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2月25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广阔天地 大有作为

越走心里越亮堂
——云南省鹤庆县大水阱的上海知识青年在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在云南省鹤庆县黄坪公社水坪大队的高山密林中,活跃着三个朝气蓬勃的年青人,他们是到这里插队的上海知识青年马立军、华路、郭钢。
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之后,马立军、华路、郭钢从黄浦江畔,来到云南边疆,走上了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他们这三年多来,是怎样迈着坚实的步伐,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前进的吧。
“革命者要在艰苦面前逞强汉!”
边疆之夜,一片寂静。床头的小油灯下,知识青年马立军的心,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白天发生的事老在他脑海里翻腾:
这是来到农村不久的一天,队里场院的土楼需要抹一层牛粪浆,小马抬来了牛粪,却迟迟不敢下手去和,嘴里嘀咕说:“这牛粪……”,老贫农董大伯望了他一眼,接过话头说:“这牛粪好啊!抹出的土楼又干燥、又光洁,好装集体的东西。”听到这话,小马的脸“刷”地一下红到了耳根,急忙动手跟董大伯一块干了起来……。
小马心里觉得惭愧,脸上发烧。他打开毛主席著作,几行大字呈现在眼前:“拿未曾改造的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比较,就觉得知识分子不干净了,最干净的还是工人农民,尽管他们手是黑的,脚上有牛屎,还是比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干净。”他认识到,对于同一件事,自己之所以和贫下中农想的不一样,就是因为受了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毒害,灵魂深处隐藏着许多资产阶级的脏东西。他想,自己作为工人阶级的一个后代,一定要认真学习贫下中农的好思想,在广阔天地里锤炼成一个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人。
象这样触及灵魂的事情,华路、郭钢也经历过不少。从这些具体事情上,他们看到了自己同贫下中农在世界观上的差距,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毛主席关于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教导,是伟大的真理。
在艰苦面前持什么态度,考验着每一个人。有人说:“在农村从春到秋,从早到晚,那一样劳动不要人额头冒汗,拳头出水?”马立军他们却豪迈地说:“那有舒舒服服干革命的?我们这些在蜜罐里长大的青年人,不经受艰苦环境的磨练,怎能挑得起革命重担?革命者要在艰苦面前逞强汉!”正是这种坚强的革命斗志,成了他们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
秋收时节,稻谷满场。生产队派马立军和几个知识青年夜里看场。后半夜,一阵雷声召来了阵雨。他们一面冲进村去喊社员,一面抢运稻谷。他们和社员一道,扛了一箩又一箩,背了一篓又一篓。肩疼了,腰痠了,汗水和着雨水流,这些他们丝毫不在乎,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绝不能让集体的粮食受损失!天亮前,谷子全进了仓。马立军他们互相望了望,才发觉都成了浑身沾满了泥土草渣的泥人。可是,想到集体的粮食保住了,他们的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
“我们还年轻,还需要继续锻炼!”
一九七○年年底,知识青年们随着水利大军,到一个叫礁石洞的地方,去修高山水库。华路、郭钢经常抽空深入周围村寨,到贫下中农家里访问。一位老贫农拉着他们的手,深情地说:“我们山区多么需要你们这些有文化的青年人啊!”从此,他们心中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知识青年需要在更艰苦的山区锻炼自己,山区比坝区更需要知识青年。并且选择了本公社最边远的山区——水坪大队大水阱生产队。
听说知识青年要上山,有人对他们说:“水坪大队是个高寒山区,气候比下面冷,生活比下面苦,那地方可去不得!”他们坚定地回答:“山区虽然比坝区冷,比坝区苦,但山区和坝区贫下中农的心,却一样火热!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越是要去!”
不久,传来了某工厂招工的消息。这时有人问他们三个:“马上就要招收一部分知识青年进工厂了,你们去不去?”在那些日子里,他们又重温了毛主席关于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教导,批判了刘少奇一类骗子散布的“下乡镀金论”、“劳动惩罚论”等黑货,更加坚定了与贫下中农结合一辈子的决心。他们斩钉截铁地回答说:“进工厂和上高山,只是革命分工不同。我们身在农村,就要下决心建设好社会主义的新农村。”
大路朝阳,越走心里越亮堂。中国共产党成立五十周年那天,马立军、华路、郭钢迎着东方初升的太阳,背着背包上山了。从此,他们风里雨里,和贫下中农一起战天斗地,田间地头,和贫下中农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他们很快地就爱上了这里的白族、傈僳族贫下中农,爱上了山区的一草一木。
大水阱出门就爬坡,上工常常要背着沉重的背篓,走二十多里山路,中午回不来,就啃几个冷荞粑。贫下中农关切地问:“山区这么苦,你们几个坚持得下来吗?”这时,他们耳边响起了毛主席关于“知识分子必须继续改造自己”,“逐步地学好马克思列宁主义,逐步地同工人农民打成一片,而不要中途停顿”的亲切教导,信心百倍地回答说:“天大的困难,也阻挡不了我们和贫下中农相结合的步伐!”
一次,华路到边远的老鸹阱收割荞子,白天他和贫下中农一起干活,夜里就头挨头地露宿在山林。一天半夜,狂风挟着山雨骤然袭来,他和贫下中农一起,忙着抱荞秆,遮盖打下的荞子。暴雨淋湿了棉被,他们全然不顾。望着在风雨中战斗的老贫农的高大身影,华路感慨地想到:我们知识青年能有这么好的老师,接受他们的再教育,真是幸福;能有这么艰苦的环境锻炼自己,真是难得的机会啊!
“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奋斗一辈子!”
理想和前途,这是广大青年们最爱谈论的一个话题。战斗在大水阱的知识青年们,是怎样看待理想和前途的呢?现在,他们的答案是:“当一个社会主义的新型农民,就是我们的理想。全心全意地为贫下中农服务,就有广阔的前途!”
来到山区不久,他们就帮助生产队办起政治夜校,三人共同教贫下中农识字,辅导大家学习毛主席著作。一次,四十多岁的共产党员段大嫂念着念着,突然低下了头。他们忙问:“你怎么了?”大嫂着急地说:“生字老是记不住,啥时候才能会读毛主席的书啊!”
这话,象一记重锤,敲在知识青年们的心上。这一夜,他们久久没有入睡,严肃地讨论着这个问题:到底什么是知识青年的理想?眼看贫下中农那么渴望要读毛主席的书,山区建设那么需要文化,知识青年难道不应该把自己的青春和知识贡献给山区人民吗?他们重新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教导,批判了无所作为的错误论调,坚定地表示:“我们在农村决不能糊里糊涂地混日子,我们知识青年,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奋斗一辈子!”
认识明确了,三个知识青年把自己的理想和前途,就溶化在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在政治夜校里,他们既当先生,又当学生,认真辅导社员们读毛主席的书。地头休息时,他们热心地把着社员们的手教写生字。经过一段学习后,不少社员基本上能够自读毛主席语录了。
在“农业学大寨”的高潮中,水坪大队的贫下中农准备自力更生地办小电站,学过一些电工知识的马立军、华路、郭钢,都积极地投入了这场战斗。在架设电杆的日子里,他们扛着一丈八尺长的杆子翻山越岭,高空作业,从不喊累叫苦。火把节那天,为了让贫下中农家里都安上电灯,马立军虽然肚子痛得很厉害,仍然坚持爬杆架线。入夜,白族、傈僳族家家户户亮起了电灯,山寨顿时一片欢腾!老贫农望着电灯泪花闪闪,年青人吹起了芦笙,跳起欢乐的舞蹈。党支部书记代表大家自豪地说:“往年火把节点松明,今年火把节点电灯,这全靠党和毛主席的好领导啊!”望着电灯下白族、傈僳族人民的张张笑脸,三个知识青年心里象蜜一样甜。
在山区农村的广阔天地里,这些脚踏实地的青年人,用他们的实际行动,有力地批判了刘少奇一类骗子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诬蔑,实现着自己崇高的理想,贡献着自己壮丽的青春!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在吉林省突泉县胜利大队插队的北京知识青年刘长友,当了“赤脚医生”以后,努力学习医疗技术,积极采集中草药,热心为贫下中农治病,受到社员群众的欢迎。这是他正在为贫农老大娘针灸。本报通讯员摄


第4版()
专栏:接受再教育体会

我对“大有作为”有了新的看法
河南省郏县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下乡知识青年 芮恩觉
一九六八年八月,我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教导,来到河南省郏县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杨庄大队插队落户。开始,我满以为到农村一定可以迅速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来。可是,看到整天同土坷垃打交道,当初的那股热劲很快就凉了下来。
通过三大革命斗争实践的锻炼,在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下,我逐渐认识到自己以前的想法是错误的,从而对“大有作为”有了新的看法。
我常听贫下中农说:“我们干活不光是为了吃饱肚子,而是为了多打粮食,支援国家建设,支援世界革命!”短短一句话,表现了贫下中农为革命种田的好思想,这对我教育很大。
广大贫下中农怀着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雄心壮志,把平凡的劳动同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联系起来,不怕酷热严寒,不论白天黑夜,一年四季,艰苦奋斗,辛勤劳动。我就想,难道这样的事业还不惊天动地?难道这样的作为还不大吗?可是,为什么自己却认为整天和土坷垃打交道没有多大作为呢?不是别的,正是因为自己过去受旧教育制度的毒害,长期脱离三大革命斗争实际,思想上沾染了不少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东西。这就说明,自己急需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彻底改变旧思想。
看法正确了,劲头就来了,作为也就大了。一九七○年冬季,我们大队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高潮,计划把原来漏水的土渠全部改成硬渠。过去,我们修硬渠全靠上级供应水泥,几年来只修了几百米。这次,党支部根据贫下中农的意见,决定依靠本大队的力量,下河拉石头,上山烧石灰,土法上马自己干。我是大队党支部委员,领导上为了使我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就让我带领二十多个社员,到三十多里以外的江山烧石灰。上山不几天,天气急骤变化,气象站发出预报说,很快将要下雪。为了在大雪以前装好第一窑,我们天不亮就上工。脸被风吹裂了,手震出了血口,但想到实现水利化,我们越干越欢,终于在雪前装好了窑,及时给修渠工地送去了石灰。我们在山上战斗了两个月,烧石灰三十多万斤,不仅保证了本大队修硬渠用,还支援了国家建设。
水利建设的发展,促进了粮食增产。去年,我们大队粮食生产在连年增产的基础上,亩产指标又跨过了“长江”,对国家的贡献越来越大。
现在,我越来越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前途远大,越来越体会到在广阔的天地里可以大有作为。


第4版()
专栏:接受再教育体会

从想的不一样到一样
云南省双江县永卫大队下乡知识青年 范思鸣
到了农村,并不等于就和贫下中农结合了。要真正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必须“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来一个变化,来一番改造”。在这方面,我有切身的感受。
一天,我和一位老贫农上山劳动,在收工回来的路上,突然下起了大雨,我俩不约而同地喊了一声:“啊呀,糟了!”接着,老贫农指着山脚下的一块地,不安地说:
“下这么大的雨,山水冲下去,会把稻田冲坏的。”听他这么一说,我脸上顿时觉得热辣辣的。因为我所担心的,不是集体的生产,而是怕自己晒的被子被淋湿了。正在这时,老贫农毫不犹豫地跑下山去,我也跟着他一起去保护稻田。
在这以前,我总以为自己通过两年多的劳动锻炼,已经和贫下中农差不多了。可是眼前发生的事情,深深地教育了我。
为什么说的同样一句话,自己想的和贫下中农不一样呢?我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和工人农民交朋友,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的教导,逐步认识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就是要在三大革命斗争实践中,向贫下中农学立场、学感情,学他们的好思想、好风格,认真改造世界观。
此后,在接受再教育中,我就处处从改造世界观着眼,在艰苦环境中磨练自己,培养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一次,我从远处劳动回来,感到很累了,突然又下起了暴雨。我就想到,有一块苗圃地排水情况不良,需要立即去排水。贫下中农也想到了这个问题,都冒雨来救苗。大伙说干就干,不一会就完成了任务。回来的路上,贫下中农高兴地说:“小范现在和我们想的是一码事,使的是一股劲了!”


第4版()
专栏:

“红色线路一分钟也不能中断!”
“红喇叭,威力大,毛泽东思想传万家。一根红线通北京,毛主席和咱心连心。”这是江苏省仪征县双井大队贫下中农对有线广播的热情赞颂。每当他们从喇叭里听到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声音时,总是很自然地联想到知识青年葛秋林为革命维修广播的动人事迹。
小葛是一九六九年春天从南京到这里插队落户的。他下乡不久,双井大队就户户通上了广播。大队党支部考虑小葛以前在学校学过一些电工技术,就让他担任业余广播维修员。开始,小葛心里在想:自己是个知识青年,到农村来是接受再教育的,应当好好参加劳动;再说,担任了广播维修员,有了固定职务,以后回城市就困难了。因此,他虽然接受了这项工作,但心里总不大乐意。
大队党支部领导成员发现小葛的情绪,就找他谈心,一起学习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努力办好广播,为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服务”的教导,共同批判刘少奇一伙封锁毛泽东思想,破坏农村广播事业的罪行,使他认识到,广播是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工具,做好维修工作是一项重要工作。小葛提高了认识以后,又想到,自己过去学到的那些知识,完全是党和人民给的;今天贫下中农需要,就应当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他愉快地接受了党支部分配给自己的任务。
两年多来,小葛一直坚持在业余时间里,到各生产队检查、维修线路。不管盛夏严冬,刮风下雨,白天黑夜,路远路近,哪里发生了故障,他就立即赶到哪里,从来没有耽误过。
去年六月的一天傍晚,小葛劳动收工后,顺便检查了一个生产队的线路。他刚回屋捧起饭碗,突然电闪雷鸣,狂风卷着暴雨倾盆而下。不一会儿,广播就不响了。这时,他心中立即涌上一个念头:“红色线路一分钟也不能中断!”他不顾一天的疲劳,放下饭碗,背上工具袋,拿起手电筒,毅然冲出门去。风大雨急,道路泥泞,他一连摔了几个跟头。这些,他全不在意,心里想的只是尽快找出故障。跑了二里多路,在吴岗生产队的一个山坡上,他发现有一段广播线被狂风刮断了。于是,他连忙拉起断线往线杆上爬。狂风吹得杆子直摇晃,他好不容易抓住了另一头断线,却遭到电流打击,一下摔了下来。他浑身发麻,头被震得嗡嗡响。“快!接好线路,让贫下中农尽早听到毛主席的声音!”革命的责任感激励他挺立起来,又向广播线杆上爬去。很快,断线接好了,广播又响了!小葛虽然浑身被雨水淋得湿透,又累又饿,但他听到传播毛泽东思想的声音又畅通无阻地传遍家家户户,内心顿时充满了无限的喜悦。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