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月8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翻身奴隶写新篇
——记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彝族群众学大寨的事迹
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往的光山秃岭,如今梯田层层,果树成林;过去肆意泛滥的河流,现在正被驯服,在高山河谷间出现了一座座小型水电站;昔日缺水的地方,今天塘、库成群。一九七一年这里虽然遇到了历史上罕见的低温、冰雹、暴雨、洪水、大风、病虫等自然灾害,但是,全县粮食产量仍在连年丰收的基础上,比一九七○年增加百分之五点一,经济作物和畜牧业也有显著发展,有二百多个社、队粮食亩产跨《纲要》,有些社、队平均亩产超过了千斤。
“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越西的变化,是这个县的广大彝族翻身奴隶和其他各族人民,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团结一致,高举“农业学大寨”的旗帜,以敢叫“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英雄气概,为大凉山写下的新篇章,是他们在大凉山上绘出了又新又美的画图。
除害兴利,叫山河变样
越西县有一条河,叫越西河。这条河发源于羊糯雪山,由南向北流经县境三十多公里。这是一条没有固定河床的河,每年雨季,洪水奔腾咆哮,横冲直闯,毁坏着沿河两岸的大片良田。一九五九年一次山洪暴发,有四万亩稻田几乎被冲刷一光。因此,彝族翻身奴隶称这条河为“恶河”、“野河”、“害人河”。
一九七○年十一月,中共越西县委根据广大群众的要求,作出了根治越西河的决定。这个消息一传到彝寨山村,广大翻身奴隶人人高兴,连称“瓦几瓦!”(好的意思)。他们为了对革命作出贡献,争着报名参加治河。城郊、城关、河东三个公社很快组织起治河大军,浩浩荡荡地开到了工地,展开了修堤筑坝的战斗。
在这场斗争中,县、社干部走在最前面。县委书记孙培新、副书记毕玉华等,和翻身奴隶一起劳动。那里有困难,那里最艰险,他们就出现在那里。一天,在城关公社胜利大队的工段上,要在一米多深的水氹里砌基脚。这时,冰水刺骨,寒风呼啸,毕玉华来到这里,二话没说,脱掉棉衣往地上一甩,抢先跳到水里。在场的干部和翻身奴隶知道他身体不好,心痛地批评他不该这样做,并强行拉他上岸。可是,毕玉华却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号鼓舞大家,坚持把深水氹的基脚砌完。
干部的模范行动,鼓舞了广大群众。从小给奴隶主当“娃子”(即奴隶)的河东公社联新大队民兵排长木乃,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里,和几个民兵潜入深水砌基石。开始,因为用的石头太小,一放下就被急流冲走。后来,他们改用大条石,一次又一次地潜下水去,把一块块大条石砌好,保证了工程的进度。
在治河工地上,不仅有青壮年,还有一批无法劝阻坚持要来参加劳动的青少年和老人。乃拖大队七个彝族年轻姑娘就是这样来到工地的。从乃拖到河边要经过一处山谷小桥。小桥上的积雪没有溶化,三个姑娘滑下冰水,其他四个下去拉,衣服都弄湿了。她们来到工地上,大家又疼爱、又激动,忙着给她们把衣服用火烤干,劝她们回去。但是七个年轻姑娘说啥也不走,为革命坚持和大家一起治河。
治河大军经过一百零六天的苦干,筑起了高三米五、宽五米、总长十五公里的长堤,完成了越西河的第一期治理工程。从此,越西河的水患开始变为水利了。一九七一年夏天,河水暴涨,两岸田地、房屋、人畜安然无恙。沿河三个公社粮食产量比一九七○年增产百分之十六。
一九七○年冬和一九七一年春,在治理越西河的同时,越西县广大彝族翻身奴隶还掀起了改土治山的高潮。他们修梯田、建梯地,并且因地制宜地兴建了八十多个山塘和小型水库,用于蓄水灌溉和养鱼。在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他们在前几年试验成功的基础上,还栽种了十几种果树和名贵药材。现在,江苏的鱼苗、河南的苹果、云南的三七、成都的水蜜桃、金川的雪梨,都在这里“安家落户”,茁壮成长。本地特产的花椒、核桃、板栗等经济林木,更是成片成林,迅速发展。广大彝族翻身奴隶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正以主人翁的姿态改变荒山穷山的面貌。
自力更生,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
西山公社修水库,建电站,搞农田基本建设,需要大量水泥,一时买不到。公社党总支委员会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总支书记布基子说:“国家建设需要很多水泥。毛主席教导我们要‘自力更生’,我们应该自己造水泥,做我们彝族祖祖辈辈没有做过的事情。”他的建议得到了大家的支持,一致决定兴办一个水泥厂。
布基子今年四十二岁,从小当奴隶,没有上过学,不懂水泥生产。他跑到附近公社请教一个曾经用土法烧过水泥的干部,仔细了解建窑、粉碎、球磨、成球和配料的过程,然后和几个青年人投入了创办水泥厂的战斗。
第一次烧窑,他们用的底煤过多,配料不当,结果,原料完全被烧结在窑里,成了一个大火球。布基子和大家一起,冒着高温,用钢钎去捅,战斗了一天一夜,才消除了烧结。他们又继续试验。第二次、第三次试验,虽然有进步,但还没有成功。这时,布基子就和大家一起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的教导,认真总结失败的原因,失败一次,总结一次。就这样,从一九七○年七月开始,用了四个月的时间,试验了几十次,终于烧出了水泥,结束了越西不产水泥的历史。
起初,水泥的标号不高。布基子废寝忘食地琢磨原因,研究解决的办法。他虚心地向外县兄弟厂学习,参照从兄弟厂带回来的样品,反复试验。现在他们生产的水泥,经过鉴定,已达到五百标号的质量了。社里用这些水泥兴建了六座小型水库、六个小型水电站,修建了集体养猪场、晒坝、公用房屋等。和布基子一起办厂的沙马阿北等年轻人,认真学习毛主席哲学著作,刻苦钻研生产技术,已经成为有名的“土技术员”了。象这样的“土技术员”,在越西县的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到处出现。全县的水库,埝渠,电站,桥梁以及“五小”工厂等,都是他们自己动手兴建的。一九七一年仅在八九个月的时间内,这个县就兴办了八十多处小型水电站。
团结就是力量
大屯公社被一条凶猛的河水分为两半。河东是彝族社员,河西是汉族社员。彝族社员开会、学习、买东西要涉水到河西来,汉族社员种地、砍柴要涉水到河东去。多少年来,社员们就想在河上架一座大桥。一九七○年冬天,农业学大寨运动蓬勃展开,一些队又增加了拖拉机和其它机具,眼看着运不过河。这时,社员们在社、队党组织的领导下,认真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的教导,决定自力更生,修建一座“团结桥”。
为了抢在洪水季节之前把五个大桥墩砌起来,彝、汉族社员团结一致,编成三班,轮流昼夜施工。沸腾的工地上到处流传着彝、汉族社员互相关心、争挑重担的故事。
木西大队的彝族社员离工地较远,要来河边安营扎寨,汉族社员热情地为他们安排宿食,送柴、送菜。高桥二队的汉族社员,还给他们送来了七十多斤青油。
团结就是力量。原来计划修一个桥墩要半个月,结果只用四、五天。仅三个月的时间,就造起了一座宽五米、长五十二米、六孔的大石拱桥。
大屯公社的干部、社员团结起来干革命,搞生产,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胜利。一九七一年全社粮食平均亩产在上一年五百多斤的基础上一跃上了《纲要》。
新民公社修建的新河大渠,是又一曲团结、胜利的凯歌。
这个公社共有彝、汉族社员一千多户,六千多亩稻田,灌溉全靠一条小山沟里的水。解放前,汉族封建势力和彝族奴隶主为了争水灌田,经常强迫两族群众进行械斗。解放后,虽然扩大了山沟水源,但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缺水问题。一九七○年冬天,彝、汉族社员在讨论进一步学大寨的措施时,决心彻底改变缺水的面貌,修建一条通过马敞河的新河大渠,把盘龙山的泉水引来。这条渠七公里半长,几乎全是在渗漏很大的乱石沙滩上修建,还要在马敞河底修筑二百米长的涵洞,技术上困难重重。但是,党的“九大”团结、胜利的路线在社员心里扎了根,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住他们前进。五福大队由彝、汉族社员共同组织了一个三十人的突击队,担负一段攻坚任务。这段工程,全是乱石高坎,渠道要挖二丈多深。他们互相鼓励,团结奋战,提前完成了任务。为了加快工程进度,当年受益,根据互助互利的原则,新建、彩林两个大队的彝族社员,主动帮助新民、五福的汉族社员开挖渠道,背运土石。经过七十二个日日夜夜的奋战,盘龙山上清澈的泉水,滚滚而来,激励着彝、汉两族社员更加紧密团结,奋勇前进!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本报有删节)


第3版()
专栏:

平凡的岗位 高尚的思想
我国服务性行业广大职工树立“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认真改进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热情为工农兵服务,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革命作出了贡献。
为工农兵着想的小旅店
湖北省沙市利农旅社是一个小旅社,服务人员不多,但是服务的范围却很广。他们除热情招待旅客住宿以外,还经常为旅客代买车船票,替年老体弱的旅客搬东西,给旅客拆洗缝补衣服,还为旅客治病。旅客需要,还出租雨伞和雨鞋。
这个旅社过去只接待旅客住宿,不备伙食。不少旅客感到很不方便。服务员决心克服店小、人少的困难,把食堂办起来。他们说,我们是社会主义旅社,就要时时刻刻想到工农兵,困难再大也要克服。经过几天准备,终于把食堂办起来了。服务员为了使旅客吃得满意,每天变换饭菜花样,还设法保证回来得迟的旅客能吃到热菜热饭。
一次,一个建设工地的一位工人来沙市买一批工地急需的物资,住在利农旅社。刚来不久,这位工人突然患了急性阑尾炎,住进了医院。当服务员到医院看望这位工人时,工人焦急地对他们说:“我人病了是小事,但工地急需的物资不能及时买到运回去,影响工程进度可是件大事。”利农旅社就派了两个服务人员,帮助这位工人迅速把工地急需的物资买好,当天晚上运上了船,并派人把物资送到了工地。工人们都为他们的服务精神所感动,表示一定要奋力抓革命、促生产,为提前完成工程任务而奋斗。


第3版()
专栏:

受顾客欢迎的浴池服务员
河南省开封市人民浴池女部服务员杨彩玲,是一位受到妇女顾客热情称赞的好服务员。
杨彩玲刚到浴池女部工作的时候,不很安心,觉得当服务员“没出息”。后来,她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努力改造世界观,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没有“没出息”的工作。自己是服务员,服务工作做好了,使前来就浴的妇女愉快地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也就是自己为国家作出了贡献。
从此以后,杨彩玲对服务员的工作有了深厚的感情,千方百计地提高服务质量。女同志要在浴池里剪发、吹风,可是浴池女部没有理发员,她就学剪发、学吹风;浴池的管道一漏水,浪费了水还不说,热水还容易烫伤人,她就积极学习修理管道的技术;女部里没有电工,她就下决心去学电工。现在,杨彩玲不仅是女部浴池的服务员,而且成了理发员、电工和管道工。
一次,一位妇女洗了澡在剪脚趾甲的时候,杨彩玲发现她有严重的脚病,就劝她到修脚室去修治一下。这位女顾客说:“修脚室都是男同志修脚,我不去。你们浴池要是有一个女同志会修脚就好了。”这件事引起了杨彩玲的深思。她想,劳动妇女需要浴池女部有个会修治脚病的人,我就来干。她很快向修脚师傅学会了治脚病的技术,热情地为阶级姐妹解除脚病的痛苦,使一些因患脚病不能劳动的妇女,重新走上了抓革命、促生产的第一线。


第3版()
专栏:

方便群众的理发店
天津市河北区建华理发店的职工,把平凡的服务工作,作为支援工农业生产和为人民服务的光荣岗位。他们从一九七○年以来,每天从上午七点到晚上十一点,整年开门营业。他们还经常深入工厂、机关、学校、医院、幼儿园等单位,一面为这些单位的群众理发,一面为这些单位培训了一百多名义务理发员。
这个理发店附近有个医院,常有住院病人来店理发,职工们看病人行动不便,就主动走出店门,深入病房,热心为病人服务。一次,一个职工为一名卧床不起的老贫农理发。他为了减轻病人的痛苦,自己跪在地上,趴在床头,轻轻地操作。当他理完发后,累得两腿发麻,汗水浸透了全身。老贫农看到这种情况,感动得两眼直转泪花。在场的其他病人都称赞他是“人民的好理发员”。
这个理发店职工发现每逢节日和假日,家长带着小孩来理发的很多。这是为什么?经过调查了解,原来这些孩子的家长,大多是双职工,只有休息时间才能到理发店来。于是,他们就深入到附近托儿所和幼儿园,主动为孩子们理发,同时向保育员传授理发技术,使孩子们能及时理上发。
新华社通讯员(本报有删节)


第3版()
专栏:

要做勤俭办社的好当家
我们公社一九七一年又获得了农业全面丰收。全公社粮食总产比一九七○年增产七成半。除完成国家征购粮任务外,集体留储备粮四百多万斤。黄豆、油料单产量和生猪存栏数都有增长,多种经营也有较大发展。面对这样的大好形势,公社领导同志牢记毛主席关于“勤俭办社”的指示,丰收不忘节约,以身作则为广大社员群众做出了榜样。
公社革委会的房屋还是合作化以前盖的,里面用土坯和芦席隔了几间小屋。由于年久失修,多处出现裂痕。有的干部觉得这房子不象样,建议趁丰收的机会盖一栋新的。也有的干部认为,这么大的公社,又是县里的先进单位,上级经常有人来检查、指导工作,盖栋新房子也是应该的。这件事引起了公社负责同志的深思。他想:房子坏了可以维修一下,为什么有人却主张盖新的?这是关系到丰收以后能否继续保持艰苦奋斗作风的大问题。于是在一次党委会议上,就公社该不该盖新房子的问题进行了议论。
会上,大家重温了毛主席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关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伟大教导,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许多同志都说,我们所以夺得了这样的大丰收,是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结果。我们应当继续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经过讨论,大家认为,公社房屋虽差一些,但一样干革命。最后,党委决定公社不盖新房子,并把公社积累的资金投入扩大再生产,修建了一个农机修配厂,添置了一台车床,还买了一台拖拉机,两吨高压电铝线,进一步提高了公社农业机械化水平。贫下中农知道了这件事,都称赞公社干部是“勤俭办社的好当家人”。
湖北省应城县西湖公社一社员


第3版()
专栏:革命群众来信

丰收之后要坚持勤俭节约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我们公社去年的粮、棉产量都超过了历史水平。大部分干部、群众在合理安排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的同时,认真总结经验,制定发展再生产的计划。也有个别干部不是想着怎样扩大再生产,怎样勤俭节约过日子,而是想着这下子可以“多吃一点,多用一点,多花一点”了。于是有的人家忙着大兴土木,砌房造屋;有的人家为儿女积极筹办婚事,准备办酒席请客。有个大队负责干部,不是集中精力抓革命、促生产,而是忙着外出找图样、买材料,准备建一栋洋气的办公室;有个生产队还派了几个“采购员”四出买砖瓦,准备建一座在全公社“拔尖”的大仓库。他们认为,丰收了,“大来处就要有大去处”。
我们认为,丰收以后就大手大脚花钱是不对的。毛主席教导我们:“任何地方必须十分爱惜人力物力,决不可只顾一时,滥用浪费。”农业收成好,囤里粮多了,手里钱多了,但我们时刻不能忘记世界上还有大多数的人民在受苦受难,不能忘记发展生产,不能忘记节约的原则。如果不精打细算,遇到特殊情况就会处于被动地位。更重要的是,大手大脚,就会丢掉艰苦奋斗的作风。那种“大来处就要有大去处”的说法,是与毛主席提出的勤俭节约原则相违背的。
目前,各地正在搞年终分配,我们建议各地切实抓好勤俭节约的教育,要把富日子当穷日子过,进一步落实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加快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
江苏省大丰县三渣公社 丰应俭


第3版()
专栏:

阿特蒙·辛巴纳尼耶部长和由他率领的布隆迪共和国政府代表团,一月七日乘专机离开北京前往我国南方参观访问。
姬鹏飞代部长、王新亭副总参谋长等和数千名群众前往机场热烈欢送。新华社记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