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2月14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在新的考验面前
  ——记大寨大队抗旱夺高产的斗争
据新华社太原一九七二年十二月十三日电 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公社大寨大队,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战胜几十年未遇的严重干旱,今年又夺得了好收成,粮食作物平均亩产达到九百四十七斤,林业、牧业和副业也有较大的发展。今年,全大队出售干鲜果的收入,比去年增加一倍多。各种牲畜已发展到四百多头,平均每户养猪两口以上。林、牧、副业的收入占全大队总收入的百分之四十左右。虽然因为严重干旱,每亩地比去年少打一百四十九斤粮食,但今年全大队的总收入比去年还增加百分之十,集体经济更加巩固。因此,在大灾之年,大寨大队仍能保证社员的收入不减少,公共积累不减少,生产投资不减少,为争取明年农业的新丰收打下了物质基础。
今年大寨遇到的干旱,是历史上少见的,降雨量只有一百一十多毫米,不到常年的五分之一。不但雨少,而且风刮得大,霜冻来得早。但是,大寨的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在党支部领导下,靠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英勇顽强地同干旱作斗争,再一次谱写了人定胜天的凯歌。
在开始春播的时候,大寨就遇上了严重的干旱。全体干部和社员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立即进行抗旱播种。地边地角墒情不好,他们就担水点种,保证玉米适时下了种。后来,干旱继续发展。种谷子时,大风刮到五、六级,一百多亩谷子出苗的只有百分之五十多。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同志带领支部成员逐块地进行检查,分析缺苗的原因。接着,又带领干部和社员把缺的苗全部补栽起来。补栽的苗晒死了,再担水补栽,有的连栽三、四次,才使一百多亩谷子抓到了全苗。
正当玉米抽穗的节骨眼,又遇上了“卡脖子旱”,庄稼旱得卷了叶。到了七月,仍然没有下雨。在严重干旱威胁下,大寨大队党支部坚持政治挂帅,结合实际向群众进行路线教育。贫下中农回忆旧社会受灾时的悲惨遭遇,对比新社会胜利抗灾的情景,更加热爱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同时,干部和社员一起总结二十多年同自然灾害斗争的经验,增强了人定胜天的信心。大家说,过去洪灾冲不垮我们,雹灾打不倒我们,今年的旱灾也压不倒我们。干部和社员从容不迫,沉着应战,抗旱保苗。他们赤着脚,日夜奋斗在渠旁田间。男社员浇一遍水,女社员就及时锄一遍地,消灭杂草,松土保墒。往年最多锄三、四遍,今年有些地块锄了七、八遍。铁姑娘队的姑娘们,响应党支部“节约用水,滴水归田”的号召,一担担地担水浇苗,还把洗脸水、洗衣水和刷锅水倒在厕所里,掺上茅粪,浇灌禾苗。在抗旱最紧张的日子里,担负浇地任务的男社员,每天早上四点多钟下地,饭送到地里吃,一直劳动到晚上,一天浇地十七、八个小时。大寨大队的干部、社员就是以这种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降服了旱魔,夺得了好收成。
大寨大队农业生产的发展,使集体和社员家庭的储备粮逐年增加。今年在夺得好收成后,广大干部和社员发扬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合理安排口粮,留足种子、饲料粮和储备粮之后,保证超额完成向国家交售粮食的任务,计划用粮,节约用粮,支援灾区,支援社会主义建设。
一九七二年,大寨又是好收成。
初冬时候,深翻土地的拖拉机在刚刚收割完毕的梯田里奔忙,粉碎机喷吐着切碎的秸秆。狼窝掌沟里,开山炮声连天,炸得土飞石滚。打谷场上,脱粒机在昼夜不停地开动着,金色的玉米穗堆积如山……从祖国各地到这里参观学习的人,站在高高的虎头山上,眺望大寨一片繁忙景象,情不自禁地说:“一年一个样,年年大变化,自力更生阳关路,走得老天头低下!”
今年,大寨遭了大旱灾,农作物生长期间没见一场透雨。据老辈人说,这灾,几十年来没经过。
但是,大寨大队靠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靠集体经济的优越性,靠十年奋战中打下的物质基础,初步地改变了几千年来经不起天灾的历史,胜利地经受了一九七二年大旱灾的考验。
今年,大寨大队的粮食作物平均亩产量仍然达到九百四十七斤。林、牧、副业也有了新发展。总收入比大丰收的一九七一年增加了百分之十。
    改变了土壤贫瘠的旧面貌
大寨大队战胜了今年特大的旱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大寨有十年建设起来的“海绵地”。
大寨,原先是个土地瘠薄的山村。七沟八梁一面坡,耕地不到八百亩,平均每人不到二亩地。
大寨,过去是个经不起旱也经不起涝的地方。“半月无雨苗发黄,一场大雨地冲光。”“天旱把雨盼,下雨受熬煎,肥土齐冲走,留下石头蛋。”
大寨,有各种各样的土壤。有红土,有白土,有沙土,有粘土。有的土壤透气性不好,耕作不便;有的土壤既不保水,也不保肥。
一九六三年遭洪灾,坝塌了,地冲了,土流了。一个严肃的问题提到大寨的干部、群众面前:大寨的建设沿着什么路走?
人们纷纷议论着。
大寨党支部也在议论着:为什么别的地冲了,狼窝掌的地保住了?为什么别的地怕旱,狼窝掌的地不怕旱?就因为狼窝掌的土被改造了,活土层加厚了,保肥、保水、通气这“三性”具备了,耕作方便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强了。
于是,一个结论形成了:改造贫瘠的山地,先要解决“土”的问题。
为了改造土,首先认识土。党支部发动全体社员,展开了群众性的土壤分析活动和总结改土经验的活动。大规模的改良土壤工程也随着医治洪灾创伤而开始了。
红土、粘土地结构紧,通气性不好,他们就把沙土掺进去。沙土地保肥、保水性能不好,他们就把红土和粘土掺进去。整整干了五年,终于把全部耕地中二尺厚的土层改造成具有保肥、保水、通气的土壤。
把各种土相互掺合,但远没有解决土“瘦”的问题。他们又采取增施有机肥料等许多办法来“养”土。过去,每亩施农家肥几十担,后来就逐年增多,一直达到一亩地上一百四十多担。每年上一次农家肥,就等于使土壤增加了半寸厚。后来,他们听说铲茬可以肥田,就学习外地的经验,年年把根茬铲碎,一茬铲三下,刨后翻到土壤里。过去,玉米的根茬要拣出去,费时误工不说,而且消除根茬总会带走一些肥土。现在,不仅不丢肥土,连根茬也腐熟成了肥料,地越种越肥。
加厚活土层,就要靠深耕。他们又在全部耕地中实行了“三深法”:秋天要深耕,春天要深种,夏天要深锄。过去没机械,一是靠人力翻地,二是靠畜力耕地,使活土层保持在一尺左右。后来有了拖拉机,不仅耕的深,耕的次数也多了。后底沟的地修成了水平梯田,原来的活土、肥土、热土被翻到了下边,上面成了瘦土、生土、冷土。怎么办?他们就用履带式拖拉机纵横交错来回耕,机械耕过,再用小犁耕,一秋天耕了六七次,土块由大变小了。
只要能改土,各种方法一齐上。种植豆类作物,可以增加土壤肥力。他们把豆类作物全部间作在高秆作物地里。
年复一年,大寨大队的社员们精心地改造着虎头山上下的土壤,用十几万个工使七百九十六亩瘦地变成了肥沃的“海绵地”。
这就是大寨大队苦心经营的“海绵地”:在一尺厚的土层内,大寨的沟地、梁地和坡地平均有机质的含量是百分之一点二五,比邻近队多百分之四十七点八;土壤含氮量是万分之七点五,比邻近队多百分之四十七。
这就是大寨大队苦心改造成的“海绵地”:在今年连续六个月未落透雨的情况下,科学测定表明,大寨的“海绵地”二十厘米深的土层内,每亩梁地的含水量比邻近队多五千斤以上,坡地的含水量多七千斤以上,沟地的含水量多三千五百斤以上。“海绵地”每一立方米可容水一千一百多斤,而地表以下十厘米土壤的蒸发量比邻近队少百分之十六点四。
大寨的贫下中农说:“人勤地不懒。”这是一条朴素的真理。大寨大队的干部、社员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艰苦奋斗,辛勤劳动,创造了发展农业生产的新条件,打下了战胜自然灾害的物质基础。这里,让狼窝掌的收成给作证:这条沟里的“海绵地”,今年没浇过一点水,玉米的平均亩产量仍然高达一千二百斤以上。
    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大寨在大灾之年保高产,总收入增多,不单单是由于那一个措施抓得好,还因为大寨大队在一九六三年洪灾后的九年中,不断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打下了厚实的精神和物质基础。
毛主席指出:“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他们可以组织起来,向一切可以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一九六三年以来,大寨大队就一直执行着毛主席的这一指示,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在改土的年月里,大寨的粮食产量逐年上升,一九六四年亩产是七百多斤,到一九六八年就跨过了“长江”,接近了千斤。生产发展的客观形势向大寨提出了两个新问题。一个是,只抓农业,不抓林、牧、副、渔,农业能不能大幅度地增产?另一个是,不搞科学实验,农业的产量能不能保证不断增长?
回答是:不能。
党支部向全体社员说:“我们靠抓土改变低产,我们也要在向深度和广度进军中保证农业不断发展。”
大寨就在这个思想指导下,在短短九年中,开拓了全面发展的大好形势,取得了一系列科学实验的新胜利。
十年前光秃秃的虎头山,如今被一片葱绿覆盖了。七沟、八梁、一面坡上,长起了七万多株树。苹果、葡萄、梨、枣……各种干鲜果品,不光是从无到有,而且是大有收入了:去年卖了五千多元,今年卖了一万多元。
十年前,大寨的畜牧业只满足耕作使用。如今,村外的饲养场里,骡马成群猪满圈。各种大牲畜的圈存数是四百多头,平均每户四点八头。猪也从十几头增加到二百多头,平均每户两头多。
十年前,大寨没有副业。现在,有砖窑、石灰窑、铁木作坊,……有些半机械化的工具可以自己制造了。
过去没见过鱼的大寨人,现在在虎头山的蓄水池里养了鱼,大的已经长到两斤多重了。
全面发展,全面丰收。多种经营的收入,一九六八年以前占不到总收入的百分之十八,现在占百分之四十左右。已连续四年,大寨的公共积累都在二至三万元。
大寨在发展多种经营的同时,努力向科学实验进军。
这是一个平常的故事:
玉米种得稠了好,还是稀点好?要是在前几年,这问题好回答:稠点好。去年可就不行了。不少人说:“过去地薄肥少,稠点好,现在地厚肥多,太稠了妨碍通风透光,要减产。”陈永贵同志也说这个看法对。党支部有一个支委就不同意。他的想法是:早几年,大寨丰产靠密植,这几年,玉米一亩比过去少下二三百株,要是按过去的密度种,产量肯定比现在高。他决心要和别人赛一赛。春天种玉米,他在陈永贵种的那块地旁边,按自己的想法种了一块。间苗时,留的株距比陈永贵种的那块小了二寸。他说:“我比你省二寸地,还能不比你多打粮?”玉米出了穗,支委们到地里看,别的玉米长得秆粗、叶肥、穗子大,只有他种的那块,秆细、叶瘦、穗子小。有人说他的试验不成功,他心里不服气:你们的穗子比我的大,我的穗子比你们的多,谁胜谁败还不一定哩!没想到秋后单收单打,他那块地的产量比陈永贵种的那块少收了一百多斤。这一下他服气了,跑去问陈永贵是咋回事。陈永贵说:“土地薄,肥料少,庄稼长不好,地力也发挥不出来,一亩种两千五百株左右,既能地尽其力,又不妨碍通风透光。地肥了,粪大了,庄稼就长得高大、壮实,一株苗要占过去一株半的面积,如果还种那么稠,就不好通风透光,产量当然要少。”
大寨的科学实验,是人人动手、样样研究的。正是这个群众性的、不间断的科学实验活动,使大寨摸索、积累了一整套科学种田的好经验。有治山治水、修田整地的经验,也有三浅变三深,改良土壤,提高地力的经验;有秸秆还田、铲茬肥田的经验,也有因地施肥和巧用磷肥的经验;有培育优种、复壮品种的经验,也有合理密植的经验;有“四不专种四不空”的经验,也有大面积移苗和单株管理的经验;有保持活地皮的经验,也有消灭病虫害的经验……
大寨,在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中,已经积累并且还在继续积累着扩大再生产的资金,已经积累并且还在继续积累着大量可贵的科学财富。所有这一切,在大寨的人民群众手上都变成了同大自然斗争的武器,变成了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的新的物质基础。
    在水利化的征途上前进
大寨是十年九旱,一九七二年的旱灾连八九十岁的人都没见过。按庄稼人的“老经验”:农历“五月十三磨刀雨,六月十三发大水”。今年,这“老经验”不灵了。到七月了,连一场毛毛雨都没盼来,等来的是一场接一场的旱风。
严重的干旱,巨大的压力,大寨大队干部和社员的心情是沉重的,人们在议论:我们经得起这场大旱的考验吗?
陈永贵同志主持召开了一次党支部委员会。他对战友们说:“今年大旱,老天给咱们出了一道难题,把大寨的差距考出来了。这几年,我们抓了土,抓了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可我们就没有把水抓上去!”
一针见血,陈永贵把大寨的问题给挑出来了。
大寨历来是个缺水的地方。过去全村六眼井,供二百多口人吃水,遇上天旱,就发生水荒,只好派人到武家坪排队等水,那里还顾得上浇地。
要说大寨这几年一点水也没抓,也不是事实。垒堰打坝闸了沟,坡地、梁地修成了水平梯田,雨水跑得少了,蓄得多了。他们还打了十一眼旱井,蓄了一部分水。特别重要的是,他们在人民解放军的帮助下,修建了一条四十里长的盘山渠,已经把松溪河下游郭庄水库的水引到了虎头山下,大寨的水稻就是靠这股水种出来的。
但是,这一切正象陈永贵同志说的:没有把水利当作农业的命脉来抓。水是引来了,可田间没有渠道网,耕地没有园田化,大寨的水地很少。
大旱揭露了矛盾,使大寨大队的干部和社员认识上发生了一次新的飞跃。党支部委员会和全体社员下定决心:天大旱,人大干,抗旱要抗出个水利化来。
大寨沸腾起来了。赶马车的、烧砖的、做粉条的社员上了地,铁匠、木匠、石匠也上了地,老年人上了地,小学生也由老师带着上了地。老英雄贾进财从石窝里赶回来,扛着铁锨上了虎头山。
党支部委员贾长锁带着青年突击队担负起了开渠灌田的任务。这支生龙活虎般的突击队不愧是大寨的一代新人。他们从早干到晚,点上马灯再干,从天黑又干到天明,一口气在虎头山上干了十个通宵。
从省里开会回来的陈永贵同志,下了车连家门也没进,就跑到后底沟。他把鞋一脱,裤脚一挽,抡着锨干起来。快六十岁的人了,一身汗水一身泥,干得象年轻人。有人劝他:“老陈,你刚回来,先歇歇吧,我们干得了。”老陈笑着说:“把汗珠子和大家甩到一起,心才能和大家想到一起。”
人多力量大,心齐办法多。虎头山上下,纵横交错的临时渠道建成了。水,流进了沟地,也流进了坡地里。
有些地块,隔着沟过不去水。社员把粗竹竿、铁管、猪食槽架起来,把沟两边的灌渠接起来,让水跨过深沟,流到半山的坡地上。
谷子地里苗太稠,挖毛渠伸不进铁锨。年轻人就用手挖,指头磨出血,硬是把渠挖开了,使一百三十四亩谷地全部浇上了水。
党支部副书记郭凤莲带着铁姑娘队,担着水桶满山走,专门浇高坡、高梁上的地。她们一天干十七八个钟头,弄的浑身湿、满身泥,队伍里却有没完的笑声,不落的歌声。
天大旱,人大干,大寨贫下中农迎着困难在水利化的征途上前进:一年以前只有少量水浇地的大寨,终于在抗旱斗争中建成了一批临时灌渠,使四百多亩土地浇了水。原来,社员们最担心的是后底沟新建成的“人造平原”抗不住旱,抓水利,把“军民合作渠”的水放进去了,后底沟的旱象解除了,谷子平均每亩产量达到了五百八十斤。
旱灾教育了大寨的干部和社员,抗旱斗争的实践又提高了大寨的干部和社员。今天,他们比过去任何时候更深刻地理解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条真理。大寨的干部和社员说得好:“搞农业,一要和地球斗,二要和老天斗;要抓好土,也要抓好水;认真贯彻农业‘八字宪法’,那我们就一不怕洪灾,二不怕旱灾了!”
    又是一个新起点
从一九六三年大寨遭洪灾,到今年是十年了。今年抗旱斗争的胜利给这个十年做了一个生动的总结:大寨党支部、大寨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大寨的贫下中农和广大社员,没有辜负伟大领袖毛主席对他们的期望,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大农业的道路上做出了新成绩。
但是,对于英雄的大寨大队,过去的胜利永远是新斗争的起点。
大寨的干部、社员今天在想什么?他们想:
大寨的水利化刚刚迈出第一步,往后再发展,现在的地就不行了,地还要平,沟还要填。水利化必然要促成一个改造农田的新高潮;
这几年,大寨有了电,有了拖拉机等农业机械。但是,大寨的机耕面积只有一半,还有一半土地拖拉机开不进去。大寨要进一步发展农业机械化,就必然要促成一个改造农田的新高潮;
大寨按吃粮人口计算,平均每人不到二亩耕地。大寨要前进,就要进一步开发虎头山。这也必然要促成一个农田建设新高潮。
抓土、抓水、抓机械化,一步接着一步,一环扣一环,那一步都需要重新改造虎头山,那一环都需要继续艰苦奋斗,改造大自然。
大寨的贫下中农说:“这就是我们的新起点。”
大寨大队正是从这个新起点上迈出新的步伐。
这是从新起点前进的准备:去年,陈永贵同志和党支部委员会的全体成员,带着一大批社员进了后底沟,在后底沟摆开了重新安排山河的战场。拖拉机、推土机,人刨、人担、人推车,整整苦干了三个月,把一座三十多米高、五十多米宽、一里多长的“葫芦嘴”搬倒了,把几座小土山搬倒了,把四条沟填平了。原来后底沟的二十多亩地,被山头分割成三十多块,平均每块不到一亩大。现在被改造成了七十多亩“人造平原”。拖拉机开进去了,水也流进去了。
今年,在战胜了一场大旱灾之后,大寨大队从新的起点上正式迈步。
秋收还没有完全结束,大寨最大的一条沟——狼窝掌沟里已经是炮声震天动地了。这条不知消耗了大寨贫下中农多少心血和汗水,用三十二条大坝锁起来的大沟,今天,大寨的贫下中农又对它宣战了。他们要第五次改造狼窝掌,把它改造成能机耕、能灌水的又一个“人造平原”。
              新华社通讯员(附图片)
  大寨社员在虎头山收割丰收水稻。新华社记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