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9月27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人民军队的颂歌
——热烈欢呼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彩色影片
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某部 红壮志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彩色影片遵循“还原舞台,高于舞台”的原则,运用完美的构图,雄伟的造型,鲜艳的色彩,在抗日战争广阔的背景上,更加完美地塑造了郭建光的英雄形象,谱写了一曲人民军队的雄伟的颂歌。
毛主席说:“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这是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民军队的精神品质,在影片《沙家浜》里得到充分表现。在《坚持》一场里,茫茫芦荡,天低云暗,象征着敌后的险恶环境。接着镜头从芦荡深处战士的群像中推出郭建光巍然挺立、握枪凝视前方的亮相。这一组镜头,使人看到:在重重困难之中,郭建光满怀信心,斗志昂扬,坚持斗争。面对着敌人的封锁围困,远望着沙家浜云遮雾障,影片描绘了郭建光藐视困难,敢于斗争的内心世界。当郭建光在粮缺药尽的困境中想到“毛主席党中央指引方向”的时候,全景推成近景,郭建光伸出双臂,向前远眺,意志坚定,充分表现了人民战士无限忠于毛主席的思想感情。他坚信,有毛主席,有毛泽东思想,就一定能战胜困难,坚守芦荡。接着,用运动镜头拍摄郭建光迈开大步的“圆场”全景,“鼓舞着我们奋战在水乡”,进一步揭示出郭建光牢记毛主席教导,坚持斗争在水乡的坚强决心。在唱到“漫道是密雾浓云锁芦荡”的时候,用中景拍摄出郭建光豪情满怀,从容不迫,笑迎困难的精神面貌。最后,在“遮不住红太阳万丈光芒”的歌声中,推出郭建光近景。他昂首举目,双手徐徐向上,灿烂的阳光透过乌云照在他的脸上。在毛泽东思想照耀下,郭建光犹如青松迎着冰雪严寒,倔强峥嵘,挺然屹立,迎接胜利的明天。这一组镜头分切组合得简洁、严谨,有动有静,生动地表现了郭建光无所畏惧,一往无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艰险困难的斗争中,显示出人民军队的本色。
在《奔袭》、《突破》、《聚歼》三场里,影片集中突出了郭建光不但有压倒敌人的勇气,而且有驾驭战争变化发展的能力。《奔袭》一场,在郭建光唱“月照征途风送爽”时,镜头由月夜、竹林、小径的景色,拉成原野的大全景。描写郭建光率领突击排奔袭而来。郭建光亮相后,镜头变近景表现他。他目光似电,巡视四周,英姿勃勃,气势非凡。接着镜头又拉成大全景,这一组全景和近景的结合运用,强烈地渲染了郭建光英勇机智的性格。从“穿过了山和水”到“火燎蜂房”则充分运用运动镜头,表现出“飞兵奇袭沙家浜”中突击排的英雄群像,使郭建光既统一于集体之中,又比群众高大、突出。在《聚歼》一场中,英雄形象是靠完整的舞蹈造型来塑造的。影片层次分明地表现出郭建光智勇双全,机动灵活,所向无敌的英雄形象,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例如,突击排消灭日伪军的“开打”展开以后,镜头用激烈的战斗场面,成功地为郭建光上场制造了气氛。接着郭建光入画,用中近景表现他甩枪击敌;又用全景表现他在同敌人短兵相接的肉搏;复用特写镜头表现他圆睁双目怒视敌人。当郭建光连击数枪,弹无虚发,脚踩黑田时,镜头由全景迅速推成郭建光近景,仰视前方,巍然如山,接着出现红日东升的镜头,象征沙家浜人民重见光明。这种全景和近景交替使用,有机结合,不仅保持了京剧舞蹈艺术饱满的造型,而且强烈地揭示出英雄人物智勇双全的特征。
郭建光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灵活机智的战斗作风,来源于对祖国人民的热爱和一心为人民的崇高品质。毛主席教导说:“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的宗旨。”影片在塑造郭建光英雄形象的时候,处处注意突出人民军队这一阶级本质。《转移》一场,在沙奶奶同郭建光对唱时,影片使用长短镜头相结合的办法,把人民军队和人民的骨肉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段唱段,处理得感情浓郁,激动人心。影片又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了江南的锦绣河山,渲染了郭建光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在《转移》一场,如郭建光乘船收稻归来,用全景描绘了碧波万顷的湖面风光,同《坚持》一场的写景形成鲜明的对照。在“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这段唱段处理上,影片集中地渲染了郭建光热爱祖国河山和仇恨敌人的激情。虚实镜头的并用,把郭建光无限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内心世界,充分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他放声赞美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和反对侵略者的决心完全溶合在一起。郭建光这个人民军队的英雄典型,把人民的利益,看作高于一切;把阶级的解放,当作自己的战斗任务。郭建光崇高的无产阶级品质光彩夺目。
彩色影片《沙家浜》成功地塑造了郭建光这个革命武装斗争的英雄典型,他永远鼓舞着我们革命战士紧跟毛主席,握好枪杆子,为保卫社会主义祖国,解放全人类奋勇战斗。如果帝国主义、社会帝国主义胆敢发动侵略战争,必将同当年日本帝国主义一样,落得彻底覆灭的下场。胜利一定属于我们伟大的人民,英雄的军队!(附图片)
“困难吓不倒英雄汉,红军的传统代代传。毛主席的教导记心上,坚持斗争,胜利在明天。”(《沙家浜》第五场《坚持》)新华社记者摄


第4版()
专栏:

紧握手中枪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某部 海震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革命人民要翻身,求解放,必须敢斗争,敢胜利,时刻紧握手中枪。
在高亢雄壮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革命乐声中,肩挎短枪的新四军指导员郭建光从封锁线上的竹林丛中急步走来。他警惕地环视四周。一个亮相的特写镜头满满地占据了银幕:背后衬着群星闪耀的夜空,郭建光目光四射,英姿勃勃。彩色影片《沙家浜》一开始,就向人们揭示了热情讴歌革命的枪杆子、突出人民武装斗争的主题思想。
铁锤砸碎黑锁链,枪杆子改造旧世界。“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影片正是突出表现了我军正面打进沙家浜,用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进一步展示了人民军队的心红胆壮,所向无敌。
当郭建光率领突击排,配合主力部队,飞兵奇袭沙家浜时,影片先用一组空镜头表现月野景色变化,渲染了突击排披星戴月穿山越水的急行军,接着,用一幅幅神速行进的画面展现了这支人民武装就象一把尖刀向敌人心脏插去。当我军战士腾越高墙时,影片中出现了一棵鲜艳的红枫,它辉映着夜空与战士的灰色军装,更烘托出我军战士红心似火,势不可挡。在聚歼群丑的战斗中,用短镜头组接,层次分明地表现了郭建光弹无虚发,连毙敌众,最后把日酋黑田踩在脚下。此时,红日冉冉升起,在嘹亮的冲锋号声中,只见郭建光身披彩霞,英姿焕发,挥枪指挥部队前进。它再一次证明了人民的江山是用枪杆子打出来的,革命的枪杆子是劳动人民的命根子。
枪杆子武装了工农,工农要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只有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挥下的枪杆子,才能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坚强无比,百战百胜。
天空乱云飞渡,湖面波浪翻涌,银幕上出现了指挥员郭建光握枪沉思的镜头:身处在无遮无盖,浪激水淹的芦苇荡中,面对着粮缺药尽,消息又断的复杂情况,怎样来鼓励战士坚守待命,紧握手中枪,怎样来驾驭战争的变化和发展。“听对岸响数枪声震芦荡”这核心唱段,集中地表现了郭建光这个人民军队指挥员的素质,特别是当他充满激情地高歌“漫道是密雾浓云锁芦荡,遮不住红太阳万丈光芒”,《东方红》乐曲悠扬响起,一片红光驱散阴霾,照亮芦荡,温暖着英雄郭建光,深刻地表现了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是革命战士力量的源泉,战斗的动力。人民战士正是在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抚育下,具有了忠于毛主席、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贵品质,和多谋善断、智勇双全的革命才能。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革命枪杆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枪杆子,是不可战胜的。
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列宁说过:“被压迫阶级如果不努力学会掌握武器,获得武器,那它只配被人当作奴隶使唤。”当我们从银幕上温习历史经验的时候,喜看今日全球东风劲吹,战鼓惊天。反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斗争的新高潮正在奔腾向前,蓬勃发展。拿起枪杆子争取国家独立,拿起枪杆子求得民族解放,拿起枪杆子进行人民革命,拿起枪杆子保卫胜利果实。革命洪流滚滚向前,任何力量也拦阻不了,改变不了。历史的辩证法向一切侵略者发出无情的警告:革命战争必胜,反革命战争必败!


第4版()
专栏:

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先锋战士
北京永定机械厂工人 杨俊青
银幕上,茫茫夜色中,优秀的女共产党员阿庆嫂穿过竹林树丛,身披红光登场。彩色影片《沙家浜》,充分采用了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段,成功地塑造了阿庆嫂这个党的秘密工作者的英雄形象。
伟大领袖毛主席深刻指出:“大部分中国领土内党的组织工作和民众运动工作是直接联系于武装斗争的,没有也不能有单独的孤立的党的工作或民众运动。”阿庆嫂坚决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把自己所担负的秘密工作,紧紧地围绕着为夺取武装斗争的胜利来展开。在党的培育下,阿庆嫂在火热严峻的阶级斗争和民族解放斗争中,成长为一个坚定不移地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先锋战士。
阿庆嫂对新四军伤病员有着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她把人民群众与子弟兵的关系看成是骨肉相连的阶级关系。因此,在险恶环境中,她站在一心为武装斗争服务的思想高度,与敌人针锋相对,为革命保存了有生力量。第六场《授计》开始后,天幕上阴云郁结,天昏地暗,衬托出沙家浜被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这时,镜头从阴云全景拉出,阿庆嫂背身凝望芦荡,心情沉重,表现了对伤病员的殷切怀念。这场戏中,影片用长镜头表现阿庆嫂的核心唱段《定能战胜顽敌度难关》。当她唱到“亲人们粮缺药尽消息又断”的“亲人们”时,镜头迅速推成她的半身近景,突出了面部表情,表现了她对战友们的真挚感情和深切关怀。这里,句句深沉凝重,字字饱含激情。在这一唱段中,镜头时而推成阿庆嫂的近景,时而又拉成她的全景,尽情抒发了一个共产党员对人民子弟兵无限爱戴的阶级情感和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高度责任感,充分表达了阿庆嫂完成党交给的任务的坚强决心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广阔胸襟。
阿庆嫂作为沙家浜的党支部书记和地下联络员,勇敢地挑起了保护伤病员的千斤重担。在日寇开始“扫荡”前,阿庆嫂亲自为伤病员准备好了船和干粮,把同志们暂时隐蔽在芦苇荡;在艰难的斗争环境中,她千方百计地派人给同志们送炒面和药品;在阴险残暴的敌人面前,她神情自若,智斗敌顽,使敌人无机可乘;在危险关头,她以革命的大智大勇,引诱敌人开枪,把警报巧妙地送进芦苇荡;在粮缺药尽的困难处境中,她遵照县委指示,依靠群众,把伤病员全部安全转移到红石村,为武装斗争保存了坚强的战斗力。通过这些难忘的镜头,表现了阿庆嫂在任何险恶环境中,为完成党的任务不怕赴汤蹈火,不怕流血牺牲,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授计》一场中,阿庆嫂面对敌人派岗扣船、鹰犬盯身的困难处境,想起了伟大领袖毛主席。这时,随着庄严的《东方红》乐曲声,镜头由她的近景拉成全景,使人们顿时感到豁然开朗,表现出毛主席的伟大教导给了她无穷无尽的力量;同时一道灿烂的红光投射在英雄身上,象征着毛泽东思想光芒四射。最后,镜头推成阿庆嫂的近景,通过对面部激情的描绘,展示了有毛主席的光辉教导,有革命群众的无穷智慧,什么样的困难都能克服。这种强烈的艺术渲染,深刻地说明阿庆嫂的力量、智慧、勇敢和必胜信念的源泉,来自伟大的毛泽东思想。
阿庆嫂为我们树立了坚决执行正确路线的光辉榜样,永远鼓舞着我们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继续革命,不断前进!(附图片)
“毛主席!有您的教导,有群众的智慧,我定能战胜顽敌度难关。”(《沙家浜》第六场《授计》) 新华社记者摄


第4版()
专栏:

革命老妈妈的光辉形象
北京星火人民公社东风大队 董凤文
在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彩色影片里,沙奶奶这个革命老妈妈的形象更加高大壮美了。她对党和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子弟兵无限热爱和对阶级敌人的刻骨仇恨,都得到更加深刻细致的表现。
《转移》一场中,沙奶奶怀着对敌人的满腔仇恨向亲人子弟兵诉说了自己苦难的家史,她仰望着东方升起的一轮红日,吐出了发自肺腑的声音:“共产党就象天上的太阳一样!”影片的这个特写镜头,抒发了这个饱尝旧社会的苦,深知今日甜的老妈妈对党和毛主席的阶级深情。她的脸上充满了幸福的笑容,眼睛里饱含着对共产党的感激。“没有中国共产党,早已是家破人亡”,正因为这样,她才对人民子弟兵无限热爱。当她听到一部分同志申请归队的时候,心里不由得着急起来。从影片中我们清楚地看到:沙奶奶亲切地抚摸着郭建光的手臂,眼睛里充满了深厚的阶级感情。这个饱尝旧社会辛酸苦辣的革命老妈妈,把对共产党的无限热爱都倾注在对伤员同志的关心里。这一幅军民鱼水情的图画,生动地体现了“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伟大真理。
《斥敌》一场中,沙奶奶屹立在敌人面前,对亲人的无限感激,和对敌人的仇恨,一起涌上心头。影片使我们清楚地看到:沙奶奶的眼睛里有多少爱,又有多少恨!她愤怒痛斥这帮汉奸走狗。大段悲愤的唱腔,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沙奶奶这个饱经风霜的老妈妈,亲眼看到新四军、共产党抗日救国,历尽艰辛,东进江南,深入敌后,解放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也亲眼看到胡传魁这些汉奸卖国求荣,甘当日寇的忠实走狗,把枪口对准新四军和爱国的乡亲。她对敌人有切齿的恨。沙奶奶大义凛然,而胡传魁、刁德一等则面无人色,缩在角落里,丧魂落魄。沙奶奶跺脚痛斥敌人,犹如万把尖刀,刺入敌人的心脏。这斥责,充满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反抗精神,包含着千钧力量。
彩色影片《沙家浜》中沙奶奶的光彩夺目的英雄形象,深深地刻印在我们的脑海里,激发我们对阶级敌人和民族敌人的刻骨仇恨,对党、对毛主席、对人民子弟兵的无限热爱,鼓舞我们永远跟着毛主席一辈子干革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