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9月3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心红山绿万木春
——记山西平顺县西沟大队艰苦奋斗绿化荒山的事迹
在巍巍太行山上,飘扬着一面艰苦奋斗,绿化荒山,建设社会主义新山区的红旗。这就是伟大领袖毛主席表彰过的全国著名农业劳动模范李顺达、申纪兰领导的山西省平顺县金星公社西沟大队。
西沟大队地处太行山的脊梁背上。二十年前,这里还是个“荒山秃岭乱石沟,旱涝风雹年年有,庄稼十年九不收”的穷地方。如今,这里大变样:郁郁葱葱的松柏长在山头上,挺拔的钻天杨长在沟壑山梁上,河滩和村宅四旁杨柳成行,沟坡上满是杏树、桃树、核桃树、苹果树和花椒树。据统计,全大队平均每户有三千株木材树、三十株木本油料树、三十株苹果树,每年林业收入达五万多元。
林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去年,粮食亩产闯过了千斤关。畜牧业也蒸蒸日上。现在,全大队有二百五十多头大牲畜,一千二百多只羊,猪的存栏数比农业合作化初期增加了八倍。
一九五一年冬季,在李顺达的带领下,西沟办起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当时,这里的山全是秃山,因为水土流失,粮食产量很低。怎样改变贫困面貌呢?李顺达发动群众讨论。大家讨论的结果,决定以粮为纲,农、林、牧、副全面发展。具体着手的办法是:在种好现有耕地的同时,立即动手绿化荒山,先在山上种松柏树。
这里的山全是土层瘠薄的石头山。开始在山上种松柏的时候,由于经验少,干了一冬春,种了三百亩,结果就活了一棵。这时,有些人泄气了。而李顺达却满怀信心。他鼓励大家说:“活了一棵,就说明这石头山上能种树。有了一棵就不愁一坡。干吧!只要我们立下愚公移山志,山上的树一定会长起来。”
随后,党支部委员分头上山调查,找到了树苗成活率低的原因:首先是有些社员对植树造林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不注意播种质量。其次,技术上没过关,有的种浅了,树籽被乌鸦、野雀刨吃了;有的种深了,出不了苗。第三,旱情严重,旱死了一部分小苗。他们带着问题,到林业发展较早的羊井底大队去参观学习。根据外地的先进经验和本地的自然条件,先封山后造林,这样播下的种子,乌鸦、野雀找不到,树苗出土后,有茅草遮挡晒不死。他们采取这种办法,连干了三年,从远到近在几座大山上播下了树种,树苗成活率很高。这样连续苦战十年,造了万亩松柏林。
他们在山顶上种松柏的同时,又在山坡上栽苹果树。栽苹果树,在有土的地方,并不费事,而在西沟就比种松树还难。但是,困难难不倒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贫下中农,他们先在石头上打一个四尺见方的石圪洞,把石渣石块挖出来,担上土再栽树苗。这样,每栽一棵苹果树,得花四个工。可是大伙不嫌累,不叫苦,起早贪黑地干,凭着这种愚公移山的革命干劲,栽下了上万株苹果树。
西沟大队的干部和群众,在绿化荒山,发展农、林、牧、副业生产的过程中,活学活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和解决各种矛盾,不断前进。
西沟大队平均每人不到一亩农田,却有二十亩山坡、沟壑。全大队的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起来之后,大家只想多栽树,不择地点把树种在地边、羊圈门口,结果人踩羊啃,树苗毁坏了不少。还出现了林粮、林牧争地的矛盾。
李顺达、申纪兰等干部认识到,要使农、林、牧、副全面发展,必须加强领导,统一规划。他们迈开双脚,对全队的山坡、沟壑进行了实地勘察,掌握了开发山区的第一手资料,然后发动群众,制定了山区建设规划。这个规划根据山势高低,土层厚薄,以及水文、气候等条件,把远山、高山划为松柏林区;近山、低山和河湾、滩地划为果树区;向阳山坡划为放牧区。既在一亩农田上下功夫、夺高产;又在二十亩山坡、沟壑上做文章,向荒山要宝。同时,他们组成林业管理委员会,吸收牛工、羊工代表参加,规定每个牛工、羊工除放好牲口外,还有植树护林任务,既是放牧员,又是护林员。
但是,随着林业和农田基本建设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的矛盾。原来乱石滚滚的河滩,经过植树造林,控制了水土流失,河滩能够造地,建设稳产高产田,就产生了粮食和果木争地的问题。这时,群众议论说:“原来的规划好是好,可惜有点只顾当前。”党支部成员学习了毛主席的有关教导,认识到,发展农业生产必须以粮为纲,纲举目张,其它各业才能全面发展。他们针对人多、荒山多、耕地少的特点,把一部分苹果树移植到附近山坡上,把四百亩河滩地改造成良田,既保住了果树,又多打了粮食。他们还针对牛羊年年增加,林区年年扩大,原来规划的林区和牧坡,已经不能适应林、牧业发展的新情况,又重新规定,在树木已经成材,长起牧草的林区放牧大牲口,在原来牧坡上分批栽树,发展林业生产,做到了林、牧相互促进。
西沟大队把当前生产与长远建设结合起来,把专业队伍与群众运动结合起来。平时,保证有百分之七十的劳力投入农业生产,百分之三十的劳力组成林、牧、副业专业队搞多种经营。逢到阴雨天,农田下不去,社员们都揣上树籽上山,突击植树造林。农忙季节,各个专业队全力以赴抢种抢收。在农田基本建设中,既抓造地、修地、积肥等当年受益的项目,又抓打石坝、闸谷坊、修水库等长远建设的项目。在多种经营上,既抓果木、编织、采掘等收益快的项目。又抓封山育林的长远建设,做到当年生产促进长远建设,长远建设带动当年生产,出现了农、林、牧、副业全面增产增收的局面。
在毛主席关于“绿化祖国”的光辉指示指引下,西沟大队的自然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成绩和荣誉面前,他们向大寨大队学习,不断寻找差距。今年,他们发动群众三次冒雨上山植树造林,已在一千五百亩山地上,播下了两千斤树籽。过去植树造林主要在阴坡,现在他们已开始摸索在阳坡上大面积造林的经验。他们一方面加强各种果树的管理,继续提高果品的产量和质量,另一方面加强果树栽培技术人员的培养。西沟人民遵循毛主席关于“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伟大教导,决心把社会主义的山区建设得更加美好,为革命作出新的贡献!(据新华社)


第4版()
专栏:

学好大寨 林茂粮丰
——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木材贡献越来越大粮食自给有余
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革委会,坚持深入群众,扎根基层,脚踏实地带领各族人民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推动革命和生产不断前进,全县呈现一派林茂粮丰的大好景象。
这个县地处五岭之一的萌渚岭北麓,大部分地区在海拔一千米以上,森林资源丰富,是我国南方著名的杉木林基地之一。但是,过去由于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及其代理人在山区极力推行“三自一包”、“四大自由”和“以林换粮,林粮分治”等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使这里的林业生产发展缓慢,农业生产没人重视,粮食和生猪一直依靠国家供应。
县革委会成立后,决心高举“农业学大寨”的旗帜,带领群众迅速改变这种落后状况。他们组织了六个调查组,由六名常委带队,分别深入到林区、半林区,先进地区和后进地区等不同类型的社队,以甘当小学生的精神,虚心向贫下中农学习,认真调查研究。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先后调查了十三个公社、九十六个大队,发现有的社队存在着几种思想障碍:一种是认为“江华是林区,木材贡献大,吃点商品粮合理合法”;另一种认为“江华是少数民族地区,情况特殊,学大寨只能慢慢来”;还有一种认为“大寨种田我种山,自然条件不一样,再好的经验也用不上。”
为了破除这些思想障碍,县领导成员深入群众之中,发现和总结了一批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先进典型,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活样板,宣传群众、教育群众。他们在东部林区,发现海拔一千五百多米的湘江公社桐冲口大队桐冲口生产队,坚持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大破“靠树吃饭”思想,大立为革命多作贡献的雄心壮志,在保证林业生产的前提下,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劈山凿石,开出了二十多亩良田,创造了高寒山区粮食亩产跨《纲要》、林区农民不吃商品粮的先进事迹;他们在西部农区,发现河路口公社尖山大队牛背地生产队,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战天斗地,在乱石丛中开出了四十多亩水田,夺取了粮食高产。县革委会认真总结了这些单位的先进经验,层层举办学习班,组织广大干部和群众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农业学大寨”的伟大教导,请本地的先进单位介绍经验,引导大家狠批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破懒汉懦夫思想,立雄心壮志;破形而上学,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推动了全县学大寨群众运动的蓬勃开展。岩口铺公社过去有的人存在“我们种树,国家给粮”的思想,通过革命大批判,人人争着为国家多作贡献,一边植树造林,一边开荒造田,扩大了耕地面积,增加了单位面积产量。去年,粮食亩产量由原来的三、四百斤,一举实现了《纲要》规定的指标,成为全县农业学大寨的先进集体。
县革委会成立三年来,全县人民凭着一颗红心两只手,战高山,凿乱石,新造田土一万一千多亩,兴修大小水利工程一万五千六百多处,扩大灌溉面积百分之三十,使全县百分之七十五的农田实现了旱涝保收。一九七○年,粮食总产比文化大革命前的一九六五年增加百分之七十,不但结束了历年吃国家统销粮的局面,还向国家提供了七百多万斤商品粮和一千二百多头生猪。三年来,全县造林五十八万多亩,相当于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造林面积总和的一半以上。还抚育幼林五十二万亩,向国家提供四十五万立方米木材和大量林副产品,实现了全县人民“木材有贡献,不吃商品粮,生猪不调进”的心愿。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见缝插针 绿化菜区
宝山县彭浦公社白遗桥大队,是上海市近郊的蔬菜区。他们按照《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在一切宅旁、村旁、路旁、水旁,只要是可能的,都要有计划地种起树来”的要求,充分利用“四旁”“十边”,栽种了白榆、苦楝等用材树三万五千株。这些树木,发挥了挡风防霜,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等作用,促进了农、牧业生产的发展。一九七○年,大队的蔬菜总产量十六万三千八百担,比一九六五年增长百分之二十三。冬季修剪下来的树枝,解决了冬季三个月畜牧业用的燃料。
白遗桥大队平均每人只有五分四厘耕地,有些人感到植树造林不好办。有的说:“这里地少人多,没地方栽树。”有的说:“植树造林是山区的事,蔬菜地区无法绿化,种好蔬菜就得了。”大队党支部组织大家学习毛主席的哲学思想,用唯物辩证观点分析矛盾:种树的土地多和少,是相对的,菜区的确没有成块土地可以种树,但是村子密,河浜多,道路多,可以种树的“四旁”、“十边”却比一般地区多,只要有了为革命种树的思想,同样可以搞绿化。党支部发动大家反复学习讨论,把搞好绿化同落实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联系起来,进一步提高了干部、社员的觉悟。
思想认识问题解决了,大家植树的积极性普遍提高。干部同社员一起进行实地规划,采取了“见缝插针”的办法:能种一行树的地方就种一行,能种一株的地方就种一株。仅在一九六八年春天,就种了一万五千株用材树。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遇到困难不后退 取得成绩不自满
——福建东山县造林十三年,制服风沙促进农牧生产
福建省东山县驻军和广大革命群众,从一九五八年起,坚持年年造林,十三年来,造林十万多亩,“四旁”种树三百八十多万株,绿化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沙滩、荒山。林业建设的发展,促进了农、牧业生产的发展。
不怕挫折 坚持植树
东山县是福建南端的一个海岛,风大、沙大、水缺、地瘦。四百多座山头,座座荒山秃岭;三万多亩沙滩,处处寸草不生。制服风沙,发展生产,是东山人民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强烈愿望。
解放后,东山人民和亲人解放军一起,紧紧依靠集体力量,展开了一场向风沙开战的伟大斗争。开始,他们制服风沙用的是老办法:灌泥浆、种草皮“压沙”,筑沙堤“挡沙”,但是都失败了。一九五八年,他们学习了伟大领袖毛主席有关植树造林的指示,从而找到了方向,大力开展植树防沙、固沙的战斗,先后在沙滩上种植了桉树、榕树、相思树、苦楝等十几种树。但由于没有掌握好树木生长规律,种下的树几乎全部死光。
“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再斗争,直至胜利”。广大军民在毛主席的光辉思想指引下,满怀信心,继续开展植树造林运动。白埕大队的群众开始在沙滩上种活了三株木麻黄树,找到了适宜在当地栽培的树种。后来,他们在沙滩上又种植了近十万株木麻黄树苗。但是,由于没有完全掌握木麻黄树的生长规律,结果冻死了八万多株。挫折没有动摇他们植树造林、制服风沙的决心。大家从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终于找到了木麻黄树的生长规律:这种树抗寒力差,不能春季造林,应在“芒种”到“小暑”的雨天种植。按照这个办法,在沙滩上种木麻黄树二百多亩,成活率达百分之九十以上。
白埕大队沙滩造林成功的经验,为全县植树造林、制服风沙,闯出一条新路。通过组织参观、学习,这个大队的经验在全县推广开了。
排除干扰 奋战干旱
一九五九年,正当全县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制服风沙的群众运动的时候,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进行了干扰。一些中“刘毒”较深的人,对沙滩造林采取否定态度,说什么“沙滩种树,劳民伤财”,提出“植树造林,要靠国家”。东山县各级党组织意识到,这是在植树造林中两种思想、两条路线的斗争。他们大力宣传“绿化祖国”的伟大意义,大讲“农、林、牧三者互相依赖”的辩证关系,批判植树造林中的各种错误倾向。在提高觉悟的基础上,实行全面规划,加强领导,发动群众自己采种,自己育苗,自己造林。
在海岛的沙滩上造林,最大的问题是缺水。三天不下雨,苗木就要枯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组织了抗旱大军,挑水灌苗。经过连年奋战,到一九六四年,全县共造林八万二千多亩,在沙滩上筑起了一道长十四公里的基干林带,二百多条护田林带,种植了五十四公里公路林,还发展了竹子、油桐等经济林三千四百多亩。林木长起来后,挡住了风沙,控制了水土流失,全县近六千亩流沙地被开垦成耕地;一万二千多亩单季地,也改为一年种植两季或两年种植五季。
反骄破满 继续前进
造林获得成绩后,县、社有的领导同志产生了骄傲自满情绪,植树造林一度处于停滞状态。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县革委会成员用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学说不断武装自己的头脑,组织社员群众学习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教导,大讲造林与战备的关系,狠批骄傲自满、固步自封的思想,树立了为革命植树、为战备绿化的思想。陈城公社沃角大队植树的空白点是五座石山和四个小岛屿。这里风大石多,大家知难而上,顶风冒雨在乱石缝里凿树穴,在“五山”、“四岛”种上黑松三千多亩。樟塘公社湖尾大队,在“丘仔窟”老风口造林失败了三次,大家总结了经验教训,采用“培育壮苗”、“宿土造林”和栽种后组织专业管理等办法,终于在这块寸草不长的地方造林二百多亩,堵住了“老风口”的风沙。
几年来,全县新造林几万亩,绿化了十个石头山,堵住了四个风口,进一步制服了风沙,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山西省长治县柳林公社林移大队的广大贫下中农响应毛主席“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大力开展“四旁”造林。本报通讯员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