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月10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把井冈山革命传统接过来传下去
——湖南省酃县河西公社对知识青年进行再教育的调查报告
湖南省酃县河西公社位于井冈山西麓,这里曾是伟大领袖毛主席亲手创建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组成部分。一九六九年以来,先后有一百一十四名知识青年来到这里插队落户。河西公社的广大党员、干部和贫下中农,遵照毛主席关于“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教导,从知识青年的思想实际出发,以毛主席当年写的光辉著作和伟大革命实践为教材,以红军当年进行革命活动的纪念地为课堂,用井冈山革命传统对知识青年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有效地促进了知识青年的思想革命化。
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
河西公社各级党组织和革委会认为,对知识青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是关系到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重大问题。知识青年一到公社,就组织他们瞻仰革命旧址和纪念地,学习毛主席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写下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光辉著作,还请老赤卫队员、老党员、老干部讲井冈山革命斗争史,使青年们处处受到毛主席亲手培育的井冈山革命传统的教育。
翠群大队塘竹山生产队是个后进队,阶级斗争十分复杂。在这个队插队的知识青年曾经认为:“我们是来接受再教育的,埋头干活就行了。”于是,出现了“劳动埋头干,开会坐一旁,百事不过问,只顾练肩膀”的倾向。大队党支部觉察到知识青年的这种看法不对头,便带领他们到红军烈士当年牺牲的地方举办学习班,对他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在井冈山艰苦奋斗的岁月里,毛主席率领工农红军多次来酃县,发动农民打土豪分田地,造成了人民的红色政权与反动派的白色政权尖锐对立的新局面。当时,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妄图用频繁的军事“进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扼杀新生的井冈山红色政权。但是,英勇的井冈山军民依靠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以顽强的革命毅力和坚定的斗争精神,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许多优秀的红军战士和赤卫队员,在这些艰苦卓绝的战斗中,为革命英勇地牺牲了。
这堂生动具体的革命传统课,字字句句激励着知识青年们的心。他们想:革命先烈胸怀朝阳,志坚胆壮,在貌似强大的敌人面前,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我们呢?只顾埋头劳动,在复杂的阶级斗争面前畏缩不前,这怎么能继承先烈遗志,当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呢?又怎么能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呢?他们学习了毛主席关于“青年应该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的教导,认识到:来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就要敢于投身三大革命运动,敢于向阶级敌人冲锋陷阵;如果只顾埋头干活,不问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接受再教育的方向就偏了,势必会走到邪路上去。认识提高以后,这些青年决心在阶级斗争的大风大浪中锤炼自己。他们串门走户,访贫问苦,用毛泽东思想武装群众,向阶级敌人发起猛攻,使这个队的革命搞得轰轰烈烈,生产蒸蒸日上。激烈尖锐的阶级斗争,使他们受到深刻的教育和锻炼,阶级立场更加坚定了,与贫下中农结合得更加紧密了。
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毛主席教导说:“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不能激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没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也就不能执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毛主席亲自培育的井冈山革命传统的主要内容之一。河西公社各级党组织和革委会在对知识青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时,始终强调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作为再教育的重要课题。
西塘大队田坪冲生产队地处偏僻,土地瘠薄,居住分散,自然条件差。在这个生产队插队落户的五名知识青年,刚来时对穿草鞋、爬山坡、点油灯很不习惯。没干几天,思想就动摇了,认为在这个山冲里搞不出什么名堂,想搬到自然条件好的地方去。大队党支部认为,教育不教育这些青年继承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是关系到他们能不能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大问题。他们把知识青年带到相距十几里路的花毛垄去,参观红军当年开垦过的“传统田”,结合队史和革命斗争史,对他们进行教育。
四十多年前,花毛垄是红军的宿营地。当年红军住工棚,盖稻草,吃红米饭,喝南瓜汤,白天开荒种地,晚上打仗消灭敌人,坚持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解放后,这里的贫下中农发扬红军当年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顶风冒雪,披荆斩棘,把这一带的山坡沟地重新开垦出来,栽上茶苗,种上作物。眼前生动的事实,深刻地教育了这些知识青年。他们激动地说:当年,在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红军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曾在这块土地上洒过血,流过汗;解放后,贫下中农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重新开垦了这块土地,让它为革命献粮献宝;今天,我们到老苏区来插队落户,一定要扎下根,把这块地方建设好!参观回队以后,他们和贫下中农一道开挖水圳,改良土壤,推广良种,使这个连年减产的后进队获得了粮食大增产,一九七○年比一九六九年增产一万四千多斤,去年又获得大丰收。
河西公社广大党员、干部和贫下中农对知识青年,既言教,又身带。许多贫下中农亲手给知识青年编了草帽、草鞋,教育他们戴上草帽,永远不忘红军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穿上草鞋,永远跟毛主席走革命道路。现在知识青年都以艰苦为荣,不但喜欢穿草鞋、戴草帽,还自己动手打草鞋、编草帽,修理房屋家具,节约“伙食尾子”订报等,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在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经过三年来的锻炼,河西公社的知识青年在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三大革命运动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是,在成绩面前,有些知识青年滋长了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认为“接受再教育差不多了”。公社各级党组织和革委会分析了这种思想苗头,认识到这种“差不多”思想,实际上是“半截子革命”思想,是缺乏井冈山坚定彻底革命精神的表现。因此,教育知识青年发扬井冈山坚定彻底的革命精神,引导他们继续革命不断前进的问题,就尖锐地提到再教育工作的议事日程上来了。
公社各级党组织和革委会,组织知识青年带着继续革命中碰到的问题,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光辉著作,学习井冈山革命斗争史。知识青年们认识到:井冈山斗争的历史充分证明,有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有了坚定彻底的革命精神,革命就胜利;背离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丢掉了彻底革命精神,骄傲自满起来,革命就受挫折。他们表示,一定要牢牢记住这个历史经验,反骄破满,在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通过学习井冈山革命斗争史,知识青年们认清了骄傲的危害,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决心更加坚定了。知识青年左常军,曾出席湖南省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会议,参加过国庆二十周年观礼。一九七○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选为酃县县委委员。在成绩面前,他一度产生盲目性,认为“看过去有成绩,看现在满可以,看将来没问题”。通过学习毛主席关于“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的教导,以及听革命老人介绍红军烈士为人民利益献出生命的英雄事迹,他深刻认识到,自己并没有丝毫值得骄傲自大的理由,而应该象革命先烈那样,胸怀远大理想,彻底革命,为解放全人类奋斗终身。从此,他经常带着改造世界观的问题,认真读马、列的书,认真读毛主席的书,学习井冈山革命传统,狠斗骄傲自满、固步自封的思想。他每次外出开会,能不坐车坚决不坐,能早回决不推迟半天。开会回来,他就去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他的这些行动,受到了贫下中农的称赞。湖南省革命委员会湘潭地区革命委员会上山下乡工作调查组


第4版()
专栏:

在广阔天地里阔步前进
——记回乡女知识青年阮妙容
丹露山麓,白马河畔,人们称赞一位回乡十年的贫农女儿是“立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铁姑娘”。她,就是福建省福安县下白石公社顶头大队回乡知识青年阮妙容。一
一九六一年秋天,十九岁的阮妙容从福安县中学毕业后,积极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顶头村,立志务农。
但是,艰苦的生活和劳动,一开始就给阮妙容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有一天,她和社员们一起挑粪上山,刚到半山腰,突然担绳断了,“扑通”一声,连人带桶滚了下来。她手脚摔破了,身上溅满了粪水。回到家里,阮妙容洗刷了半天,总觉得不是味,思想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种田这样苦,往后我能受得了吗?”她父亲看出了女儿的心思,就对她进行忆苦思甜教育,语重心长地说:“孩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流点汗,吃点苦值得。旧社会贫下中农给地主当牛作马,才是真苦呀!”阮妙容听着父亲叙说旧社会的苦难生活,辛酸地流下了热泪。深夜,她在煤油灯下,重温了毛主席关于“你要和群众打成一片,就得下决心,经过长期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练”的教导,决心在农村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做个贫农的好女儿!
第二天清早,她又去挑粪了。贫下中农劝她说:“你个子小,体力差,还是干点轻活吧!”她坚定地回答说:“我刚从学校回来,肩膀不硬,脚步不稳,更该锻炼锻炼!”说着,就挑起粪桶,跟着贫下中农的脚印,一步一步地登上山岗。二
阮妙容刻苦读毛主席的书,在三大革命斗争第一线,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一九六九年二月,她担任了大队党支部书记。
在阮妙容挑上重担不久,一九六九年秋天,背山面海的顶头大队,遭到了百年未遇的特大台风和海啸的袭击。一夜间,狂风呼啸,暴雨不停,山洪奔腾咆哮,扑向地势低洼的顶头村;海潮汹涌澎湃,把顶头大队的海堤冲决了十多处,即将收割的千亩稻田,顷刻之间成了一片汪洋。
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灾害的阮妙容,肩负着带领党员和群众重建家园的重任。她望着退潮后倒伏在泥浆里的庄稼和被冲决的海堤,又心痛又着急。她遵照毛主席关于“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教导,立即请来干部和贫下中农开“诸葛亮”会,研究抗灾斗争的办法,制定了堵口修堤、恢复生产的计划。
灾后的第二天,顶头大队打响了修堤抗灾的战斗。全大队出动男女老少七百多人上山割草,下水填土,很快就堵住了十个小缺口。接着,他们集中全力抢堵最后一个五十米宽、十米深的大缺口。这是一场与海潮争速度,比高低的硬仗。阮妙容日夜带病坚持战斗在工地上。施工最紧张的时候,她的咯血病犯了,社员们劝她休息一下,她却说:“别管我,修堤要紧!”仍然坚持和大家一起战斗。经过六天五夜的奋战,他们割垫基草五千多担,挖土填泥七千多方,终于在大潮来临前堵住了最后一个大缺口。
海堤修复了,但是山洪为害教育了他们。他们认识到:根治灾害的斗争没有完。在阮妙容的提议下,大队党支部作出了“苦战两个冬春,兴修盘山水渠,建造排洪闸门和绿化全部荒山”的计划。
这个计划一提出来,得到了大多数干部和社员群众的支持。可是,有的人却存在畏难情绪。阮妙容就给大家讲大寨社员三战狼窝掌的英雄事迹,讲得大家干劲倍增。贫下中农说:“学大寨,天大困难脚下踩。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刨掉穷根不罢休!”
从一九六九年冬天开始,顶头大队掀起了重建家园,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群众运动。经过两个冬春的艰苦奋斗,修成了全长二千五百多米的大型盘山水渠,兴建了排洪闸和三条共长三百六十多米的倒虹管。植树造林七百多亩,开山种茶一百七十多亩,使过去水土流失的荒山全部披上了绿装。还把全大队八十多亩旱地改成水田,使一千多亩易旱易涝的低洼地变成了旱涝保收高产田。一九七○年全大队粮食平均亩产达到八百三十九斤,总产量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去年,他们又战胜了严重的干旱,获得了粮食平均亩产九百一十斤的好收成。
三阮妙容当了大队党支部书记以后,更严格地要求自己,刻苦地改造世界观。
去年,队里兴建畜牧场,阮妙容筹划开了工。后来她去省里开了一个月会,回来一看,建场进度不快,就在会上批评了其他支委。支委们却说:“这些日子备耕忙不开,建场又缺料,你当家的不在,我们不好拿主意。”听了这一番话,阮妙容有些想不开:我是为集体的事操心着急,难道同志们不了解我的心思?后来,她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党委要完成自己的领导任务,就必须依靠党委这‘一班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的教导,豁然明白了:问题就出在自己没有充分发挥“一班人”的作用。根子在哪里呢?她联系自己当“班长”前后的思想变化,想得很多很多。刚当“班长”时,自己情况不熟,经验不多,遇事都主动与支委们商量,诚恳请教,把自己放在小学生的位置上;后来情况熟悉了,工作慢慢上路了,就与大家商量研究少了,往往是“大事小事一把抓,里里外外我当家”,把自己摆在当“先生”的位置上了。想到这些,她意识到近来放松了对自己的思想改造,身上有了骄气,挫伤了其他支委的积极性,以致影响了工作。于是,她立即召集支委会,主动狠斗了“骄”字。从此,支委会成员既分工,又合作,互相帮助,齐心协力,工作做得又快又好。
阮妙容在实践中体会到:接受再教育贵在虚心,改造世界观贵在自觉。有一段时间,因工作忙,她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少了。她和社员们一起挑粪,有个小伙子开玩笑说:“妙容,你也来挑粪?”阮妙容仔细琢磨,从这句话里,又一次找到了自己与贫下中农之间的思想差距。她想:为什么我过去挑粪,群众觉得很平常,现在却感到新鲜呢?这不正是说明自己当了干部以后,劳动少了,离群众远了吗?她狠斗了认为工作忙可以不劳动的错误思想,下决心要永远做个普通劳动者。工作忙,时间紧,她就见缝插针参加劳动。有时到县里开会,临走前个把小时,她还在劳动,常常顾不上洗净两腿泥,提着鞋子赶上车。她当大队党支部书记三年来,平均每年劳动一百八十天以上。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本报有删节)


第4版()
专栏:

吉林省柳河县姜家店大队的贫下中农,十分关心知识青年的成长。这是贫农高凤琴在向知识青年曲桂荣传授水稻插秧技术。
本报通讯员摄


第4版()
专栏:

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记战斗在内蒙古乌梁素海的知识青年
在内蒙古乌梁素海地区,一场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宏伟战斗,正在朝气蓬勃地进行着。参加建设的一批城市知识青年,热情高,干劲大,立志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他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刻苦地改造主观世界,在三大革命斗争中锻炼成长。
搬沙整地夺丰收
乌梁素海南岸,有一片沙丘毗连、人烟稀少的荒原。战斗在这里的生产建设部队某连十二名女知识青年,怀着开发和建设祖国边疆的雄心壮志,用双手搬掉大小一百多个沙丘,整修成七十亩良田。接着,她们又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在二十五亩地里试种小麦、高粱、棉花、芝麻等作物,获得好收成,并为当地选育了一批良种。这些知识青年大胆进行科学试验的革命精神,受到人们的赞扬。
去年三月,十二名女知识青年决心在沙荒地上造良田的消息一传出,人们议论纷纷。有的说,这里的沙丘一个连着一个,大风刮起沙满天,太阳暴晒冒青烟,不要说建造良田,就是把这些沙丘搬掉,至少也要半年八个月。听了这些议论,知识青年们毫不灰心。她们用大寨贫下中农三战狼窝掌的革命精神激励自己,决心迎着困难前进。
内蒙古的三月,寒风刺骨。十二名女知识青年拿起铁锹,投入搬沙整地的战斗。她们一铲铲把沙丘削平,又担着几十斤重的土筐把沙土运到远处,两腿跑得又酸又痛,两肩压得又红又肿。在困难面前,她们斗志旺盛,豪迈地提出:“担子纵有千斤重,我们意志坚如钢,铁锹开出试验田,双手建设新边疆!”她们迎着风沙,冒着严寒,坚持战斗,不到半个月时间,就削平大小沙丘一百多个,开出七十亩农田。
四月中旬,临近播种季节,女知识青年们一面平整土地,修渠打埂,一面四出拣粪,改良土壤。播种作物,大家都缺少实践经验。开始,她们照书本上的说法,把高粱种了两寸深,但几天后没有出苗。后来,她们请教当地有经验的老农,才知道新开的荒地墒情不好,播深了影响出苗。接着,她们采取深开沟浅覆土的方法,播了一寸深,过了几天小苗就出齐了。经过精心管理,她们试种的高粱获得好收成,有的地块平均亩产达到七百斤。她们试种成功了二茬豌豆,打破了当地不能种二茬作物的旧习惯。经过她们的细心试种和管理,内地的棉花和芝麻等作物也在边疆落了户。
盐碱荒地种水稻
去年春天,内蒙古某生产建设部队的几个知识青年,接受了在乌梁素海岸边盐碱荒地上试种水稻的任务。这个地区气候寒冷,无霜期短,土地严重碱化,从来没有种过水稻。有些人听说在烂泥塘里种水稻,惊奇地说:只见过烂泥塘里长芦苇,没有听说烂泥塘里还能长庄稼。有的人甚至说,几个城里来的青年人,能搞出个啥名堂?到了秋后,恐怕连稻草也收不回来。听了这些议论,几个知识青年毫不动摇。他们说,虽然我们没种过水稻,但本领是在实践中学会的。只要我们敢想敢干,有科学的态度,虚心学习,大胆试验,就一定让烂泥塘长出水稻。在那些日子里,他们认真学习水稻育秧的知识,到处向别人请教,研究插秧技术。
四月,内蒙古的大地仍未解冻。知识青年杨仁宇等,冒着严寒,凿开冻土,栽上风障,整理秧田。天一转暖,他们就下种育秧。几天过后,稻种发出嫩芽,由黄变绿,格外喜人。可是,当秧苗长到二寸高时,苗叶渐渐变黄,苗根也发黑了。杨仁宇等看到这个情景,急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日夜守在田边观察,研究救治的办法。当他们发现红线虫在稻田活动时,以为苗黄根黑的原因,是红线虫咬伤了秧苗,于是撒下“六六六”药粉,把红线虫统统杀死了。可是,秧苗并未转青,苗黄根黑的现象仍在继续蔓延。这是什么原因?杨仁宇等步行几十里,到附近兄弟单位求教。有人告诉他们,苗黄根黑的原因很多,有的是由于含盐碱的水把秧苗烧坏了。杨仁宇等受到了启发,立刻跑回田边,一尝秧田水,果然又苦又咸。于是,他们采取勤换水勤晒田的办法,使秧苗很快返青,适时插到大田里。
经过一年的艰苦锻炼,这些知识青年的思想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试种的水稻也获得了丰收,在烂泥塘里栽种的水稻,平均亩产达到七百五十斤,有的地块平均亩产高达一千多斤。
新华社通讯员(本报有删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