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2月12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以艰苦为荣在万里高原上创业
  西藏生产建设部队广大军垦战士开发边疆,建设高原,作出了新的贡献
新华社拉萨一九七二年十二月十日电 西藏生产建设部队广大军垦战士艰苦奋斗,建设高原,又作出了新的贡献。今年,各垦区战胜多种自然灾害,夺得农业好收成,共向国家提供商品粮一千万斤,比去年增加二百万斤,上交利润一百万元;同时,还为当地藏族群众提供了一批粮种、树种和茶种等。多种经营也有发展。苹果、香梨、水蜜桃的总产量比去年增长七成,茶叶、烟叶、花生、大麻等迅速发展,并试种成功哈密瓜。目前,各垦区口粮、种籽、饲料、肉食、蔬菜全部自给,到处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开发边疆,建设高原的过程中,西藏生产建设部队发扬了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刚开始建设时,军垦战士们住地窖,睡帐篷,风餐露宿,用的工具是铁锹、十字镐。他们以边疆为家,以艰苦为荣,在万里高原上,战风沙,斗严寒,开荒造田,建造林带、果园。易贡湖畔的东波觉果园,原来是一片荒无人烟的乱石滩。“东波觉”,藏语就是乱石滩地的意思。十多年前,一批军垦战士来到这里创业。他们披荆斩棘,垦荒拓岭,历尽千辛万苦,把这里建设成为生产建设部队的大果园之一。今年,这里结出了二十七万斤丰硕的果实,产的苹果个儿大,香、甜、脆、美,深受群众欢迎。察隅垦区沙冲坝的大片土地,原来是“望水地”,灌不上水。军垦战士以惊人的毅力,自己勘测,自己设计,修起了一条盘旋翠岭、横穿绝壁、长达十四华里的水渠,把从雪山冰湖直泻而下的水源,引入干旱的沙冲坝。接着,又一锄一镐地把凹凸不平的碎地改造成稻田。今年,这个垦区水稻单位面积产量超过五百斤,成为稻谷飘香的“西藏江南”。
西藏生产建设部队在建设高原中广泛开展科学实验活动,探索高原地区发展生产的客观规律,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他们一面向当地藏族群众学习,一面引种和选育大量优良品种,采用先进技术。许多家住内地的军垦战士,还把自己家乡的良种带到西藏试验推广。地处拉萨河上游的澎波农场,海拔三千八百五十米,历史上都是种青稞,一克地(克相当于亩)产量才一百来斤。军垦战士积极从内地引进冬小麦试种。经过多年反复试验,终于培育出一种能适应高寒、干旱、无霜期短、日夜温差大等特点的冬小麦良种,并且获得大面积丰产。今年,这个农场尽管遭到严重干旱和冰雹,近万亩冬小麦平均亩产仍达到四百斤以上。海拔四千三百米的斯布牧场,由于加强科学管理,采用合理组群,分类放牧,按季划区轮牧的办法,充分利用草场,保证了各类牲畜的发展。几年来,这个牧场还取得酥油高产稳产的成绩,平均每头奶牛每年生产酥油三十三斤。


第3版()
专栏:

  广州部队某部“遵纪爱民模范连”发扬光荣革命传统
  紧紧和群众团结在一起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新华社广州电 人民解放军广州部队某部“遵纪爱民模范连”的干部、战士,时刻牢记人民军队的建军宗旨,紧紧地和人民群众团结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服务,深受人民群众的爱戴。
在解放战争中,这个连队的干部、战士遵照毛主席的教导,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爱护人民群众的一草一木,荣获了“遵纪爱民模范连”的光荣称号。这个光荣传统,他们一直保持到今天。今年五月,连队的驻地连降暴雨,有一股山洪直冲生产队的稻田,严重威胁着刚插下不久的秧苗。紧挨稻田的是用堤围着的连队的鱼塘和刚种下的一大片菜地。是堵堤保护连队的鱼塘和菜地,还是破堤把水引进来抢救群众的秧苗?战士们想到毛主席关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教导,立即顶风冒雨,破堤开渠,把山洪引进连队的菜地和鱼塘,以保护群众的稻田。群众赶来劝阻时,他们说:“我们是人民的军队,宁可自己的生产受损失,也不能让群众的稻苗被冲毁。”后来,正当生产队的稻子抽穗扬花的时候,又遇到了严重的干旱。连队的菜地也十分缺水。这时,“遵纪爱民模范连”的战士们从山间引来一股山泉水浇菜,但他们想到人民群众的稻田更需要水,便主动把水引进群众的稻田里,而自己从很远的地方挑水浇菜。贫下中农看了,深受感动地说:“模范连真不愧是爱民的模范!”
这个连队的指战员时刻把群众的冷暖装在心里。农忙季节,他们主动到生产队助民劳动,帮助社员抢收抢种;冬天,他们上山砍柴割草,送给驻地军属、烈属和五保户;山区医疗条件比较差,连队卫生员经常背着药包,翻山越岭,给贫下中农治病,帮助生产队建立合作医疗制度,培养赤脚医生;每逢节日、假日,许多战士们都到农村给贫下中农挑水、扫地、修桥铺路。一天中午,连队听说附近一处公路工地发生塌方,有几名筑路社员受了重伤。干部战士立即赶到出事地点。当时,险情还没有排除,大大小小的石头不时地从山上滚落下来。但他们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奋不顾身地冲进险区,把受伤社员抢救出来。受伤社员送到医院后,由于伤情比较严重,急需输血抢救。战士们又争先跑到医院要求献血。在场的群众都激动地说:“毛主席教导出的战士,个个都象好雷锋啊!”


第3版()
专栏:

  孙晓风副部长举行宴会
  热烈欢迎朝鲜科学技术合作代表团
新华社一九七二年十二月十一日讯 燃料化学工业部副部长孙晓风今天晚上举行宴会,热烈欢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化学工业省副相元东球和由他率领的朝鲜科学技术合作代表团全体成员。
朝鲜驻中国大使玄峻极和大使馆外交官员应邀出席了宴会。
对外经济联络部部长方毅,有关方面负责人张韵之、陆维钊、田人杰、张剑飞、高志、张岐等,出席宴会作陪。
宴会充满着中朝两国人民亲切友好的热烈气氛。孙晓风副部长和元东球副相先后在宴会上祝酒,共祝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和科学技术合作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


第3版()
专栏:

  越南工艺美术参观团离南宁回国
新华社南宁一九七二年十二月十一日电 以越南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联合会主任阮文滔为团长、越南美艺品进出口总公司副经理郑文东为副团长的越南工艺美术参观团,结束了在我国的参观访问,今天离开南宁回国。
广西壮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廖炜雄,有关方面负责人苏大伦、黄家坊、郝杰以及陪同参观团访问的我国轻工业部副局长史敏云等前往欢送。
越南民主共和国驻南宁总领事黎光仁也前往送行。
越南工艺美术参观团是在访问了北京、上海、广州之后,于十二月九日到达南宁的。当晚,廖炜雄副主任举行宴会,热烈欢迎越南战友。


第3版()
专栏:

  廖承志会长、于眉副部长会见日本大阪市港湾局代表团
新华社一九七二年十二月十一日讯 中日友好协会会长廖承志,交通部副部长于眉今天下午会见了以福山真三郎为团长的日本大阪市港湾局代表团全体成员,同他们进行了友好的谈话。
会见时,有关方面负责人孙平化、张公忱,以及在京的日本朋友兵头义清等在座。
日本大阪市港湾局代表团是应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邀请于十二月二日到达北京的。


第3版()
专栏:

  南斯拉夫动力投资公司赠送南苑人民公社一部变电设备
新华社一九七二年十二月十一日讯 今天北京市郊区南苑人民公社正式接受由南斯拉夫动力投资公司赠送的一部变电设备。在接交仪式上,专程前来参加仪式的南斯拉夫动力投资公司总执行经理彼得·拉兹洛哥和南苑人民公社革委会主任刘让先后讲话,指出这部变电设备是中南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他们祝愿这种友谊不断发展。
这部变电设备是去年十二月间,南斯拉夫动力投资公司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南斯拉夫工业展览会时决定赠送给南苑人民公社的,今年十一月份安装竣工开始使用。
中午,公社革委会设宴招待南斯拉夫朋友。下午,宾主共同观看了由南斯拉夫动力投资公司拍摄的关于中国舞剧团和中国乒乓球代表团访问南斯拉夫的影片。放映后,彼得·拉兹洛哥总执行经理将这部影片赠送给了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我有关方面负责人向前、李川、林林、李树坚,以及南斯拉夫驻中国大使馆公使衔参赞波什诺维奇等,参加了接交仪式。


第3版()
专栏:

  在八百里线路上
  ——记太行山区人民和通信兵战士团结战斗的事迹
在绵延起伏的太行山区,当地群众同人民解放军通信兵指战员一道,维护着一条八百里长的通信线路,保障了通信联络的畅通。
早在这条线路建立之初,沿线人民群众就自动组织起来,维护线路。当某部四连指战员来到这里担负维护任务时,人民群众象当年迎接老八路那样,把他们迎进家里,问寒问暖,腾出房子给他们住。许多村庄成立了以民兵为主的线路维护班,把支援子弟兵维护线路看成是自己应尽的责任。
一次,四连在一个高山顶上修建增音站。这里坡陡路险。建站用的钢筋、水泥、沥青、砂子等全靠人背。三台岭生产队队长庞登有带领社员们来支援。庞登有年迈体弱,战士们说什么也不让他背。他谢绝了大家的劝阻,背起一捆笨重的器材就走。路上,战士们叫他歇一会,他笑呵呵地说:“这有啥累的?”接着,便给战士们讲起了抗日战争时期当地人民和八路军团结战斗的故事。在一次战斗中,他和游击队员们一起,配合八路军,切断了敌人的电话线,使敌人联络中断。我主力部队发起总攻,一举歼灭了守敌。讲到这里,他提高嗓门说:“过去,俺为打敌人割电线不怕流血牺牲;今天,为保卫祖国护线,还怕累!”他背着器材大步流星地朝前走去。
今年八月的一天,突然电闪雷鸣,暴雨如注。黄岭山上,雨水冲垮了线路旁边的拦水墙。四连指战员立即顶风冒雨奔赴现场抢修。这时,桑园涧大队党支部副书记杨兴满,也领着一个民兵班赶来了。他们汇合在一起,来到历来称做“万仞天关”的黄岭脚下。抢修线路必须从这里攀过去。民兵熟悉地形,抢先走到队伍前面开路。他们脚蹬石缝,手抓野藤,一步步向上攀登。突然,一个民兵蹬掉了一块风化石,身子一歪。战士李占文奋不顾身扑上去,一把抓住了他。军民一起登上黄岭,迅速投入了抢修工作。经过大半天奋战,砌起了拦水墙,保护了线路。
人民支援子弟兵,子弟兵更加爱人民。四连指战员经常和群众共同学习马、列的书和毛主席的书,提高路线斗争觉悟。指战员们还带领民兵进行军事训练。荒山野岭间,四连干部战士和贫下中农一道战天斗地,同修大寨田。今年夏天,太行山区发生干旱,四连指战员和旱区群众一起投入抗旱斗争。辛安庄大队缺少劳力,指导员李文辉带领战士前去支援。军民一起开山采石,在山坳里修起了蓄水池,减轻了旱情,夺得了好收成。        新华社通讯员(附图片)
昆明部队某部三连,模范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热爱人民,受到人民群众的赞扬。这是三连指战员在边疆村寨和群众亲切交谈。新华社稿


第3版()
专栏:

  海岛红哨兵
在福建前线碧波万顷的海面上,有一个远离祖国大陆的小岛。岛上梯田层层,营房成排,哨所屹立,工事密布。英姿焕发的哨兵警惕地守卫在前沿阵地上,保卫着祖国的海疆。
长年驻守在这里的,是人民解放军福州部队某部守备分队的指战员们。
十八年前,当指战员们第一次登上这个小岛的时候,岛上乱石遍地,杂草丛生,井无一口,地无一垄,连棵遮荫的树也找不到。但是,为了祖国人民的安宁,指战员们意气风发地把这一切困难都踩在脚下。他们支起帐篷安下家,一面站岗执勤,一面开始了建设海岛的战斗。冬天帐篷里灌满了寒风,夏天帐篷里闷热异常。有时,台风暴雨袭击海岛,连续十来天淡水、粮食、蔬菜运不进来。战士们就用脸盆接雨水,用咸水煮黄豆吃。战士们就这样迎着困难,在岛上战斗了一个又一个年头。
第一批登上海岛的老战士、现在是副部队长的唐和,在海岛上整整度过了十八年的时光。他为守岛建岛工作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一年夏季,在紧张的国防施工中,他每天带头钻到又闷又热的孔道里搅拌水泥碎石。他不顾汗流如雨,腰酸背疼,一干就是十多个小时。一次,他家里有急事,部队领导三番五次要他回去处理一下,但他却总是舍不得离开工地。后来,领导上只好下了命令,战友们连推带拉地,把他从工地上推上了船。唐和守岛建岛的事迹受到了部队指战员的赞扬,上级领导机关授予他“守岛标兵”的光荣称号。
老一辈守岛战士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带动了年轻的一代。一批批新战士来到海岛后,就象老战士一样,继承和发扬我军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建设海岛,保卫海岛。一次,四班接受打一条通道的艰巨任务。通道口要打在垂直的峭壁上,峭壁下面是怒涛滚滚的大海。战士们用绳子绑在身上,从山顶上吊下去悬空作业,一不小心就有掉进大海的危险。排长庄廷欣和战士方苗灿抢先拴尼龙绳,首先吊到了崖腰。他们一个掌钎,一个抡锤,顽强地向石壁开战,很快打开了通道口。越往里打,岩石越坚硬,有时打一个炮眼,要换七、八根钢钎。班长、共产党员曹祥裕,打钢钎时手臂震得酸疼,掌心脱了一层又一层皮,石粉溅得他满脸满身,和汗水拌在一起,使他成了一个泥人。战士们要替换他,他总是说:“为了把海岛建设成为钢铁堡垒,让我们继续干吧!”四班的战士们就是这样,整整奋战了一年多,打通了通道,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
另一次,上级决定在海岛上修建一个码头。这里暗礁密布,地形险要,要修建码头必须首先炸掉水下暗礁。战士们一个个纵身跳下海,在礁石上凿眼打洞。海浪扑在战士们身上,脚站不稳,眼睁不开。礁石上布满了尖利的蛎壳,许多战士脚板被刺破,手臂、大腿上被划出一道道血口,但谁也没有叫过一声痛,一直坚持战斗。一天夜晚,突然刮起了九级大风,海上怒涛汹涌,建设中的码头眼看就要被冲垮。在这关键时刻,战士们奋不顾身地跳下海,手挽着手,筑起一道人墙,和狂风恶浪搏斗,使码头没有受到损失。战士们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奋战了五个月,胜利完成了全部工程,还为国家节省了三万多元资金。
守岛战士们还在乱石遍地的海岛上开出一片片荒地,种上了菜。有些地开出来后土层不厚,战士们就利用上下工的时间,把收集到的土一挑挑地捎到地里,离岛外出,回来时也带回一担担土,在海岛上造出了一块块菜地。他们又不断地同台风、海雾、干旱等岛上常见的自然灾害作斗争,使各种蔬菜在岛上茁壮成长,仅今年上半年,就收获蔬菜近十万斤,初步改变了全部副食品都靠大陆供应的状况。
战士们不辞艰辛,日日夜夜警惕地守卫着祖国的海防。一天深夜,新战士詹德明迎着八级大风站岗。哨所面临波涛滚滚的大海,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人随时都有被卷下大海的危险。詹德明还是第一次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站岗,他想到自己多吃一分苦,祖国就多一分安宁,紧紧地握住钢枪,警惕地注视着海面。风越刮越猛,浪越掀越高,海浪不断地向他扑来,打湿了衣服,冷得他直发抖。他没有后退一步,一直与风浪搏斗了几个小时。在海岛高处的观察哨所,这里终年风大雾大,给战士们观察带来很大困难。但是,十多年来,他们没有放过一个可疑的目标,误过一次情况,被上级批准为先进集体,荣立集体三等功。一天早上,薄雾笼罩海面,正在值班的班长王开发和另一个战士,从观察镜里发现一条可疑的船只,他们立即引起高度警惕,紧紧盯住不放,并且及时准确地把情况报告给上级,原来这是一条敌人的特务船妄图窜扰我沿海地区。上级表扬了他们这种高度负责的精神,称赞他们是“海岛红哨兵”。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