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2月19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锦绣江南分外妖娆
江苏省苏州地区,是我国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这里更加生气勃勃。毛泽东思想的灿烂阳光,照亮了六百万人民继续革命的航向,到处盛开着大寨红花,到处是一派团结战斗的革命景象。一九七一年,全区八个县粮食平均亩产达一千二百八十斤,比解放初期增长了三倍多。
更 上 一 层 楼
苏州地区一九六四年全区粮食亩产超过《纲要》后,能不能更上一层楼?
苏州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以大寨为榜样,排除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一类骗子的反动路线的干扰,坚持政治挂帅,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沙洲县塘桥公社六大队,首先实现了一九五八年贫下中农提出的“三麦赶水稻,水稻翻一番”的豪迈口号,粮食亩产超过双千斤,为全区树立了榜样。
改种双季稻,是增产粮食的新途径。可是,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百般阻挠,阶级敌人进行破坏,从阴沟洞里吹出了一股“自古以来江南水稻只种一熟”,“两个矮子不及一个长子”的冷风,妄图扼杀扩种双季稻的新生事物。塘桥六大队的革命干部、贫下中农针锋相对进行斗争,坚定地说:“扩大复种面积是毛主席的教导,种双季稻是为革命增产粮食,我们一定要顶住这股歪风。”
扩种了双季稻,一年两熟变三熟,一亩要花两亩工,一年要用两年肥。但是,塘桥贫下中农不怕困难,“三九”天冒雪敲冰积肥;“三伏”天头顶烈日搞“双抢”。第四生产队的妇女,冲破了旧习惯的束缚,跳上农船罱泥。在“双抢”季节,更是不畏艰苦,争分夺秒,她们雨天当晴天,黑夜当白天,翻地、插秧,各种重活抢在前。有的翻地翻得手臂酸痛,插秧插得手指发肿,干部劝她们歇歇力,她们自豪地回答:“毛泽东思想出干劲,妇女要顶半爿天,为对人类多贡献,再苦再累也甘心!”
塘桥公社六大队的干部社员,团结战斗,克服困难,一九七一年,全大队水稻产量,比文化大革命前的最高年成增产六成,比一九五八年翻了一倍半。
有人说,江南地下水位高,春夏雨水多,田间湿度大,麦子产量高不了。
江南水乡三麦果真不能高产?这个大队的新千斤生产队的贫下中农,用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闯出了一条“三麦赶水稻”的新路。他们根据三麦是旱性作物的特点,抓住水多土黏的主要矛盾,在田里开深沟,降低地下水位,改变三麦生长的不利条件。可是,沟一开深,沟壁倒坍了。共产党员、生产队长陈桂生和副队长陈才保心想:为革命夺高产,怕什么困难。我们要照毛主席的教导,到实践中去寻找办法。
他们把阔沟改狭沟,把沟挖到两尺深,沟面从八寸缩成四寸宽。这样既降低地下水位,又防止沟壁倒坍,还增加了土地利用率。这个生产队结合其他科学种田措施,三麦连续六年平均亩产七百十八斤,一九七一年达到了九百三十七斤。
榜样力量大。苏州地区党委和革委会推广了塘桥等先进经验,全区粮食生产跃进到一个新的水平。一九七一年,双季稻面积扩大到水稻总面积的百分之六十,三麦亩产比上年增长了三成半。塘桥公社六大队所在的沙洲县,全年粮食亩产达一千四百六十三斤。全县有一百零八个大队超过了《纲要》规定指标的一倍,有一百十六个生产队亩产超过两千斤。
五 业 齐 兴 旺
在毛主席提出的“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指引下,苏州地区多种经营获得迅速发展。文化大革命以来,全区平均每年向国家提供二十多亿斤商品粮,一百三十万头生猪,七十八万担棉花,十六万八千担蚕茧,五十万只家禽,四十万担鱼虾水产,三十万担花果。农副业生产的全面发展,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改善了人民生活,增加了集体积累,加速了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进程。
发展多种经营,吴县越溪公社可以作为一个代表。就拿养猪来说吧,这个公社在文化大革命前,没有一个集体饲养场,社员养猪也不多。公社新党委建立后,坚持执行毛主席关于发展养猪事业的指示,发动队队集体养猪,社员户户养猪。大量发展养猪,饲料怎样解决?有人提出,我们这里人多田少,饲料应向上要。贫下中农说:“大寨有山,越溪有水,大寨开山夺粮,我们要水献饲料。”公社党委坚决支持贫下中农的意见,带领干部、群众向水面进军,把全社两千五百多亩的水面都利用起来,大河、小浜全种上了水花生、水浮莲。青葱翠绿的水生植物,成了生猪贪吃的好饲料。全社养猪事业飞跃发展,一九七一年,共养猪二万二千七百头,平均每人接近两头。猪多肥多,肥多粮多,粮食亩产达到一千六百五十多斤。
解放前,越溪公社的树木较少。解放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以来,在毛主席关于“绿化祖国”号召的鼓舞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群众性的植树造林活动。可是,有些树“春天种,夏天黄,秋天进灶膛”,有的树长到碗口粗就给砍掉了。一检查,发现是阶级敌人在暗中破坏,胡说什么:“长大归公,等于白种”。公社党委一方面发动群众斗争了阶级敌人,一方面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大家植树、管树的积极性更高了。近几年来,这个公社利用河边路旁、房前屋后,种植各种树木一百多万棵,超过了文化大革命前十五年的总和。
今日越溪,全公社集体积累已达二百多万元,绝大多数农户有了存款,盖起了三千多间新房,到处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锦 绣 的 前 程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毛主席的光辉指示,象光芒万丈的灯塔,照耀着全区人民继续革命的方向,指明了向生产深度和广度进军的途径。无锡县就是在逐步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不断夺得农业高产的。
这个县有个东?公社,原来稻田靠戽水机船灌溉,在双季稻面积扩大到稻田总面积的百分之四十左右时,灌溉能力就跟不上了。一九七○年冬天,东?公社党委领导成员,带领全社群众日夜战斗在工地上,干了一个冬春,在自力更生为主的原则下,就地取材建造了十四个电灌站,大大提高了电灌水平。一九七一年,这个公社的稻田全部种了双季稻。这一年,正当双季稻需要水灌的时候,遇到了天旱。可是,东风公社由于有了电灌设备,保证了稻苗茁壮成长,水稻亩产一千零七十斤。
几年来,无锡县建成了拖拉机厂、电机厂、机床厂等三十三个县属厂,社队办厂一千五百多个,形成了农机具制造修配网,为农业电气化、机械化打下了基础。
厂办起来了,但是在如何更好地为农副业生产服务的问题上,斗争并没有停止。前洲农机厂由于受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利润挂帅”余毒的影响,一度出现支农厂不支农,农机厂不生产农机的现象。通过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工人、干部提高了路线斗争觉悟,他们急贫下中农所急,想贫下中农所想,全心全意为农业机械化出力。老工人、共产党员李金才等走出厂门,深入农村,进行调查,发现使用背包式喷雾器时,劳动强度大,工效低,影响消灭病虫害。他们就同生产队一起反复试验,制成了体积小、成本低、工效提高五倍多的喷雾器,深受社员欢迎。
无锡县经过几年艰苦奋斗,逐步实现了排灌、脱粒、粮食加工、饲料加工和植物保护的机械化和半机械化,耕作等方面的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现在,全区拥有灌溉的电动机、内燃机一万三千多台,二十万马力,电灌站二千多个,粮食和饲料加工机一万一千多台,机动脱粒机四万多台,拖拉机四千多台,各种喷雾器十七万四千多只,还有插秧机、收割机、吸泥机……。农业机械的增加,有力地促进着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一九七一年,全县水稻亩产超千斤,全年粮食亩产达一千三百二十四斤。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中共江西省寻乌县委在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中,认真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和政策,调动了广大贫下中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山区的积极性,使寻乌这个革命老根据地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全县粮食连年增产,一九七一年平均亩产跨过了《纲要》。三年来,全县兴建大小水利工程五千六百处,使百分之八十的农田做到旱涝保收。植树造林十四万亩,种植果树三十多万株。兴办茶场、果场四百多个;修建梯田四万余亩。这是寻乌人民在荒山秃岭上修建的层层梯田。      新华社记者摄


第2版()
专栏: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欣欣向荣

白音希勒草原换新天
座落在内蒙古阴山北麓白音希勒草原上的白音希勒大队,正向人们展示着新牧区朝气蓬勃的兴旺景象:在星罗棋布的新村里,人畜兴旺;水利工地上,各族社员冒着满天风雪,挥锹舞镐,干得热火朝天;两万一千多头牛、马、羊和骆驼,膘肥体壮,在牧场上嬉戏欢跃;一个截伏流工程,把萨拉河的地下水,引进了干旱的草原;崭新的拖拉机满载着向国家出售的畜产品,隆隆地驶向远方……白音希勒,蒙语的意思是富裕的平梁。可是,在万恶的旧社会,这里只有十八户人家,四十来口人,仅相当于现在人口的十分之一。当时有两千来头牲畜,百分之九十以上都被宗教上层、牧主、富牧所霸占。而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贫苦牧民却一贫如洗,被迫租放牲畜。那时候,正如一首民谣说的那样,“牧主张血口,奸商刮人油,狼跟羊群走,奴隶血泪流”,一片悲惨凄凉的景象!
一九四九年,平地一声春雷,红日照亮了千里草原。从此,饥寒交迫的奴隶获得翻身解放,当了草原的主人。一九五八年,白音希勒大队的各族社员走上了人民公社的康庄大道。然而,白音希勒草原是一个“滴水贵如油”的干旱地方,旧社会遗留下来的那种靠天养畜和单一游牧经济的落后面貌还没有根本的改变。一九六四年,毛主席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给白音希勒草原人民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的方向。他们决心要用自己的双手在这干旱的草原上绘出最新最美的画图。
在“立下愚公移山志,敢教草原换新天”这个响亮的战斗口号鼓舞下,全大队蒙古、汉、满、回各族社员紧密团结,男女老少齐上阵,展开了一场改天换地的战斗。刚开始,由于缺乏经验,在开辟缺水草场时,打井一连打了十四个都是干窟窿。然而,人们毫不气馁,无论盛夏严冬,从未间断过打井。他们在打第十五眼井时,终于打出水来了。
在打井的同时,旧社会当过放牛娃的大队党支部书记苏荣扎布跑遍全队三十几个畜群点的每个沟沟岔岔,摸清了每块牧场的水草情况和地理特点,制订了切实可行的草原建设规划。根据这个规划,大队党支部带领广大群众苦战六年建成了一座长达二千二百多米的大型截伏流工程,打成机井、水井五十多眼,开辟缺水草场近二百平方公里,建新房一百五十多间、蒙古包三十六个,修盖各式棚圈三十九处、一百四十多间。同时,他们还建起兽医站一处,配种站六处,培养了自己的兽医,有效地开展了畜病防治,大力推进了科学养畜和畜种改良。这样,形成了有水井、有草场、有房屋、有棚圈的二十五个定居点,这就是草原新村。
如今这个大队划分了冬夏营盘,实现了定居放牧,结束了几千年来“逐水草而居”的原始游牧生活的历史。新建的六千多亩基本草牧场和大片的防护林,充分发挥了效用。去年在干旱和严重雪灾的情况下,这个大队仍获得了抗灾保畜的优异成绩。由于生产的发展,公共积累不断增加,全大队已经有了自己的拖拉机、发电机、打草机和胶轮大车,正在向牧业机械化的方向大步迈进。
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白音希勒大队社员的生活逐年改善。旧社会这里的穷苦牧民连个破蒙古包都住不起,多少人冻死、饿死在风雪中。如今人们不但有了自己的蒙古包,而且绝大多数还住上了窗明几净的新房。夏天,人们带着蒙古包到夏营地去放牧;冬天,人们回到冬营地新村里。每天放牧归来,一家人在温暖的新房里共同学习毛主席著作,围着红红的火炉,喝着滚烫的奶茶。近三年来,社员购买力提高了百分之五十左右。不少社员购置了缝纫机、自行车,一台台收音机又把边远草原和祖国心脏联系起来,草原人民每天都能听到北京的声音。旧牧区“病多、狼多、灾难多”。如今牧区建立了合作医疗,培养了自己的医生,面貌有了根本改变。大队办起了小学以后,草原人民的下一代学政治、学文化,正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茁壮成长。
(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今日京族三岛
北部湾西端,屹立着三个小岛,这就是广西东兴各族自治县江平公社的?尾、巫头和山心岛。它是我国京族人民聚居的主要地区,向称“京族三岛”。过去,这里和陆地隔海相望;现在,海堤把这三个小岛和大陆连接起来,变成了半岛。人们踏上“京族三岛”,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条条崭新的海堤,围绕着平坦整齐的农田;两条引水渠道,把大陆上清清的流水引上干旱的海岛。岛上绿树成荫,林带层层,掩映着一幢幢砖瓦新房。
京族三岛上居住着的京、壮、汉族社员,半渔半农。解放前,国民党反动派、地主、渔霸的残酷压迫和剥削,逼得贫下中农和贫苦渔民住茅棚,披麻包,终年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苦难生活。许多人甚至卖儿卖女,外出逃荒。解放后,京族三岛各族人民翻身作了主人。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他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把苦难的旧海岛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渔村。
京族三岛是冲积岛屿,岛上浮沙连绵,缺少田地。多少年来,人们渴望着在海岛周围围海造田,改变岛上缺田少粮的面貌。在毛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以后,特别是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岛上各族社员的这一愿望终于实现了。
?尾岛是京族三岛中距离大陆较远的。一九六六年,这个岛的第二十和第二十一生产队,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首先开始围海造田。岛上没有石头砌堤,社员们就驾船到岛外三十多里的山上凿石运回来;没有泥土,他们就到海里挖。经过一个冬春的奋战,终于在波涛滚滚的海湾上筑起两道总长八百多米的海堤,造田一百二十多亩。这两个生产队围海造田的胜利,使全岛各族社员受到很大的鼓舞。接着,海岛东部和中部的十五个生产队也决定联合修筑一条三千六百米长、可造田一千三百亩的海堤。在这场战斗中,大队党支部充分发挥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实行边筑堤,边加固堤围,有效地战胜了海潮和风浪,筑堤工效迅速提高,只半年时间就把原来计划三年完工的环岛大海堤筑成了。一九七一年春天,?尾大队各族社员在兄弟大队的支援下,又用半年多时间,筑成了一条底宽二十米,高五米,长一千八百五十米的?尾—潭吉跨海大堤。接着,他们又积极投入了国家有关部门兴办的?尾—巫头跨海大堤工程的建设。现在这条海堤也基本建成。这样不仅使?尾岛扩大耕地二千五百亩,更重要的是把大陆上的淡水直接引上海岛,灌溉农田,改变干旱面貌。
六年多来,?尾岛各族人民以惊人的毅力,一担担地挑,一船船地运,移山拦海,筑了七条总长十四华里、二十四万多土石方的海堤,先后造田四千一百多亩,等于海岛原有耕地面积的两倍多,初步改变了岛上缺田缺水的面貌。一九六四年以来,京族三岛各族人民筑海堤十一条,全长二十多华里,造田六千多亩,为发展农业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海岛上的各族干部、群众,根据岛上半渔半农的特点,把发展粮食生产和发展渔业、林业、畜牧业以及其他副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互相促进,从而使粮食生产和渔业等生产都得到了迅速发展。一九七一年,三岛粮食总产量比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前的一九六五年增长近一倍,比解放初期增长近两倍。三个岛三个大队原来每年需要吃国家供应粮食近百万斤,现在除了一个大队还需要国家每年供应少量的粮食以外,其余两个大队去年已开始向国家提供了一部分商品粮。
巫头岛上的京族、汉族社员,在深海捕鱼的斗争中,团结互助,不断夺取新的胜利。第四生产队京族共产党员、渔业队长何景华带领全队京族渔民把围网由原来的二米高增加到四米高,向外海开辟了大面积新渔场,使鱼产量成倍增加,最多时一网捕鱼达三万多斤。第五、第六生产队汉族渔民在深海高桩围网作业中遇到困难,何景华和其他京族渔民主动到这两个生产队向汉族社员传授深海高桩围网作业的经验,并把新发现的捕鱼量最多的新渔场让给他们下网,使这两个汉族生产队渔业产量迅速提高。现在,?尾、巫头、山心三个海岛上的各族渔民依靠集体力量,近几年来已经新添置机帆渔船二艘、风帆灯光渔船八艘和尼龙灯光网具八槽,由浅海作业转向深海生产,渔业产量不断增长。
人民公社化以来,特别是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京族三岛上营造了木麻黄林共四千五百多亩。现在,从村边、池边、道路两旁到海滨大堤上,到处是防护林,制伏了风沙,保护着岛上的庄稼和房屋。村旁和林带间栽植的从外地新引进的香蕉、木瓜、椰子、木菠萝等果树,枝繁叶茂,果实累累,使岛上的热带景色更加浓郁。世世代代缺林少柴的?尾岛上,现在平均每人已有林一点二亩。造林以前,这个岛上各族人民每年都要定期驾驶小船渡海到大陆上打柴、割草。现在全岛绝大多数生产队实现了烧柴和修建房屋用材自给有余。渔岛上的畜牧业也有了新的发展,各个生产队的猪舍和牛栏里,猪肥、牛壮,六畜兴旺。
随着农、林、牧、副、渔各业生产的发展,这里人民的生活不断改善。近几年来,岛上已兴建二千九百多间砖瓦房。各族人民住进了新瓦房。
解放前,被人称为“瞎子岛”的渔岛,现在小学校就有七所,还办有初中班。各族男女社员都有机会进夜校学习毛主席著作和文化科学知识。
生产队都建立了医疗室,有二到三名“赤脚医生”。到外海作业的渔船上还有卫生员,改变了缺医少药的历史。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