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2月20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加强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
  中共宿松县委做好青年工作,抓紧思想教育的经验
中共安徽宿松县委认真执行毛主席关于青年工作的指示,切实加强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全县上下,普遍重视青年工作,出现了一个共青团工作层层有人抓,青年教育处处有人管的局面,调动了广大青年的革命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革命和生产的发展。
    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
共青团工作应该放到县委的议事日程上来,这一点,宿松县委思想是明确的。但如何摆正各项工作与共青团工作的位置,他们曾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新县委成立后,摆在面前的工作千头万绪。他们分析宿松县的生产形势,深感担子很重。从宿松县的状况来看,农业生产的底子薄弱,水利条件差,粮食产量较低。县委决心加速农业学大寨的步伐,在几年内改变宿松的面貌。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同志觉得,县委应该集中全力抓工农业生产,把粮食搞上去。至于青年工作,让青年部门或政工部门去抓就行了,免得分散精力。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有一个时期,县委对基层团的工作确实有所忽视,抓而不紧。
贫下中农对教育青年一代十分关心,对某些基层党组织不重视青年工作提出了意见,老贫农说:“不能只抓粮油棉,不管青少年啊!”这话引起了县委的思索,他们觉得:县委领导思想上有片面性,把抓粮油棉生产与抓青少年工作对立起来了。于是县委领导同志坐下来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哲学思想,认识到:把共青团工作抓好了,调动了青年的积极性,就可以更好地促进粮油棉增产。
毛主席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宿松县委分析:全县五十万人口,青年占四分之一。能否正确地教育和发挥他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对全县有着直接的影响。县委要求各级党组织认真抓好青少年工作,并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促使各级党组织把各项工作与共青团工作结合起来抓。
县委领导成员以身作则,注意在领导各项工作中做好青年工作。县委副书记邱林明在红星公社河口大队蹲点,帮助这个大队改变山区落后面貌。他抓紧时间教育青年,引导他们认真读书,努力生产,并开展文艺活动,活跃青年的文化生活,调动了青年的积极性,使这个大队迅速改变了落后的面貌。县委常委方济仁分管工业,他在县农机一厂蹲点时,发现少数青年对前途问题有模糊认识,坏人乘机拉拢,个别青年上当受骗。他注意到这个问题,及时协同厂里党、团组织开展反腐蚀的教育,大大提高了全厂团员、青年的思想觉悟,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领导抓 抓领导
宿松县委从领导共青团工作实践中感到,要抓好青年工作,仅县委重视,领导成员动手还不够,重要的是必须使基层党委重视,这样才能保证抓青年工作层层落实,在全县全面展开。
全县三十九个公社,每个公社共青团委的筹建,干部的配备,都是县委常委直接讨论审批的。绝大部分公社共青团委成立时,都有县委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会议,以他们的行动来影响和推动基层党委重视和做好这一工作。
团县委建立后,一度忙于事务,方向不明,并且直接影响团的基层组织。县委发现后,就指示团县委举办了全县团干部路线教育学习班,明确团的工作的方向和任务。使团的工作朝气蓬勃地开展起来。
宿松县委还经常总结典型经验,指明方向,提供方法,推动面上工作。高岭公社党委在与阶级敌人争夺青年一代的斗争中,加强了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县委及时派人进行调查,总结经验,在全县推广,提高了各基层党组织对抓共青团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正当一些基层党团组织不明确如何根据青年特点开展青年工作的时候,县委又及时总结推广了趾凤公社党委教育青年认真读书,发挥青年作用的经验。
由于县委对青少年工作思想上重视,工作上认真抓,全县青年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三年多来,宿松县广大青年在改造宿松县的战斗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青年中涌现出大批积极分子,有七百五十人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目前,全县有二千七百多名青年分别担任了区、公社、大队领导干部。有的被选为区、公社党委委员,有的担任大队党支部正、副书记。他们在毛泽东思想阳光下正在茁壮成长。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第2版()
专栏:

  “银花”开在北大荒
  ——记知识青年梅民权坚持人工栽培银耳的实验
银耳又叫白木耳,营养价值高,是一种珍贵的滋补品。由于它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过去主要野生在闽、贵、川等山林中。近几年来,全国不少地方开始人工栽培银耳。
一个晴朗的日子里,我们访问了地处祖国北大荒的黑龙江生产建设部队某部十一连,看到一朵朵雪白晶亮的银耳,竟然也在这里生长出来。连长告诉我们,这项实验是上海知识青年梅民权带头搞起来的。银耳和这些青年人一样,能够在北大荒安家落户,也是经过一番斗争的。
一九六八年九月,梅民权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教导,满怀建设祖国东北边疆的热情,从上海郊区来到黑龙江生产建设部队。他所在的十一连,地处完达山北麓,到处是茂密的柞木林。柞木树不成材,长期以来一直被人们当柴禾烧掉。梅民权看在眼里,联想起上海郊区用树枝作耳棒人工栽培银耳的事实,产生了一个念头:这么优越的山林条件,如果能让江南的银耳在这里生根开花,那该有多好呀!
在一次会议上,梅民权向大家谈了自己的想法。听说要搞银耳,人们就议论开了。有的说:“银耳自古以来就生长在温暖湿润的南方,北大荒这么严寒干旱,能活吗?”有的说:“银耳人工栽培是一门微生物科学,咱们初中生会搞吗?”许多贫下中农却很支持,一位贫农老大爷说:“多少年了,眼看这些柞木白白浪费掉,真叫人心疼!你们青年人有志气,有文化,大胆干吧!”
贫下中农的鼓励,给梅民权增强了信心;一些同志的担心,也给他提出了值得深思的问题。在祖国东北边疆,银耳到底能不能生长?遵照毛主席关于“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的教导,梅民权深入群众,向老贫农求教当地的气象、地理知识,到山上观察各种树木的生长情况,去气象站翻阅历年的气象资料,了解温度、湿度、降雨量、光照时间。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梅民权掌握了第一手资料:这儿常年平均气温确实很低,冬天气温降到零下四十度,但是,六月下旬到八月下旬,平均气温在零上二十多度,雨水集中,与银耳在南方生长的条件差不多。满山遍野的柞木,树皮厚度适宜,不易脱落,木质易腐,营养丰富,是理想的银耳栽培树。
一九七○年八月,梅民权向部队党委写了一份热情洋溢的报告,表达了自己搞银耳科学实验的强烈愿望。部队党委大力支持,派他回上海学习银耳栽培技术。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办公室,听说黑龙江生产建设部队某部要搞银耳,就欣然让梅民权参加了银耳栽培技术学习班。在学习班里,梅民权认真听课,刻苦钻研,对每个问题都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一次,听菌种分离课以后,梅民权不满足自己的理解,又请老师指导他作了菌种分离试验,从理论到实际真正弄懂了这个问题。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梅民权向农科院借了许多栽培银耳的资料,发动弟弟妹妹抄了下来。结合自己连队的实际情况,他又到郊区农村参观了用土设备栽培银耳的几个单位,学习了他们的经验。
回到连队,梅民权和几个同志一起投入了人工栽培银耳的科学实验。在附近的一间小草房里,他们着手培育菌种。这项工作,要求室内温度必须保持在零上二十五度左右,可是当时已是零下三十几度的严冬。为了提高室温,他们在屋里砌了一个炉子。梅民权成天成夜守在这儿,一边往炉子里添柴禾,一边观察、记录瓶内银耳菌丝的生长情况。一个月以后,他们培育出了合格的菌种。接着,就在室内进行瓶栽试验。由于精心管理,第一批银耳终于在北大荒开出了美丽的银花。
梅民权等在北大荒人工栽培银耳,经历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他们取得的每一个成果,都体现着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凝结着贫下中农的热情关怀。
去年七月初,梅民权等把培养好的菌种接上了树段。八月初,树段上长出耳芽以后,他们就搬到试验场进行室外栽培。好多天过去了,耳子却没有长大,他们心里很着急。一天,梅民权发现耳场东边靠山脚那几根树段上,耳子长得又白又大。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每一个事物内部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即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学习了毛主席这一教导,梅民权想,这些银耳长得好,一定有其特殊条件,其中必然包含着银耳生长的普遍规律。通过观察分析,他们才知道,耳场东边靠山脚的地方避风,周围树木矮小,既遮荫又有一定光照,而且靠近走道,浇水量足,温度、湿度都适合银耳的生长。在耳场里面,因树木高大,遮荫过严,光照不足,再加上八月中旬以后气温下降,所以许多银耳生长不起来。
吃一堑,长一智。为了克服温度低、银耳生长期短这些不利条件,梅民权等在今年五月就提前接了种。七月初,耳棒上长出了洁白的耳芽。吸取去年的教训,他们把耳场设在向阳避风的山坡下。盛夏阳光强烈,空气湿度不稳定,他们就在银耳架两旁种上向日葵,调节温湿度,促进银耳生长。不久,人们就看见,一行行整齐的向日葵丛中,一排排人字形的柞木棒上,一朵朵银花傲然盛开。它宣告,银耳在东北地区人工栽培成功了!黑龙江微生物展览会展出了他们的成果。
北大荒夏季短,银耳生长期也短。要提高银耳的产量,最要紧的是延长它的生长期。梅民权遵照毛主席关于“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教导,到菜园向杨大爷请教。杨大爷说:“咱们的储菜窖可保温呐,假如再生个火炉,温度还会升高。依我看,把银耳搬进窖里栽培,也许能解决这个问题。”一席话,说得梅民权脑瓜开了窍。他想:对,这样做只不过通风透光差一些。如果用玻璃或塑料薄膜当顶棚,晚上盖上草帘子,不是既保温又透光吗?他急忙找科研班的同志商量,很快修建了一个开顶的坑式地窖,并在中间砌了炉子。收过银耳的种树放进去几天以后,树段上又开放出了洁白的银花。梅民权等摸索出来的室内与室外相结合的方法,为东北高寒地区人工栽培银耳,闯出了一条广阔的路子。
遵照毛主席制定的农业“八字宪法”,梅民权准备在室内外结合、合理密植、提高出耳率、选育优良菌种等方面,继续坚持不懈地进行试验,为发展银耳生产作出新的贡献。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第2版()
专栏:

  “我们欢迎这样的知识分子”
在一次农业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湖南新田县示范繁殖农场任岳凡作的《水稻栽培和培育良种》的经验介绍,引起了到会的农业科学技术人员和干部们的广泛兴趣和重视。大家说他讲得有理论有实际,称赞他和工农相结合在科学实验中取得的可喜成就。
新田县示范繁殖农场是湖南省农业战线上的一个先进单位。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这个农场通过引种繁殖和自己培育,共调出水稻良种二百八十多万斤,除了在本省的许多地区推广种植外,还推广到江西、浙江、广东、湖北、江苏等地。
一九五七年,任岳凡从长沙农业专科学校毕业后,先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一九六一年调到新田县示范繁殖农场。开始,由于受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毒害,任岳凡心里有个“小算盘”。他弄了许多水稻品种,一个人进行试验,盼望有一天能培育出象玉米粒那么大的稻谷,成为有名的种子专家。但是,事与愿违,年复一年,他的试验并没有成果。一九六四年,农场工人在毛主席“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鼓舞下,认真学习毛泽东思想,为革命种田的高昂热情,使任岳凡很受感动。他对照毛主席关于“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的教导,回顾自己过去的工作,深深地感到,同工人们的思想境界相比,差距太远了。在农场党支部和工人的帮助下,任岳凡端正了工作和学习的方向。
随着新田县双季稻面积不断扩大,社员群众迫切要求农场提供更多的良种。如何加速良种繁殖的进度呢?一九六五年,农场从外地引进“农垦五八”晚稻良种,任岳凡按照一般良种培育方法进行种植,结果每亩只收三四百斤。有人说,“农垦五八”的老家远,不适宜在新田县种植。果真是这样吗?任岳凡到工人中请教。农场工人们告诉他,这个良种不是不能种,而是我们没有种好。他们领着任岳凡到自然条件和新田相仿的宁远县参观,看到那里种的“农垦五八”长得齐崭崭,丘丘高产。从和社员们座谈中,任岳凡弄清了原来自己没有按照这个良种的特性进行种植,所以变成低产。他吸取了这个教训,学习了宁远县群众的丰产经验。从一九六六年起,农场种的“农垦五八”就大面积高产,并且很快在全县推广开来。
“农垦五八”的丰收,使任岳凡得到了很大启示:个人的知识和经验毕竟是有限的,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才是无穷的。从此,他注意拜群众为师,把小块田的试验和大田生产结合起来,把自己的书本知识和群众的实践结合起来,进行多种多样的水稻品种的对比试验和早稻晚稻品种的搭配试验。文化大革命以来,他和工人们一起选育出二十五个适合当地栽培的早稻和晚稻高产良种,在全县推广,为粮食生产连年丰收提供了条件。一九七○年,全县粮食平均亩产就跨过了《纲要》规定的指标。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一步调动了任岳凡搞好科学实验的积极性。他意识到,农业生产有区域性,从外地引进良种进行试验、繁殖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还应当培育新的适合本地生长的良种。在农场党支部的支持下,任岳凡决定用贫下中农欢迎的“矮脚南特”籼稻和“农垦五八”粳稻进行杂交,培育新品种。他和工人、干部组成“三结合”小组,一边翻阅有关书籍,一边进行杂交试验。第一次杂交的一百株禾穗都失败了,他们没有灰心,又作第二次试验,好不容易结出了三粒杂交种子。这三粒种子,培育一代,鉴定一次,选择,繁殖,又选择。经过三年的辛勤劳动,终于培育成功一个成熟期早、株型紧凑、籽粒多而饱满的早稻良种——“新农一号”,受到广大社员和干部的欢迎。
几年来,任岳凡领导的“三结合”小组克服了重重的困难,先后培育出八个早稻和晚稻的新品种。
任岳凡在和工农结合的道路上阔步前进。一九七○年,他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接着又担任了农场革委会副主任。在成绩和荣誉面前,他不居功,不骄傲,继续刻苦地攻读马、列和毛主席著作,老老实实地向群众学习,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努力改造世界观。农场的工人们说:老任没有架子,和我们合得来,我们欢迎这样的知识分子。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第2版()
专栏:

  志在边疆干革命
一九六八年十二月,林国惠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伟大号召,离开城市,报名来到广州部队生产建设部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四年来,小林认真读马列的书和毛主席的著作,虚心向老工人学习,刻苦改造世界观。在建设边疆的艰苦劳动中,小林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重活、脏活干在前。她入了党,并被选为团党委委员以后,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地位变了,虚心接受再教育不变,扎根边疆干革命的思想不变。
高建兵摄影
  林国惠和同志们一起运肥上山。
  林国惠向老工人学习割胶技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