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1月18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他在永不停息地前进
——记著名劳动模范、工人工程师苏广铭
在哈尔滨,有一位著名的技术革新能手,二十年来,他同工人、技术人员一起完成了三百二十多项技术革新;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他完成了九年的工作量;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又以两年零四个月的时间提前完成了国家计划。他就是被誉为“时间的主人”、九次幸福地见到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劳动模范、哈尔滨车辆厂的工人工程师苏广铭。
这位老模范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锻炼,现在怎样了呢?最近,我们访问哈尔滨车辆厂,工厂的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向我们热情地讲述了苏广铭继续革命的事迹。
“这个权力谁也夺不去”
一九六六年夏,当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熊熊烈火刚刚燃烧起来的时候,苏广铭正在北京参加全国刀具表演会。在全国总工会组织的批判大会上,他第一个发了言,愤怒地声讨了一小撮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罪行。刀具表演会一结束,苏广铭立即赶回了哈尔滨,他一面在厂内带头写大字报,参加革命大批判,一面利用业余时间到厂外,串连全市的老工人、老模范,参加文化大革命。八月二十六日这天,哈尔滨的红卫兵召开了一次全市性的革命动员大会。当天一早,苏广铭就带着全市二十几名劳动模范,排着整齐的队伍,迈着矫健的步伐,一块儿参加了这次大会。他在会上热情洋溢的发言,大大鼓舞了全市红卫兵小将和革命群众的斗志。
文化大革命激发了苏广铭继续进行技术革新的热情。他决心抓革命,促生产,把工厂中落后的工艺都进行一次革新。他深入调查研究每一个生产环节的现状。当他发现机械车间的皮碗冲孔完全是手工操作时,决心制造一台机器,改变这种落后工艺。
但是,革命的道路是不平坦的。一九六七年,在刘少奇一类骗子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影响下,有些人说苏广铭是“假劳模”。不许他过问车间的技术问题,不许他同工人一起研究技术革新,不许他领取工具和材料。
疾风知劲草。苏广铭志坚心红,在斗争最困难的时候,他想起了在旧社会,十二岁给资本家当童工,常常挨打受骂,根本学不到技术的苦境,想起了解放后自己在政治上当家作主,在技术上发展提高的情景。两个社会,两种遭遇,使他深刻地认识到,技术工作总是同阶级、同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位党一手培养起来的工人工程师、共产党员,更加感觉到自己掌握先进技术、建设社会主义、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重大责任。苏广铭坚定地说:“技术革新,这是毛主席和广大人民给我的权力,这个权力谁也夺不去!”
白天劳动,没有时间搞革新,他就晚上搞。原材料没处领,他就到废铁堆上找,就这样一点一滴地把一台冲孔机的主要部件和材料凑起来了。
苏广铭为革命搞技术革新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车辆厂的广大革命职工。他们有的主动帮助苏广铭找材料,有的利用业余时间为他加工零件,有的同他一起研究图纸。大家热情地鼓励他说:“苏师傅,我们坚决支持你。”
苏广铭在广大工人的帮助和鼓励下,皮碗冲孔机终于制作成功了。过去一个月的工作量,现在一天就完成了,产品质量达到全优。
就这样,苏广铭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同工人、技术人员结合在一起,先后完成了九个革新项目,推动了全厂技术革新的热潮,进一步改造了不少老工艺、老设备,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就是要搞革命的‘名堂’”
近两年来,有一个问题一直在苏广铭的头脑里盘旋着。他看到,由于刘少奇一类骗子散布的“技术无用论”的影响,过去行之有效的技术协作活动停顿起来,一些老工人、老模范的技术革新活动中断了,这使他十分不安。为了同刘少奇一类骗子煽动的极“左”思潮作斗争,他决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全市的技术革新活动鼓动起来。
苏广铭利用业余时间或节日和假日,走出工厂,到一些老工人、老模范家里去串连、访问,逢人就宣传毛主席制定的鞍钢宪法,宣传开展技术革新的重大意义,鼓励大家把中断了的技术革新和技术协作活动重新开展起来。
技术革新活动千头万绪,从何着手呢?苏广铭想,刀具是工人使用的最基本的工具,常常不用增添任何设备,只要改变一下刀的角度,就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于是,在市领导机关的热情支持下,组成了一个以老工人为主体的三结合刀具调查组,苏广铭担任调查组的指导员,开始进行全市刀具革新情况的调查。
阶级斗争是极其曲折、复杂的。正当调查组的同志开展工作的时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却在背地里吹冷风说:“刀具调查组是为了搞名堂、出风头,走的是业务挂帅、技术第一的老路。”不久,苏广铭连续收到两封匿名信,信中对他进行了恶毒的嘲笑、攻击和恐吓。有的同志犹豫了,问苏广铭还要不要坚持搞下去?苏广铭毫不犹豫地说:“要搞下去,要顶得住,我们不要怕说‘搞名堂’、‘走老路’,我们就是要搞革命的‘名堂’,就是要走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他亲自带领调查组继续深入调查,就在这个基础上,根据苏广铭的倡议,哈尔滨市有关部门决定召开一次刀具表演大会,并要苏广铭担任刀具表演大会的总指挥。这天一清早,他就带着徒弟魏书生以及魏书生的徒弟石滨荣赶到了现场。他仔细地检查了每一台机床的准备工作情况。表演大会预定八点半开始,发了三千张票。可是,不到八点钟就来了六千多名观众。人们看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的技术革新成就,受到极大的鼓舞。他们有的把刀具表演大会的成果带回了本厂,有的立即组织了本厂的小型刀具表演会,有的借着大会的东风开展了技术协作。现在,全市各个工厂的群众性技术革新活动又开展起来了。
“今天我还值班”
在哈尔滨车辆厂医院里,放着一张空白疗养单,一年的时间过去了,至今还没有填写。这就是苏广铭为了革命忘我劳动的一个见证。
苏广铭患有关节炎等多种疾病。根据大夫的诊断和建议,工厂党委决定让苏广铭离职疗养。一天,大夫拿着一张疗养单找到苏广铭,要他填写。苏广铭看着疗养单摇了摇头说:“还有好多工作等着我做,怎么能去疗养呢?”说罢又投入到劳动行列里去了。后来,大夫又找过他多次,苏广铭总是以“工作忙”为理由谢绝填写。
苏广铭经常这样想:自己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为党工作的时间少了,更要争分夺秒为革命多作一些贡献。他还经常这样激励自己:“只要人不倒,就要去上班;只要有口气,就要干革命。”因此,大夫一次一次地给他开休息证明书,都被他一次一次地放到衣兜里揉碎了。
一天傍晚,白班工人已经下班走了,苏广铭还在车间里忙个不停。突然,车间里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一台天车的花键轴断了,吊车线上的所有机床都停了车。苏广铭看到这种情况,忘记了一天的疲劳和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关节剧痛,立即组织大家投入抢修天车的战斗。
苏广铭干到后半夜两点,花键轴车好了,还需要在铣床上再精铣一遍。但是,夜班的工人中没有人干过这种活,如果等白班工人来了再铣,就要影响生产。这时,苏广铭站起身来,说了声“我找魏书生去”,就顶着漫天大雪朝厂外走去。他使出全身的力气,在雪地上趟着。虽然气温下降到零下三四十度,可是,当他走到小魏家里时,已是满身大汗。此情此景,使小魏受到极大感动。他搀着师傅,立即赶回了车间。等把花键轴铣好,安装在天车上,已是早晨五点多钟了。这时大家才发现,苏广铭为了抢修天车,昨天的晚饭还没吃呢。
不久,为了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车间党支部决定,发动工人自己动手造一部大型天车。苏广铭担任了技术指导工作。从接受任务那天起,他就一直守在现场。那些天,他没有睡过几个囫囵觉,没有吃过几顿消停饭。
春节前,天车的大小零件都已齐备,为了不影响节后生产,天车安装小组提出要在三天假日里把天车装完。年“三十”晚上,大家都回家欢度除夕去了,苏广铭主动留在车间值班。夜里,他把安装天车的每一个技术细节,又认真地检查了一遍,一直干到深夜。第二天一早他回家吃了点早饭,又要迈步出门了。他的老伴看着他布满血丝的眼,说:看你累成这个样子,大年初一,还不休息,又到哪里去!苏广铭若无其事地笑笑说:今天我还值班。他的老伴看着他走去的背影,心疼地自言自语:这个人天天都在值班!
“天天都在值班”。的确,不管是顺利的时候,还是困难的时候,不管是身体好的时候,还是身体有病的时候,苏广铭总是要求自己尽可能在岗位上坚持革命。苏广铭这位老模范,象松花江的流水一样,在永不停息地前进!
哈尔滨市革命委员会报道组 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报道组


第2版()
专栏:

  鼓励老模范继续立新功
公冶平
读了“他在永不停息地前进”一文,人们会被这位老模范继续革命的精神所感动。
在党的领导下,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二十多年来,我国工业交通战线涌现了大批象苏广铭这样的劳动模范。他们中间的绝大多数人思想红,技术精,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比较大,在群众中影响也比较深。许多劳动模范,正象毛主席教导的那样,在企业中起了带头作用,模范作用,桥梁作用。
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锻炼和考验,不少老的劳动模范路线觉悟更高了,革命干劲更足了,他们老当益壮,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忘我地工作着、劳动着。苏广铭就是一个好榜样。希望所有的劳动模范,特别是对革命卓有贡献的老模范,都提高继续革命的觉悟,振起继续革命的精神,不吃老本,再立新功。
企业的领导,应当重视老模范的作用,支持老模范的工作,把他们摆在适当的岗位上,让他们在企业的斗批改运动中、增产节约运动中、技术革新活动中、教育青年工人的工作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2版()
专栏:

  一手抓增产 一手抓节约
——广西八一矿的调查
广西八一矿一手抓增产,一手抓节约,推动了企业生产多快好省地发展。去年,全矿各种产品比历史最高水平的一九七○年增长百分之七以上,提前超额完成了生产任务;今年,工业总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十九,成本降低百分之四点四。
提高认识
这个矿是个盈利单位。话说得响,东西要得来,因而有人一度认为:“只要生产上得去,多花点钱没关系。”只注意抓增产,不大注意抓节约。去年,职工们针对这种情况,认真地进行学习、讨论和批判。大家认识到:增产和节约是辩证的统一,在增产中努力节约,才能多快好省;如果光顾增产忽视节约,必然少慢差费。因此,注意不注意抓节约的问题,是执行不执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问题。今年,在电力供应不足的情况下,矿革委会一位副主任深入生产第一线,和工人一起采取调整负荷、合并线路等措施,广泛开展节电活动,克服了过去那种“大马拉小车”的现象,有力地促进了生产。上半年,虽然一座电炉停产一天多,采矿停产十天半,还提前超额完成了国家交给的各项生产任务。
挖掘潜力
八一矿还针对物资管理不善的情况,发动群众开展清产核资工作,在增产中挖掘节约潜力。到五月底,全矿共清出积压物资价值一百四十三万元,到七月底,及时处理各种设备价值五十七万元。他们还在加强全局观念的思想指导下,将多年积压的各种设备、备件七千零四十四台(件),价值七十四万余元的物资调剂给五个省市的一百多个单位。两年来,这个矿经加工改制,修旧利废的各种备件、设备共五千多件,价值一万二千五百三十多元。
这个矿还依靠工人,开展技术革新,挖掘生产潜力。今年上半年,实现比较重大的革新四十七项。一采场一工段自力更生制造了一台漩流器,在不增加洗矿机的情况下,在一个采点上,使用双漩流器、双水枪、双砂泵,并改进振动筛,使一个工班的矿石产量比过去增长百分之七十以上,损失比过去减少百分之五十,做到了不增人,大增产。
建立制度
这个矿已经建立和健全了岗位责任制、技术操作规程、质量检验制、设备管理和维修制、经济核算制、安全生产制和考勤制,进一步改善了企业管理。今年上半年,出勤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五。由于健全了费用开支管理制度,一至七月份的企业管理费和车间经费比去年同期减少七万七千多元。
这个矿为了充分发挥工人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建立了工人、干部、技术人员参加的工人监督委员会。在矿党委的一元化领导下,对企业的计划、生产、财务等工作实行监督。今年上半年建成的五、六号电炉,经过工人群众参加审查修改,与原来建成的三、四号电炉相比,不但建设质量好、安装速度快,还为国家节约资金达十八万元。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增产节约新事

  利用余热发电
鞍钢中型轧钢厂有三座钢坯加热炉,每天散放很多余热。工人看到这么多的余热不能利用,白白浪费,十分心痛,贴出“要利用余热发电!”的大字报。有人摇头,说什么轧钢厂搞发电是不务正业,弄不好会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广大工人坚决表示:“胸怀革命大目标,两副重担一肩挑。”
在党的支持和领导下,这个厂开展了一个大搞余热发电的群众运动。大家艰苦奋斗,争分夺秒,仅三天时间,就挖了三百土方;五个昼夜,就把五十多吨钢管架上了十五米的高空。总共两个月,一座安装有三千千瓦发电机的余热发电站就建成了,电流源源不绝地送上国家电网,发电量相当于中型轧钢厂用电量的百分之六十。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增产节约新事

  一点毛刺不放
一天,湖南株洲田心机车车辆厂老工人唐荣华,正在聚精会神地检查刚车下来的产品。这时,正在床子上干得满头大汗的徒工小傅,“啪”地扔下一个产品,转身又开机床去了。
唐师傅顺手捡起产品一看,只见边缘打毛了一点,就说:“你把它返工一下。”小傅接过工件一量说:“尺寸全对,怎么要返工?”唐师傅严肃地说:“车好的工件应该象放鸡蛋一样小心,你那么一扔,就把边打毛了,不车光怎么行呢?”小傅不以为然地说:“我以为尺寸不对呢,原来只是打毛了一点,反正下道工序有钳工去毛刺,现在抓紧时间再干几个就要创新纪录了。”说着又忙开了。
唐师傅看到小傅思想不通,就一边给他讲不能忽视质量的道理,一边把打毛的工件又安到床子上车。小傅听着师傅说话,看着师傅行动,连忙接过师傅的摇手把,激动地说:“师傅,我来!”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全国著名劳动模范、鞍钢机修总厂党委委员王崇伦,继续保持旺盛的革命斗志,同工人和技术人员一起,开展技术革新活动,一年多来,共实现较大革新十余项,为发展钢铁生产作出了新贡献。这是王崇伦(右)和兄弟厂的同志交流生产经验。 新华社记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