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2月17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欣欣向荣

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胜利凯歌
——记海河流域老灾区静海的巨大变化
在冀中的千里平原,在海河流域的老灾区,到处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变化,显示了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决策的英明和威力;这变化,是千百万群众战天斗地、艰苦劳动得来的丰硕果实。
静海县的变化,就是海河流域整个老灾区变化的一个缩影。关 键 在 路 线
解放前,静海县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春天盐碱白茫茫,秋天雨涝水汪汪;年年春种秋不收,十年九灾去逃荒”。那时候,广大劳动人民由于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压迫和严重的旱涝灾害,过着极其悲惨的生活。解放后,在毛主席和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推翻了封建地主阶级,翻身当了主人。可是,严重的旱、涝灾害还不断袭来。人们同自然灾害作了顽强的斗争,从一九五○年到一九六三年,全县每年都有一半的劳动力投到治水工程上,一心要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但是收效却不显著。问题在那里?问题出在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一伙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上。他们对抗毛主席关于“遇旱有水,遇涝排水”的指示,对海河南系各河的水“分割治理”,只蓄不排,搞什么“从渤海湾到太行山,层层设防,层层筑坝”,结果群众力气花得不少,但排水出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始终没有能很好摆脱“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被动局面。
就在静海县人民同自然灾害搏斗的关键时刻,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
毛主席的号召象一声春雷,激荡着千百万海河儿女的心。人们联系毛主席关于水利事业的一系列教导,热烈地讨论着。“一定”,毛主席就是要我们下定决心,毫不动摇;“根治”,就是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是要根据工农业生产的需要,统筹规划,综合治理,除害兴利,全面受益,来一个彻底治理。就这样,人民群众在毛主席伟大号召指引下,冲破了修正主义路线的束缚,顽强地同旱、涝灾害展开了斗争。
一九六五年,经过勘测设计,河北省根治海河主体工程的第一仗——黑龙港地区排涝工程,在距静海县一百多里外的地方打响了。四十多万社员群众,扛着工具,推着胶轮车,带着河北省四千多万人民的共同心愿,来到了工地上。工地变成了沸腾的闹市,人群组成了几百里的长龙。他们风餐露宿,艰苦奋斗。三个冬春,就从平地上推走了十多亿方土,提前二年完成了黑龙港河系九条骨干河道和较大支流三十五条、小支流一百八十三条的除涝配套工程,完成了海河水系中流域面积最大、暴发洪水最多的子牙河系的防洪、排洪工程。这些工程,可以排除黑龙港河系一千六百多万亩耕地面积上的沥涝,可以使子牙河系三千五百万亩耕地免除洪水的威胁,它使千百年来的洪水、沥涝改变了流向,在静海县以南扭头向东,顺着新开的渠道和引水河流入渤海。其中,最大的子牙新河,长达二百八十六华里,宽五到七华里,引洪量可达九千到一万个秒立方,是我国迄今为止最大流量的人造引洪河。
从此,这个地区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变化,是人们过去连想也不敢想的。一些饱受水患之苦的老年人,开始听到建成了这样宏伟的水利工程时还有点不敢相信。直到成千上万的治河民工从百里外的工地回到家乡,绘声绘色地说起子牙新河南北宽得望不见对岸,东西长得三天也走不到海滨尽头;直到当年夏汛时节,亲眼看到年年遭灾的一些地方的洪水沥涝不到正常年景的十分之一,他们这才相信真的变了,并且坚信,这是永远地变了!
群 众 的 力 量
静海县人民深深懂得“一定要根治海河”的深远意义。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连续几年转战南北,挖河渠,修闸涵,打机井,建立扬水站,使这个历史上的灾区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
但是,自然面貌的变化并不平衡。涝的问题解决了,盐碱的危害却一时还未能治住它。
因此,前年秋收前,县委书记孙志远到运河以东总结群众改土治碱的经验。县委认为,运河以西的一些地区,土地比较肥沃,解决了排灌的问题,就掌握了农业大幅度增产的主动权;可是运河以东独流减河和马厂减河汇流的大三角地带,面积达一百一十多万亩,“风起硝烟遮天日,六月遍地是白霜”,盐碱灾害最为严重,种的庄稼常常很难保苗。怎样治理当地的盐碱,是个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这次他从贫下中农那里了解到,运河以东的排水干渠这几年经过疏浚后,当地盐碱的程度有所降低,庄稼长势有了新的变化。
孙志远和县委其他几个常委来到运河以东的排水干渠上,只见两岸伸展着绿色的田野,庄稼确实比往年有很大起色。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大渠两边百米以内的玉米、谷子,普遍比其他地方要高一头,也更加长得葱翠喜人。这使他们受到启发:是不是这里的盐碱,都已随着灌溉、雨淋排走了呢?
他们来到陈官屯公社访问了许多贫下中农,大家都兴奋地谈论这件事。贫下中农说,过去修筑台田治碱,没有排水渠道,积碱还是排不出去。这盐碱是随水来的,也还得随水而去,运河以东排水干渠两边的地,就解决了排碱的问题。有的人提出:“要是能在运河与运河以东排水干渠之间,再修一条能排能灌的大渠,那就更好了!”还有的人说:“这运河以东,要是建成深渠河网化,就不愁这盐碱治不了!”
为了进一步弄清楚这个问题,孙志远和县委的其他同志,又同这一带十个公社九十四个大队的上百个贫下中农举行了座谈,结合实际认真地总结了碱随水来,又随水去的规律。县委根据和群众一起总结的经验,并且考虑到这里春旱、夏涝的情况,决定再修一条大渠。这个决定得到了贫下中农的坚决拥护。
秋后,修渠的战斗打响了。各级干部水里指挥,泥里战斗,两万多名修渠民工不怕艰苦,英勇奋战,四十天的任务二十天就完成了。冬季还没有到,一条长达八十六华里的大渠建成了,由于采纳了贫下中农的建议,这条渠挖得又宽又深,除了用于排水排碱外,还可以引水灌溉,蓄水抗旱,滞沥抗灾,两岸社队的贫下中农都称它是幸福渠。
这条大渠刚刚建成,贫下中农又要求趁热打铁,在运河以东排水干渠东面,再修一条长达百里,纵贯全县南北的大渠,以便更好地排水排碱,引水灌溉。当时天气越来越冷,但报名上工的社员却越来越多。原来计划两万人上工地,但很快就增加到三万、四万,最多时工地上达六万多人。庞庄子大队贫农社员王克信祖孙三代一起争着上了工地;东尚码头大队女社员陈秀凤结婚刚六天,也积极和大家一起挥锨上阵。人们在大雪纷飞中挥舞锨镐,数九寒天汗湿衣裳。真是人心齐,泰山移,这条大渠的开拓工程只用十五天功夫便完成了,充分表现了静海人民改变落后面貌的决心和英雄气概。
灾 区 绘 新 图
静海人民重新安排大地的战斗节节取得胜利。几年来,他们一条河渠一条河渠地治理,排灌工程一片农田一片农田地配套,先后疏浚和开挖了大的主干河渠四十六条,建立大型电力排灌站四十八处。三百多条支渠,数以万计的斗渠和毛渠,以及数不清的小扬水站,连接着主干河渠和大面积的农田,已经把五十六万多亩耕地变成了能排能灌的旱涝保收田,平均每人有水浇地一亩半。排水能力,昼夜之间达到了一千三百多万方。
在男劳力奔赴大渠工地的时候,妇女们担负起了建设条田和开挖支、斗、毛渠,使排灌工程配套的任务。她们顶风雪,战严寒,挖冻土,斗流沙,斗志昂扬。梁头公社组织起一支六百多人的“红色娘子军营”,几年间挖了支渠、斗渠三十五条,平整了数万亩土地,把坑洼不平的大地整理得井井有条,然后,植树造林,美化园田。
由于发挥了妇女半边天的作用,静海县的农田基本建设进展很快,全县台田与条田发展到七十二万亩。过去一向“植树不见树,造林不见林”的地方,现在灌木成丛树成行,盐碱荒地披上了绿装。
人们看到静海县今天的崭新面貌,无不欢欣鼓舞。他们说,过去,人们在这里搞建设,就象在沙滩上建房屋一样,总是提心吊胆的,任凭你费了多么大的苦心,洪水一来,一切心血就几乎白费。现在是大不相同了。有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人们的命运要由洪水来摆布的状况就结束了。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我们把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现在,静海县的土地还是原来的土地,可是,象过去那样的灾害,却已经成为历史上的陈迹了。今天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纵横全县的排水灌溉渠道,渠渠相通;大大小小的电力扬水排灌站,星罗棋布。人们向往了多少年的遇涝排水、遇旱有水的完整的排灌渠网,在静海的大地上出现了。农业生产正沿着高产稳产的大道阔步前进。一九七一年,这个县的粮食总产量达到两亿四千多万斤,相当于解放初期一九五○年到一九六三年十三年平均年产量的二点七倍。一九七一年,静海县向国家提供了三千六百多万斤商品粮,社、队集体的粮食储备也增加了。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第3版()
专栏: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欣欣向荣

喜看今日公益村
在长江入海口以北,在黄海之滨,有一个欣欣向荣的农村小集镇,这就是江苏省启东县近海公社公益村。
今天的公益村,一片生气勃勃的景象:内河里,一艘艘汽轮、拖驳,往来航行;公路上,一辆辆载重卡车,把每天收购的农副产品运往外地,又把成批的工业品、副食品送到这里。纵横交错的集镇街道上,一排排高耸的电线杆,一幢幢宽敞的砖瓦房,显得分外整洁。走进商店,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人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在商店里选购自己心爱的商品。
解放前这里只有两、三个小货摊,经售些油、盐、酱、醋、旱烟、火柴之类的东西。此外,还有富农为了剥削贫苦农民而开设的一爿稻柴行。在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下,这里水利失修,海潮倒灌,在那海滩瘠地上,棉花长不到筷子高,一亩粮食不满一担挑,加上苛捐杂税,重租盘剥,贫下中农生活极端困苦,终年担心无粮下肚,无草盖房,哪里有余钱去购买日用工业品和副食品呢!
解放以后,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这里的贫下中农走上了集体化的道路,开展了“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农、林、牧、副、渔获得了全面发展。从一九六四年起,近海公社的粮棉产量连续八年超过《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指标。现在,全公社皮棉平均亩产已经达到一百四十斤左右,粮食亩产超过了千斤。全公社三万多农业人口,在平均每人一亩一分地的条件下,除了粮食自给外,每年还向国家提供一百五十多万斤粮食,三百多万斤皮棉。另外,全公社每年还向国家和市场提供二万多头肥猪,一万八千多只山羊,七十多万斤海鲜、河鱼,一百四十多万斤梨子、水蜜桃等水果。随着农副业生产的发展,集体经济的壮大,社员收入的增加,市场的不断繁荣,公益村这个小集镇,从小到大,日趋兴旺,成了全公社农副产品、日用工业品、副食品的集散地。
一九七一年全镇的商品销售量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销售额达五百四十六万九千元,比文化大革命前的一九六五年增长了百分之六十,比公社化前增长了两倍多。现在,公益村各商店销售的日用百货达一千五百多种,棉布、丝绸、呢绒等织品有二百六十多种,无论品种或数量,都比解放初期增长了十倍以上。
贫下中农收入的增加,还反映在农村储蓄存款的不断增长上。一天清晨,我们来到公益村信用社,里边挤满了前来储蓄的人群。有个前来存款的老贫农十分激动地说:“在旧社会,我们贫下中农祖祖辈辈吃不饱、穿不暖,又有还不清的高利贷。今天,我们吃用周全,生活大变,还有余钱存起来,这全是共产党、毛主席的英明领导给我们带来的幸福啊!”这位老汉是四大队的贫农社员邱允范。解放前,他一家三口,只有两件破棉袄、一条芦花被,终年讨饭,不得温饱。有一年,他的妻子生病,向财主借了十块钱,结果吃了十多年高利贷的苦。如今,他一家十口,住着四大间新瓦房,有三辆自行车,一台缝纫机。家里窗明几净,吃的、穿的、用的,一应俱全。年终分配以后,他一次储蓄了五百多元。每个生产队都有充裕的公共积累,社员也户户有余粮余钱。
公益村这座海滨小镇欣欣向荣的又一个标志,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这里,经常有电影放映,有各种书刊供应,还有大量的报纸每天送到生产队。家家户户都安上了广播喇叭,随时都能听到来自祖国首都的声音。夜幕降临后,街道上的电视室里坐满了观众,聚精会神地观看新闻简报和革命样板戏等电视影片;政治夜校里,灯火辉煌,有的在读书看报,有的在交流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心得体会。许多青少年还积极参加了下棋、打乒乓球等群众性的文娱体育活动,使整个农村生活显得更加丰富多彩。  新华社通讯员


第3版()
专栏: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欣欣向荣

古老灌区人欢水笑
引用黄河水灌溉农田的宁夏银川平原,是我国最古老的灌区之一。历史上,人们曾以“天下黄河富宁夏”来形容这里的富庶。但是,在旧社会,由于渠道失修,有灌无排,造成湖泊密布,盐碱遍地,再加上风沙侵袭和黄河经常冲刷两岸农田,到解放前夕,银川平原只有耕地一百五十万亩,粮食亩产不到百斤。“富宁夏”只是富了地主、资产阶级;“盐碱地上流苦水,黄河故道断炊烟”,是那时灌区回、汉族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写照。
现在,古老灌区换了新貌:昔日野鸭和大雁出没的大片湖泊和沼泽地上,出现了无数新的居民点和十多个国营农场;涝洼盐碱滩变成了一畦畦平整的园田;风沙弥漫的荒原上,营造起条条林带。整个银川平原沟渠成网,树木成行,水笑人欢。全灌区耕地面积已由解放前的一百五十万亩扩大到三百多万亩,并且实现了自流灌溉。去年,灌区十一个县、市粮食总产量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五个县的粮食亩产超过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指标,其中有三个县过了“黄河”。还出现了一批产量过“长江”的社、队。
永宁县李俊公社西邵大队位于古老的唐徕渠畔,过去因为有灌无排,八千多亩土地有一半以上成了盐碱湖滩。解放后虽然兴建了一些排水设施,但没有根除水涝盐碱的灾害。一九六二年夏天,遇到了特大洪水,大片庄稼被水淹死,粮食严重减产。大队贫下中农和革命干部反复学习了毛主席关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教导,决心开沟排水,改变低洼盐碱面貌。
但是,阶级敌人却跳出来破坏,说什么:“田里冒白碱,粮食大减产,开沟顶啥用?还是搬家好!”有的社员看到那么多的湖滩碱地,对治好它也表现了信心不足。
在这个关键时刻,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公报发表了。毛主席关于“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伟大教导,象一盏明灯,照亮了这个大队广大贫下中农的心。他们在党支部的领导下,与阶级敌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粉碎了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教育了群众。贫下中农斩钉截铁地说:“出路只有一条:开沟排水!”
一九六二年冬初,开沟排水的战斗打响了。当时,天下着雪,水结成冰,他们扫雪破冰,一连苦战了五天,终于挖成了一条五华里长、二十多尺宽的排水沟,当年就排除了一千多亩耕地的积水。第二年适时地在这些耕地上种上了庄稼。
第一条排水沟的成效,进一步增强了人们自力更生治水治碱的信心。十年来,他们共开挖排水沟四十三条,总长一百一十八华里,兴修各种建筑物四十座,使大片的盐碱地得到改造,同时,还利用黄河水引洪淤地,把一千六百多亩湖坑碱滩普遍垫高一尺多。现在这个大队已把百分之八十的耕地建成平展展的机耕条田。一九七一年,全大队粮食平均亩产由一九六二年的一百四十多斤提高到六百一十斤,一年就给国家提供商品粮一百一十多万斤。
银川平原的广大群众,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从解放以来,特别是从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以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同涝洼盐碱灾害进行了顽强的斗争,他们在整修和新修灌区灌溉渠道的同时,共兴建了总长两千多华里的排水沟,还在低洼地上兴建了一百五十多座电力排水站,加上社、队开挖的数以万计的小型排水工程,基本上建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排灌体系,做到遇旱有水,遇涝能排,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严重涝洼盐碱灾害,基本上解除了。
宁夏银川引黄灌区西北紧靠腾格里沙漠,东临毛乌素沙漠,共有七百多华里的风沙线。经过这里回、汉族人民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现在在这些风沙线上已经营造起总长六百华里的防风固沙林带,成林面积达到十五万八千多亩,还建立了十二个国营林场,七十七个社办林场,队办林场就更多了。绿色的长城,锁住了一个个风口,保护着村庄和农田。中卫县镇乐公社东胜大队,原名雷家沙窝,处在腾格里沙漠的一个风口上。解放前,这里没有一棵树,狂风一起,沙尘弥漫,吞噬农田,毁坏庄稼,农业生产受到严重摧残。解放后,这个大队的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多次开展植树造林运动,建成了一条宽一华里多、长六华里的林带,防御了风沙,加上引水灌溉,使靠近林带的二百多亩农田,去年亩产上了《纲要》。
黄河因为在旧社会长年不得治理,流经宁夏银川的一段,每到汛期,洪水一来就要侵吞两岸大片的土地,河床越来越宽,两岸的耕地面积越来越少。中宁县石空公社面临黄河背靠山,由于长年受河水冲刷,农田被水侵占,到解放前夕,当时属于这个公社范围内的土地面积已经缩小到东西长三十华里,南北宽五华里,河水冲刷最严重的地方,河、山之间的宽度不足一华里。解放后,这里的群众采取措施,制止了洪水泛滥。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们又立雄心,树壮志,拉运了二十四万多立方的土石,移山填河,筑堤打坝,向黄河夺回土地五千六百多亩,等于原有耕地的百分之三十四。在他们修筑的几条堤坝中,有的坝长一千多米,宽十几米,高八、九米,经受了洪水的考验。
灌区沿河两岸许多社、队近几年来都采取了类似石空公社拦河筑坝造田的方法,夺回了很多解放前被“龙王爷”侵吞了的土地。据统计,现在灌区黄河河道两岸的社队,已经修筑起堤坝七百多华里,造田三万八千多亩。昔日荒河滩,今天长出了好庄稼。
新华社记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