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2月1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按照实际情况决定水利方针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桓台县委员会
党的“九大”以来,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我们依靠群众,调查研究,初步摸到了一条适合本县情况的治水的路子,这就是“抗旱为主,旱涝兼治;打机井为主,挖(井)、引(河)、蓄、排,综合治理”,使水利建设的步伐加快,粮食产量逐年提高。现在,全县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耕地实现了水利化,每人平均有一亩多水浇地。过去多年来粮食亩产一直在三、四百斤之间,一九七○年,粮食亩产量过了《纲要》。一九七一年又比一九七○年增产一成,亩产达到了五百六十八斤。今年,在严重干旱的情况下,全年粮食亩产可达六百八十斤,比去年增产二成;四十万亩小麦平均亩产四百零三斤。对国家的贡献也逐年增加。一九七○年交售粮食三千七百万斤,一九七一年交售四千五百万斤,今年一季小麦就交售四千八百万斤,全年已交售粮食五千四百万斤。
    因地制宜,打机井为主
桓台县地处鲁北平原,自然灾害主要是旱,其次是涝。因此,我县治水的方针应该是:“抗旱为主,旱涝兼治”。
怎样抗旱呢?合作化时期,主要是搞砖灰井、洞子井,靠水车、鸳鸯罐提水浇地,虽然对增产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井浅、水少,抗旱能力很低,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农业高产、稳产的要求。我们曾经盲目搬用外地的一个治水办法,叫做“一亩地对一块天”,就是挖坑凿塘,建“平原水库”,蓄水抗旱。结果坑塘蓄水很少,或者根本蓄不住水,遇到干旱,无济于事。特别是坑塘挖大了,挖多了,会使耕地面积大量减少,而桓台县的特点却是人多地少,三十八万人口,只有五十四万亩耕地。后来,我们又曾经生搬硬套外地引河灌溉的经验,在孝妇河上修建了大小六十八座桥、涵、闸,挖了五十多条渠道,还修建了一个规模很大的“马扎子引水工程”。但是由于干旱季节河道常常干枯,收效不大。
毛主席教导我们:“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为了找到桓台县抗旱的正确途径,从一九六九年冬到一九七○年春,县里的领导同志带领水利干部,走遍了全县的社社队队,亲自察看所有河道,并同社、队干部及老农一块研究地上水和地下水的情况,总结过去治水的经验教训。通过调查研究,我们认识到:桓台县抗旱,必须因地制宜,“以打机井为主”。根据是:第一,地上水源没有保证。流经我县的乌河、孝妇河、朱龙河,都是山洪河道,秋冬流水不断,干旱季节却常常无水;再加上游搞了引河灌溉工程,处于下游的桓台要引河灌溉就更无保证了。第二,我县地下水的水质好,宜于灌溉。虽然地下水位深浅不一(浅的七、八米,深的十五米),但是如果打三、四十米深的机井,就能改变砖灰井、洞子井那种“井浅水少”的状况。田庄公社的大庞大队,已经在这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有了这些根据,我们就制订了一个“奋战三、五年,打机井三千眼”的规划,在全县掀起了一个群众性的打机井运动。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三年多来,我们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克服了缺钻机、缺水泥滤水管、缺勘测力量以及淤井、井壁堵塞等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打了三千八百眼机井,修建了三万四千多眼砖灰井,使适宜井灌的土地,平均一百多亩地一眼机井,十六亩地一眼砖灰井,有力地战胜了干旱,保证了农业生产的丰收。
    引蓄河水,提高地下水位
随着机井的增多和用水量的增大,地下水位急剧下降,产生了水源不足的新困难。
毛主席指出:“任何矛盾不但应当解决,也是完全可以解决的。”经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果里公社已经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他们在朱龙河上修建了一座拦河闸,挖了十二条引水渠道,让河水在渠道中循环流转,渗入地下,使机井水位普遍提高二至三米,改善灌溉面积二万五千多亩。果里公社的经验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地上水和地下水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们可以互相转化。当需水量大、机井抽水多的时候,大量的地下水变成了地上水,地下水位就下降了。但是,当渠道里的水渗入地下时,地上水就变成了地下水,地下水位就上升了。因此,引河蓄水,是补充地下水源的一个好办法。搞好了引河蓄水工程,不但可以提高地下水位,也可以解决排涝的问题,因为同一条渠道既可以用来引水,也可以用来排水。这样,我们对治水的认识,就由“打机井为主”,发展到“挖、引、蓄、排,综合治理”。
从一九七○年开始,我们组织了八万人的水利建设队伍,经过两个冬春的奋战,完成了“引清济湖”工程,实现了北水南牵,就是把北边小清河的水向南引入北部湖区六个公社的渠道里;又挖通了“大寨沟”,实现了东水西调,就是把东边乌河的水向西引入南部、中部七个公社的渠道里。现在,全县境内基本上形成了一个河河相连、沟沟相通,能引、能蓄、能灌、能排的水利网。汛期可以利用这些河沟排水除涝;汛末秋冬、上游用水少的时候,可以利用这些沟渠引河蓄水,使之在全县循环流转,渗入地下,形成一个无形的“地下水库”。由于地下水源得到了补充,地下水位普遍提高三至五米。今年遇到干旱,三至六月份全县平均降雨量只有十六毫米,但是全县四十万亩小麦仍然及时地浇了七、八遍水,获得了丰收。
    继续实践,继续认识
从目前来看,我们的这条治水路子是符合本县实际情况的。但是,它还需要在实践中考验,还需要根据新的经验来补充、修订和发展。今年的干旱我们是战胜了,遇到更大的干旱能不能战胜?遇到一九六四年那样的涝灾能不能顺利地把水排出去?要对这些问题做出判断,必须有更长的考验时间。“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相继出现,要求我们继续实践,继续认识。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用水的范围将会不断扩大,用水量将会逐步增加,这就同原有的机井数量和水源情况发生了矛盾。例如,过去种的“两垄小畦”小麦,每亩浇一遍有三十多立方水就够了,现在的密植小麦,每亩浇一遍则需要六十至七十立方水;过去只浇四遍、五遍,现在却要浇七遍、八遍。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除了抓好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科学用水之外,主要是靠增加机井的数量和打深机井。目前,我们正在试验打百米以下的深机井,实行分层提水。如果这个试验成功,机井就能得到更充足的水源。
“搞水利,要占地”。这对人多地少的桓台来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矛盾。打深机井看来是省地的一个办法。在用水量不变的情况下,机井深了,机井的数量就可以相对地减少。此外,索镇公社的五里大队和赵家大队,把三千多米的明渠改成暗渠,实现了“渠水畅通,渠上耕种”,也是省地的一个办法。根据这两个大队的试验,暗渠上两、三年的收获,就能抵偿修暗渠的费用。我们打算把明渠改暗渠的计划,交给广大干部和社员群众讨论研究,如果认为可行,将分期施工,在全县推广。


第2版()
专栏:

  小集镇支援农业大有可为
——上海市金山县张埝镇支农情况调查
上海市金山县张埝镇是江南鱼米之乡的一个普通小集镇。这个镇上各行各业职工和街道居民不过五千多人,但他们用毛主席教导的“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思想武装起来,对农业作出了有力支援,受到了贫下中农的欢迎。
每天一清早,张埝镇就热闹非常。镇上几十家手工业社和商店的职工们,有的在热情地接待购买农用物资和生活用品的社员,有的挑起一副副“货郎担”,下乡为生产队修理农具和送货上门;镇上的医务人员也背起药箱下生产队,为贫下中农看病……。据统计,去年全镇商业职工走出柜台,送货下乡,上门收购,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等达六千二百多人次,平均每人十三次;帮助生产队修理农机具三千五百多件。
文化大革命前,张埝镇由于受刘少奇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人们那时把城镇支援农业看做是“份外事”。近几年来,张埝镇党委在批修整风中,结合实际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发动全镇群众展开了“城镇支援农业是不是份外事”的讨论。在讨论中,学习毛主席的有关指示,批判修正主义。同时,组织职工到农村调查,广泛听取贫下中农的意见。通过讨论和调查,镇上群众受到深刻的教育,认识到支援农业是自己的份内事,只有农业发展了,集镇才能繁荣起来。他们提高了路线斗争觉悟,都把支援农业当作一件大事来做。镇上的五金交电商店为了更好地支援农业,派人到生产队做了认真的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他们经营的农机零件和电器设备由原来的一千六百种增加到二千五百多种,基本上能满足附近社队农机、电器修配的需要。商店还增设修理业务,修旧利废,处处主动地为生产队节约开支。
在镇上的各行各业积极行动起来,开展对农业的支援以后,为了使支援农业的活动有比较严密的分工与协作,张埝镇党委对全镇所有单位进行了全面分析。根据各单位不同特点,提出不同要求,使各行各业支援农业的目标更明确,工作更扎实。他们把全镇的各行各业大体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与农业生产有直接关系的单位,如铁业社、五金交电商店、清洁管理所等,要求他们扩大货源,提高产品质量和增加品种,千方百计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清洁管理所职工为了提高粪肥质量,自己动手修建无害化粪池,并且搞了能自动卸粪到船上的设备。这样,不仅提高了肥效,而且减轻了劳动强度,每年为生产队节省三千多个运肥劳力。铁业社职工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统一安排人力,农忙时抽出职工帮助社员修理小农具,义务磨镰刀。
第二、与农业生产关系间接的,主要是生活资料商店、饮食和邮政等单位,要求他们不断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使广大贫下中农能集中精力搞好农业生产。和平饭店为了方便群众,增设了物美价廉的“经济菜”,热情地为贫下中农服务;贫下中农自带干粮上镇,饭店职工就免费送上一碗热汤。张埝旅社的工作人员不仅热心接待社员,还为他们看管牲口,代办杂事,深受贫下中农的欢迎。
第三、与农业关系不大的单位,象房屋管理所、街道组织以及为城市大工业服务的浦南工具厂等,要求他们也关心农村,努力创造条件为发展农业生产贡献力量。房屋管理所职工原来存在支农“有劲用不上”的思想,现在也找到了支农的门路。修建房屋多余的边角木料历来是当柴烧的,现在他们将它分门别类地利用起来,有的做成镰刀柄,有的做成拔秧用的小方凳,供应给生产队。职工们有时还下乡帮助生产队修理仓库门窗等。浦南工具厂的工人也是一到农忙就组织“工人农机修理队”,到社队修理农机具。街道居民进一步组织起来,平时他们起早贪黑搞积肥,农忙时参加社员抢收抢种劳动,一些年纪大的不能参加大田劳动,就为生产队看晒新粮。
张埝镇各行各业积极支援农业,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也密切了城乡关系,使集镇更加繁荣兴旺。铁业社产值从每月三千元上升到现在的每月五千多元。浴室职工用土办法把浴室蒸气变成蒸馏水支援社队企业,还利用蒸气为饭店蒸饭,一年节约用煤十五万斤;每月生产蒸馏水六十三吨,一年为国家积累资金二万五千多元。张埝镇还结合积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肥料支援了农业,又改善了环境卫生。新华社记者


第2版()
专栏:

不畏艰险找水源
在桂西丛山峻岭里,活跃着一个找水小组——广西水文工程地质队桂西找水组。在都安瑶族自治县党委领导下,这个小组和广大社员群众一起,经过几年的艰苦勘察,踏遍了千山万?,探索了数以千计的洞穴深渊,研究了大量地下河流资料,终于查清了分布在一千多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十三条地下河系,大大地促进了都安瑶族自治县及其附近地区的农业水利化建设。
蒙紫、杰民、繁业摄
深渊探险
勘察地下河
引水出洞
普及地质知识
洞底勘测
水灌良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