凭着天上的北斗星判断方向,摸索前进。沙漠的气候千变万化。乌兰牧骑队员们刚出发时还汗流浃背,走了几个小时后又冻得浑身哆嗦。黎明时分,骤然乌云密布,雷电交加,一场暴风雨突然袭来。这些饱经草原风霜的革命文艺战士,迎着狂风暴雨继续前进,在沙漠上整整奔波了一夜,到达大队时,贫下中牧感动得流下了热泪。人们紧紧握住队员的手,热情地赞扬他们真是全心全意为贫下中牧服务的文艺战士。

乌兰牧骑在火热的群众斗争生活中,创作、演出了大量为工农兵所需要的革命文艺节目。他们批判了刘少奇一伙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硬把一些封、资、修的黑货塞给乌兰牧骑的罪行,坚持把自己的演出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目标紧密联系起来,人人争当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宣传员。
当闪耀着毛泽东思想光辉的革命样板戏出现在社会主义文艺舞台上的时候,乌兰牧骑积极学习,热情演出,努力推广,成了草原上普及革命样板戏的骨干队伍。同时,他们还以革命样板戏为榜样,努力创作塑造工农兵英雄形象、反映现实斗争的文艺作品。
一九七一年五月,鄂尔多斯高原上春意正浓,广大贫下中牧改造草场,兴修水利,植树造林,干得热火朝天。鄂托克旗的乌兰牧骑为了迅速反映这一大好形势,背着行李和乐器,步行九十里,来到牧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苏吉大队。他们边劳动,边演出,很快同群众打成了一片。在和群众共同战斗的过程中,他们获得了丰富的材料,创作了革命歌曲《大寨红花草原开》。贫下中牧反映说:“你们编出来的歌,唱出了我们的心里话,听起来叫人浑身是劲。”
镶黄旗的乌兰牧骑为了创作歌舞剧《草原小英雄》,访问了很多青、少年中的先进人物。当他们听说耐林陶力盖大队少年英雄朝鲁苏和为了保护集体羊群同暴风雪进行艰苦斗争的事迹后,就立即来到这个大队进行访问,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在这个基础上,他们认真创作,通过歌、舞塑造了一个热爱毛主席,热爱社会主义事业,一心为公的革命小英雄的形象,深受广大贫下中牧和青少年的欢迎。
现在,乌兰牧骑演出的节目中,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他们自己创作的。这些节目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有很多已在群众中广泛流传。

在长期和工农兵相结合的实践中,乌兰牧骑逐渐形成了它特有的风格。乌兰牧骑队员以坚韧不拔的革命毅力,为人民苦学苦练艺术基本功。乌拉特中后联合旗的乌兰牧骑新队员巴达玛,是个牧羊姑娘。她在开始学演革命现代舞剧《白毛女》选场时,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巴达玛经过刻苦磨练,终于掌握了舞蹈的基本动作,在以后的演出中,较好地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得到了牧民群众的好评。一年来,这个十七岁的蒙古族姑娘不仅学会了拉四胡,识乐谱,而且还学会了汉语。在蒙古族和汉族居民居住在一起的地方,她能熟练地运用两种语言交替演出。正蓝旗的乌兰牧骑队员其木德,几年来学会了十二种乐器。现在,他不仅能歌善舞,而且还能创作歌曲、戏剧等文艺节目。由于乌兰牧骑发扬了一专多能的优良传统,使他们的文艺演出越来越丰富多彩。这一场扮演牧羊姑娘的队员,下一场又扮演了深山里的“小常保”;这一场表演独唱的队员,下一场又拉起了优美动听的马头琴,队小作用大,人少节目多。同时,由于乌兰牧骑人员少,道具简单,行动非常方便,说演就演,说走就走,沙漠无阻挡,高山也能上,不受气候条件、地理环境、舞台设备等限制。
去年一月,正是塞外最寒冷的季节。黄河岸边的千里山上冰封雪盖,气温下降到零下十八度。在千里山上兴建钢铁厂的工人们,冒着冰雪严寒在紧张地战斗。为了使钢铁工人能看到文艺演出,一天,鄂托克旗的乌兰牧骑队员高举红旗,登上了千里山。工人们在半山腰平了一小片地作舞台,用几块柳条笆围起来当化装室。乌兰牧骑就在这样的条件下,为钢铁工人们进行了演出。观众们不仅为他们的精彩演出所吸引,更为他们的革命精神所感动。演出刚刚结束,有的工人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热情歌颂乌兰牧骑:“乌兰牧骑上山来,队伍精干好安排,服装乐器自己带,随时随地演起来。工农兵英雄上舞台,毛泽东思想放光彩。艰苦奋斗战钢铁,大庆红花千里山上开。”
乌兰牧骑队员们除了演出之外,还坚持开展辅导群众业余文艺活动,向牧民代售生产、生活用品,给牧民理发、看病等二十多项力所能及的服务活动。当牧区打草大忙季节,牧民们需要打草工具的时候,乌兰牧骑队员们主动地把镰刀、铲子等送到草场上。牧民们都高兴地称赞他们是“贫下中牧的好后代”。

内蒙古自治区各级党组织十分重视对乌兰牧骑的领导,经常对乌兰牧骑进行阶级教育和路线教育,组织他们开展革命大批判,肃清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文艺路线的流毒,提高执行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的自觉性。东乌珠穆沁旗的乌兰牧骑在排演新编剧本《三代仇》时,由于队员们年轻,没有亲身受过旧社会的压迫和剥削,对贫下中牧的思想感情体会不深,表演得不够逼真。旗党委就请在旧社会苦大仇深的贫下中牧给队员们忆苦思甜。旗委书记还自己带着乌兰牧骑队员去访贫问苦,作社会调查,提高队员们的阶级觉悟,激发他们的无产阶级感情。为了搞好乌兰牧骑的建设,正镶白旗党委领导成员访问了所有乌兰牧骑队员的家,了解队员们的苦难家史,作为向队员进行阶级教育的生动教材。
有一个时期,在一些乌兰牧骑队员中,曾出现过贪大求洋的苗头。党组织及时组织大家学习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向他们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引导队员们认真回顾乌兰牧骑建队以来两条路线斗争的历史,深入开展革命大批判,提高了队员的路线斗争觉悟。
为了保证乌兰牧骑永远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前进,更好地利用文艺这一武器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各级党组织还不断加强对文艺创作的领导。不少旗党委成员同乌兰牧骑一起深入生活,一起学习毛主席的文艺思想,帮助乌兰牧骑总结创作经验,鼓励队员们大胆创作。有的旗还成立了由领导、专业创作人员和群众业余文艺爱好者组成的“三结合”创作小组,促进了文艺创作活动的开展。
现在,内蒙古自治区每一个旗、县都有了乌兰牧骑队。在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下,这朵社会主义的文艺之花越开越鲜艳,鼓舞着草原上的人民更紧密地团结起来,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夺取新的胜利。
新华社记者


第4版()
专栏:

苦聪山寨的好教师——邹延庆
一九五九年,不满十九岁的邹延庆在云南元阳师范学校毕业后,怀着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满腔热忱,在分配工作的志愿书上写下了自己的决心:“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服从组织分配。”不久,他被分配到云南金平县苦聪山区纳迷河当小学教师。
纳迷河,位于哀牢山原始森林的边缘。苦聪兄弟在党的关怀下,刚从原始森林迁到这里。过去,由于历代统治阶级对苦聪人的残酷迫害和歧视,使得他们一直过着刻木记事的原始生活,根本没有学校。邹延庆背着行李,跋山涉水,步行三天才从县城到达这个苦聪山寨。
“毛主席派来教师啦!”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苦聪山寨。人们端来野果酒和松鼠干巴,把邹延庆当贵客来接待。住下后,邹延庆挨家挨户通知家长们来商量办学的事。但是他等了好久没有一个人来,原来谁也没有听懂他的话。语言不通,怎样开展工作呢?山区生活艰苦,能过得习惯吗?在困难面前,邹延庆感到很苦恼。
党组织看出了他的心思。党支部委员王老二为了帮助他树立扎根边疆的思想,亲自领着他到老林里去看苦聪人过去用芭蕉叶盖的住房,让他亲口尝一尝苦聪人过去吃的野果野菜,帮助他忆苦思甜。在那里工作的解放军同志,耐心地给他讲毛主席领导中国革命的战斗历程,讲解放军保卫边疆的英雄事迹。邹延庆越听越激动。他想:亲人解放军能深入原始森林,历尽千辛万苦,把散居的苦聪兄弟一户户接出老林,自己为什么不能把社会主义的新思想、新文化传给苦聪兄弟呢?邹延庆决心在苦聪山寨安家落户,全心全意为苦聪人民服务。
从此以后,他刻苦学习毛主席著作,认真改造世界观。语言不通,就虚心向苦聪兄弟请教,见人就问。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终于学会了苦聪话。他脱下干部服,换上劳动衣,和苦聪兄弟一起下田,一边劳动,一边宣传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苦聪兄弟见他一心一意为群众服务,就积极地支持他办学。没有校舍,他们就到山里扛来木料,搭起了屋架,到河边拉来竹子,编好篱笆墙。没有桌凳,他们就自己动手制桌椅板凳。纳迷河小学很快办起来了。
开学的那天,全村男女老少都来了。邹延庆在黑板上写上了“毛主席万岁!”五个大字,小学生学,来参加开学的大人也学。大家齐声高呼:“毛主席万岁!”从此,苦聪山寨的书声琅琅,《东方红》的歌声响彻四方。
学校办起后,一小撮阶级敌人眼看他们利用封建迷信愚弄群众的那一套阴谋诡计就要破产了,便暗地里进行破坏,并且威胁群众,不准他们和邹延庆接近。正在这个时候,寨子里发生了流行性疾病,有些人病倒了。两个搞迷信活动的家伙,趁机跳出来胡说什么:“办了学校,寨子着了鬼,要想避病,只有退学回老林。”有些人受了骗,不让孩子上学。怎么办?邹延庆赶紧去找党支部委员王老二商量。他们认识到,这是一场尖锐的阶级斗争,必须想法给群众治好病,揭露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王老二派邹延庆连夜赶到区上请来了医生。
苦聪老人弥百发一家人全都病倒了。邹延庆便搬到他家去住,帮他烧火煮饭,给病人喂药。起初,老人听信了坏人的谣言,不敢吃药。邹延庆就亲自尝药。在他的细心照料下,弥百发一家人的病很快痊愈了。寨子里的其他病人,经过医生的诊治,也都恢复了健康。事实教育了群众,戳穿了阶级敌人的阴谋,纳迷河小学又重新发展起来了。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邹延庆认真学习毛主席有关教育革命的教导,进一步提高了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他经常深入群众,进行社会调查,不断改革教学。有一个星期天的早上,天刚蒙蒙亮,邹延庆往口袋里塞进两包准备作午饭用的包谷,就走村串寨去了。他以为自己起得很早了,可是到群众家里一看,发现一些平常爱迟到的学生却比自己起得更早,已经在做家务活了。从这里他了解到,一些学生常缺课,原因多半是要在家里带弟弟妹妹,而过去自己却总是指责这些学生不遵守学校的纪律。这使他感到,自己的工作还很不深入,还必须真正解决为谁服务和如何服务的问题。从这以后,他为了方便贫下中农子女上学,决定允许学生把弟弟妹妹带到学校来;每天放学早一点,让学生有时间帮助家长干些零活。邹延庆还根据边疆少数民族的特点,编写了切合当地实际的乡土教材,在教学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邹延庆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和苦聪兄弟结下了深厚的无产阶级情谊。他想贫下中农之所想,急贫下中农之所急,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越来越高。
邹延庆看到苦聪人不会种菜,就通过学农的课程,教学生种蔬菜。他和学生们一起在学校后面开了一片荒地,又从内地买来了菜种。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栽培技术,从下种到栽培,他把每一个环节都细心地教给学生。现在,很多内地的蔬菜品种,已经引种到苦聪山寨。
邹延庆看到苦聪山寨的耕地大都离寨子比较远,农忙季节苦聪社员全家都搬到耕作区的临时工棚里住,大人干活,小孩放牛放马。这个时候,他就到耕作区去,白天,和群众一起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晚上坚持教学。由于采取了这些措施,现在,苦聪山寨的适龄儿童已全部入了学。
邹延庆看到苦聪兄弟迫切要求学习毛泽东思想,就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办起了政治夜校,教政治,教文化,还教唱革命歌曲。现在,苦聪山寨处处可以看到苦聪兄弟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情景。
邹延庆在苦聪地区教学已经十二年。他亲眼看到苦聪山寨第一代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在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下茁壮成长。在他教过的学生中,现在许多人成了抓革命促生产的好社员,有的担任了基层干部,有的成了汽车驾驶员,有的成了解放军战士,有的成了苦聪人第一代大学生。苦聪人刻木记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邹延庆表示,今后要更加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认真改造世界观,为发展边疆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华社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清洁工人夜间忙
——记为常年保持首都街道清洁辛勤劳动的人
北京这个几百万人口的大城市,每天要产生两千七百多吨垃圾,但首都街道却保持着常年整洁。这样大量的垃圾是怎样处理的?不久前记者随同垃圾清运车目睹了这个紧张战斗的过程。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西城区二龙路地区的路灯亮了。各条胡同的居民们相继抬着土箱,把家里的脏土、炉灰、烂菜叶等倒在规定的地点。不久,西城区清洁队民康分队的一辆清洁卡车开来了。车身后面的踏板上站着五名清洁工人,头戴白色防护帽,脚盖白色护袜,冒着冬夜的寒风,沿路收集垃圾。最后,卡车满载着垃圾开出城外,向近郊四季青公社的积肥场驶去。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清洁工人们就是这样辛勤地劳动着。每天夜里,他们穿过数以千计的大街小巷,把全市的生活垃圾清除得干干净净。直到朝晖洒满街头,人们在整洁的环境中开始新的一天的战斗生活时,清洁工人们才回去休息。
有一天,我们到四季青人民公社参观了垃圾的处理工作。在宽阔平整的积肥场上,堆放着清洁工人送来的大量垃圾。这是一个巨大的废物利用“工厂”。贫下中农感谢清洁工人不怕脏,不怕累,每天给他们来“送宝”。在这里,社员们利用垃圾中的炉灰和有机物,加以适当处理,采取高温发酵的办法,造出大量肥料。在积肥场上,可以看到经过五十到六十天处理以后的垃圾,已经由原来的灰黄色变成了黑油油的肥料,各生产队来运肥料的汽车、拖拉机和马车络绎不绝。去年,这个公社使用这种肥料的八千多亩秋季大白菜,平均亩产超过万斤。这种肥料还用于培育菜秧、稻秧和暖房的蔬菜。公社还利用清理出来的砖头、瓦块垫平坑洼地,铺上好土,造出了五十亩良田。
多年以来,勤劳的工人农民就是这样把首都街道的垃圾用来造福于人民。
目前,北京全市共有二十二个这样的积肥场,每年积肥二百万吨以上。这些肥料供应近郊三十六个公社和近八十个农场等单位使用,成为郊区农业生产、特别是菜区生产的主要肥源之一。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北京市各区清洁队的党组织,认真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领导清洁工人努力学习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等光辉著作,狠批刘少奇一类骗子散布的“奖金挂帅”等反革命修正主义黑货,大家充分认识到自己所担负的工作的重要意义。清洁工人自豪地说,垃圾收运工作,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需要,是关系到首都人民健康和支援农业生产的一件大事。我们要把首都人民委托的这个工作,作为自己的光荣职责,自觉地把它做好。
清洁工人常年上夜班,又是在露天工作,成天和垃圾打交道,条件比较艰苦。但是他们发扬高度的革命精神,再苦再累也不怕。碰上刮风,大家迎着灰尘战斗;遇上下雨,大家在泥水中紧张劳动;在全市进行大扫除或碰上雪天,垃圾量急剧增加时,他们克服困难,一丝不苟地完成任务。
为了保证首都的市容整洁,清洁工人还常常利用白天休息时间,深入工厂、学校、机关和街道,挨门串户进行访问和调查,大力宣传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卫生路线,并根据群众的要求调整和增设垃圾站,方便群众倾倒垃圾。他们还依靠街道居民委员会的帮助,搞好垃圾清运工作,常年保持首都街道的清洁。
解放前,北京市垃圾成灾。就在西城区清洁队民康分队现在负责清运的二龙路街道,解放前最早是一个积水深达数米的低洼地,人称“二龙坑”。人们向坑内不断倾倒垃圾,填成了“二龙路”。后来垃圾越堆越高,变成了“二龙山”。在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黑暗统治下,那时全市大大小小的“二龙山”不计其数。今天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前,当时就是一个大垃圾堆。解放以后,党和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使首都的卫生面貌不断改观。旧社会北京城的那种“无风三尺土,下雨一街泥”的现象,早已成为过去。
在旧社会里,清洁工人被人看不起,生活不如牛马。解放后,他们翻身做了主人,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民康分队为例,全队一百一十八名工人,就有自行车一百多辆,许多工人都住上了新房,几乎家家都有了收音机,不少人家有手表和缝纫机,孩子们都上了学,有的还上了大学。工人们看病不花钱,劳保用品样样齐全。谈起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兴奋地说:毛主席把我们从地狱里救出来,当了国家的主人。我们一定要立足本职,放眼世界,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新华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