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开与关
阮沅
上海培光中学的教师们,曾在怎样防止资产阶级“香风”、毒雾毒害学生的问题上,有过一场关校门还是开校门的争论。有人主张,下课后关校门,放学后关家门。大多数教师却认为,课余时间要让学生到社会上去,有指导地在阶级斗争第一线经风雨、见世面。争论的结果,大家接受了后一种意见。
这样的争论是有益的。有阶级斗争存在,就有资产阶级坏思想、坏习惯的为害。经过争论,分清是非,提高认识,就能找出正确的斗争办法。不然,照前一种主张办事,未必会有什么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好心办了坏事。
思想是关得住的吗?佛教起源于印度,经过中国传到了日本。马克思主义诞生在西欧,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指南。同样,国际上的修正主义和其他资产阶级反动思潮在我们国内也有反映。国门尚且挡不住思想的传播,校门怎么能够关得住资产阶级“香风”、毒雾的影响呢?何况学校内、家庭里同样有两种思想的斗争。关,是消极的,并不能消除中毒的可能。正确的方法是用无产阶级思想去批判资产阶级思想,去占领课外阵地。培光中学按多数人的意见,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请工农兵到学校进行阶级教育,组织学生出去作些社会调查,还有细致的思想工作,革命的文艺生活和体育活动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只有吹起无产阶级思想的强劲东风,才能压倒资产阶级的“香风”,吹散毒雾。
关起校门,不但无益,而且有害。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固然还有阶级敌人躲在阴暗的角落里活动,有“香风”、毒雾从阴沟里冒出来作祟。但是,占主导地位的是战天斗地的工农兵英雄人物,是迅速滋长的共产主义道德风尚。这些都是青少年应该效法和吸取的。难道我们把这样大量的新生事物也都关在校门外面吗?空气里有病菌,也有阳光,并没有这样的蠢人,因为怕孩子沾染病菌,既不让他晒太阳,也不让他呼吸新鲜空气。没有阳光,没有空气,人就要窒息。同样,不接触新事物,不吸收新思想,一个人的政治生命也就窒息了。
在接触新思想的过程中,难免会接触到资产阶级的坏思想、坏习气。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抵抗能力。有人接触了病菌,并不生病,就因为他有抵抗和消灭病菌的能力。毛主席教导我们说:“同错误思想作斗争,好比种牛痘,经过了牛痘疫苗的作用,人身上就增强免疫力。”提高青少年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觉悟,培养他们鉴别和批判资产阶级思想的能力,需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他们,也需要让他们参加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在大风大浪中种“牛痘”、打“预防针”,掌握好同各种错误思潮作斗争的本领。
培光中学的同学们说:“我们不做暖室里的鲜花,要做暴风雨中的青松。”这话很对。温室里培养的盆景松,既长不高大,更经不住风雨,只有在广阔的原野上经过风雨、吸足了养分的青松,才能在风雨中挺立。刘胡兰、雷锋等青年英雄是在群众的革命斗争中锻炼出来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各条战线上的知识青年,特别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涌现了大批优秀人物,如金训华、陈岱山等。他们也是在三大革命运动中成长的。而且在他们的学生时代,就打开校门,参加文化大革命,在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洪流中深入工厂、农村,接触新事物,研究新问题,从工农兵英雄人物那里学到许多东西。有三大革命运动的沃土,才有无产阶级的壮苗。三大革命运动是同学们炼思想、长才干的大课堂。在学好各类课程的同时,继续敞开校门,对于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好处是很多的,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打开校门,并不是不管,而是更加加强了教育的责任。既要上课,又要接触社会,两者要结合好,要安排恰当。同学们走进社会,什么是应该学习的,什么是应该批判、斗争的,怎么学,如何斗,都要指导。散布资产阶级毒素的阶级敌人,必须揭露、斗争,直至制裁。对后进的同学要做好转化工作,对先进的同学要帮助他们更上一层楼。这些都是大量的、细致的、艰巨的工作。打开校门,教育下一代的工作,不仅教师要做,家长要做,一切革命者都要做。让我们都来做哺育下一代的园丁吧!


第4版()
专栏:

  在斗争的风浪中成长
——读儿童文学辑《海螺渡》、《小鹰展翅》
方演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海螺渡》和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小鹰展翅》,选辑了一部分反映少年儿童斗争生活的短篇。
根据少年儿童的特点,塑造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光辉形象,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这两本选辑中,有反映革命历史斗争的作品,更多的作品是反映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青少年生活的不同侧面,描绘了他们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崭新面貌。
这里既有机智、勇敢地与阶级敌人进行斗争的小勇士的形象(见《火烧“野牛”》、《水莲》、《阿勇》、《螺号声声》等),也有表现城乡的孩子们一心为国家、为集体,以实际行动支援社会主义建设的感人故事(见《红灯闪闪》、《织草垫的故事》、《根牛和兰蕊》等)。从激烈的阶级斗争到火热的生产斗争,由城市到乡村,在这幅广阔而色彩绚丽的画面上,展现出一代新人正在茁壮地成长。此外,象积极落实毛主席革命卫生路线的伊香和红医生(见《防疟小战士》、《红医生》),助人为乐的小鹰与小海(见《小鹰展翅》、《我的小老师》),农村的业余宣传员华子(见《华子》)等形象,也都焕发出时代的光采。这两本选辑,通过描写各条战线上的先进青少年的作为,向孩子们形象地进行了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以革命的艺术实践,批判了儿童文学领域中的资产阶级“童心论”和“中间人物论”,为无产阶级儿童文学增添了光采。
无产阶级文学艺术是要十分重视现实题材的。毛主席号召青年们要经风雨,见世面,在战斗中,锻炼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因此,儿童生活的题材,只有不局限于学校和家庭生活的小天地,而是把他们放在三大革命运动的环境中,置身在工农兵的精心培育下来刻画,才能更为完美地塑造出革命接班人的光辉形象。这两本选辑中的一些作品,较为成功地在三大革命运动的战斗环境中,艺术地再现了一代新人的成长和精神面貌。例如《看青记》,就简洁地概括出现实农村阶级斗争的某些特点,主人公小雷子,正是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的锤炼中,形成了对阶级敌人无比仇恨的性格。这样,在关键时刻,他就能够坚决地与垂死挣扎的敌人搏斗。类似小雷子这种扎根在当前伟大革命斗争的人物形象,孩子们读后更能启示他们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怎样做事、做人,成为鼓舞他们在革命大道上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
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成长,是与工农兵对他们的教育不可分的。他们既是阶级的一员、群众的一员,但毕竟在各方面不成熟,或不很成熟;虽然勇于参加革命实践,可是又需要学习和指导。这两本选辑中的一些作品,正确反映了接班人成长的这一客观规律,它告诉孩子们:崇高的品德和英雄行为的产生,根本不是由于什么“超天才”,只要老老实实地向工农兵学习,他们就能够象小鹰般地逐步学会在风浪中展翅飞翔。《小瑾》中的修桥工人张志勇,《战友》中退休老工人周爷爷,《海螺渡》中未曾出场的东海女红卫兵的妈妈等形象,都显示了一个共同的特点:时时用毛泽东思想的阳光雨露,滋润着下一代的心灵;处处以身教言传,把无产阶级的远大志向传给革命接班人。是他们,在祖国下一代身上植下了革命的种子;是他们,将祖国下一代的眼睛擦得更亮;是他们激发祖国下一代,立志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作出较大的贡献。在他们的栽培下,这些接班人坚定地踏着革命先辈的脚印前进。这样的艺术处理,使作品中小主人公的形象显得扎实,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使孩子们不仅看到人物形象在做什么,也了解他们为什么能这样做,效法的愿望也就更加强烈。
当然,在这两本选辑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某些作品里,人物形象塑造得不够高大、理想。也就是说,没有能够摄取生活中典型的矛盾冲突,多侧面地刻画青少年的性格。其次,儿童文学自然要切合青少年的水平,这才能为他们喜闻乐见,但有些作品,没有能在这方面给予应有的注意。我们热切地希望儿童文学工作者,为孩子们创作出更多更好的革命接班人的典型形象。


第4版()
专栏:创作杂谈

  儿童文学与儿童特点
路遥
近来各地陆续出版了一批儿童文学作品,也出现了一些新的作者,预示着社会主义儿童文学的新发展。但是,当前的儿童文学作品,题材不够广泛,不够多样,有些同志把儿童文学仅仅理解为写孩子生活的作品。
孩子的生活要不要写?当然要写。反映少年儿童在三大革命运动中成长,正是儿童文学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这决不是全部。儿童文学所以叫做儿童文学,并不是因为这种文学是专门写儿童的,而是因为它是为儿童写的。无产阶级的儿童文学,它的任务就是通过艺术形象,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少年儿童。因此,儿童文学也应和成人文学一样,需要努力塑造无产阶级的英雄典型,用工农兵英雄人物的优秀品质教育后一代。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儿童尤其是这样。无产阶级的英雄形象,一直是鼓舞少年儿童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健康成长的巨大的精神力量。
我们的时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杰出的少年英雄和少年儿童中间的大量的好人好事,为我们塑造少年的英雄形象提供了丰富的源泉。然而,在我们的时代里,更多的还是成年的工农兵中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高大的英雄形象,更能体现出我们时代的革命精神。而资产阶级所鼓吹的“儿童中心论”,恰恰是要我们把成年人的英雄形象,也就是广大工农兵的英雄典型,排斥在儿童文学领域之外,这是需要引起儿童文学作者十分注意的。
在儿童文学里塑造成年人的英雄形象,这个问题包含着两个方面。一个是要有写工农兵英雄人物的儿童文学作品;一个是要在反映儿童生活的作品里写好成年人的形象。这都要求儿童文学的题材必须更广泛、决不能仅仅局限于儿童生活的圈子里。即使是写儿童生活的作品,也必须把儿童放在三大革命运动的广阔天地里来写,把儿童生活和整个社会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才能全面地,深刻地反映我们的时代,更有力地教育少年儿童。
有人说:“反映工农兵的生活,孩子不容易理解。”事实决不是这样。我们只要看看描写工农兵英雄人物的连环画,吸引着多少少年儿童,就可以知道这种说法是多么站不住脚了。孩子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渴望着多方面地认识世界。因此,在儿童文学中反映广阔的生活面,塑造工农兵的英雄形象,恰恰是孩子们所迫切要求的。至于是否容易为孩子所理解,问题不在于题材广一些还是窄一些,也不在于是写成人还是写儿童,而在于怎么个写法。儿童文学要有自己的特点,这个特点,是根据它的读者对象所决定的。由于孩子的生活经验、思想水平、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同成年人不一样,所以在反映生活的深度和空度,艺术手法和语言方面,也就与写给成人看的文学作品有所不同。决不是康藏高原上的运输兵不能成为儿童文学的描写对象,也不是与非洲人民并肩战斗的援外工人不能写;而只是比写给成人的需要更深入浅出,易于为孩子所理解就是了。现在有少数儿童文学作品,虽然写的是孩子,但孩子并不好理解,也不喜欢看。其原因之一,就在于这些作品没有充分考虑到儿童读者的特点,成了给大人看的写孩子的作品,语言成人化,孩子的形象也成人化。
毛主席早就教导我们:“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给孩子写东西也是这样,切不可忘记了读者的特点,把作品写得浅显而且有趣。有些作品,正是由于没有做到这点,所以不为孩子所喜闻乐见。我们的儿童文学作者,要更好地为新中国的少年儿童服务,就必须在深入工农兵的同时,深入孩子的生活,熟悉孩子,把握住儿童文学的特点,写出为孩子所喜爱,对孩子有教育意义的作品。


第4版()
专栏:

  大胆创作 推陈出新
沈阳部队 曲滨
在开展部队业余文艺活动中,认真坚持“业余、小型、多样”的方针,积极创作好各种曲艺形式的小节目,是广大指战员斗争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是坚持为工农兵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文艺方向的重要措施。
有些同志对搞曲艺创作的认识有片面性。有的认为曲艺形式旧,最好别用;有的认为小曲艺没啥搞头;也有的认为要搞曲艺就得照原来的样子搞,不然没意思。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反复学习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革命样板戏的创作经验,回顾了部队业余文艺活动的优良传统,批判了刘少奇一类骗子时而鼓吹全面继承、时而鼓吹全盘否定的罪行,使大家对一些问题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毛主席在《讲话》中明确指出:“对于过去时代的文艺形式,我们也并不拒绝利用,但这些旧形式到了我们手里,给了改造,加进了新内容,也就变成革命的为人民服务的东西了。”可见,有正确路线的指引,对旧形式加以改造,表现了新内容,是可以获得新的生命力的。我们必须不断提高执行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的自觉性,认真做好对曲艺及其他文艺形式的改造工作,使它别开生面,焕然一新,在两条路线斗争和部队建设中,发挥更大的战斗作用。
有没有搞头,要从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上去认识。短小精悍的曲艺节目,轻便易行,有说有唱,生动活泼,能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紧密配合形势任务,歌颂英雄人物,宣扬新人新事,不用剧场不用台,竹板一打唱起来,什么地方都能去,特别是在边防、海岛、阵地、哨所,最受战士欢迎。搞好小节目的创作,是符合业余文艺活动的特点的,是符合为工农兵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文艺方向的。不是小节目没搞头,而是一些同志的着眼点不对头。只要我们牢牢记住毛主席关于“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教导,小节目的创作是大有作为的。
曲艺照什么样子搞,一定要坚决贯彻执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曲艺这种艺术形式固然有很多的长处和特点,但毕竟是传统的艺术形式,旧影响是很深的。在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方面,有精华也有糟粕。因此,我们对这种形式既不拒绝利用,又必须推陈出新。推陈出新不只是对内容上的要求,而且在形式上也要进行改革,使它服从于新的内容,更好地表现新的生活。所谓曲艺得照原来的样子搞,因袭旧路或采取“旧瓶装新酒”的办法是不行的。那样做不但会损害作品的政治内容,而且也会损害曲艺本身的发展。有的曲艺作者以自己的切身感受说出这样的话:“曲艺不出新,毛病染一身。”我们一定要敢于破除那些不适于表现社会主义生活的旧框子、老路子、俗套子,让曲艺以崭新的面貌在无产阶级文艺阵地上开放出鲜艳的花朵。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是朝着这几方面作了努力:
一、对旧形式既要大胆改革,又要保持特色,力求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在我们运用东北二人转的演唱形式创作《处处有亲人》的时候就遇到这样的问题,象这样一个人物穿插众多、地点变化很大的题材,仍然用原来二人转的表现形式显然是不行的。我们根据作品内容的需要,适当地增多了演唱人员;根据情节的发展变化,吸取了拉场戏的表现手法;象李参谋打电话和火车上的旅客都来围着大娘坐的场面,则是为了深刻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而设计的。同时,还根据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在音乐方面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这样,既对原来的形式有所突破,又保持了二人转的一人多角、跳进跳出、说唱结合、载歌载舞的艺术特色和表演风格。
二、写小节目既要“量体裁衣”,又要小中见大,力求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小节目的创作也必须学习革命样板戏的创作经验,努力塑造工农兵英雄形象。在小节目中要塑造出高大完美的英雄形象是有一定困难的,但它可以通过一个生活侧面去展示英雄人物的思想境界,揭示作品的主题。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题材的时候要“量体裁衣”,适应小节目的特点;在揭示主题的时候要小中见大,发挥小节目的长处。我们在创作表演唱《应该站在哪》的时候,就朝着这一方面做了一些努力。这个作品通过一个班长和一个战士在归营途中三次和群众一起排队的情节,歌颂了革命战士来自人民,为了人民,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高贵品质。第一次是买汽车票,人民群众热情地让他们到前面去,他们自觉地站在群众中间;第二次是买完车票准备上车的时候,跑来两位工人要去公社抢修水泵,但票已售完,这时他们便主动地把方便让给群众;第三次是他们徒步回连队的路上,见医院门口群众正排队为病人输血,这次他们毅然地站到了最前面。这个小节目演出之后,战士们鼓励我们说:节目虽然短,可意味深长,受的教育很大。
三、搞曲艺既要在作品上创新,又要在表演上出新,力求文学效果和演出效果的统一。曲艺作品同专供阅读的文学作品不一样,需要好的表演增强艺术感染力。如果作品新而表演还是旧的,仍然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一定要强调作者和演员深入生活,扎根连队,这样才能写好和演好新的曲艺节目。在曲艺创作和表演上,还要避免一味追求“包袱儿”、硬加笑料的现象。有些曲艺形式是需要运用“包袱儿”的,但“包袱儿”必须是健康的,应该是既要有意思,更要有意义,否则就坚决把它砍掉。


第4版()
专栏:

  水乡教师〔中国画〕
张惠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