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1月22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好八连三进南京路
章辛
一九七二年早春,上海下了一场大雪。
黎明前,副连长戴大喜披上棉大衣起来查铺,战士们个个睡得正香。他蹑步走近窗前,突然望见窗外飘着鹅毛大雪。“呵!瑞雪兆丰年。”第一个闪念之后,紧接着第二个闪念:南京路是交通要道,可不能让雪积起来。一声哨子响:“扫雪!”战士们一个个从热被窝里跳起来,拿扫帚,扛铁锹,生龙活虎地奔上南京路。
一会儿,市民们也跟战士们并肩战斗了。人们边扫边问边议论——
他们是谁?似曾相识又面生,真象当年南京路上的好八连。
人们当时还不知道,这就是今年回到南京路的好八连。他们是三进南京路了。
一进到三进,前后二十三个年头,无论是南京路,还是好八连,变化真不少。
南京路,这条上海最繁华的“大马路”,可说是上海的代名词,又是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缩影。一九四九年,好八连初进南京路,帝国主义的冒险家们刚刚匆忙逃出这个“乐园”,工人阶级还来不及打扫它。战士们从硝烟弥漫的战场,来到霓虹灯下站岗放哨,还可以闻到“香风”阵阵。曾几何时,高楼大厦换了主人,工人阶级扬眉吐气,随后又让文化大革命的风雨洗刷一新。夜里,从好八连的营房窗口望出去,只见“毛主席万岁”、“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万岁”的霓虹大字,在高楼顶上光芒四射,映红了上海的夜空。
好八连在二十三年中也经历过五变:形势变,任务变,环境变,条件变,成员变。他们以南京路为出发点,时而远离上海去执行新的任务,时而行军千里去开展野营训练,时而移驻郊区去参加军训或者“支左”。二十三年中,成员换了十几批,连长和指导员已经是第十一任了。
这样看去,南京路,好八连,跟我们伟大祖国一起,时时刻刻变化着。
但是——
千变万变,却有一样不变:好八连的两个“务必”、“传家宝”,代代相传。
南京路,曾是一场拿枪的战斗的终点,又是一场不拿枪的战斗的起点。好八连从进入南京路的第一天起,时刻默念着、温习着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战斗号令:
“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二十三个年头,一批接一批,战士们牢记两个“务必”,个个身带针线包,有的脚穿布袜草鞋,在南京路上击退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在两条路线斗争里抗击来自“左”右的干扰。
南京路不是笔直的。好八连战士们走过的路程,也不是没有曲折的。
我们先从第三次进南京路的新战士金继华的脚印,探寻好八连成长的历程吧。
金继华是英雄金训华烈士的弟弟。当初,金继华胸怀哥哥的遗志,可又背着“自来红”的包袱,跨进好八连营房,从老战士手里接过“传家宝”:针线包、草鞋。他摸摸从未穿过的草鞋,心头热呼呼的,当天就穿上了,走起路来挺精神。
有一次,金继华拉粪车,路上碰到几个同学,同学们瞧着他脚上的草鞋,笑着夸了他几句,他却觉得笑里话里有些讥讽的意味,心里不大好受。转念一想:我不穿草鞋也减不掉我的“红色”吧!回来把草鞋悄悄放到床下,又穿上了布鞋。
连长王振华发现金继华两三天不穿草鞋,心里有数。一天夜里,他找金继华谈心:“毛病不在穿不穿草鞋,”又指指金继华的脑袋说:“主要在这里。”王振华把金继华带进连史室,一边看,一边讲。
金继华好象同十几批新老战友一道,在南京路上进进出出,走过了二十三年艰辛而又光辉的历程。
在金继华眼前,映出一条老排长张维清第一次进南京路时领到的黄被子。以后破了补,补了又补。一九五六年张维清转业到地方工作,过了好几年,他盖的还是那条补钉盖补钉的旧被子。
在金继华眼前,又出现一个班长杨光品留下的旧脸盆。杨光品当年把它修修补补用了八年,现在变成了连史室的一件“传家宝”。
在金继华眼前呈现的,还有各种针线包、自编的草鞋、自扎的扫帚、自制的工具箱……数不清的“传家宝”。
一双草鞋的旁边,有一首老战友的诗:
老红军穿草鞋,把革命的道路开;
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
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
今天我们穿草鞋,把香风臭气脚下踩!
连长望着金继华沉思的眼神,语重心长地说:“现在,我们并不缺鞋穿,为什么还要穿草鞋?难道我们爱装样子,爱寒酸吗?小金呀,你要从草鞋里看精神,继承艰苦奋斗、谦虚谨慎的光荣传统。”
金继华思潮翻滚,再次环顾连史室,回答了连长的深情:“连长,我懂了。只有刻苦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放下包袱,认真改造世界观,才能做到这一点,在继续革命的大道上不转向。”
金继华逐步懂了。连长、指导员、班长,他们的言传身教,使金继华逐步懂得了只有“锻炼红”,没有“自来红”的道理。出身贫苦的班长毛邦贵,也曾向小金回顾自己卸下“自来红”包袱的过程。毛邦贵一九六八年入伍的时候,一字不识,不过两年工夫,就能写会读,当了班长;文化大革命中支左又有功,于是归功于“自来红”,脑子有点膨胀了。他深有体会地对小金说:“我呀,告诉你,我记错了账!”金继华也懂了:荣誉,功劳,进步,应该记在毛主席、党和人民的革命账上。
金继华重新穿上草鞋,拉着粪车,意气风发地走在南京路上。
金继华的脚印,有他自己的痕迹,也有他新老战友的痕迹。千百个好八连战士走过的路程,脚印纵有参差,痕迹纵有异同,可是,二十三年来,他们始终不变地沿着两个“务必”的红线,新脚印盖旧脚印,反复深印在南京路上。
当然——
说不变,又有变,每进一次南京路,总是把好八连的思想品质推进到更高的境界。
让我们再回过头去,探索好八连步步登高的历程。
上海市民还保存着鲜明的记忆:扫荡蒋家王朝残部的巷战刚刚结束,雨夜里,解放军一个个紧抱步枪,在南京路的人行道上和衣而卧,为的是不去惊扰正在梦乡的市民;白天,战士们用钢盔、炮弹壳盛饭菜,不肯向市民借用盆碗饭具。
这支队伍里,就有好八连的第一批。
不过,第一次进南京路,战士们面临的是一个从未进过的阶级斗争新战场,他们对两个“务必”的理解,还是朴素的。这时候,他们的战斗意志是——
在钢弹面前是英雄!
在糖弹面前是铁汉!
这时候,帝国主义的奴才们,故意把金钱、香烟、饼干、糖果等诱饵丢在南京路上。这些虫豸躲在高楼大厦的黑暗角落里,睁大一双贼眼,等着看好八连掉在这个“大染缸”里,“红着进来,黑着出去”。可是,他们灰溜溜地望着那些五颜六色的诱饵让雨水淋湿腐烂了,让脚穿草鞋布袜的铁汉们踩碎踢开了。
但这毕竟还只是新战场上的前哨战。
第二次进南京路,阶级斗争新战场发生了进一步变化,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高潮一直卷进南京路。资本家们虽然敲锣打鼓,举起双手欢迎公私合营,然而他们中间有些人还想抗拒改造,阶级斗争并没有熄灭。换了新的一批的好八连,踏着老一批的脚印,第二次开进南京路。
这时候,有些战士满心高兴地看着南京路上的新景象,以为资本主义所有制一经改造,资产阶级就老老实实了,天下太平了。有个新战士刚拿到津贴,就到大饭店吃了一顿,回来还向别人炫耀一番。
好八连的老干部、老战士深深懂得: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必须双管齐下。他们重新学习毛主席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把对两个“务必”的认识,提到阶级斗争的新高度:“兴无灭资”。
第二年,一小撮资产阶级右派分子果然猖狂进攻了。南京路上,一时乌云滚滚。一些不服改造的资本家们,坐在酒楼饭店,嘁嘁喳喳。好八连的巡逻哨,还抓住过贴反动标语的反革命分子。战士们眼睛擦亮了:“坚决保卫社会主义!”他们冒着风雨,日日夜夜巡逻在南京路上。
这是从前哨战进入了进攻战。
第三次进南京路,好八连已经受过了文化大革命大风大浪的锻炼,两条路线激烈斗争的考验,在“三支两军”中立下了新功劳,在两千里野营训练中取得了新成就。现在,又在南京路上迎接新的战斗了。
一天,连长王振华带领着几个战士,步行四十里,到郊区去开会,回营时误了吃饭时间,连长带着大家走过一家又一家酒楼饭馆,总不停下来。战士问:“连长,你把我们带到哪儿去呢?”连长不吭声,继续走,最后在一个弄堂口的小饭店前停下来了。连长招呼大家坐下来,给每人买了五分钱的汤,一大碗米饭。吃饱喝足,连长便问大家:“这顿饭吃得怎么样?”战士们笑着回答“满意,满意”,而且意味深长地补充了一句:“连长这个路带得好。”
“这个路带得好”的深意,便是赞美连长带路引领这新的一批,沿着两个“务必”的大道,第三次进南京路。
第三次进南京路,连干部引领战士们对南京路作了阶级分析——
南京路上还有资产阶级的“香风”毒雾,阶级斗争并没有熄灭,战斗正未有穷期。
战士们用一分为二的方法,果然看得分明:南京路上,工人阶级的新风正气,压倒了资产阶级的“香风”毒雾,但是,“香风”毒雾还会从墙角屋缝里飘出来。刘少奇一类骗子散布的“小节无害”论,就是曾经飘进好八连的一股修正主义毒雾。
新战士张继新,从老战友手里接过工具箱后,曾经几丢几拾。开头,他也有过这种想法:丢个旧工具箱,有什么紧要?后来,经过连长、指导员的循循善诱,他汲取了这个教训:“脑子里丢了毛主席革命路线,丢了两个‘务必’,才会丢失工具箱。”一个时期,个别新战士也觉得草鞋、针线包不那么珍贵了。原来这股毒雾也不知不觉渗到他们的思想里。现在,一提起“小节无害”论,战士们便有一肚子气。在批修整风中,他们向这类骗子射出了仇恨的排炮:
“咱们从来把艰苦奋斗作风,看成是无产阶级本质的反映。可是,这些骗子把生活作风说成无关紧要的‘小节’。他们想用地主资产阶级的一套来腐蚀咱们解放军,妄想变天,这是永远办不到的!”
“咱们八连靠两个‘务必’起家,靠两个‘务必’当家。保持艰苦奋斗、谦虚谨慎的光荣传统,是咱们解放军忠于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大节,是关系着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革命事业的大节!”
这场批修仗打得好。张继新手里那个简陋的工具箱,益发“宝”光灿灿。战友们称他为“闲不住”。不到一年工夫,他为战友们修了两百多双鞋子,补了五十多个脸盆。他用旧铁丝磨成补鞋的钻子,他捡回锈铁钉、破轮胎、废铁皮、牙膏皮作修鞋补盆的原料。他还用下面几句话,为自己的行动作注解:“我为战友们修鞋补盆,也是替自己修补思想上的漏洞缺口,不让‘香风’毒雾钻进来。”
好八连就是这样越来越好。可是,他们没有沉醉在一片“好”的颂扬声中。他们对自己不断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不断解剖自己。党支部最近总结了这点体会:“在胜利、成绩和荣誉前面,经常想一想自己还有弱点、缺点和错误,不断地战胜头脑中的‘骄’字和‘逸’字。让每个战士有自知之明,更自觉、更深刻地理解两个“务必”的深远意义,永不迷航转向!”
好八连正在南京路上几面进军:有时,他们开进会场批修整风;有时,他们开进操场苦练杀敌本领;有时,他们走进工厂商店学习工人阶级新风;有时,他们坐在营房里,专心攻读马列主义、毛主席著作。目标呢?只有一个:继续革命。
南京路并不长,南京路上的战斗正未有穷期,让我们期待着这支“拒腐蚀,永不沾”的英雄连队传来新的凯歌吧!


第4版()
专栏:

  于细微处见精神
郭秋
一个葡萄酒厂的党总支副书记守着堆积如山的葡萄,一粒葡萄也没有挨过口。有个外县驻厂的业务联络员端着一盘本县出产的玫瑰香葡萄,请这位副书记尝尝鲜,他说这是社员群众的劳动果实,“这个鲜咱们不能尝”!
解放军某部炊事班打扫院子,在乱草堆里发现七个鸡蛋,找不到主人,在厨房里放到第三天,炊事员问可否先用捡来的鸡蛋做病号饭,以后找到了主人,再买来还上?炊事班长恳挚地回答:人民子弟兵不能随便动用群众的东西!
一个县医药公司试制一种人参酒,送一瓶请县委书记品尝。这位县委书记认真地说:“工农兵群众自己会品尝,这工作不用我做。”把酒退了回去。
这种事例在报刊上屡见不鲜,在现实生活中更是层出不穷。这些事看来很细微,却说明我们的新老干部经过文化大革命的锻炼,进一步理解了作风和路线的辩证统一关系,他们继承了我党我军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他们在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上严格要求自己,在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维护群众利益方面起着带头作用。但也有一些同志,对这类事不以为然,甚至不屑于做,对一些不正之风,熟视无睹。他们应该懂得,这些生活中平平凡凡的小事,往往反映问题的本质,做与不做是大相径庭的。纠正不正之风,也要从这些“小事”上做起。
毛主席曾高度评价辽西战场上战士不拿老百姓苹果的事:“我们的纪律就建筑在这个自觉性上边。这是我们党的领导和教育的结果。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就是由这里头出来的。”前面列举的几件事,同参加辽西战役的战士不拿人民一个苹果的事,道理是相通的,都凝聚着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代表着无产阶级的革命正气。一个苹果,一粒葡萄,一个鸡蛋,一瓶酒,从物质上看,的确是微乎其微,不足挂齿的“小事”;但从精神世界来看,却是与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相关联的“大事”。因为那是人民的苹果,社员的劳动果实,群众的东西,国家的酒,不吃不拿,维护人民的利益,是高尚的;吃了拿了,侵犯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则是错误的。衡量一个人精神境界高低,情趣优劣,这是个不容忽视的标准。当然,我们不要因为一些“小事”给一个同志“无限上纲”,但一个自觉的革命者,却是应该这样一丝不苟地要求自己。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种精神表现在大事坚定,小事也严谨上。“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节”不慎,发展下去,最终会影响“大节”的。刘少奇一类骗子在“小节无害”的烟幕下,自己骄奢淫逸,道德败坏,过着地主资产阶级的纸醉金迷的生活,又在“小节”的烟幕下大肆藏污纳垢。他们倒行逆施,妄图在中国复辟资本主义。我们切不可上这种“小节无害”论的当。用革命的原则,用无产阶级的党性,严肃认真地对待生活中的大小事情,是一个革命者应有的情操。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种精神表现在环境变了,艰苦朴素的作风不变;地位变了,和群众的鱼水关系不变;条件变了,劳动人民的本色不变。能在变中求不变,不管情况如何变化,职位如何升迁,艰苦奋斗的作风却能持之以恒,永远不变,这才是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可贵的政治本色。这种革命精神,在沧海横流的大变动时期,固然能表现出来,但更经常、更大量地是表现在一个人对生活中细微事件认真、执着的态度上。“勿为善小而不为”,“勿为恶小而为之”,这两句古话,今天仍然有可取之处。


第4版()
专栏:

  一壶水〔歌词〕
刘薇
 石祥六月骄阳红似火,我们爬山又越坡,口干舌燥心里甜,一路行军一路歌。连长问大伙:同志们渴不渴?你一言,我一语,齐把话来说。要说渴,真是有点渴,嗓子冒烟脸冒火,我能喝它一条江啊,我能喝它一条河。说不渴,也不渴,这点困难算什么?祖国的江河在胸中,我的心里荡清波。连长把水壶递过来,一股暖流涌心窝。我传给你,你传给我,全连同志尽情地喝……一壶水,没喝完,你说这是为什么?小小水壶装着五湖四海,盛着官兵团结的心一颗!
〔这首歌词由遇秋、生茂作曲,发表于《解放军歌曲》一九七二年第二期,并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三周年游园活动部分文艺节目联合演出中,由北京部队政治部宣传队演出。〕


第4版()
专栏:

离村时〔套色木刻〕 王苑文 邬高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