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2月7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在斗争中成长的红色后代
——看阿尔巴尼亚故事片《战斗的早晨》
李琦 戴先国
英勇的阿尔巴尼亚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反对外国侵略的长期斗争中,不畏强暴,前赴后继,经受了一场又一场严峻的考验,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丽的颂歌。新阿尔巴尼亚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故事影片《战斗的早晨》,颂扬了在暴风雨中成长的少年儿童。他们机智勇敢地打击德国法西斯的战斗生活,正是这千歌万曲中的一曲。
在阿尔巴尼亚人民赶走了意大利法西斯以后,德国希特勒的铁蹄又野蛮践踏了阿尔巴尼亚的国土。阿尔巴尼亚人民没有被气势汹汹的敌人所吓倒,他们在以恩维尔·霍查同志为首的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的领导下,男女老少都动员起来,组织起来,为解放自己神圣的国土,同德国法西斯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
山城的早晨,希特勒匪徒还在戒严,阿尔巴尼亚游击队员和党的地下工作者机警地避开匪徒们的贼眼,在巷尾深处展开了传递情报、转运武器的战斗,显示了阿尔巴尼亚人民对反侵略战争充满了必胜的信心。阿尔巴尼亚的少年儿童同样是坚强的战士。古里、比罗、托米、米洛这些穷苦的工农子弟,天真烂漫的孩子,革命斗争的知识虽然还很有限,他们脑子里想的大多数是踢皮球、做游戏等活动,但在德国法西斯侵犯了阿尔巴尼亚的民族尊严以后,这些孩子幼小的心灵立即燃起了反抗的火焰。当德寇及其走狗强迫阿尔巴尼亚人民集会,听他们读恐怖禁令时,就是这些看来并不引人注目的孩子,拿出自己特有的本领,逗怒了毛驴,以毛驴不息的嘶叫声,压倒了法西斯暴徒歇斯底里的狂吠,弄得气焰嚣张的敌人束手无策。
阿尔巴尼亚的少年儿童和他们的父辈一样,在打击侵略者的斗争中,既机智灵活,又有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的气概。他们藐视敌人,把头戴钢盔,脚穿皮鞋,手持凶器的德国鬼子视为一群“野鸡”。古里和比罗,天天盼望着能得到一支真枪,用它来打死这群“野鸡”。一天,他们发现两个在湖里洗澡的德国鬼子将枪支和衣裤放在岸边,便趁鬼子用肥皂洗头的机会,果断而又麻利地取走鬼子的枪支和衣裤,塞进装木炭的麻袋,转移到安全的地方。这些看来不过是幼稚的孩子,就是这样以他们自己的智慧和勇敢,给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他们不愧是阿尔巴尼亚的红色后代,坚强的勇士。
红色的后代在斗争中锻炼,在斗争中成长。错综复杂的战斗生活,使这些原来无忧无虑的少年儿童增长了革命斗争知识,丰富了革命斗争经验,逐渐地学会了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识别敌我友。高尼的父亲是德寇的一条走狗。机警的古里和比罗发现敌人在进行大规模搜查时,连高尼家的门槛都没有进,意识到高尼的一家与穷苦的劳动人民家庭不一样,对他们有了戒备。斗争在发展,队伍要扩大。扩大谁呢?这些孩子从自己长辈的交往中得到启示,吸收和自己一样贫苦的孩子。经过斗争考验的孩子们,疏谁,亲谁,他们分得这样一清二楚,表现了阿尔巴尼亚新的一代,有着鲜明的阶级立场。
阿尔巴尼亚劳动党正确估价自己新的一代,用正确的思想去培养造就他们。如果说,孩子们过去的斗争是自发的,当老游击队员和党的地下工作者及时出来指挥他们战斗以后,他们的斗争已经是自觉的了。雏鹰在大风大浪中练硬了翅膀,成为勇敢的山鹰。他们在党的领导下,为阿尔巴尼亚人民革命斗争的史诗,写下了自己光辉的一章。
过去预示着今天,今天预示着明天。过去,阿尔巴尼亚人民依靠人民战争的威力,挫败了德国法西斯。今后,谁敢侵犯神圣的阿尔巴尼亚国土,同样将被阿尔巴尼亚人民的铁拳砸得粉碎!(附图片)
党的地下工作者在开重要会议,古里为他们放哨。
运送军火途中,河面上漂来了水雷,托玛不顾生命危险,跳到水里,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了船身。


第4版()
专栏:

  多瑙河上的革命波涛
——罗马尼亚故事片《多瑙河之波》观后
洪信
喀尔巴阡山巍然屹立,蓝色的多瑙河波涛汹涌。我们怀着兴奋的心情,观看了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故事影片《多瑙河之波》。影片把我们带到了烽火连天、鼙鼓动地的反法西斯的战争年代,激起我们对罗马尼亚人民的崇敬。
这部影片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罗马尼亚人民反对德国法西斯斗争的一个侧面。当时,希特勒德国正在整个欧洲进行残酷的法西斯侵略战争,法西斯侵略者在罗马尼亚的走狗安东尼斯库实行卖国独裁的反动统治,罗马尼亚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是高举民族解放和武装斗争的旗帜,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还是甘心忍受被奴役被蹂躏的地位?罗马尼亚人民在罗马尼亚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决反对外来侵略,为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而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
《多瑙河之波》通过游击队员托玛打入装运德寇军火的货船,把敌人的武器夺取过来,运送给游击队的故事,集中地刻划了托玛这个英雄人物。托玛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忠诚于党的事业。他深深懂得这次夺取军火的重大意义,在极其艰险复杂的环境中,英勇机智地去完成组织交给的艰巨任务。他采取巧妙的方法混进被押解的“囚犯”行列,打入七二四号货船,并迅速适应了船上的环境和工作;他在漆黑的夜晚从敌人的鼻子底下把武器偷藏起来;当存藏的武器需要运上岸时,他机智地使货船停泊,和地下党取得联系,把武器交给了游击队;当他们处死了船上的法西斯匪徒,驶向与游击队联络的地点时,货船遭到德国舰艇的拦截,他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当机立断,同驾驶员米哈依一起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特别扣人心弦的是,托玛为把军火顺利地送到游击队手里,两次冒着生命危险排除水雷的惊险情节:第一次是在货船行进中,河面上漂来了一个水雷,眼看就要和船身碰撞,船上的德国兵吓得魂不附体,跳入水中呼喊救命。在这千钧一发的危急关头,托玛毅然纵身入水,沉着镇静地用身体保护船身,双手轻轻地推着漂动的水雷,一直到水雷离开船尾远远漂去。第二次是水雷挡住航道,如不及时排除,就会延误完成任务的时间。托玛决然跳上小船,驶向雷区。行前,他嘱咐米哈依,如果自己牺牲了,一定要把武器按时运送给游击队。这充分显示出他对革命事业赤胆忠心,为人民勇于献身的高贵品质。看到这里,我们仿佛看到,在反法西斯斗争中,罗马尼亚共产党领导下的千万个托玛,站在群众斗争的前列冲锋陷阵。
共产党员托玛并不是单枪匹马地同敌人作斗争的,而是得到了以米哈依和安娜等为代表的人民群众的同情和支持。他们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党和群众血肉相连的亲密关系。米哈依是一个货船的驾驶员,他爱国、正直、勇敢、果断,对德国法西斯充满了憎恨,但在他没有走上革命道路之前,还缺乏革命自觉性,幻想家庭安逸和个人幸福。托玛的英雄行为给了他深刻教育,使他认识到,在残暴的侵略者面前,只有起来斗争,才是唯一出路。在托玛的影响下,米哈依终于参加了战斗的行列。他的妻子安娜冒着枪林弹雨上岸同游击队联系,而他自己也把押送军火的德寇撂到河里,并为保护船上的武器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经过托玛和米哈依的艰苦斗争,货船上的武器全部送到了人民的手中。游击队向敌人发起了全面进攻,人民拿起了刀枪,港口变成了战场,骄横一时的德国法西斯被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多瑙河水奔腾不息。过去,罗马尼亚人民消灭了入侵的德国法西斯,今天,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的罗马尼亚人民,在帝国主义威胁和外来干涉面前英勇不屈,为捍卫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进行顽强的斗争。胜利永远属于敢于斗争的英雄人民!


第4版()
专栏:

  飞向北京的颂歌
——喜读新出版的少数民族诗歌选
童闻
少数民族诗歌选《歌声声飞北京》(中央民族学院选编、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收集了蒙、回、藏、维、苗、彝、壮等三十七个少数民族的作者写的短诗九十四首。
这些飞向北京的颂歌,来自祖国的青藏高原,来自北疆的蒙古包,来自长白山麓,来自天山脚下。诗歌的作者有工人、农牧民、解放军战士和干部、教师、学生等。诗歌的格式虽然不一,作者的民族语言尽管不同,但都以炽热的感情,和谐的韵律,朴素的色调,生动的比喻,表达了各族人民对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高度崇敬的心情。《黎族人民心向北京》通过年老的阿妈在国庆佳节的时候,“多少次摆好红藤椅”、盼望毛主席来坐几回,年老的阿爸“多少次捧着糯米酒”,盼望毛主席来尝几杯的真挚感情,抒发了黎族人民对毛主席的热爱和想念心情。《永远歌唱毛主席》通过“西双版纳的凤尾竹,没有阳光不会茁壮成长;澜沧江畔的木棉树,没有雨露不会灿烂开放”的形象比喻,歌颂了毛主席对傣族人民太阳般温暖的恩情。《巴特尔,请你等一下》描写道尔吉老爷爷挑出最好的一把马头琴,苏日娜拿出最香甜的奶子茶,德力格队长牵出最棒的枣红马,请巴特尔代表带到北京献给毛主席,展现了蒙古族牧民对毛主席衷心的爱戴。畲族民歌《一颗红心一箩歌》中,用“东风吹倒黄连树,幸福花开万年长”的诗句,把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比作强劲的东风,吹倒了黄连树,拔掉了千年的苦根,使幸福生活万年长。寓意深刻,很感人。
从这本少数民族诗歌选里,我们也看到了各族人民大团结,认真贯彻执行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崭新精神面貌,体会到各族人民经过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战斗洗礼,提高了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瑶家不上骗子当》以敏锐的文字,揭露了刘少奇一类骗子的丑恶面目和反动本质。诗中写道:“龙蜂长得再美丽,螫一下就会中毒”,寥寥几笔,把刘少奇一类骗子的两面派嘴脸刻划得比较深刻!作者还用“平坝岔路再乱,登上高山能分清”的诗句,形象地表明了认真读书的重大意义,反映出各族人民努力读马、列的书和毛主席的书,深入进行批修整风运动的坚强决心和革命精神。
诗集还选编了许多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短诗。这些短歌象一束束灿烂的鲜花,表现出各族人民朝气蓬勃的战斗风貌,散发着各族人民新生活的芳香。当我们读到佤族民歌《山山水水放金光》中“银渠奔腾歌唱”,“绿茶十里飘香”,“金黄稻谷起波浪”的诗句时,仿佛踏进了一幅壮丽的阿佤寨画境,佤族人民战天斗地学大寨的革命豪情,阿佤寨金浪翻滚的丰收景象,尽收眼底。当读到傣族民歌《美丽的家乡》时,我们好象看到了一组奇特壮丽的迷人镜头,铁桥宛如彩虹飞架在瑞丽江上,水库无限宽广,拖拉机在田野里飞快地奔跑,千年沉睡的大地长出了庄稼。通过这一幅幅盛景,形象地展示了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给傣族人民带来的幸福。还有《瑶家歌颂毛主席》、《摘芒果》、《丰收彩图云中挂》等诗,好象一篇篇抒情散文,生动地描绘了边疆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活和边疆农村的大好形势。
这些诗歌主题鲜明,构思精巧,有独特的民族风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在艺术创作上也取得了可喜的收获。诗歌作者们把握住少数民族的生活特点,注意运用形象妥贴的比喻、细腻感人的烘托等艺术手法,使诗既精辟,又别致。如“剪来天边最红的霞,摘下银河最亮的星,松柏作针虹作线啊,绣幅壮锦上北京”。又如“金沙江的月琴,海兰江的伽倻琴,全国千万把琴,虽然各响在一方,都飞向北京天安门”。诗句含蓄、新奇,想象丰富,概括力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颂歌声声飞北京》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团结、战斗、胜利的颂歌。虽然有的作品还缺乏锤炼,但总的来说,这本选集体现了少数民族诗歌创作日益繁荣的景象。我们相信,在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的指引下,在三大革命运动的实践中,各族歌手一定会创作出更多好的颂歌,激励全国人民奋勇前进!


第4版()
专栏:创作杂谈

  政治和艺术的统一
解放军某部 宋协龙
无产阶级从来不隐瞒自己对文艺的观点:文艺必须服从于政治,但反转来也影响于政治。因而,我们提倡“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而刘少奇一类骗子,为了复辟资本主义,千方百计地从右的和“左”的两个方面破坏革命文艺的政治和艺术的统一。他们一忽儿叫嚷“不要把艺术问题弄到政治上来”,一忽儿又鼓吹“政治就是艺术”。尽管形式不同,但殊途同归,都是为了破坏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正确方向。
毛主席明确地指出:“我们既反对政治观点错误的艺术品,也反对只有正确的政治观点而没有艺术力量的所谓‘标语口号式’的倾向。”在文艺作品里,政治观点是灵魂,离开了正确的政治观点,就不可能创作革命的文艺作品;而艺术力量,则是作品的血肉,没有好的艺术形式去表达正确的政治观点,就譬如只有骨架而没有了血肉的人体,同样不能生存。所以,我们既要坚决批判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毒草,反对政治观点错误的艺术品,也要反对没有艺术感染力的“标语口号式”的作品,正确处理政治与艺术的辩证关系,作到“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
在批判了“为艺术而艺术”的资产阶级倾向之后,有人“但求政治上无过,不求艺术上有功”,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革命文艺工作者不但要努力改造世界观,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也要从为革命、为工农兵服务的立场出发,下苦功学习业务,学习技巧,学习各种好的表现手法。在作品中,我们必须血肉丰满地塑造英雄形象,少来一些没有艺术内容的空洞议论。当然,我们不是反对一切议论,譬如革命样板戏中那些英雄人物抒发豪情壮志的唱段,既高度地概括了生活,又反映了英雄人物的思想光辉,起到了提高作品思想性的作用。但那些离开了人物形象,只用抽象的政治概念来弥补作者生活不足的空洞议论,却是达不到文艺的教育目的的。正象鲁迅指出的那样:“我们需要的,不是作品后面添上去的口号和矫作的尾巴,而是那全部作品中的真实的生活,生龙活虎的战斗,跳动着的脉搏,思想和热情,等等。”
当然,学习艺术技巧不能脱离工农兵的三大革命运动的实践,关门钻技巧。所谓技巧,不过是用艺术形象反映工农兵斗争生活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只有不断深入工农兵的火热斗争生活,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立足点真正移到工农兵这方面来,在创作实践中刻苦钻研,才能有不断提高的基础。离开了生活,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单纯地追求艺术技巧,不仅掌握不好技巧,还会使创作走上邪路。
实践告诉我们,艺术不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就必然是为资产阶级服务。一篇文艺作品,光有正确的政治观点,没有完美的艺术形式,也是没有力量的。只有用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来表达革命的政治内容,才能产生强烈的感染力,使作品更好地起到“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作用。


第4版()
专栏:

晒谷场上〔水粉画〕
广东省始兴县电影队  郑海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