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2月28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万里高原变通途
——记青海省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
青海高原的交通状况发生了巨变:丛山峻岭中筑起了公路,大河激流间架起了桥梁。在那终年积雪的雪山上,蜿蜒盘旋的沙砾公路,象一条条金色的飘带,装点着大好河山;在农村、牧区、林场、矿山间,一辆辆汽车日夜奔驰。今天的繁荣兴旺,代替了解放前的闭塞荒凉。万里高原变通途,青海各族人民正在社会主义道路上高歌猛进。
劈山开路绘新图
青海境内布满了深山峡谷,冰峰雪岭,戈壁草滩,大河激流,地形错综复杂。生活在这里的藏、土、回、汉、蒙古、撒拉和哈萨克等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因交通闭塞不得往来,长期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解放前国民党反动派利用人民迫切要求筑路的愿望,强取豪夺,横征暴敛。那筑路蓝图上的条条虚线就象一根根吸血管,吸吮着各族人民的血汗。但是,到一九四九年青海解放时,高原上仅仅有四百七十二公里公路,而且早已千疮百孔,破烂不堪,有的已被滚滚流沙淹得无影无踪。
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为了帮助各兄弟民族,不怕困难,努力筑路!”毛主席的声音传遍四面八方。人民解放军驻青海部队广大指战员和青海各族人民,组成了浩浩荡荡的筑路大军。他们以“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英雄气概,克服重重困难,劈开高山峻岭,战胜冰川、激流,征服流沙、泥沼,跨过唐古拉山和巴颜喀拉山,铺起了青海境内的青藏、青康两条宽阔的公路。随后,他们又在本省内筑起青新、宁张等几条公路干线,沟通了与西藏、四川、新疆和甘肃四省、自治区的交通,使青海与全国各地通了汽车。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青海各族人民在继续兴修省内公路干线的同时,又展开了改善各州、县交通条件的战斗。他们在各级党组织和革委会领导下,按照规划,奋力劈山筑路。山峦起伏、沟壑纵横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一九七○年年初,筑路战斗打响后,公路边上的倒哇大队,有四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也到工地参加劳动,人们劝他们回家休息,他们不听,坚决地说:“我们能为自己的公路铲上一锹土,垫上一块石,心里也高兴。”这发自内心的语言,表达了群众的共同意愿。参加筑路的各族社员,顶风雪,冒严寒,艰苦奋战,两个月就完成了三十多万土石方。不到半年就筑起了一条横贯全县的五十五公里长的公路。
在高原上的一些偏僻角落里,也掀起了群众性的开山筑路热潮。互助土族自治县下河大队只有四十三户人家,零零落落分布在二十公里长的峡谷地带。这里,两边是陡峭的山峰,下面是滔滔的大河。过去,人们与外界来往,只有攀着石壁,踩着开凿不到一寸深的石窝爬上爬下,一不小心,就会掉到惊涛骇浪之中。据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讲,从他记事起,就有十三人在这里葬送了生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激发了这个大队的社员改造山河的斗志。从一九六六年开始,他们在大队党支部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农闲大干,农忙少干,开始了筑路战斗。开工第一天,社员们用红漆在石崖上写了“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八个大字。这鲜红的大字,火炬一般照得人心明眼亮。从此,他们每天劈山不止,筑路不停,哪怕隆冬寒风吹破了手,酷暑烈日晒爆了皮,也全然不顾。负责爆破的社员,打炮眼没处站脚,就用绳子拴在腰里下悬崖凌空作业;爆破后的悬石下不来,就装成手雷式的炸药包,点着导火索,抛到石头缝里,继续爆破。他们经过五年奋战,一条二十公里长的公路在悬崖绝壁上修筑起来了。今天,下河大队的面貌已经大大改观。由于有了公路,化肥运来了,水轮泵站建起来了,大部分旱地改成了水田,过去的缺粮队变成了余粮队。
在青海高原,各族人民就是这样改变着交通闭塞的面貌。现在,全省已有公路干线一万四千多公里,加上各州、县、社、队修筑的公路,已经形成了四通八达的运输网。以互助土族自治县为例,全县二十二个公社和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大队已经通了汽车,有十个公社通了循环班车。
江河源头架“长虹”
青海高原,是长江、黄河的发源地。这两条我国最大的河流,在青海境内支流密布,水势湍急。但是,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青海建桥工人,却闯过了一个又一个天险,在江河源头和各条支流上架起了一座又一座“长虹”。
通天河,在巴颜喀拉山南麓,是长江源头的主流。这条河,由拔海五、六千米的雪山冰峰上的千溪万壑汇集而成,源高流急,水深浪大,两岸尽是悬崖峭壁,险滩怪石。过去,人们说:“走遍天下路,难过通天渡。”但是,青海省公路处第一工程队却征服了它,今天,通天河再也挡不住各族人民的往来了。
第一工程队是一九六○年开始架设通天河大桥的。在施工中,工人们发扬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跳进激流,围堰筑堤,迫使河水临时改道,用“下沉井”的办法,把桥墩从几丈深的水底砌出水面。为了早日建成大桥,架桥工人们冒着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在那五、六层楼房高的桥架上,坚持冬季施工。经过三年的艰苦奋斗,长江上游雄伟壮观的第一桥胜利建成了。在举行通车典礼那天,通天河两岸的藏族同胞兴高采烈,跃马而来,面对这腾空而起的“长虹”,发出了一阵又一阵的欢呼。
象通天河被第一工程队的工人踏在脚下一样,唐古拉山的深沟大壕也被公路处第四工程队征服了。
唐古拉山,拔海五千多米。这里空气稀薄,气候多变。第四工程队一上山,就发生了强烈的高山反应。人们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头发痛,腿发软。有的还得了高山声哑症。能不能在这里站稳脚跟,架设桥梁?工人们坚定地回答:“不在这里架起桥,决不下山!”他们刻苦学习毛主席著作,开展忆苦思甜活动,以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事迹激励自己,进一步树立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
在施工过程中,钻工们有一段时间整天在风雪严寒中工作。他们钻桥下基础的钻孔,喷在身上的泥浆经过风吹雪打,个个穿的衣服都成了冰盔银甲,而他们却毫不在意。有一天深夜,钻杆在钻到永冻层时忽然折断了。钻头掉进钻孔里怎么也打捞不上来,这时,钻工韦长友挺身而出,脱掉衣服,冒着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下到十多米深的冰窟窿里,与冰冻搏斗了好久,才把钻头打捞上来,保证了继续施工。
第四工程队就是这样踩着困难上,顶着风险闯,在架桥中为人民做出了贡献。
今天,青海省的建桥工人已在高原上架设起上千座公路桥和一万多道涵洞。但是他们并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而是决心把它作为新的起点,去夺取更大的胜利。
风雪高原养路人
在青海高原公路沿线,散布着六百多个养路道班。养路工人们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长年累月地早出晚归,把全部热情倾注在推土、填坑和整路工作上。风雪刮来,他们就除雪清路;山洪暴发,他们就排水补路。正是由于他们的辛勤劳动,才保证了公路的畅通。
在拔海四千八百多米的玛积雪山山巅,有一段公路,过去因为没有人养护,风雪刮,雨水冲,路面破坏很大。可是现在,这段公路变得又宽又平,每当汽车通过,司机、旅客无不称赞。人们赞扬这段路面,更赞扬养路工人马保清和他的战友。
那还是在一九六一年五月,在吉迈养路段党支部会议上,共产党员马保清,针对玛积雪山没有道班的情况,主动要求上山养路。在党支部大力支持下,他和四名工人一起,在玛积雪山山顶安营扎寨,建立了道班。
五月,祖国内地正在鲜花盛开,玛积雪山却是风雪弥漫,气候寒冷。这一切并没有吓倒马保清和他的战友。他们精心地制定了一个改造玛积雪山公路的短期安排和长远的养路规划,对公路该挖的挖,该补的补,使公路改变了原来的面貌。接着,他们一面养好路面,一面着手基本建设,垫路基,垒护坡,挖边沟,修涵洞,加宽了弯道,还盖起了房子。为了便于过往的司机给车加水,去年他们又打了水井。
在茫茫的戈壁滩上,花海子养路段第十六道班里,有一个受人称赞的女养路工,她的名字叫鲁保花。
鲁保花一个心眼为革命养路,八年从不缺勤。去年冬天,道班上其他同志都到养路段学习去了,领导上决定留她一个人看家,并没有交给她养路任务。但是,她一个人也坚持战斗。有时,戈壁滩一夜风吹,公路上沙丘密布,她就摸黑起身,提前把一个个小沙丘除掉,保证第一班车顺利通过。一个冬天过去了,这段路面不仅没有损坏,反而显得更加完好。鲁保花用她的心血为人们换来了坦途。
战斗在风雪高原上的养路工人,在生活上,对自己很少考虑,而对过往司机、旅客却是热情帮助,体贴入微。当汽车抛锚时,他们会立即赶来,帮助拖车修车;当大雪纷飞,汽车无法通行时,他们会清除积雪,使车辆安全通过;当旅客赶不到站时,他们会端来热气腾腾的饭菜,让出自己温暖的床铺,而自己却在炉旁披着皮大衣度夜。
青藏公路雁石坪养路段一○七道班,是冰山绝顶上的一朵红花。这个道班的十一名藏族工人,长年战斗在唐古拉山顶,以“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的精神,热情帮助过往司机和旅客克服困难。一天深夜,离道班六、七公里远的地方,有五辆汽车陷在一米多深的冰坎积雪中。他们发现后,立即摸黑前往,把又冷又饿的车上人员接了回来,给客人烧姜汤驱寒,做热饭菜充饥,并让出床铺让大家休息,而他们却围着火炉研究抢救车辆的办法。第二天一早,他们就一齐奔赴陷车地点,用铁锹挖开一道道雪墙,用钢钎砸开一堆堆冰凌,一步一步地护送着五辆汽车安全地驶过雪山。
象这样“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的事情,何止发生在一○七道班一处?在风雪弥漫的青海高原上乘车的旅客们都说:冰峰雪岭千里路,阶级情谊暖如春。在公路沿线,他们的感受是:处处春风处处家。
新华社记者


第3版()
专栏: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欣欣向荣

今日东风市场
在北京繁华的王府井大街上,著名的东风市场(原东安市场)显得格外繁荣兴旺:宽敞明亮的营业大厅里,各色各样的日用工业品、食品,丰富多彩,从春节以来,这里的顾客一直川流不息,选购商品的工农兵群众熙熙攘攘,售货员们以极大的努力,热情、周到地为顾客服务。
这个大型综合性商场已经有六十九年的历史。
七十年前,这里原是清朝政府废弃的八旗兵练兵场,瓦砾遍地,草木荒凉。后来,适应王公贵族、军阀政客骄奢淫逸的生活需要,商人、投机家在这个邻近宫廷王府的地方投资经商,使这里逐渐形成北京的一个商业中心,并且因为地处东安门大街而被称为东安市场。解放前,由于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市场上生意萧条。到临解放时,这里的九百多店户倒闭了三分之一,许多建筑物支离破碎,整个市场奄奄一息。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根据党的政策和人民的需要,经过公私合营,逐步地有计划地把几百个零散的商店,合并改造成为一个统一的社会主义国营商场。鉴于原有房屋大都破旧,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决定拨款重建。新中国成立二十周年前夕,新的东风市场开门营业,面貌焕然一新。现在,东风市场有二万七千多平方米的营业大厅,经营着一万八千多种商品。食品部一位年过半百的售货员回忆说:旧东安市场最大的稻香春食品店,最兴盛时出售的商品也不过几百种,现在市场里经营的各类食品达到二千四百种以上。东风市场繁荣的景象,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蒸蒸日上。
一走进东风市场南门,“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就映入人们的眼帘。这个商场的职工把毛主席的伟大教导作为自己行动的指针。一天,钟表组收到一位朝鲜族同志从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寄来的信,要函购一个双铃闹钟。可是,商场对这种农村适销的闹钟进货不多,刚好卖完了。他们一方面回信讲明情况,一方面和批发部门联系,不久就挑选了一个美观大方、铃声清脆的北京牌双铃闹钟,寄往延边。半个月之后,商场又收到这位朝鲜族同志的来信,热情赞扬他们这种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有一次,有两位顾客来到电讯柜台,要买一个一千瓩的电炉子,听说得花十一元多钱,就犹豫起来。售货员一问,原来这两个顾客是郊区一个生产大队医务室的,电炉子是买来在医疗上消毒用的。售货员想到,一般消毒用不着这样好的电炉子,应该帮助生产队节省开支。他征得顾客同意,用几种零件组装了个“土电炉”,使这个生产队只花一元七角九分钱就解决了问题。
东风市场的商业工作人员,就是这样千方百计地为人民服务。解放前东安市场的资本家那种唯利是图的资本主义生意经,解放后早就被人民革除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又猛烈冲刷了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在商业战线推行的“利润挂帅”等反革命修正主义黑货。东风市场新党委建立后,认真贯彻执行毛主席关于“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领导,狠抓经营方向、经营作风上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斗争,提高了广大职工按照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办商业的自觉性。他们经常征求群众的意见,破除陈规旧习,提高服务质量。
市场内的民族饭庄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开门营业。服务员们满腔热忱地接待着一批又一批来就餐的工农兵群众。深夜,在通宵服务部里,那些下了夜班的工人和干部,进城送菜的郊区人民公社社员,打扫环境卫生的清洁工和过往的顾客,络绎不绝地前来吃上一顿热气腾腾的饭菜。群众赞扬商场想得周到,连上夜班的人吃饭的问题也解决了。这个商场从方便广大群众出发,还设立了快修部。人们的衣服、鞋袜破了,随身携带的用具出了毛病,送到这里,一般能当时修好。商场还拆整卖零,降低了一百五十多种商品的零售起点,一分钱的小生意也认真做好。他们和工业部门、商业批发部门共同举办北京袜子、搪瓷制品展览销售专柜,征求顾客对这些商品的意见,协助工厂增加品种,提高产品质量。
东风市场现在有两千多名工作人员,老职工精神焕发,新来商场工作的知识青年朝气蓬勃。在党的“九大”团结、胜利路线指引下,他们共同战斗在商业战线上。这个商场许多店员出身的老职工,在万恶的旧社会,人人都有一部惨遭资本家压榨的血泪史。解放后,在党的培养教育下,他们努力学习毛主席著作,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不断提高,不少人参加了共产党,被选拔为商场的各级领导干部,成为办好社会主义商场的骨干力量。商场饮食部五十八岁的老厨师、共产党员范文亮,解放前在这里一家饭馆里当店员,受资本家摧残,后来得了眼病。现在,他虽然视力不好,还怀着强烈的革命责任心,积极工作。他把他在几十年工作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的厨师们。在他和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这个饮食部上海风味饭菜的品种不断增加,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近两年来,商场职工队伍里迎来了五百多个青年学生。这些青年人到商场以后,商场党委为他们举办了学习班,对他们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到社会主义商业工作是一项光荣的不可缺少的革命工作。他们把三尺柜台看作是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岗位,以很高的热情和干劲,在自己的工作中做出了成绩。工人家庭出身的青年女职工魏振平,在商场的饮食部工作,整天在餐桌之间奔忙,辛勤地为顾客端菜送饭。她经常扶老携幼,体贴关心群众,受到群众的好评。快修部十七岁的女业务员袁懋樟,在平凡的修鞋工作中锤炼为人民服务的红心,由不安心到热爱这个人民需要的工作。她不怕麻烦不嫌脏,千针万线修旧鞋,被人称为心红手巧的姑娘。许多年轻职工,已经成为商场政治和业务工作的骨干。在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下,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东风市场的一代新人正在茁壮成长。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第3版()
专栏:

帕米尔高原上的康苏矿区
康苏,地处帕米尔高原东北部的雪山峡谷,四周是高耸的冰峰雪岭,滚滚奔流的康苏河横贯其间。过去人们用“抬头见雪山,低头戈壁滩,野兽常出没,四季风不断”的歌谣来形容这里的荒漠。现在,康苏已经变成了一个朝气蓬勃的新矿区。在那辽阔的荒山雪谷里,建起矿山、工厂,汽车奔驰在四通八达的公路上,把煤、铁、焦炭、机械等产品运往城镇和广大农村、牧区。
康苏的变化,是从一九四九年开始的。当时,党和政府帮助少数民族人民发展经济,并派出筑路大军修筑从喀什通向康苏的高原公路。紧接着,党和政府又派来地质勘探队和工程技术人员,在这里绘制开发高原地下宝藏的蓝图,陆续建立起几个小煤窑。一九五八年,在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一个建设康苏的群众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
康苏煤矿的一号斜井,是在一片空旷的雪岭荒滩上动工兴建的。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维吾尔族和汉族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来到这里搭帐篷,挖地窝子,安营扎寨。他们在坚硬的岩石上用钢钎和榔头凿井筒。进入冬季施工以后,条件更加艰苦,井巷里水深三尺,井巷外朔风怒吼,大雪纷飞,工人们一出井口,衣服和鞋袜就冻成冰甲。但是,大家仍然斗志昂扬,没有一个人下火线。井筒里凿出的岩石越积越多,缺少运输设备,工人们就利用废铁皮做成铁簸箕往矿车里放岩石,用毛驴把矿车拖出井口。就这样,他们在一年零两个月的时间里,凿石一万多方,完成井巷工程一千多米,使矿井胜利完工并投入生产。现在,这个矿井从采煤到运输都已实现了机械化,成为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煤井。
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锻炼,康苏矿区各族工人的路线斗争觉悟进一步提高。他们批判了刘少奇一伙散布的“边疆落后”等反革命修正主义黑货,以坚定的步伐向前迈进。去年春天,他们响应毛主席关于“开发矿业”的号召,在全矿区掀起了大打矿山之仗的群众运动。康苏铁矿的各族工人,跋山涉水来到了一座海拔四千米左右的高山上,安营扎寨,开发矿藏。那里空气稀薄,严寒多雪,气候变化无常。但是,从去春到现在,他们每天在陡峭的山崖上,顶狂风,迎飞雪,接连战斗十多个月,为国家开采出大量的优质铁矿石。为了建设水泥厂,支援边疆的农牧业生产,去年下半年,康苏矿区的各族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充分挖掘矿区潜力,利用废旧材料,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就制造了十几台成球盘、喂料机、螺旋输送机、提升机和其他设备,克服了设备不足的困难,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行。
康苏矿区的各族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还打破洋框框,修旧利废,因陋就简,制造了十多台车床、钻床、冲床、剪板机等机器设备,把一个原来只能充充矿灯、修修简单工具的机电班,武装成拥有六个车间、能修造许多种机器设备的机电区。目前,这个矿区除一部分风动工具外,各种井上井下作业需要的机械设备和生产工具大都能自己修造。
康苏从一个荒凉的山谷,变成现在能生产煤、铁、焦炭、机械、水泥、耐火材料等产品的综合性新兴矿区,使帕米尔高原显得更加秀丽、壮观。 新华社记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