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2月8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学会全面地看问题
中共江苏省宿迁县委书记 郭玉珍
宿迁县地处淮北的骆马湖畔、马陵山下,原来是个易旱易涝、粮食低产的地区。从一九六八年县革委会、新县委相继成立以来,全县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坚持“农业学大寨”的方向,大搞水利建设,改旱地为水田,粮食产量逐年上升,今年总产量比一九六八年增长一倍多,超过了《纲要》,林牧副渔都有了比较快的发展,初步改变了地瘦人穷的落后面貌。几年来,三大革命运动的实践使我逐渐懂得了,只有认真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经常克服思想上的片面性,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才能了解自然和改造自然。
    要特别注意矛盾的特殊性
我是在宿迁县革委会成立的时候,调来这里工作的。对于全县农业生产的情况,我了解的很少,一切都要从头学起。当时,有人告诉我:“宿迁县两半个,中间夹着大运河,过去运东生产不如运西好,现在运东的粮食比运西多。”实际情况到底怎么样呢?我首先来到运河以东进行调查。
我在运东跑了二十几个大队,同许多干部和群众促膝谈心。问他们怎样才能改变宿迁低产面貌,很多同志告诉我:“要抓紧学大寨,强调思想政治上的路线教育;在农业技术上,必须旱改水、种水稻。”我想,这可能是改变宿迁县低产面貌的路子吧!后来,我又在纲要大队蹲下来解剖麻雀。纲要大队所以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由低产变高产,也是由于多年坚持旱改水。一九六九年春,我把自己的想法提到县革委会常委会讨论。会上,大家普遍认为,运东旱改水已经上了路子,应该加强党的领导,加快前进步伐。常委会议的精神在干部和群众中一传达,立即得到热烈响应。一九六九年运东水稻面积就由原来的十几万亩猛增到二十八万亩,并且当年就获得好收成。
运东旱改水的顺利发展,促使我想尽快把运东的经验搬到运西去。运东旱改水改出了高产,运西群众看在眼里,喜在心里,那个不愿意快改呢?而且,熟路子比生路子好走,运西旱改水的步子一定可以迈得大一些。于是,我们召集了全县公社书记开会,让运东的同志向运西介绍旱改水的经验。会议期间,我与运西的几个公社书记谈话摸底,觉得他们旱改水的劲头不大。动员他们报水稻面积时,多数公社报的比我们想象的要少。这是怎么回事呢?会后,我就到旱改水条件比较好的王集公社进行调查研究。王集公社党委书记莫大同同志带我跑了两天,数着指头算了一笔细账给我听:他们如果在一年之内大面积实行旱改水,不仅当年要开挖多条新渠道,建造几座新涵桥,难于办到;而且,管理技术、肥料、工具等等一时也跟不上来。老莫同志是土生土长的老干部,情况比较熟悉,他的话启发我考虑自己的思想是否符合实际。接着,我又在运西跑了几个公社,发现莫大同同志的意见有代表性。不少同志对我说,运西学运东搞旱改水,方向是对的,但步子一下不能迈得那样大。
运西的实际情况,同我的主观愿望发生了矛盾。我想:我在运东跑过面,蹲过点,为什么把运东旱改水的经验向运西推广时,还会碰到这样大的阻力呢?毛主席在《矛盾论》中指出:“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原来我就是只注意事物的共性,不注意事物的个性。对具体情况要作具体分析。忽视事物的个性,是无法认识事物,解决矛盾的。自己把运东旱改水的经验向运西推广时,所以会犯急于求成的毛病,就是只看到运东和运西基本上都是平原地区,广大干部和群众都有迅速改变宿迁低产面貌的愿望,而没有看到运东旱改水经过多年的摸索,积累了一些经验,运西就没有这方面的经验;运东大部分是薄岗地,栽插管理比较容易,运西大部分是沙碱地,栽插和管理困难比较多;运东可以自流灌溉,水利条件较好,运西水利条件较差,就是搞提水灌溉工程也要从头做起。由于运西有这些特殊性,所以运西旱改水的路子怎么走,要根据运西的具体条件,不能由领导上硬行规定。
认识提高以后,县委对运西旱改水重新作了规划,决定反复试验,分期进行。运西的人民群众,发扬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在县委和运东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建了两个大型电灌站,挖了两条大干渠,造了两条长距离的穿过废黄河的地下涵洞,重新整理了排灌水系,为运西旱改水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大搞科学实验,培养技术力量,逐步提高管理水平。经过几年反复实践,找到了运西旱改水的路子,水稻面积迅速扩大到三十多万亩,连年获得丰收,初步改变了运西的低产面貌。
    也要注意解决次要矛盾
我们县每人平均耕地面积比苏南多,如果全部搞旱改水,不仅水利条件一时跟不上来,劳动力也搭配不开。所以,只能大部分土地搞旱改水,还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土地种三麦、玉米、山芋、棉花等旱地作物。前两年,由于我认定旱改水是改变宿迁低产面貌的路子,是主要矛盾,就拚命抓,到处为水稻唱赞歌;对旱地作物呢,虽然没有给它列什么罪状,但对它很冷落。有时候,发现有的生产队把分配给水稻的化肥用到旱地作物上,就要批评几句;发现把分配给经济作物的化肥用到水稻上,就笑嘻嘻地不吭声,认为是对水稻的重视。这样搞了两年,水稻产量上去了,旱地作物的产量却踏步不前,有些地方甚至减了产。这是为什么呢?群众向我反映说:“这是吃了单打一的亏。”其实呢,“单打一”首先是从我这里“打”出去的。
我一心一意去抓主要矛盾,为什么会抓出个“单打一”,出现了片面性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又重新学习了毛主席的《矛盾论》,认识到,在我们“着重于捉住主要的矛盾”的时候,对于其它次要的矛盾,也不应当任其自流,而不加以解决。有时候,次要矛盾的解决,还会有助于解决主要矛盾。前两年,我用主要精力抓旱改水这个主要矛盾是对的,但只抓主要矛盾,忽视旱地作物这个次要矛盾,就是由于对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理解不正确,陷入了思想上的片面性。
找到了病根,也就有了治病的办法。我们遵照毛主席关于“党委要抓紧中心工作,又要围绕中心工作而同时开展其他方面的工作”的教导,在指导今年的农业生产中,县委提出了“水旱双丰收、粮棉齐增产”的口号。在集中主要力量抓旱改水的同时,也没有忽视旱地作物和经济作物。这样下气力抓了一年,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不仅水稻增了产,三麦、玉米、山芋、棉花等作物都比去年有较大幅度的增产。以前,耿车公社党委由于受到我们的影响,也是只抓水稻,忽视旱地作物。今年,他们对水旱作物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做到抓水不丢旱,水旱双丰收,总产量比去年增产几成,平均亩产跨过了《纲要》,由后进跃进到先进行列。


第4版()
专栏:

  施工不忘节约
常年担负战备施工任务的解放军空军某团广大指战员不忘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处处精打细算,节约施工材料。
半箱旧钉子。一连自建的营房上房架和钉檩条,需用大量的钉子。保管员张征荣给同志们送来大部分生了锈的半箱钉子。
旧钉子是从哪来的呢?张征荣担任保管工作以来,对施工器材非常爱惜,注意收集废旧器材。今年四月份,一连修一座小水泥桥时,领来了许多钉子钉模型板。桥修好后,从模型板取下的钉子都弯了。张征荣感到每颗钉子上都有人民群众的汗水,我们花点时间锤直再用,就可以节约大量的新钉子,这样,他在其他同志的帮助下,把一颗颗钉子锤直。
参加营建的同志看到张保管员送来的旧钉子,深受教育,更加注意勤俭节约。
政委拾爪钉。今年六月份,政委张殿臣同志在三连蹲点。一天,张政委和三连的战士一起到工地施工,发现作业现场上,丢下的零零散散的爪钉没人拾。下班时,张政委拾起了爪钉带回连队。
晚饭后,张政委组织三连干部战士学习了毛主席关于“节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的教导。他从爪钉说起,对战士进行勤俭节约的教育。他说: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别看一个爪钉值不了几个钱,但它是国家财产。不爱惜国家财产,随便浪费,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作风,我们一定要发扬我军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抵制资产阶级思想作风。张政委的一席话,深刻地教育了三连同志。大家说:“政委拾爪钉的行动,给我们上了一堂艰苦奋斗的政治课。”从此,勤俭节约在三连蔚然成风。
这根木头不能锯。一次,四连四班的同志搭排架,最后还差一根两米长的木头。有几个同志从木料场找了一根,对大家说:“这根木头挺合适,只要锯掉六十厘米就行了。”四班长何茂杰听说要锯掉一节,心想:锯断了,六十厘米的木头就浪费了,木料是从几千里远的地方运来的,我们绝不能大手大脚地使用。他对大家说:“我们在施工中不能忘记勤俭建国的方针,要处处为国家建设着想,把这根木头锯短,浪费了国家财产,就是丢掉了我军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于是他们另外找了一根合适的木头,搭好了排架。


第4版()
专栏:

  小岛安家心里甜
在祖国大陆的渤海前哨,有一个面积仅零点零四平方公里的小岛。岛上没有土地,没有淡水,只有乱石满滩。被誉为“海上钢钉”的济南部队某团八连,就驻守在这个小岛上。
一次,八连接受了一项施工任务。这项工程,需要大量钢筋、水泥、石子、砂等材料。在这个小岛上没有平坦的大路,不能行车,只能靠两只肩膀往上扛。一百斤重的水泥袋,在七十多度的陡坡险路上扛着走是不行的,必须想法背在身上,腾出双手往上攀登。连长、指导员用绳子把水泥袋打成“背包”,背起来首先试验攀登。在干部带领下,全连战士背起一百斤重的水泥袋,顺着陡峭的小路,一次又一次地攀登,把全部用料运上山顶。
八连的同志们不论白天黑夜,不论刮风下雨,坚持苦练快速爬山的本领。他们常常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进行爬山占领阵地的演习。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苦学苦练。原来夜间演习,占领阵地需要半个小时,现在只要五、六分钟就能登上山顶,作好一切战斗准备。刻苦的训练,使全连干部战士增强了战备观念,提高了路线觉悟。
艰苦奋斗,其乐无穷。在这个小岛上,找不到一块较大的平地,八连战士利用休息时间,劈山填海,在海滩上建起了“小岛体育场”。一天的紧张施工、训练结束后,大家就来到这个体育场,打篮球、跳木马。他们的营房顶就是露天舞台,经常在这上面开晚会演节目。
“革命战士意志坚,小岛安家心里甜,我为祖国守海疆,喜看春色满人间。”这就是八连指战员用艰苦奋斗的实际行动,写下的战斗诗篇。


第4版()
专栏:

  与群众同甘共苦
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对于各级干部来说,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不搞特殊化。
武汉部队空军某部副团长李伦同志,一九六八年到武汉仪表厂当军代表,他牢记毛主席关于“我们党和国家的干部是普通劳动者,而不是骑在人民头上的老爷”的教导,身不离劳动,与群众同甘共苦。去年冬天,同志们怕他冷,在他宿舍安了一个火炉。他说:“车间工人那么多人用一个火炉,我怎么能一个人用个火炉?”说着,就动员几个同志把火炉抬到了车间。今年夏天,厂里从外地运来了一批西瓜,后勤组的同志建议给他留下几个。他知道后马上制止,严肃地说:“虽然是自己掏钱买,但不能搞特殊。”他爱人和大女儿在另一个工厂工作,每天挤车上班,家里的孩子要他照管。有人要他把家搬到厂里住,后勤组也给他准备了房子,但李伦同志总是说:“厂里住房比较困难,我以后再说。”
李伦同志不仅自己注意不搞特殊化,艰苦奋斗,还积极建议党委加强对职工进行艰苦奋斗的传统教育。一段时间,李伦同志看到有些青年工人,讲吃讲穿,不大注意节约,就建议党委在全厂开展忆苦思甜活动。他带头忆苦:他家三代当长工,自己从小逃荒要饭,一九四一年十六岁参军时还没有裤子,是穿着他姐姐的一条破裤子到部队来的。他说:“要不是毛主席领导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干革命,我们劳动人民那里有今天的幸福生活?现在生活好了,但我们不能忘本,要把艰苦奋斗的传家宝继承下来,一代一代传下去。”职工们听了,受到很大教育。一些青年工人自觉地检查了贪图安逸、铺张浪费的错误思想。经过反复教育,全厂逐渐形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新风尚。


第4版()
专栏:

  “废油更生机”
解放军工程兵某部三机连战士高学友是一位勤俭节约的油料员。
小高从去年上半年担任油料员后,发现连队每次保养机械时,擦拭和清洗机械的各种废油,不能利用,浪费很大。他想,如果有什么办法能把废油中大量的汽油和柴油提炼出来,用于社会主义建设,该多好呀!
小高想了很多办法,都失败了。一次,他偶尔看到有关炼制石油的蒸馏方法的材料,知道石油通过加热,产生油蒸汽,再经过冷却,变成汽油和柴油。他想用这个原理制造一个“废油更生机”。
小高为了掌握蒸馏加热时出油的规律,不顾白天、黑夜,蹲在炉旁观察、试验。经过反复实践,终于成功了。废油在炉里加热到一定程度后,一股股清净的汽油、柴油便分别从两个冷却管里流了出来。“废油更生机”的制造成功,为国家节约了大量油料。为表彰高学友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先进事迹,领导机关给他记了三等功。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艰苦奋战在高山大海间
——记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一支测绘队
在福建前线,经常可以看到人民解放军的一支测绘队,他们背负器材,攀山跨海,为测绘新的地图,艰苦奋斗地工作着。
有一次,测绘队的战士们来到闽赣交界的武夷山区。这里荆棘丛生,细竹藤葛乱如麻,行走十分艰难。战士们挥动砍刀,披荆斩棘地前进。共产党员李成廉带领四名战士,攀上一座海拔一千八百多米的险峰,准备测量这一带的制高点白石顶。当时,天气不好,云雾很浓,朔风凛冽,根本看不清楚。而白石顶的测量数据拿不下来,就要影响周围四十多个山头的标定。他们便住在山上的一间破庙里等候好天气,一天一天过去,带的粮食吃完了,大家就找野果充饥,一直坚持了十八个昼夜,终于迎来了一个好天气。他们忘记了饥饿和寒冷,抓紧时机把白石顶和一座座壮丽的山峦准确地描绘在图板上。
测绘队经常要到那些险峻的地方去进行测量,在地图上填补空白,因此,他们对自己的工作都很自豪。有一次,副队长赖炳章带领战士们要把几百斤重的造标器材运上蛤蟆寨,为山下确定测准点。当地群众说:“蛤蟆寨,蛤蟆寨,上去很难再回来。”赖炳章奋勇当先,带头去完成这一艰巨任务。他腰绑绳索,脚蹬石缝,手攀荆条,奋力向山顶攀登。在赖炳章的带领下,战士们也一个个跟着攀上了顶峰。他们用绳索把器材吊上山顶,在蛤蟆寨上造起了一个几百斤重的标石,为山下测量标定了方位。
测绘队的战士们还经常战斗在前沿海区,每测出一片险滩暗礁,探清一段激流,都要冒很大风险。经过艰苦努力,他们修测了大小五十七个岛屿,最后只剩下外海最远的一个小岛。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共产党员刘奇伟带领战士驾船前往。海上突然刮起七级大风,帆船在呼啸的海浪中艰难地行进,一排排巨浪劈头盖脑地打来。有的新战士呕吐不止,刘奇伟鼓励大家说:“这是祖国的前沿阵地,我们一定要坚持到胜利,决不能在我们的地图上留下这个空白点!”经过紧张的战斗,帆船绕过一道道激流,冲过一个个巨浪,终于胜利地到达了彼岸。战士们在岛上克服种种困难,修测了三十多个标尺点,交绘了十多个目标,把小岛上的全部地形准确地绘入了地图。
测绘队的战士们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保证绘制的地图准确无误。在海上测量时,为确保精确度,他们坚持从四五个方向测量;为弄清一块岩礁的准确方位,他们不惜颠簸几十浬,反复观测。有时为了测绘一条山间小路,标定一个偏僻的居民点,翻山越岭,远途跋涉,亲临现场观测,反复向群众调查。十几年来,测绘队的战士们象开路先锋一样,在崎岖的闽赣山区和漫长的海岸线上,到处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新华社通讯员/新华社记者


第4版()
专栏:

江西宁冈县人民武装部的干部战士,以红军为榜样,经常身背背包,步行到农村蹲点调查,做群众工作,与贫下中农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新华社记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