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2月19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阿《人民之声报》就阿军事友好代表团访华圆满结束发表社论
  盛赞阿中两国的深厚友谊和战斗团结
新华社地拉那一九七二年十二月十七日电 阿尔巴尼亚《人民之声报》十二月十七日就阿尔巴尼亚军事友好代表团圆满结束对中国的访问发表社论,热情赞扬阿中两国之间的深厚友谊和战斗团结。
社论指出,阿尔巴尼亚军事友好代表团对中国的友好访问是阿中两国人民、两党、两国军队和两个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友好、战斗团结、兄弟般的全面合作关系中的又一重大事件。
社论说,代表团同周恩来同志和其他党政领导人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领导人进行的十分亲切的会谈,再次体现了阿中两国之间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战斗团结和一致,再次高度体现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在为我们的共同事业——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为反对共同敌人——以美帝为首的帝国主义、以苏修为首的现代修正主义和国际反动派的侵略计划和狡猾阴谋而进行的斗争中,永远并肩前进的决心。
社论说,阿中友谊是鼓舞人心的巨大榜样,因为它是建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磐石般的基础上的友谊,是在我们两个光荣的党的正确的革命路线和我们尊敬的领袖恩维尔·霍查同志和毛泽东同志的教导下的友谊。正如生活所表明的那样,这一友谊的活力能够缩短地理位置上的距离,能够冲破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制造的一切困难和障碍,能够粉碎帝国主义、修正主义的任何挑衅、包围和封锁。
社论说:“我国人民和人民军的代表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带来了伟大的兄弟中国人民的热烈的、纯洁的和强大的友谊以及强有力的革命团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领导人在同我国军事代表团会谈期间以及工人、公社社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同我国军事代表团会见时对我们党和人民所作的十分热情的表示,他们对以恩维尔·霍查同志为首的我们党的正确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路线以及对我国人民在这二十八年来取得的胜利所给予的高度评价和深刻同情,是对我们的新的巨大鼓舞。”
社论说:“我国人民在为阿尔巴尼亚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为保卫自己的祖国而进行的斗争的每一个步伐中都感受到阿中友谊的力量。我们一如既往地永远作为怀有同一理想的战友而并肩在一起。”
社论说,阿尔巴尼亚军事友好代表团在中国访问期间,亲自了解了中国人民在即将过去的一九七二年所取得的新的宏伟的成就。代表团对兄弟中国人民的这些巨大胜利感到无限的高兴和自豪,并衷心祝愿他们取得新的更加巨大的胜利。
社论最后说:“阿中两国人民之间,两党、两个社会主义国家政府和军队之间的伟大革命友谊和战斗团结在为中国和阿尔巴尼亚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而进行的共同斗争中日益加强,并在尖锐的国际阶级斗争中得到锤炼和巩固。我国人民把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军事友好代表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访问看作是对进一步加强阿中牢不可破的友谊和在各方面的兄弟般的相互合作作出的新的巨大的贡献,看作是我们兄弟的两国人民及其武装力量之间的战斗团结的又一强有力的体现。这次访问再次表达了我们两国人民在以恩维尔·霍查同志和毛泽东同志为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党的领导下在为革命和社会主义的事业,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胜利以及反对帝国主义、社会帝国主义和反动派的斗争中永远团结在一起、战斗在一起和胜利在一起的决心。”


第6版()
专栏:

  几内亚(比绍)爱国武装力量频繁出击
  上月发动七十五次军事行动歼灭葡殖民军二百多
新华社阿尔及尔一九七二年十二月十七日电 据几内亚和佛得角非洲独立党驻阿尔及尔办事处最近发表的战报说,几内亚(比绍)爱国武装力量在今年十一月份不顾葡萄牙殖民军对解放区的狂轰滥炸,发动了七十五次军事行动,打死、打伤敌人二百多,使敌人遭到重大损失。
战报说,在十一月份的军事行动中,有六十次是袭击葡萄牙设防营地,其余的是打伏击或其他重要的军事行动。在这些军事行动中,几内亚(比绍)爱国武装力量共打死葡萄牙殖民军一百四十一人(其中有上尉军官一名),打伤一百多人;击毁了敌人的一架直升飞机和六辆卡车,缴获了不少物资。战报还说,今年十一月,是对葡萄牙殖民军采取行动最多的一个月,也是殖民军伤亡最惨重的月份之一。几内亚(比绍)爱国武装力量的战士们把十一月行动的全部战绩献给几内亚共和国的兄弟人民,以纪念几内亚人民一九七○年十一月击退葡萄牙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性胜利。(附图片)
几内亚(比绍)爱国武装力量的指挥员在向战士们进行政治动员。
                        新华社记者摄


第6版()
专栏:

  运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 消灭敌人有生力量
  菲律宾新人民军取得新胜利
新华社讯 据菲律宾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人民报》最近报道,菲律宾新人民军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从去年十一月到今年五月,粉碎了反动军队对北吕宋地区的“围剿”,消灭敌人二百五十多名,取得了新胜利。
报道说,从去年十一月开始,敌人出动了五个营的步兵、四个省的“保安军”和全部的“老鹰”特遣队,并包括五十多名美国侵略军在内共计数千人,对北吕宋的游击基地和游击区进行大规模的“围剿”,进行烧、杀和抢掠。同时,反动军队还封锁新人民军的粮食和必需品的供应,企图切断新人民军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报道说,新人民军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运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避开敌人的主力,集中兵力打击和消灭敌人的小股有生力量,袭击和捣毁敌人的外围岗哨和军事设施,有时一次就消灭敌人数十名。
报道说,通过这几个月反“围剿”的战斗,新人民军经受了新的锻炼,并且加强了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扩大了游击区。


第6版()
专栏:

  朝鲜和扎伊尔建立外交关系
新华社平壤一九七二年十二月十八日电 据朝鲜中央通讯社报道,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扎伊尔共和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于十二月十五日在刚果人民共和国首都布拉柴维尔签字。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驻刚果人民共和国大使李仁奎和扎伊尔共和国总统顾问莫科洛·瓦·姆庞博分别代表两国政府在联合公报上签字。


第6版()
专栏:

  卡翁达总统签署实行一党制民主法案
  号召赞比亚人民加强团结挫败国内外敌人的阴谋
新华社卢萨卡电 赞比亚总统卡翁达十二月十三日上午在这里的高级法院前面举行的仪式上,签署了在赞比亚实行一党制民主的法案,并且宣布,赞比亚从这一天起进入第二共和国。
卡翁达总统在签字仪式上讲话说:“一党制民主的目的是使人民团结起来,而不是分裂他们,是加强和平而不是削弱和平,是促使达到我们独立的目标,而不是破坏这些目标,是促进为着一切人的正义事业,而不是妨碍这一事业。”他号召赞比亚人民集中一切力量改善生活水平和挫败国内外敌人的阴谋。
赞比亚议会十二月八日以三分之二的多数通过了关于在全国实行一党制民主的宪法修改法案。根据修改后的宪法,执政党联合民族独立党成为赞比亚唯一的政党,另外组织政党将是非法的。
在此之前,联合民族独立党十二月一日至三日召开全国会议,一致通过了关于建立一党制民主的全国委员会起草的报告,并且一致同意政府提出的关于这一问题的白皮书。
参加签字仪式的有赞比亚副总统乔纳、政府部长们以及其他军政官员和各界人士几百人。


第6版()
专栏:

  古巴和智利发表联合声明
  谴责帝国主义干涉发展中国家的内政
  古巴首都数万群众集会声援智利人民正义斗争
新华社哈瓦那一九七二年十二月十五日电 据古巴《格拉玛报》十二月十五日报道,古巴和智利就阿连德总统访问古巴发表了联合声明。双方谴责帝国主义干涉发展中国家的内政,并认为拉丁美洲人民必须团结起来维护主权和自决原则。
联合声明指出,古巴“重申坚决支持智利人民和以萨尔瓦多·阿连德博士为首的人民联盟政府”,“谴责美帝国主义旨在使正在为智利人民的幸福而进行的深刻的政治经济改革归于失败的政策”。联合声明说,智利“祝贺古巴和其他拉丁美洲国家正在建立的日益增长的联系,这表明帝国主义企图在拉美人民中孤立古巴人民的政策遭到了失败”。
联合声明说:“智利和古巴政府认识到必须加强拉丁美洲人民的团结,一起去反对那些阻挠他们取得自己政治、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帝国主义大利益集团。”
阿连德总统是在十二月十日到十四日访问古巴的。十四日当阿连德总统离古巴回国时,菲德尔·卡斯特罗、奥斯瓦尔多·多尔蒂科斯、劳尔·卡斯特罗等古巴领导人曾前往机场送行。
据新华社哈瓦那一九七二年十二月十四日电 哈瓦那数万群众十二月十三日在“革命广场”举行集会,声援智利人民。
菲德尔·卡斯特罗总理、奥斯瓦尔多·多尔蒂科斯总统等古巴领导人出席了大会。
正在古巴进行国事访问的智利总统萨尔瓦多·阿连德及其随行人员应邀出席了大会。应邀出席大会的还有中国和其他国家驻古巴的外交使节。
卡斯特罗总理和阿连德总统先后在会上发表了讲话。


第6版()
专栏:

  尼罗河
在北非高原,广垠的黄沙中一条绿色长带蜿蜒北去,这就是闻名世界的第二条大河——尼罗河。
尼罗河发源于赤道山地,流经布隆迪、卢旺达、坦桑尼亚、乌干达、埃塞俄比亚、苏丹和埃及等七个国家,全长六千七百公里,为非洲第一大河。流域面积二百八十三万平方公里,约占非洲面积的十分之一。
尼罗河有两条上源河流,西源叫白尼罗河,东源叫青尼罗河,两河汇合于苏丹首都喀土穆,然后浩浩荡荡流过辽阔无边的大沙漠,贯注于地中海。白尼罗河发源于布隆迪南部,它的上游位于赤道山地,那里群山重迭,湖泊众多,河流绕行其间,形成一些大瀑布,其中最大的是高达四十米的默奇森瀑布。河流在苏丹南部流出山地,泻入平原,在地势低洼的河道两侧形成大片潮湿的沼泽地区;同时,由于气候暖和、水流缓慢,水生植物大量生长,枝叶布满了河面,使近六百五十公里的河段无法航行。青尼罗河发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上的塔纳湖。那里夏季雨量极为丰沛,河流汇集了高原的雨水,顺着深山峡谷奔流而下,为尼罗河提供了大部分水源。到了冬天,青尼罗河区域的雨水停止,于是下游的水位便降低。由于青尼罗河奔腾的急流中夹带了大量的泥沙和有机物,流进平原后沉积于尼罗河中下游两岸的低地,经过数千年的泛滥淤积,逐渐形成了一层深厚而肥沃的冲积土,形成了极为有利于农业生产的三角洲。
尼罗河定期涨水,河水颜色一年多变。三、四月里,尼罗河的水是清澄澄的。这时埃及北方的棉苗正在茁长;南方农民已开始收割小麦和甘蔗了。到了六月间,尼罗河开始涨水,河水夹带淤泥,水色由混浊而转成红褐色。一直到十一月,水位逐渐下降,红褐色减淡。到下一年的二月以前,河水又回复原来的清澈。人们就是靠着观察河水颜色的变化,掌握着准确的汛期,及时避开了洪水,并利用它来为农业服务。
尼罗河中下游的气候极为干旱,河东分布着世界上最干旱的地区之一——努比亚沙漠和面积巨大的阿拉伯沙漠,河西是沙丘绵延的利比亚沙漠,全年干旱少雨,开罗的年平均降水量仅三十毫米。尼罗河伸进了黄沙遍野的荒漠地区,为沿岸国家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水源。埃及和苏丹的重要经济区都分布在沿河两岸地带。
尼罗河不仅灌溉着沿岸千百万亩的良田,而且也是古埃及灿烂文明的摇篮。早在公元前六千年,勤劳的人民就在尼罗河两岸孳养生息。人们利用尼罗河的水源和两岸的沃土进行耕种,并逐渐地创造了围堰造地、筑堤防洪和引水灌溉等技术,在沿河地区和三角洲上开辟出一条纵贯南北的农耕地,使尼罗河下游成为人类定居和农业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进入二十世纪以来,沿岸各国人民利用现代技术,在河上筑起了一座座水坝。其中较大的水坝有埃及的阿斯旺坝、乌干达的金贾坝、苏丹的杰贝尔·安利阿坝及纳森尔坝等。这些水利工程为发展沿岸的农业灌溉,特别是为种植优质的长纤维棉提供了水源,也提供了廉价的电力。目前,还有不少的水利工程在设计和施工中。非洲人民正在以自己的双手征服尼罗河,开创着新的光辉的历史。


第6版()
专栏:

  埃及的棉花
棉花是埃及主要的农作物,埃及的长纤维棉花闻名全世界。埃及全国耕地面积约六百万费丹(一费丹合六点三市亩),棉花的种植面积约为一百六十二万多费丹,约占可耕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埃及年产皮棉四十至五十万吨,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其中长纤维棉花占世界长纤维棉花产量百分之四十以上,是非洲产棉最多的国家。
埃及主要的产棉地区在尼罗河流域。尼罗河流域是指从埃及南部与苏丹接壤处直到开罗为止的尼罗河两岸宽约三公里到十六公里的一片狭长地带。尼罗河每年涨水季节,河水泛滥,大量污泥在两岸沉积,使这一带成为埃及最肥沃的地区,加上气候炎热干燥,又有许多灌溉系统,适于棉花的生长。
埃及的棉花,质量优良,最著名的埃及长纤维棉花纤维长度为一点一吋以上。埃及所产的长纤维棉的长度、韧度等为世界第一位。
棉花是埃及的主要出口商品。亚历山大港一向为棉花贸易的大市场,埃及棉花出口几乎全部经由该地输往国外。


第6版()
专栏:名词解释

  阿拉伯国家
以阿拉伯民族为主的国家统称阿拉伯国家。阿拉伯国家分布在亚洲的西部和非洲的北部。亚洲的阿拉伯人约占世界阿拉伯人总数的百分之三十四。
纪元前两千年,阿拉伯人居住在阿拉伯半岛上。公元七世纪,很大一部分阿拉伯人移居到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伊朗南部、埃及和北非等地区。他们在这些地区传播阿拉伯文化,同时也吸取当地的文化。阿拉伯民族大多数信伊斯兰教,有共同的语言。阿拉伯语有古老的文字,最早的文字遗迹见于公元三百二十八年的作品。用古代阿拉伯语写成的哲学、数学和文学的文献极为丰富。
在亚洲西部的阿拉伯国家有: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约旦、沙特阿拉伯、阿拉伯也门共和国、科威特、巴林、阿曼、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等。在非洲北部的阿拉伯国家有:埃及、苏丹、利比亚、突尼斯、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
阿拉伯国家的土地总面积约一千二百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约一亿二千多万。


第6版()
专栏:名词解释

  中东
“中东”一般是指欧、亚、非三洲连结的地区,主要是亚洲西部一带。这个名称是过去欧洲人的说法。他们把离欧洲近的东方国家称为“近东”,离欧洲远的国家称为“远东”,介乎两者之间的国家称为“中东”。
“中东”地区的范围,没有明确的划分,特别是“中东”和“近东”没有严格的界限。现在,一般所说的“中东”包括埃及、叙利亚、伊拉克、约旦、黎巴嫩、阿拉伯也门共和国、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土耳其、伊朗、塞浦路斯、巴勒斯坦、阿曼、科威特、巴林、卡塔尔等。总面积为七百多万平方公里,人口一亿三千七百多万。中东地区大多数是以阿拉伯民族为主的、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国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