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9月5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飘扬在高黎贡山麓的一面卫生红旗
——云南省腾冲县芒棒公社城子山生产队开展群防群治的调查
城子山,是云南省腾冲县芒棒公社文革大队一个只有二十六户社员的生产队。解放前,这一带是有名的“瘴疠之区”,疟疾、伤寒、霍乱等疾病连年流行,广大贫下中农贫病交迫,在死亡线上挣扎。一九四七年,这里疟疾的发病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五,死亡率达百分之四十一。解放后,在毛主席和共产党的关怀下,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烈性传染病逐步得到控制,痢疾、蛔虫病等农村常见病也有所减少。但是,由于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及其代理人竭力推行反革命修正主义卫生路线,城子山仍然处于缺医少药的状态。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滚滚洪流,清算了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卫生路线,这个偏僻山村的卫生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结束了缺医少药的历史。贫下中农在毛主席无产阶级卫生路线的指引下,群策群力,在大队实现合作医疗以后,开展了用中草药防病治病的群众运动。生产队办起了卫生室,建立了以基干民兵为骨干的卫生战备组织,基本上做到了小伤小病不出门,一般常见病、多发病不出村。全队普遍养成了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村里环境清洁,社员身体健康,发病率显著降低。贫下中农满怀对伟大领袖毛主席、对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深厚无产阶级感情,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去年全队粮食获得大丰收,平均亩产从一九六九年的五百零八斤猛增到八百二十五斤,跨过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指标。
从服大锅药
得到的启示
城子山是个山陡如壁、水贵如油的地方,粮食产量一直很低。一九七○年年初,生产队的贫下中农在大寨精神鼓舞下,决心凿山引水,改变农业生产的落后面貌。随着隧道工程的进展,岩洞里十分闷热,在里面干活的社员个个汗流浃背。出洞给冷风一吹,许多人得了感冒,保健员给大家吃了一些西药,但是效果不显著。感冒逐渐蔓延,参加打洞的人一下子病倒了三分之二。领导小组和保健员正准备去找大队“赤脚医生”来的时候,贫农郭大朝和郭正春就地采了“地松球”、“芸香草”这两味中草药,熬了两桶大锅药送到了工地。社员们服用以后,病倒的人很快就好了。几天以后,人们又以旺盛的精力投入了凿山引水的战斗。经过一百个昼夜的艰苦奋战,完成了原计划一年修通的水利工程。
两桶大锅药战胜疾病的事实,给了生产队革命领导小组组长郭大昌一个深刻的启示:卫生工作单靠少数人来做,不发动群众不行,光治不防也不是个办法。大队合作医疗站的三名“赤脚医生”,担负着十七个生产队、二千八百多名社员的医疗任务,单城子山一个生产队,半年内去合作医疗站就诊的就达四百多人次,误工费事。而城子山到处都有中草药,一些社员也有防病治病的经验,如果把大家组织起来认点药、学点医,自己采挖中草药,开展群防群治,就可以更好地解决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促进合作医疗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泥巴脚杆子能办医
郭大昌的想法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但是有的人却思想不通,他们说:“生产队就是搞生产的,大家认药学医,还要医生干啥?”
一部分群众的这些反映引起了生产队革命领导小组的注意。他们认识到,不从提高大家的思想觉悟入手,就送不走城子山的“瘟神”。领导小组组织干部和社员办起了学习班,学习毛主席关于医疗卫生工作的指示。干部和社员们在学习班上控诉了旧社会和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卫生路线的罪行,把开展群防群治提高到两条路线斗争的高度来认识。大家激动地说:毛主席的革命卫生路线是我们的生命线、幸福线。毛主席无微不至地关心我们贫下中农,我们一定要坚持毛主席的无产阶级卫生路线,大家都来动手防治疾病。有毛主席给我们指引道路,只要大家一条心,不怕城子山赶不走“瘟神”!
城子山开展群防群治的消息传开以后,一小撮阶级敌人和反动巫医拚命反对,恶毒攻击说:“城子山连个有名气的人也没有,就凭那些泥巴脚杆子也想用草药治病,除非鸡生牙齿蛋生毛。”
泥巴脚杆子究竟能不能办医?围绕这个问题,群众展开了一场大辩论。会上,社员纷纷控诉巫医神婆骗钱误病的罪行。贫农社员郭正伦气愤地说:“过去,巫医神婆空着手来到城子山,看了病就偷偷地到山上采药,用根的,把杆杆撇掉;用杆的,把叶子摘光;用叶的,把叶子揉碎,生怕我们认出来。他们用城子山的药,骗城子山人的钱,我们为什么不能自己动手,用城子山的药为贫下中农治病呢?”
一场大辩论,把群众的觉悟提高了,使阶级敌人的阴谋破了产。防治疾病的群众运动,在城子山更加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贫农郭大朝和郭正春带头向生产队献出秘方。七十八岁的老贫农张文举,在旧社会讨过二十多年的饭,他听到生产队号召大家认药献方,连夜拄着拐棍,把自己长期积累起来的治疗跌打损伤的秘方送到了队上。第二天,他又领着社员冒雨上山认药挖药。不几天,全队就搜集到了各种单方秘方二百多个,中草药活棵苗一百六十多种。生产队在村头开辟了小药圃,把这些中草药的活棵苗栽上,社员们认熟了,出村上山,就能顺手采一些回来。
生产队的卫生室也因陋就简办了起来。坛坛罐罐成了装药的器皿,一节节竹筒代替了药瓶。贫农社员郭正伦带头上山伐木锯板,会木工活的老贫农郭正祥动手做成了药柜。郭大双从家里找出一块废铁,同他父亲一起丁丁当当打了一夜,制成一把切药用的铡刀。有些社员利用家里的磨、碓、筛子、簸箕,为队上加工中草药。卫生室里的中草药越来越齐全,后来光中草药的成药就有六十多种。
讲究卫生移风易俗
卫生室建立起来以后,原来的保健员郭大双当了卫生员。但是,由于“预防为主”的思想在他头脑里没有扎根,疾病的预防工作很不落实。一九七○年八月,痢疾和感冒又在村里流行起来。
生产队革命领导小组发现:郭湘合和郭大茂两家只隔一堵墙,人口也差不多,但是郭湘合家注意了饮食和环境卫生,又坚持服用预防疾病的大锅药,一个也没有生病;而郭大茂家没有这样做,一下病了三口。类似这种情况,村里还有几家。同时,村里的道路坑坑凹凹,杂草丛生,牲畜粪便到处都是,一到雨季,污水成灾,有些人的脚上长期害着一种“粪水疮”。这使队干部们认识到,如果不发动群众“自己起来同自己的文盲、迷信和不卫生的习惯作斗争”,即使有了卫生员,办了卫生室,仍然送不走城子山上的“瘟神”。他们决心亲自动手,把预防疾病的工作抓起来。
革命领导小组组长郭大昌首先和卫生员郭大双一起学习毛主席的光辉著作“老三篇”和关于卫生工作的指示,帮助他进一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预防为主的观念。郭大双提高了觉悟,积极协助队里制订了饮水管理、粪便处理和改变环境卫生等方面的规划。
在生产队革命领导小组的动员下,一场改造城子山卫生面貌的战斗打响了。全队二十六户社员分成三个卫生班,按照队里的要求,大搞爱国卫生运动。社员们利用工余时间到几里外的山坡上挑来白沙铺路面,把村里大大小小的道路铺得平平整整,路两旁的杂草也铲得干干净净。他们苦干十多天,就整修了五条道路、修建了十七个厕所,用草药灭蝇灭蛹,填平了污水塘,淘洗了饮水池,疏通了十四条污水沟,结合积肥,清除垃圾一千多担,并把队里的集体畜圈移到村外。全村环境卫生面貌焕然一新。
在爱国卫生运动中,老人和妇女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的人数占全队总人口的一半左右,做饭、带孩子主要靠他们。环境、饮食和妇幼卫生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他们积极性的发挥。郭大昌和卫生员郭大双经常到各家各户,同老人、妇女谈心,耐心细致地做思想教育工作,并针对他们的活思想,和他们一起学习毛主席的教导,向他们宣传卫生常识,并用村子里的典型事例教育他们。
随着群防群治运动的深入发展,社员们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发病率显著降低。一九七○年全队社员就比一九六九年多出勤四千四百多个劳动日,有力地保障了抓革命、促生产的顺利进展。平战结合,在普及的基础上逐步提高
经过一年多的斗争实践,城子山生产队群众性防治疾病活动的水平不断提高,并且把卫生工作和战备工作结合了起来。
卫生员郭大双以前当保健员的时候,只会用西药治疗一些小伤小病。一年多来,他认真学习群众同疾病斗争的经验,很快学会了治一些常见病、多发病。他集中来自群众的六种治疗风湿症秘方的优点,自己配成方子,使一位患了五年风湿性关节炎的社员恢复了健康;又运用民间验方给一个三年多不能正常出工的社员治好了蛔虫病。
在广大群众的支持下,城子山建立了一支以男女基干民兵为主体的群防群治的骨干队伍。在大队“赤脚医生”和公社卫生所医务人员的指导下,生产队民兵排建立了救护班,民兵班成立了救护组,基干民兵、普通民兵开始了包扎、止血、骨折固定、搬运伤员等自救互救技术的训练。为了让民兵们尽快掌握新针疗法,卫生员郭大双把自己的身体当作活的“穴位图”,一边教民兵们认穴位,一边让他们在自己身上试扎。学会了医疗技术的民兵,成了卫生员防治疾病的得力助手。
为了使药品平时便于使用和储备,战时便于携带,生产队卫生室把一些中草药加工成了成药。他们设备不够自己制,缺乏经验干中学,试制出了膏、丹、丸、散、片、酊、水剂等成药。他们还经过多次试验,攻下重重难关,试制成功了注射用的中草药针水。
一九七一年一月中旬,在城子山和其他两个生产队合办的小型水电站工地上,田心生产队贫农社员双启发,不幸被滚下的一千多斤重的石管打伤了精索动脉。当时他鲜血泉涌般喷出来,情况很危急。这时周围没有一个医生,怎么办?城子山的贫农社员郭大朝和郭大灿,立即用他们学来的救护技术进行急救止血,并主动把伤员抬回城子山治疗。在卫生员郭大双的组织下,城子山十七户贫下中农送来了各种跌打药。经过十多天的精心治疗,双启发就能自己走回家去。三月下旬,双启发恢复了健康,重新回到了电站工地。这件事,充分显示了城子山贫下中农创建的群防群治、平战结合医疗卫生组织的巨大优越性。城子山的贫下中农经过这场考验,对开展群防群治活动信心更足了。
一年多来,城子山生产队除了一名心脏水肿病人曾到大队合作医疗站看过病外,其他的病人全是生产队卫生室和群众自己治好的。他们利用土方土药防病治病,基本做到了小伤小病不出门,一般常见病、多发病不出村。老伤痼疾病人也得到了治疗,并为附近生产队治好了四十多人。去年平均每人才花了医药费一角二分。
城子山生产队的群防群治运动,为落实毛主席关于“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伟大指示,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农村合作医疗事业提供了经验。腾冲县革委会在城子山召开现场会议推广了他们的经验,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医疗卫生战线的斗、批、改。
(据新华社)


第3版()
专栏:

不断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南阳地区加强和充实公社卫生院
据新华社郑州电 河南省南阳地区各级革委会认真贯彻落实毛主席关于“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伟大指示,有组织有计划地加强和充实一批公社卫生院,使农村的医疗卫生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推动了南阳地区医疗卫生战线斗、批、改运动的深入发展。
现在,这批公社卫生院经过两年的斗争实践,医疗水平迅速提高。一般都有三十至五十张病床,能透视,能化验,能作一般急腹症手术,能处理一般疑难病症和各种大出血症等。有一部分卫生院已达到县医院水平。
南阳地处伏牛山和桐柏山麓,交通极为不便。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由于受反革命修正主义医疗卫生路线的影响,大部分医务人员集中在城镇,山区缺医少药。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革命的医务人员纷纷要求到基层去为贫下中农服务。南阳地区各级革委会积极组织了一定数量的有经验的医务人员和把农村急需用的医疗器械下放到农村,加强农村基层卫生建设。
一开始,少数医疗单位的负责人和医务人员,听说要下放“尖子”医生和重要的医疗器械,便产生了活思想。他们认为“尖子”医生只能留在城市搞“尖端”,重要的医疗器械,农村条件差,用不上。各级革委会针对这种情况,立即举办毛泽东思想学习班,组织大家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医疗卫生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狠批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医疗卫生路线,请深山区的老贫农来学习班控诉反革命修正主义卫生路线的罪行,并及时推广下放工作做得比较好的先进单位的经验,召开现场会。
通过学习,干部和医务人员普遍提高了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觉悟,增强了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自觉性。于是,有的县医院把农民所熟知的所谓“尖子”医生下放到公社卫生院,地区医院也把好的和比较好的医疗器械,合理搭配,下放了六百多件。全区县以上医务人员共下放一千一百多名,占县以上医务人员百分之五十七,下放各种医疗器械五千五百余件。近两年来,地、县革委会还把百分之七十五的卫生事业费、百分之百的卫生基本建设投资和百分之七十的药品,都应用于农村。
大批的医务人员和医疗器械下放后,南阳地区各级革委会通过调查研究认识到,仅仅下放一批医务人员和医疗器械,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农村缺医少药的情况。必须做到合理布点,重点装备,集中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于是,他们以县医院为中心,并照顾边远公社群众就近就医的需要,对下放的医务人员和医疗器械,进行合理调整,集中使用,全区重点充实加强了四十二个公社卫生院。一般是大县五个,小县三个。这批卫生院,以能为更多的贫下中农治病为原则,合理分布在山区、平原。过去社员群众到专、县医院看病最远要走四百多里路,现在只需走七八十里,一般的走十里、八里,就可在重点公社卫生院就医。
南阳地区加强和充实农村公社基层卫生院,既方便了群众,促进了生产,又有利于巩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第3版()
专栏:

藏族女“赤脚医生”俄满初
一九六五年五月,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黑水县泽盖公社中芦花大队的社员,把二十四岁的俄满初推选到公社当卫生员。这个在旧社会刚满七岁就给万恶的地主上山放羊的翻身农奴,怀着对伟大领袖毛主席无限热爱的心情,来到了区上办的卫生学习班。她认识汉字很少,语言又不太通,在学习中遇到不少困难。但她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火热的心,迎着困难上,勤学苦练,每天晚上睡觉前,总要把一天学的东西回忆一遍,有一点没有记住,都要起来再学一遍,直到记住为止。
学习结束后,她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广大翻身农奴都来看望她,患了病的翻身农奴热情地找她治病。可是,俄满初刚刚学到一点卫生知识,小病还可以看看,稍微大一点的病就看不了。她对不能及时解除阶级兄弟的病痛十分苦恼。怎么办?她认真学习“老三篇”,决心象白求恩那样,对技术精益求精;象老愚公那样,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她把自己看不了的病都记下来,每隔一个时期,就到区卫生所和县医院去请教。通过反复学习和实践,她终于初步掌握和摸索到了一些治疗技术和经验,一些比较难医的病也能治了。
但是,俄满初并没有满足已有的成绩。一天,她在报纸上看到介绍解放军医务人员使用新针疗法治病的文章,便立即托人从外地买回有关新针疗法的资料和挂图,对准穴位图一个穴位一个穴位地在自己身上练习,有时还请别人在自己身上扎,较快地掌握了新针疗法。在给病人治疗时,她经常采用新针疗法和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不但能治好一般疾病,还使一些久治不愈的老病号恢复了健康,走上了劳动岗位。在巡回医疗过程中,她还帮助各生产队的二十一名卫生员学会了新针疗法,为公社培养了一批新的“赤脚医生”。
俄满初为了给群众治病,常常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有一次,风雪满天,这里的藏族人民叫
“风绞雪”,是雪山草地最坏的天气,外出比较危险。这时,来克窝队的贫农社员麦斯基的小孩得了重病,要马上去治。有人劝俄满初等风雪小一点再走。她想,不能等,再危险也要去。她背起药包上路了。走了一会儿,风雪越来越大,天和地连在一起,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路识别不出来了,一不小心,就有滑到万丈深渊或者掉进雪坑的危险。这时,俄满初感到头痛眼花,浑身无力,但她马上想到阶级兄弟的疾病,又精神振奋,与风雪顽强地搏斗,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动,十几里路整整走了三个多小时。由于她及时赶到病人家里,病危的小孩得到治疗脱了险。
当报纸上刊登了贫下中农办合作医疗的经验后,俄满初立即建议在全公社办合作医疗。她走遍了全公社的所有生产队近百个寨子,一方面向群众宣传合作医疗的好处,一方面拜群众为师,搜集农村中流传的偏方,并和群众一起采集中草药。全公社很快建立了合作医疗制度。广大群众的健康水平得到了提高,全公社革命和生产欣欣向荣。
(据新华社)


第3版()
专栏:

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李水清,外交学会会长张奚若等,九月四日会见了由瑞典工业大臣鲁内·约翰逊率领的瑞典王国政府代表团全体成员,以及其他瑞典贵宾。
这是会见时合影。 新华社记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