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用唯物论的反映论指导水利建设
  ——山东临邑县翟家公社不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山东省临邑县翟家公社党委坚持用唯物论的反映论指导工作,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洗刷唯心精神,掌握了领导水利建设的主动权。
经过几年来的努力,翟家公社挖了八条干渠,兴建五十三座小型水库,基本实现了农田水利工程配套,确保了全社五万亩耕地的高产稳产。今年这个地方降雨量只有二百五十毫米,但粮食生产仍然获得了丰收,夏季小麦亩产二百五十四斤。秋季收成也很好,粮食亩产量跨过了“黄河”,棉花亩产量超过了《纲要》规定的指标。
这些成绩的取得,经历了一个反复认识、反复实践的过程。
    为什么敲不到点子上?
翟家公社地处鲁北平原的中部。旧社会,这里“境内无沟渠,收成靠老天,雨少旱得着火,雨大涝了绝产”。前几年,公社的领导成员决心带领人民群众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一心盼望亩产过“黄河”。虽然鼓声很大,但没有敲到点子上。结果事与愿违。
翟家公社的领导成员为了改变生产条件,反复研究了旱、涝、碱的关系,认识到治碱必须治旱,治旱必须有水。于是,没经调查就制定了打砖井的方案。一个冬季,全社打井几千眼。但由于地下水层深,沙层太厚,不几年流沙淤满了井筒,水井变成了旱井,绝大部分作废了。
后来,他们听说打机井能解决问题,又号召全社掀起打机井的热潮。一连钻了一百二十个眼,花了十二万元。结果出乎意料,水里含碱量太多,土地碱化,又失败了。贫下中农找到他们批评说:“打砖井,钻机井,费了力气白搭工,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可不行!”
面对贫下中农的批评,他们不是从路线上查原因,而是单纯从方法上找问题:“打井不行,挖沟渠准行。”他们又坐在办公室里苦思冥想,规划了两条引水渠,开沟引水。由于沟浅,碱随着毛细管上升,第二年,又引起了水沟两岸土地严重碱化,产量仍然没有提高。这时,个别领导成员说:“翟家公社的旱、涝、碱没法治了。”
到底有没有办法?党委引导大家学习毛主席的教导:“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通过学习,大家统一了思想:世上只有没被认识的事物,没有认识不了的事物,只要善于吸取失败的教训,就能变失败为成功,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那种认为旱、涝、碱三害是鲁北平原永久主宰的说法是错误的,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公社党委进行了开门整风,请贫下中农帮助,共同总结以往失败的教训。第一次打砖井凭的是主观臆断;第二次打机井凭的是道听途说和自己的想象;第三次挖沟渠,虽然引来了水,但是水位浅,勾起了碱。三次失败的原因,一句话:受了刘少奇一类骗子唯心论的先验论的影响,坐在办公室里想点子,脱离了实践,背离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根子找到后,他们下决心用唯物论的反映论指导水利建设。
    办法在群众之中
翟家公社党委成员接受过去的教训,迈开双脚到群众中去,向实际做调查,在实践的过程中找办法。
党委副书记宫帮忠同志,带领由老农、干部和技术员组成的三结合的勘察小组,深入群众,征求贫下中农的意见。翟家大队的一位老农告诉他们说:“过去同碱打交道,用犁开沟躲碱,用铁锨敛碱,也用过扫帚扫碱,但治了皮,治不了瓤。夏季雨水大把碱压下去,每逢春旱就又冒上来。碱的脾气就是随水来,随水去。”解家大队的贫下中农说:依靠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力量,修建起旱能浇、涝能排的水利工程,就能把碱制服。公社党委成员听了贫下中农的意见后,试挖了排灌两用的主要渠道。沟深四米左右,沟内水位在一米五以下。这样,果然能灌,能排,起到洗碱的作用。于是,公社领导成员和群众一起制定了三年实现水利化的规划,做出了施工方案,掀起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高潮。公社党委成员亲临第一线,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和广大贫下中农一起,在工地上安营扎寨,顶风雪,冒严寒,坚持战斗。仅两年时间,就完成了计划的百分之八十,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认识永远没有完结
毛主席教导说:“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翟家公社党委在实践中体会到:只有遵循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路线,坚持调查研究,反复实践,勤分析,摸规律,及时解决出现的新问题,才能发挥水利工程的作用。
全公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成以后,沟沟相通,渠渠相连,引得进,蓄得住,浇得上,排得出。这时,有的领导成员产生了满足现状的思想苗头:看起来象图画,用起来威力大,搞成这个样子就“差不多”了。针对这种情况,公社党委及时组织大家回顾了前几次不依靠群众给水利建设带来损失的教训,认识到:那种“差不多”的思想,是停滞不前的开始。以后,他们努力做到不骄不躁,经常深入群众,及时解决问题。
去年夏季,有一次下大雨,翟家大队紧靠支沟的二亩地被冲坏,长长的支沟淤了两米多深的泥。这件事引起了公社党委的重视。他们到各大队检查,发现其他大队也有类似情况,而且还有公路被冲、桥涵裂缝等现象。他们同贫下中农一块分析情况,发现发生这些情况的主要原因是领导上忽视了水利工程的管理。在党委会上,大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农田水利工程设施护理计划。公社成立了水利设施维修和管理领导小组,党委有一名常委负责这项工作,各大队都配备了兼职的水利护理员。同时发动广大群众积极维修农田水利工程,对被冲坏的土地、公路及时填平,对裂缝的桥涵一一补修,对积泥的沟渠有计划地清淤,使农田水利工程发挥了更大的效益。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勤俭建水库
在广西贵县覃塘公社六班水库工地上,到处呈现着艰苦奋斗的好作风。下面介绍的就是他们勤俭办水利的两件事:
    回收水泥袋
覃塘公社兴建的水库工程,需要用一万八千多方沙石砌成连拱式大坝。运载原料的汽车每天穿梭往来,把一车车水泥运到工地。在施工中,怎样做到多快好省,成为大家共同关心的事情。
一天,工程指挥部的领导同志来到搅拌机组,同民工们一起劳动。他看到有个别民工在拌浆时,只图快,用铁铲把包装袋一戳,把水泥往外一倒,顺手就把戳坏了的水泥袋往旁边一扔。这件事引起了这位领导同志的注意。他想,一只水泥袋值五角钱,水库要用二千多吨水泥,就有四万多只水泥袋,如果都这样把包装袋戳破了,那就是一笔不小的损失。他越想越觉得这样做不符合勤俭的原则。于是,他把全体民工组织起来,认真学习毛主席的有关教导,教育民工从小处着手,养成勤俭的好风气。民工们提高认识以后,在拌浆时,首先把水泥袋的包装线解开,再倒水泥,人人自觉地回收水泥包装袋。今年一月以来,整个水库工地回收完整的水泥包装袋达百分之九十以上,为国家节约资金一万多元。
    “一分钱也要用到兴建水库上”
“一分钱也要用到兴建水库上”。这是六班水库工地上常常听到的一句话。大家以艰苦奋斗为荣,尽力减少非生产性的开支。
水库兴建初期,工地上搭起了很多茅草棚。有的人认为水库工程不小,施工时间较长,住草棚不舒服,要求拨款另盖油毛毡房,添置办公桌椅、公文柜等用品,说这样才象个工程指挥部的样子。工程指挥部的领导意识到这是图安逸、讲排场的思想苗头,现有的草棚本来是可以住的,要拆掉另盖油毛毡房,添置日用品,就会增加非生产性开支,造成浪费。因此,工程指挥部以“艰苦奋斗办水利”为内容,对大家进行路线教育,使大家认识到:讲排场、摆阔气是资产阶级庸俗作风的表现;表示要“勤俭节约办水利,一分钱也要用到兴建水库上”。随后,工程指挥部的领导同志以身作则,带头搬进草棚去住宿、办公。没有办公桌,他们找来几块破板自己钉;没有公文柜,就自己做;没有办公椅,就坐在废木头上。半年多来,由于领导带头,财务管理人员严格把关,大家自觉做到可买可不买的坚决不买,可以自己动手修理的不请人做,减少了非生产性开支。广大群众赞扬他们是水库工地上的“红管家”。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配套不配套 效果大不同
江苏省江都县武坚公社党委认真总结治水经验,搞好农田水利配套,使水利工程充分发挥效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今年,在遭受严重雨涝灾害的情况下,全公社粮食总产仍比去年增产三百五十多万斤。
武坚公社处在里下河地区,低洼易涝,粮食产量一直很低,虽然年年搞水利,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涝的问题。通过批修整风,公社党委切实改进了领导作风,他们带着“为什么年年治水治不住”这个问题,到各个大队进行调查研究。在调查中,对比花南、花北两个大队治水的实践,公社党委得到了很大的启发。这两个大队一河之隔,条件基本相同,但是,采取的治水措施不同,效果也不同。花北大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搞农田水利配套,兴建了一座排灌站,遇旱能灌,遇涝能排,提高了抗灾能力,从一九六六年以来,年年增产。花南大队由于只注意加高圩堤,解决挡水的问题,没有解决排水问题,雨涝发生,即被动应付,从一九六七年以来,年年减产。
从这两个大队的对比中,公社党委认识到年年治水治不住的重要原因是搞水利的指导思想有片面性,工程不配套,不少大队有了电却不办排灌站,依赖上级临时调机器支援。这样,圩堤修得再高也是个“虚胖子”,一遇大雨便积涝成灾。公社党委弄清情况后,总结和推广了花北大队以小型为主,配套为主,社队自办为主,有重点地抓好水利工程配套的经验。去冬今春以来,发动群众大挖排水沟,扩大积水出路;同时,兴建六座电力排灌站,增加的排灌动力相当于过去十年的总和,初步实现了水利配套,达到了“挡得住,排得出,走得快”的要求。  今年六月下旬到七月上旬,正当早稻分蘖的时候,连降六次暴雨,总雨量达三百五十毫米。在这严重的雨涝灾害面前,这个公社充分发挥水利配套工程的作用,日夜排涝,取得了抗灾斗争的胜利。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群众创造力的一曲凯歌
  ——记河南安阳县人民艰苦奋斗兴建跃进渠的事迹
安阳地区的西部山区,又一个引漳工程——安阳县跃进渠总干渠胜利建成了。这条渠道有八十里长,盘绕一百二十多个山头,飞跨二百多条沟涧,穿过全长三十二里的五十九个隧道、涵洞。这是安阳县人民在林县人民修筑红旗渠的革命精神鼓舞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成果。
安阳县西接太行山,东连广阔平原,山丘地区占全县总面积一半以上,山区耕地占全县耕地的三分之一。漳河沿着县境北部边缘滚滚流过,千百年来,它只是给东部地区带来无穷水患,从没浇过山上一分田。安阳县革命委员会一诞生,就决定修建跃进渠。广大民工意气风发地投入了“重新安排安阳河山”的战斗。林县人民和有关方面的群众、干部也给他们以有力的支援。
    征服流石坡
流石坡,是总干渠必经之路,它面临滔滔漳河,背靠险峻的“羊虎寨”主峰,山高坡陡,石层混杂。当渠线穿过山腰时,出现了连续不断的大面积滑坡。成千上万斤重的大小石块,夹杂着粒土细砂,象遍山瀑布飞奔而下,烟尘滚滚,山摇地动,给施工带来了特殊困难。但它没有吓倒许家沟公社、蒋村公社六个大队的民工,他们说:“干革命,不能躲着艰险找保险;为了多快好省地修好渠,就是刀山火海也要冲过去!”
施工不久,困难接踵而来。许家沟公社南子针大队四十六米长的渠槽刚挖成,一夜间便被山坡上滚落下来的乱石填满了。他们废寝忘食、日夜奋战,把砂石全部清除干净。可是,渠墙还没有垒好,渠槽又被乱石填满了。这时候,山坡上骤然裂开七条大缝,有一段山腰倾斜着向下溜了九米三。整个流石坡工程五百六十六米长的渠槽,全都变成了山坡。有人说:“流石坡,烂石窝,挖的没有流的多。”在这里施工的广大干部、民工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摸索和掌握流石坡的滑坡规律,很快认识了这个“怪物”的特点和脾气。为了解决挖与流的矛盾,他们将原设计的明渠改为拱砌涵洞,并采取了一连串措施对付滑坡:风雨天事故多,就突击搞备料;雨后易滑坡,就及时登坡除险;在严重滑坡工段,采取上削、下挖、腰间小炮崩的办法,因势利导,使险石及早下泄。仅一次大削坡,就挖除乱石五万多立方米。民工们快清基、快垒砌、快起拱、快造坡,防止了滑坡淤塞,涵洞迅速延伸。然而,施工中险情变化多端,意外情况常常出现。蒋村公社双全大队的拱砌任务只剩下六十米时,又发生了一次严重大滑坡,二十天内连续淤塞渠槽六、七次。最后一段十八米的渠线刚刚拱起,还没有来得及搞人造坡,就被坡上飞腾咆哮的巨石砸塌了,铁拱胎也被砸扭了,砂石淤得比渠槽还要高。民工们把这坏事变成好事,不用铁拱胎,而在淤满渠槽的砂石上搞拱砌,把最后一段涵洞拱了起来。曾经被认为不可逾越的流石坡,就这样被民工们征服了。
    飞架大渡槽
走进悬崖陡壁的跃跤沟,昂首了望,会看到一道石砌彩虹,高挂天空。这便是总干渠上的第一座宏伟建筑——群英大渡槽。它西起老爷山,东蹬石门崭,长七十米,高三十二米。石拱空腹式结构,单孔净跨五十米。
建设这样高的石拱渡槽,必须搭好拱胎。据计算,需木材五百立方米;而指挥部只有木材二百五十立方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民工们就地取材,用开山崩下的片石堆成半截石拱胎。
建设渡槽最要紧的一道工序是上拱石,这道工序万一出了问题,整个工程就将前功尽弃。为此,公社施工领导小组多次召开“诸葛亮会”,征求群众意见。根据民工建议,将拱石统一编号,在拱胎上划线定位,分组施工,对号入“座”。经过两天两夜的紧张战斗,便把六百二十五立方米、重一千五百吨的六千三百多块拱石按计划送上了拱顶,胜利完成了这座大渡槽三层拱石的合龙任务,保证了渡槽工程的按时竣工。
群众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他们不但能够用土法架起石拱大渡槽,而且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架起钢筋水泥大渡槽。位于沙湾沟的“东方红”大渡槽就是其中一例。
这座渡槽凌空飞越沙湾沟南北两个山头,长一百一十八米,高四十七米,单孔净跨六十四米。架渡槽的任务交给了曲沟公社的曲沟、北曲沟、灯塔、南固现四个大队。起重部件机械加工,也由公社、大队修配厂负责。
为了解决难题,施工领导小组的干部、技术员、民工代表,学习了外地经验,结合本地情况,绘出了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双曲拱薄壳渡槽的蓝图。
吊装拱肋,要把一节节八、九吨重的拱肋,吊到十五层楼高的空中,并使它们按设计联接合龙,需要一套起重设备。只干过几年起重活的共产党员张金瑞,和曲沟大队民工、共产党员刘大买,主动承担了制造起重设备的任务。他们边搞模型试验,边施工,经过六十个昼夜的艰苦奋战,终于使一座高达五十二米半、重二十吨的老杆,和一根高五十一米半、重十六吨的灵机把杆,耸立在渡槽一边的沙湾沟中。
时隔不久,四条十六节巨型拱肋,就在一片欢呼声中胜利合龙了。
    凿穿几座山
登上县境西部群山的制高点南天门,向北眺望,只见奔腾的漳河西岸,山峰直立,起伏连绵,高耸入云。滔滔的漳河水,按照安阳人民群众的意志改道,从这些山峰的肚子里通过。
在这一连串山峰的最北端,是全渠有名的险要工程——一千二百零四米长的三里湾隧洞。这个洞有十六个出入“旁洞”,全部凿在面临漳河的悬崖绝壁上。下看二百米悬崖,漳水滔滔;上望三百米石壁,白云缭绕。担负施工任务的蒋村公社四合大队的英雄民工,在老支书李厚法的带领下,腰系绳索,凌空打钎放炮。激战两个月,一钎钎打,一炮炮崩,在峭壁上凿出了一条近乎垂直的石梯,作为上下的通途。人们称这为“上天梯”。象这样的“路”,全公社共开了八条,总长五千六百米。工程所需各种物资,一包包炸药,一袋袋水泥,一筐筐石灰,都要爬五百多米高的“感冒岭”,下三百米石梯,才能送进出入隧洞的“旁洞”。可是,千难万险吓不倒修渠的英雄好汉,他们胜利地战胜了艰险,将这条隧洞需要的水泥、炸药、石灰等,全部用双肩扛进了洞内。
另一个隧洞——向阳洞,长一千一百八十米,洞身不能开“偏窗”,能打成的天井也很少。随着洞身不断前进,通风排烟成了工程进展的重大障碍。当隧洞掘进到百米以上时,放炮后,烟雾长时间排不出来,广大水利战士扯起床单、单衣,煽风驱烟,坚持施工。当隧洞打到三百多米时,排烟更加困难。掘进面上,空气稀薄得马灯点不着;手电也昏暗得照不了一尺远。都里公社五个大队的英雄民工,无所畏惧,迎难而上。
东水大队组织了突击队,他们在昏暗、闷热的隧洞内坚持打钎、套炮、装药,点燃导火线。一队刚退出,另一队马上冲进去。在英雄民工的铁锤钢钎下,向阳洞终于被凿穿了。
十月二十五日,跃进渠上红旗招展,满山水声满山笑,满山欢乐满山歌。“跃进渠通水啦!跃进渠通水啦!”广大群众纵情歌唱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齐声欢呼:“毛主席万岁!万万岁!”随后,民工们带着胜利的喜悦,继续投入修建东干渠和南干渠的新的战斗。 本报通讯员 (附图片)
  在安阳县水利工地上  本报通讯员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