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0月27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欣欣向荣的无锡工业
太湖之滨的无锡,解放前是一个畸形发展的消费城市,工业基础薄弱。解放后,这里不仅发展了原有的纺织、缫丝等工业,而且逐步发展了机械、冶金、电讯仪表、化工、日用轻工等工业部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又实现了煤炭基本自给,建成了包括采矿、焦化、冶炼、轧钢的小型钢铁联合企业,使这座江南名城,今天显得更加繁荣兴旺。
在无锡市场上,无锡本地生产的轻工业产品,给了人们以深刻的印象。这里有各种花布、呢绒、化学纤维制品、钢笔、搪瓷制品、新闻纸、自行车、电视机、收音机,有各种橡胶、塑料制品、铝制品、玻璃器皿和精密的医疗器械、电子仪表,等等。据统计,现在全市的轻工业产品达三千多种,轻工业生产出现了一派蓬勃发展的景象。
解放以前,无锡市的轻工业以纺织、缫丝为主,但设备陈旧,生产水平很低。解放以后,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广大工人对老企业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迅速提高了生产能力,使老厂焕发出青春。无锡国棉二厂的设备,是一九二一年建厂时从外国进口的,细纱机上的老锭子,每分钟的转速最多不过九千转,产量低,质量劣。一九五八年,工人们大胆革新,把锭子的转速提高到一万三千转,使纺纱能力提高了百分之八十。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这个厂的工人和技术人员群策群力,经过几百次的试验,把老锭子改造成了高速锭,使锭子的转速提高到每分钟一万八千转,每个纱锭一小时的产量从三十三公斤上升到四十四公斤以上。到去年六月,这个厂原来准备淘汰的七万枚老锭子,全部改成了高速锭,大大提高了全厂的生产水平。经过对老厂进行大力改造,无锡纺织行业在支援外地建设的同时,自己的生产能力迅速提高。一九七一年,全市纺织行业的产值等于一九四九年的七点七倍,棉纱、棉布、印染布的产量,都有大幅度的增长。
有悠久历史的无锡缫丝行业,老厂改造同样取得了显著成果。缫丝一厂的女工们,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应用电子技术和化学工艺,先后实现了真空煮茧、低温复摇和无磁眼缫丝等重大革新项目,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成了无锡市工业学大庆的先进单位。现在全市缫丝的年产量,比解放前有了很大增长。
在改造老企业的同时,无锡市还有计划地兴建了一批新的轻工业工厂。大跃进期间办起来的无锡树脂厂,现在已能生产五十多种高分子合成树脂。过去无锡没有针织厂,如今这里出产的几十种针织制品畅销全国。
无锡市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一面积极发展轻工业,一面利用原有企业的设备能力和技术力量,利用轻工业所提供的积累,逐步建立起了机械工业、化学工业、电讯仪表工业和冶金工业等重工业部门。到一九七一年,无锡市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产值的比重,已由一九四九年的百分之三点二上升到了百分之五十四。
解放前,无锡从来没有生产过一台机床。去年,仅无锡机床厂一个工厂,就为国家生产了一千八百台磨床。解放初期由一些小厂社合并建立起来的柴油机厂、动力机厂、水泵厂等机械厂,也已发展成为千人以上的大厂,成批生产着各种型号的柴油机、内燃机、电动机、水泵等主机。此外,无锡市还新建和扩建了一批机械厂。现在,全市机械工厂已发展到一百九十多个,拥有九千多台机床设备,四万五千多名职工,成为江苏省机械加工工业的主要基地之一。
多年来,无锡市工业生产所需要的钢铁、煤炭等原料、材料,一直依靠国家供应。为了建立自己的原料、材料工业,中共无锡市委和市革委会,从一九六九年五月到一九七一年底,先后组织一万多人开进沉睡的矿山,开始了开发煤田和铁矿的新的斗争。
两年来,全市自力更生地新建和发展了十一对矿井,生产了一百五十万吨原煤。过去无煤的无锡,实现了煤炭基本自给。
早在一九五八年,无锡市就办起了无锡钢铁厂,可是,一九六二年,由于刘少奇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和破坏,这个钢铁厂被迫下了马。一九七一年初,无锡市委和革委会又组织全市有关单位投入了建设钢铁工业的战斗。经过一年的努力,他们建起了自己的小矿山,修复、扩建了无锡钢铁厂,并新建了第二钢铁厂。
有了钢铁,加上国家的支援,无锡市的纺织工业有了新的发展,去年一年就增添了八百台喷气织机。有了钢铁,交通运输发展了,公路上新添了许多无锡出产的载重汽车和大客车。有了钢铁,农业机械化的步伐加快了,郊区农机修造厂前年还只能生产二十台手扶拖拉机,去年就猛增到三百一十五台。有了钢铁,矿山建设的速度也加快了,一台台庞大的重型设备安装在矿山上,把气势磅礴的矿山装点得更加雄伟壮观。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第4版()
专栏: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欣欣向荣

中州煤城
在祖国辽阔的中原,有一个欣欣向荣的煤炭基地,这就是河南省平顶山市。
登上平顶山,鸟瞰全市,便见一对对高大的矿井架巍然矗立,一座座挺拔的烟囱直插云天,一排排厂房鳞次栉比,一列列满载原煤的火车,日夜从这里驰向祖国各地。
来到矿井下,便见数以百万米计的巷道,四通八达。电灯把井下照得通亮,一列列电车在巷道里川流不息。英姿勃勃的矿工操着各种采煤机械,日夜轮班生产。百里矿区,地上地下一片热气腾腾。
在平顶山下,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煤炭资源。四百多年前,就有人在山坡剥土挖煤。解放前,这里有几个用人力开采的小煤窑,挖煤方法非常落后,井下通风不良,设备简陋,油灯如豆。工人们赤膊光身,肩背煤筐,爬着向外背煤,事故很多,工人生命毫无保障。井上井下,凄凉冷落。附近村里流传着“上了平顶山,有去无回返;进了赵家窑,尸体找不到”的悲歌。
解放后,平顶山回到了人民的手中。成千上万来自祖国各地的干部、工人、技术人员,和当地干部、贫下中农一道,组成一支建设大军,担负起建设平顶山煤炭工业基地的光荣任务。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人们把这个荒山坡建设成为拥有三十多万人口的新兴工业城市。十一对矿井生产能力不断增长,原煤产量一九七一年比文化大革命前增长近一倍。
二矿,是平顶山市最早建成的矿井。首批建设者初来时,这里连一条公路都没有。他们在荒山坡上搭起帐篷,餐风宿露。在电源没有送到时,建井工人就用钢钎大锤凿眼,用辘轳提升,用牛皮包和吊桶排水,以顽强的意志,战胜了重重困难,建成了第一口矿井。现在,这个矿井为国家生产了大量原煤,连续超额完成国家原煤生产计划,成为全市先进单位之一,一九七一年原煤产量达到四十二万吨,比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多一倍多,实现了一矿变两矿。
广大职工怀着为国家早日生产优质炼焦煤的战斗豪情,建设大型的现代化田庄洗煤厂。他们坚持自力更生,大搞群众运动,批判了刘少奇一类骗子鼓吹的洋奴哲学,纠正贪大求洋的坏作风,使选煤厂建设工程迅速进展。从水厂到选煤厂的主厂房,要安装长达二十七里的大型送水管道,中间经过七十多米宽的河道。那时正逢冬季,担负这项任务的工人,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跳到河中截流堵水,安装直径一、二米,重达数千斤的水泥管道。缺少起重设备,工人们就用木杆当撬杆,一步一步地挪动,终于把送水管道埋在河床底下。经过工人们的艰苦奋战,二千二百多根巨铁管,终于连接起来,将水送到了厂房。
田庄洗煤厂的建设情况,是平顶山市整个工业发展的缩影。这个市的厂、矿是陆续建设起来的。过去,由于刘少奇一类骗子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使厂、矿发展较慢。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特别是党的“九大”以来,广大职工群众贯彻执行“鞍钢宪法”,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加快建设进度,新建投产厂矿达二十五个。一九七一年,地方工业总产值比一九六五年增长八点二一倍,主要产品品种,比一九六五年增加了二百多种。
平顶山市广大工人深入开展工业学大庆运动,大搞技术革新,多快好省地建设矿山。今年以来,煤矿工人对一些笨重陈旧的机械进行了技术改造,改制、制造出采煤机组、电动扒斗装渣机、轻便可弯曲电溜子、自动抽水机等设备,实现了各种技术革新三百多项。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大减轻,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
在建设这个新的煤城过程中,涌现出成千上万的英雄模范。现在,全市有三千多名优秀工人被选拔到各级党组织和革委会担任领导工作。昔日“煤黑子”,今天做主人。他们团结和带领广大群众,正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乘胜前进。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欣欣向荣

这里实现了三个“一年比一年好”
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到处都在谈论如何实现三个“一年比一年好”的问题。它说的是,在农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怎样进一步做到生产一年比一年发展,经济一年比一年繁荣,人民生活一年比一年改善。这是人们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结合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提出的一个重要课题。
景洪县允景洪公社东方红大队曼景兰生产队在这方面是一个先进典型。这个生产队的经验告诉人们,以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为纲,结合边疆民族地区的特点,坚持政治挂帅,排除“左”、右干扰,不折不扣地按照党的方针、政策办事,是做到三个“一年比一年好”的关键。
曼景兰,在澜沧江畔,紧靠景洪县城,是个傣族寨子,有一百二十三户,六百零二人。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和合作化运动,傣族劳动人民开始摆脱了苦难和贫困。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由于受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这里的生产受到严重破坏。一九六五年,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打击了阶级敌人,批判了资本主义倾向。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激烈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使曼景兰生产队的傣族人民提高了觉悟,坚定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
在这段时间里,曼景兰生产队精神面貌变化最大的是队干部。这个队在一九六五年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时是四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共有二十多个干部。“社教”前,在刘少奇的修正主义路线毒害下,加上反动土司头人的勾引,一部分干部犯了不同程度的错误。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这些干部都受到了生动的、深刻的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教育,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有了很大提高。在这些干部中,除个别不可救药的分子外,都留在了各级领导岗位上。生产队的领导班子中,还吸收了新涌现出来的积极分子,增添了新鲜血液。老干部、新干部接受自己和前人犯错误的教训,都自觉地同阶级敌人和资本主义道路划清界限,朝气蓬勃地参加劳动,领导社员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在实现三个“一年比一年好”的斗争中,带头冲锋陷阵。
在“社教”运动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曼景兰展开了大规模改革耕作制度的活动,在高产稳产的途程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曼景兰的自然条件非常好,一年可以二、三熟,但过去实际上一年只种一季稻谷,而且耕作粗放,雨季到来,才动手整田,稻子栽种下去,不施肥,不薅草,等它自然成熟,粮食平均亩产只有二、三百斤。在实现农业集体化以后,落后的耕作制度,就成为迅速改变曼景兰生产面貌的重要障碍之一。
一九六四年,这个寨子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前夕,党和政府派来了农业技术员,准备和社员们一起种试验田,从事改革耕作制度的试验,帮助傣族人民发展生产。没想到社干部和社员们,对这件事的反映却很冷淡,当时这个寨子是四个小社,一、二、三社都不接受,只有四社干部经过技术员耐心商量,最后才勉强同意试一试。
社员为什么顾虑这样大呢?原来上年也有人来指导他们种
“高产田”,由于没有和当地的具体条件相结合,结果减了产。社员们因为吃过一次亏,所以再遇到这类问题,很自然地就采取了特别慎重的态度。为了彻底解决社员思想上的顾虑,技术员和他们商量:把试验田一分为四,按照老农的老法(种当地糯谷老品种,少施肥,浅耕)和技术员的新法(种饭谷新品种,多施肥,深耕)对比种田,共同实验。傣族老农认为这种办法民主,能够以理服人。这样,就各依自己的种植方法,进行了严肃认真的耕种。结果是:在相同的耕作条件下,在两块田上,新品种比老品种的亩产量高百分之六十五和百分之六十三;同一个品种,采用施肥、深耕等新法种的两块田,比老法种的田亩产量高百分之三十五和百分之三十九。经过这番共同的对比试验,老农真正心服了,他们体会到“落后的思想种不好先进的田”,于是转过来向人们宣传新法胜过老法,成为寨子里科学种田的积极分子。千百年来的传统耕作法所形成的“习惯势力”被冲破了,一个以贯彻执行农业“八字宪法”为中心的改革耕作制度的群众运动就此发动起来。
曼景兰的耕作制度进行了改革以后,原有的地广人稀、劳力紧张的矛盾更加突出了,每个劳动力,包括半劳动力在内,平均要负担耕种六点三亩田地,管理一亩林地,还有许多水、土之利等待着他们去开发。而他们的劳动工具只有耕牛和犁、耙、锄、镰等简单工具。
出路在那里呢?出路在于遵循毛主席的教导,自力更生加速实现半机械化和机械化。
从一九六六年起,他们根据“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在抓紧粮食生产的同时,因地制宜地搞多种经营,增加积累,以逐步解决实现机械化、半机械化所需要的资金问题。去冬今春,他们买了两台拖拉机,水田机耕问题,基本上可以自力解决。目前全队一些大量笨重的体力劳动,已为机械化、半机械化工具所代替。
“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曼景兰生产队的傣族群众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经过艰苦奋斗,使全寨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最近几年来真正做到了三个
“一年比一年好”。
第一,生产一年比一年发展。粮食总产量一九六八年为五十七万斤,一九六九年到一九七一年,分别增长为六十二万斤、六十九万斤和七十五万斤。
第二,集体经济一年比一年繁荣。“社教”前的集体财产只有四部马车。现在全队积累的现金、储备粮和各种农用机械等,折值人民币十万零四千元,基本实现了水田耕犁、稻谷脱粒等方面的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去年,全队储备粮食五万五千斤。
第三,社员生活一年比一年改善。社员平均口粮和收入,以“社教”前的一九六四年为一百,去年口粮上升到百分之一百七十七,收入上升到百分之一百五十六。此外,平均每户还有集体储备粮四百四十七斤,存款一百六十二元。 (新华社)


第4版()
专栏:综合利用大有文章可做

化害为利 变废为宝
广东省工业战线大搞综合利用
广东省工业战线广大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怀着除害兴利、为人民造福的雄心壮志,向工业废气、废水、废渣开战,大搞综合利用,取得了成绩。
广东省是我国主要蔗糖产区,过去被当作“废料”的甘蔗渣,现在已被用来生产纸张、人造纤维浆粕、糠醛;过去倒入江河或堆积在农田中的制糖滤泥、煤渣、矿渣,现在已被用来生产水泥、钢铁和煤渣砖;制糖工业的“废气”,现在变成了制造干冰、轻质碳酸钙的原料;生产纸张的“废液”,也用于制造粘合剂和农肥胡敏酸氨。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大中型糖厂近几年来新建的综合利用车间和工场,已经有一百多个,综合利用的产品超过了四十种。
沿海各县盛产海盐。许多盐场利用晒盐后排出的苦卤,生产出氯化钾、溴素、钾镁肥等近二十种产品。全省三十八个磷肥厂,目前已建成二十八座高炉和九座电炉,利用生产磷肥后排出的酸渣来炼铁、炼钢,有的还回收氟气,用来生产冰晶石、氟硅酸钠等产品。南方油城茂名,从废料中分离提取出三十六种重要化工产品和有色金属。广州市的化工、轻工、冶金、建筑材料等行业,去年完成综合利用项目六百二十多项,回收了一百多种化工原料、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
广东省工业战线在综合利用废气、废水、废渣的过程中,不少工厂企业成立了由工人、技术人员和领导干部组成的“三结合”小组,他们认真地进行科学实验,在开展这项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广州油脂化工厂,有个大烟囱,过去常年黑烟滚滚。厂“三结合”小组,仅用八天时间便设计、安装了一套结构简单、投资少、制作容易的水膜除尘器,除尘效果很好,每天可回收煤粉七吨。
(新华社)


第4版()
专栏:综合利用大有文章可做

三岔子林业局木材综合利用取得成绩
吉林省三岔子林业局在超额完成国家木材生产任务的同时,大搞木材综合利用。他们利用木材采伐和加工过程中的剩余物,生产工农业急需品和人民生活所需要的木制日用品。四年多来节约木材七万八千多立方米。
为了充分利用森林资源,林业局党委组织广大工人和家属千方百计利用木材采伐和木材加工的剩余物,制作群众所喜欢的日用品,以及工农业所需用的产品。他们用废单板生产物美价廉的木锨板,受到农村广大社员的欢迎。他们还根据国家需要,用综合利用的下脚料,粉碎压制成盖房用的波形瓦。


第4版()
专栏:综合利用大有文章可做

四川德阳县用蔗渣酿酒
四川省德阳县三十多个糖坊和糖厂积极开展综合利用,把榨糖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液、废气用来酿酒,从去年到今年的一个榨季中,已生产五十度以上的白酒四十七万多斤,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粮食和煤炭。
德阳县过去对榨糖后产生的“三废”一直没有很好利用。去年以来,各糖坊、糖厂开展“工业学大庆”运动,职工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大搞综合利用。他们用甘蔗渣作原料,用熬糖时产生的泡沫(废液)培养酵母醪作发酵剂,把熬糖时散发的蒸汽回收起来代替燃料,进行糖、酒联合生产。这样,用榨糖过程中产生的“三废”,不另花费粮食和煤炭,就酿出了酒,对糖的产量和质量也没有影响,蔗渣酿酒后仍然可以用来造纸或作燃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