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2月1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毛主席语录
这是新事情。如同城市里每日每时都在发生社会主义事业的新事情一样,乡村里也在每日每时地发生着。
——摘自《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序言


第2版()
专栏:

新思想 新道德 新风尚
本版今天发表的几篇文章,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我国人民旺盛的革命精神和社会主义的新思想、新道德、新风尚。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我国人民不仅在经济战线上取得了巨大胜利,而且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新事情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旧社会里,这些事情是作梦也想不到的。而在新社会里,这些新事情,俯拾皆是。刘少奇一类骗子恶毒攻击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妄图复辟资本主义,这是痴心妄想。“沉舟侧畔千帆过”。他们的那条修正主义的破船,在全国人民大批判的怒涛中沉没了。而我国的社会主义巨轮,正在乘风破浪高速前进。
送牛记
解放军某部拣到一头牛犊,养了两年才找到失主
在安徽省庐江县裴岗公社山岗生产队的打谷场上,红旗飞舞,锣鼓喧天。全队贫下中农和几十名解放军指战员,围着一头黄牛,人人喜气洋洋。“向解放军学习!”“向贫下中农学习!”的口号声,此起彼落,荡漾在打谷场的上空。社员们抚摸着肥壮的黄牛,激动地说:“我们失掉两年的牛犊回来啦!小牛犊长成大牛了!”
一九六九年七月,连降暴雨,河水猛涨。庐江附近遭到了一场百年罕见的水灾。就在洪水刚退不久的一天傍晚,解放军某部九连副班长沈传弟和战士彭帮友,从外地执行任务回来,发现河滩上有条小牛犊,冷得浑身直打颤。是谁家的小黄牛呢?他们看了一下,四周没有一个人。他们想:这头小牛犊一定是被洪水冲到这里来的。于是他俩便把这头没人收容的小牛犊,暂时带回部队驻地。
第二天,九连的同志把小牛犊拴在大桥头上招领。可是,过了几天,一直没有人来认领。从此,小牛犊就在九连安了家。
“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九连党支部遵照毛主席的教导,派人到驻地附近的社队寻找失主,同时,派炊事班副班长顾台平喂养小牛犊。这头刚生下不久的牛犊,还不能吃草,顾台平就找来青菜、嫩草,用刀切得碎碎的,拌些米汤,一勺一勺地喂。几个月过去了,小牛犊在小顾的精心喂养下,很快地长成小黄牛了。可是,失主还是没有找到。没过多久,九连奉命调到新的驻地执行任务,小黄牛也跟着搬了家。
为了把小黄牛归还失主,用实际行动落实毛主席关于“拥政爱民”的指示,党支部又派出了六名同志,先后深入农村,认真地进行调查了解。他们走遍了庐江县的几十个社队。一天,副班长夏德山和战士陈兴隆来到山岗生产队,了解到这个队在一九六九年发洪水时,曾丢失过一头小牛犊,很长时间没有找回来。队里的干部和群众都认为小牛犊可能被洪水冲走淹死了。他们核对情况,最后弄清楚,小黄牛确实是山岗生产队丢失的。
经过了两年的时间,小黄牛的失主终于找到了。第二天,九连同志就敲着锣,打着鼓,把已经长大了的小黄牛送还给山岗生产队。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字的周折
收报地址门牌号少写一个“○”字,电信营业员千方百计找到了收报人
一天,南京车站电信营业点的投递员李时祥拿到一份电报。电报的“收报地址”栏里,端端正正写着:“南京市迈皋桥一一号”。
他带着这份电报,来到迈皋桥,首先查问了十一号,接着又询问了左右邻居,都说没有这个人。李时祥想,是不是地址弄错了?于是,他便朝邻近的几个街道走去,凡是门牌十一号的都问过了,回答又是“没有”。他边走边想:“是不是这个人调走了?如果调走了,居民委员会和派出所会知道的。”他又急忙赶回迈皋桥,请居民委员会和派出所协助查对,结果还是没有。
李时祥根据实践经验,又进行了全面分析,是不是发报人把门牌号码弄错了,会不会是一○一、一一○?他抱着极大的希望来到一○一号,又失望了。他接着又到一一○号。这里是南京粉末冶金厂。传达室的同志告诉他:
“有一批河南来的培训工人,不知道他们中有没有这个人?今天是厂星期天,明天再来打听吧!”
他回到营业点,还是放心不下,又打电话给厂里,请传达室的同志把这件事写在黑板上,使收报人很快就会知道。果然,不一会,有个带河南口音的人,来到电信营业点取这份电报。他感动地说:“是我写信回去,把这里的地址写漏了一个“○”字,叫你们费了这么大劲。太感谢了!你们真是为人民服务的好勤务员。”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湘江捞瓦
十五个民兵,不顾寒冷,把沉到湘江的两万块瓦打捞上来
春天刚刚来到湘江,天气还很冷。这时,广西全州县枧塘公社茅埠渡口江面上,有十多个青年,一会儿浮出水面,一会儿又钻进水底。
他们是枧塘公社芳塘大队水西、广山脚两个生产队的十五名民兵,正在给城关公社集才大队柴头岭生产队社员杨全俊打捞沉船。
一月十九日,杨全俊在福坪大队套子口生产队买了两万块青瓦,用船往回运,准备盖新房。因为船舱渗水,重量超载,加上风大浪急,行到茅埠渡口江心,便连船带瓦沉下河底。杨全俊好不容易爬上岸,望着沉船的地方着急。
杨全俊沉船的事,传到了水西生产队。社员们都为他焦急。生产队政治指导员、民兵排长唐光花想到,杨全俊的沉船如不打捞上来,就要损失数千元的财产。他牢记毛主席的教导:“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他想,阶级兄弟的困难,就是我们自己的困难。虽然眼下队里大部分劳动力去修水利了,又正碰上抢烧着一窑石灰,家里人手少,任务重,也一定要帮助将船打捞上来。当晚,他召集在家民兵讨论研究。大家都积极报名参加战斗,最后选定了十二个人。
第二天一早,十二个身强力壮的民兵来到河边。他们找来一只渡船和几担泥箕。人泅进水底,将瓦一块一块地放进泥箕,吊到船里。在水里实在支持不住时,就爬上岸来烤烤火,又下水去干。广山脚生产队的三个社员路过这里,也主动参加了战斗。经过整整半天的紧张战斗,瓦全部捞上来,沉船也打捞上来了。这时,杨全俊感激万分,一再道谢。民兵同志们齐声说:“我们是毛主席的民兵,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不要感谢我们,应该感谢伟大领袖毛主席。”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人民列车为人民
——37—38次快车见闻
汽笛长鸣,车轮滚滚。37—38次快车,往返奔驰在北京和武昌间的铁路线上。
每天,成百上千的旅客匆匆来到这趟车上。车厢就象一个小社会。从列车上这个“小社会”里,可以看到我们时代的新风尚,新面貌。
想在上车之前
要为工农兵服务,首先就必须想工农兵所想,了解他们的需要。列车员们从一些“小事”中,悟出为人民服务的大道理。
有一次,一位旅客上车时不小心撕破了衣服,列车员蔡汉兰要为他缝补,但是没有带针线。后来,她找到针线包,才为旅客缝补好衣服。这是一件小事,小蔡却从中找出了思想上的差距。她说:“为什么我就没想到带个针线包呢?忘了的是一针一线,缺少的是全心全意。”列车员们从小蔡经历的这件小事中,大受启发。他们联系自己遇到的一些“小事”,进一步认识到: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想工农兵所想,许多事情就要想在上车之前。
夏天,旅客上车以后,不少人热得心慌,坐不下来,穿来穿去找水喝;有了水又嫌烫,有的人又跑下车去买冰棍。旅客心里不安,车厢里秩序也不好。列车员们琢磨这件事,“想在上车之前”,就在起点站发车前准备好凉开水。
餐车工作人员批判了专搞名酒贵菜的偏向,又纠正了“一锅熬”的简单化做法。他们一心为工农兵着想,主动为自带干粮的旅客烩饼烩馍,外带做汤。南北旅客口味不同,他们就准备了一分钱能买到的辣椒和小菜。
为了不断锤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颗红心,列车员们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分期分批到武汉市郊区的九峰公社新新大队参加农业劳动,访贫问苦,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他们还到外地的先进列车上取经,亲身体验旅客生活。他们不断加深无产阶级感情,把党的关怀送到旅客的心坎里。
一九七○年春,一支由四十多个列车员组成的
“针灸大夫”队伍成长起来了。在共产党员小黎的带动下,他们手拿银针,对着医书上的穴位图,在自己身上反复试扎,体验针感,努力掌握治疗晕车、头痛、胃痛等旅途常见病的针灸技术。他们初学时常常扎偏穴位,有的把腿扎肿了,有的扎得胳膊几天酸痛。可是,他们却谈笑风生,豪迈地说:“受点痛,冒点风险算什么?为了旅客身体健康,我们要想在上车之前啊!”近一年半来,他们已为旅客在车上扎针治病一千多人次。
急 在 旅 途 之 中
在列车运行当中,旅客常碰到一些急事。列车员们要急工农兵之所急,就需要帮助解决这些旅途之中发生的急事。
列车自保定向南疾驰。突然,一个旅客把手表掉到铁路上去了。“能帮助我找到吗?”旅客着急地找到列车员。“我们一定想办法。”列车员们召开“诸葛亮会”,你一言,我一语,大家出主意。他们从车上丢下一张纸条,写着失主的姓名、地址。列车到达定县以后,他们又打电话和靠近失落地点的望都、完县车站联系,请求协助。不到一天功夫,手表就回到了失主手里。
智慧和力量来自人民群众。列车员们向一切有实践经验的人学习,从群众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不断增强为工农兵服务的才干。
一九七○年十一月八日,列车刚刚从丰台站起程,旅客中一位孕妇在车上发生难产。
产妇是大庆油田的营业员。因为离预产期还有二十多天,她没有叫丈夫接她,也没有带临产的必需用品,身边还带着一个两岁的小女儿。
车班党支部作出决定:全力抢救。心目中有群众,千般困难挡不住!
听到广播,旅客中一位军医和另一位于大夫赶来了。许多旅客前来探望,支援。一包包红糖、一卷卷卫生纸接连送来。旅客们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革命精神,使列车员们更增添了勇气和力量。大家紧急行动起来!有的报名当“助产士”,有的自告奋勇给产妇洗涤衣裤被单,有的给产妇的小女儿当“阿姨”。餐车服务员送汤送水,列车员小余送来自己的两斤红糖。大家全力以赴,密切配合,终于克服一个个困难,使产妇转危为安。
正当大家为产妇得救而高兴的时候,降生的婴儿却浑身青紫,不哭不叫。于大夫见此情景,毫不犹豫地俯向婴儿,口对口,一口,两口,一连吸了十几口,吸净了婴儿口腔里的淤血。“哇”的一声,婴儿啼叫了。这时,产妇流下激动的热泪。广播里传出了好消息:“在这趟列车上,增添了一位小旅客,是男孩,取名叫群力”。
党支部领导大家总结这次乘务经验的时候,他们深有体会地说:“群力这个名字叫得好!”
帮 到 下 车 以 后
这趟车上的列车员,帮助旅客解决各种困难,争做“分外”的工作,在“完全”、“彻底”为人民的道路上大步前进。
列车到达终点,他们的工作没有终点。
在初次出门的旅客面前,他们是“好参谋”。他们分成小组,利用业余时间,到长途汽车站、轮船码头和市内主要交通要道,仔细作调查,了解乘船、转车的时间和路线,为旅客下车时提供方便:省时间、省路费、不迷路。
在粗心大意的旅客面前,他们是照料失物的“细心人”。有一次,一位旅客下车的时候,将一卷比头发丝还细的贵重金属丝丢在车厢里了。列车员发现后,把它拾起来,托沿途车站寻找失主。当失主所在的工厂正等着急用,派人四处寻觅的时候,这卷金属丝送到失主手里。
在老、弱、病、残的旅客面前,他们是可靠的“护送员”。他们照顾这些旅客,从不考虑个人的上班、下班,不管有多少路程、多少麻烦,也要护送到目的地。在这方面,几乎每个人都能谈出一串串生动的故事。列车员小徐对此感触最深,她谈到这样一次经历:
去年十月的一天,在北京工作的一位解放军同志,急需把一个不满六岁的小孩送回湖北省松滋县老家。他请列车长小黎帮助。列车员小徐知道了,主动接下这个任务。她领着小孩,一路细心照料。列车到达武汉,长途汽车末班已经开走了。她把小孩带到家里住下。第二天一早,她送他上汽车。短短的时间里,小徐已经把小孩带熟了,小孩亲切地称呼她做“姐姐”,恋恋不舍,不肯上汽车。这些情景,使汽车上的乘客深深受到感动,纷纷表示,一定要象小徐一样细心照料、负责到底,把小孩安全护送到家。汽车司机激动地对小徐说:“同志,请你放心,人民列车上能做到的事,人民汽车上也一定保证做到!”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第2版()
专栏:

银线红心
要抢救病人,深夜找不到救护车。可是,话务员却想出了办法
江苏省沭阳县电信局话务员潘玉兰同志,为了抢救阶级兄弟,千方百计帮助解决救护车的动人事迹,受到广大贫下中农的赞扬。
一月五日深夜,小店公社的生产队干部陆广伦突然患了重病,必须在短时间内开刀抢救。他们打电话给县医院,请派救护车,不巧车子外出未回。潘玉兰知道了这个情况以后,心里也非常着急。
这个同志的生命就这样失掉吗?这时毛主席的伟大教导在她耳边响起:“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毛主席的伟大教导,使她心明眼亮。她想,医院没有车,我不能帮助他们找别的单位协助吗?于是,她先后给车站、联合运输站等六个单位去了电话,请求协助。这几个单位都忙了起来。有的因为司机同志下班休息了,宿舍较远,一时赶不来;有的因为车子上了货,要卸了货才能放车。小潘算了一下,这几个单位派车最快的也要个把小时。这时气温虽在零度以下,小潘却急得满脸汗水。她抬头看到墙上一幅毛主席的语录:“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学全国人民。”心中猛然亮了起来,马上打电话给当地驻军某部,请求援助。解放军同志接到电话后,迅速开出救护车,向四十里外的小店公社奔驰而去。
救护车开出来了,小潘又打电话通知已经准备车辆的那六个单位,告诉他们,解放军已经出车,不再麻烦他们了。她又想到,抢救病人,必须争取时间。于是,她又和医院联系,告诉他们病人马上就到,请做好开刀准备工作。
天亮,小潘下班了。她顾不得休息,骑上自行车赶到医院。这时,病人陆广伦的胃切除手术已经做完,生命脱险了。小潘听了,脸上露出愉快的笑容。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