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9月24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淮海路商店新貌
沿着上海淮海路,从陕西南路朝东走到八仙桥,这一段密集着二百多家商店。商店橱窗里摆满工农兵喜爱的商品,广大革命商业人员,遵照毛主席关于“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教导,热情接待顾客。他们为工农兵着想,在商品经营上、在服务方法上千方百计满足工农兵群众的需要。这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后出现的崭新气象。
丰富多采 气象万千
当你踏上淮海路的时候,可曾想到过,二十二年前,这里是什么地方?这条马路过去叫霞飞路。这里的商业,充分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特点。那时也有许多商店,可是这些店是为洋人、官僚、地主、资产阶级,为那些老爷太太少爷小姐开的。那时商店里经营的很多是进口货,抗战前是日本商品充塞市场,抗战后“花旗”货满街都是。吮吸劳动人民血汗的典当,柜台比人还高;豪华的珠宝店、时装店,都是为剥削阶级开设的。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和共产党领导我们打败了日本鬼子,赶走了美帝国主义,埋葬了蒋家王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滚滚洪流,粉碎了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实现和平演变的美梦,广大商业人员高举革命批判大旗,冲刷掉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四旧”,把奇装异服等统统扫进垃圾堆。他们狠批了“利润挂帅”、“业务第一”等修正主义的黑货,增强了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自觉性。
繁荣的市场,丰富的商品,反映出了我们国家工农业生产的日益发展。走进上海市第二百货商店,你会看到这里满架满柜的商品:棉布、呢绒、化学纤维布、床单、尼龙袜子等花色齐全;塑料制品、铝制品、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品种繁多。商店负责人很高兴地说:这里的一万多种商品,都是我国自己制造的,新产品、新品种越来越多,今年又增添了四百种左右。到手表柜去看看吧,“东风”、“上海”、“钻石”、“解放”……这些国产手表,式样美观大方、价廉物美。可是,解放前,一提起手表,总是“英纳格”、“欧美茄”、“西马”等等外国货。手表的生产,在解放二十二年来工业生产的巨大成就中,算不了什么,但这一只只小小的手表,又何尝不反映出深刻的历史变化!
在经营农副产品、土特产的食品店里,你看!糖果、糕点、烟酒、茶叶五光十色;来自祖国各地的苹果、生梨、香蕉等货源充沛。哈尔滨食品店每天销售的糖果和糕点,和解放前相比简直是天渊之别。那时,象这样的一个商店,在旺季的销售量每天也不过三、四十斤,而现在一个夜市就要售出一千多斤哩!
这里的土产食品商店,今年已经和十二个省、市、自治区的五十个单位直接发生产销关系,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每两三天就到一批货,比去年加快了四五倍。现在,这爿土特产食品店在这条马路上虽然设立了三个门市部,营业员还是应接不暇。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市场的丰富多采,看到了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时时想着工农兵
处处方便工农兵
一切从方便工农兵出发,这是淮海路商店新气象的最大特点,也是革命商业人员执行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具体表现。
这种变化,人们最容易从营业时间上觉察出来。资本主义商业是赚钱第一,旧商人为了捞腰包,搞起表面繁荣的灯红酒绿的夜市面,适应剥削阶级糜烂生活的需要;社会主义商业则截然相反,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营业时间完全是适应工农兵的需要。工农饭店的前身叫复兴西菜社,这家店的资本家为了攫取更多的利润,就拚命鼓吹夜市,夜里增设了爵士音乐、跳舞等,以招徕“贵客”。价格呢,早夜市价不同,夜市西菜价要比白天贵上一二倍。解放以后,早就革除了这一套东西。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工农饭店的革命职工进一步批判了修正主义路线,面向工农兵,恢复了小锅操作服务到桌的优良传统;他们还通过调查研究,为了方便顾客,做到从上午到晚上八点钟连续供应,使工农兵随时都能吃到可口的饭菜。类似这种例子,在这条马路上是很多的,广大商业人员深有体会地说:“工农兵的需要就是我们的服务时间表,为人民服务的大门永远不能关。”他们采取同行业的商店交叉营业的办法,使顾客从早上六时到晚上十一时都能买到日用百货、糖果、糕点和烟酒;医药店有二十四小时配方服务的,烟杂店有二十四小时营业的。
在供应方法上,也处处从方便工农兵出发。许多商店都降低零售起点,拆整卖零;棉布店广泛采用紧密排料法裁剪衣片,鞋面、滚条等也零售供应;百货店增辟零星业务,论对的枕套一只也能买;服装店增设了代客裁剪、代客拷边,还备有纸样,供顾客选购,带回去自己依样裁剪。
人民保健药店革命职工牢记毛主席关于“应当积极地预防和医治人民的疾病,推广人民的医药卫生事业”的教导,今年以来进一步加强了医疗器械出租、外地邮寄等业务。工农兵都把这里许多商店的营业员,叫做工农兵的贴心人!
要办革命化的店 得育革命化的人
三尺柜台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要办革命化的店,得育革命化的人,关键在于改造世界观,促进思想革命化。这里,广大商业人员坚持天天读毛主席的书,坚持开展革命大批判,不断分清什么是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什么是修正主义路线;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坚持为工农兵服务的大方向。他们自觉斗私批修,有的还在店堂张贴自我教育的小评论,评自己商店的经营方向,评自己为工农兵服务的质量,同头脑里的“私”字作不调和的斗争,不断锤炼为工农兵服务的红心,不断开辟为工农兵服务的广阔天地。
东方照相馆在抵制了资产阶级怪照片之后,一度在服务工作中出现简单化的倾向。工农兵批评他们是“三化一色”,就是“服务简单化、灯光一般化、姿态呆板化,橱窗陈列清一色。”革命职工带着这个尖锐的批评,学习毛主席关于“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的教导。许多同志亮出了自己的活思想。有的说,我怕增加了花色品种太麻烦,是为了给自己方便。有的深刻地检查到:自己过去为少数人服务,千方百计动脑子;现在为工农兵服务却不动脑子,这是缺乏无产阶级的思想感情。许多同志表示,一定要用毛泽东思想统帅摄影工作,为拍摄工农兵的精神面貌闯出一条新路子。于是,大家想方设法增加了五六个新品种,同时在摄影中注意灯光、姿态,努力反映社会主义时代工农兵的精神面貌。一个老工人来取照片时说:我有十多年没有拍照了,你们现在拍的才真正合了我的心意。
要搞好职工的思想革命化,商店负责人的思想革命化很重要。三勤旧货店的负责人是个共产党员。他虽然患有高血压病,但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认真读书,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工作遇到困难攻“难”字,有了成绩反“骄”字,在他的带动下,商店里形成一个革命的好学风。一年来,全店写出了五百多篇斗私批修小评论、学习心得,并经常召开讲用会、批判会,使为工农兵服务的道路越走越宽广。去年,他们为了方便顾客挑选商品,每件商品做到向顾客交底,柜柜搞以卖带修。今年,他们又继续增设了出租雨伞、套鞋、缝纫机、蚊帐、被头、自行车等业务。有一次,一个顾客带来一只坏的收音机说:“许多人都说修不好了,你们能修吗?”营业员一看这个收音机的线路紊乱,十分陈旧,心想既然顾客自己讲修不好,我接下来不是自找麻烦吗?正当这种想法一冒头,毛主席关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伟大教导在他耳边响起,他想,我这种想法岂不是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吗?于是,答应试试看,他以极端负责的精神,重新整理了线路,修好了这只搁置了多年的收音机,为宣传毛泽东思想发挥了作用。
这里的广大革命商业人员,回顾了二十二年战斗历程,更进一步认识到社会主义商业人员肩负的重要职责,决心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继续前进。
《解放日报》通讯员
本报通讯员(附图片)
山西省祁县子洪饭店职工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全心全意为工农兵服务。这是饭店服务员在学习毛主席光辉著作《为人民服务》。
《山西日报》供稿


第3版()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二周年

社会主义商业的新兵
今年年初,安徽省蚌埠食品商店吸收了一批新学员。半年多来,这些社会主义商业战线的新兵,在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下,在党组织的教育和关怀下,有了不小的进步。这里介绍的,就是他们当中几个同志的故事。
年青的组长
“同志,买肉吗?
要肥的还是要瘦的?
这一块好吗?……”
在中区大菜市的一个肉案子里边,有个青年小伙子,亲切地和顾客打着招呼。随着顾客的指点,他拿起刀,轻巧地剔下骨头,接着,割下一块又一块鲜肉,送到顾客手中。他那热情和蔼的服务态度,熟练沉着的动作,博得了许多工农兵群众的称赞。这个小伙子,叫徐斌,是年初才调来的知识青年,现在是这个门市部鲜肉组组长。
提起小徐,商店的同志们都夸奖他。可是,人们也清楚地记得,他的进步也是有一个过程的。
小徐刚来商店时,他认为“卖肉这个工作低人一等,很不光彩”。一度不太安心工作。后来,在党组织和同志们的帮助下,他活学活用“老三篇”,逐渐克服了错误思想,爱上了卖肉这一行。他不怕脏,不怕累,虚心向老师傅学习,很快熟悉了卖肉业务。
今年五月份,根据工作需要,领导上决定调小徐到中区门市部鲜肉组当组长。当时,他担心自己年纪轻,经验少,怕干不了。商店党支部书记多次找他谈心,热情鼓励他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大胆工作,许多老营业员也都表示要积极支持他的工作。这一切,给小徐增添了很大的信心和力量。
小徐一到中区门市部,就赶上了节日。那几天,从清晨到深夜,肉案子外边排满了买肉的群众。怎样来完成节日供应的艰巨任务呢?小徐首先想起了毛主席关于“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伟大教导,组织全组同志认真地学习了光辉的“老三篇”,并且以身作则,从清晨一直忙到深夜。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大家发扬了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作风,圆满地完成节日供应任务。
做人民大众的“牛”
王东俊来到食品公司以后,被分配在火车站熟食门市部搞运输工作。
过去,小王很想进工厂当工人,学技术。那知到店里一看,整天要和三轮车打交道,心里不觉凉了半截。思想不愉快,看什么也不顺眼,头一天上班就和顾客吵了三架。
门市部负责人为了帮助小王,一次又一次地找他谈心,和他在一起学习毛主席的伟大教导:“我们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并且还向他讲述了自己在旧社会的苦难家史……。
毛主席的教导,象指路明灯,照亮了小王前进的方向。他决心向张思德、白求恩、老愚公学习,为革命拉一辈子车,永远做人民大众的“牛”。
打这以后,小王工作的劲头可大啦!每天一早,就来到店里,蹬上三轮车,到肉厂、到食品加工厂拉货。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一天来回七、八趟,行程几十里,从不叫一声苦,说一声累。有一天,轮到他休息,忽然下了大雨,他想到在店里值班的李师傅年纪大了,下雨天蹬三轮车不方便,就急忙赶到店里,要替李师傅去拉货。李师傅拽住车子不让他去,他说了一声:“我年青力壮。”蹬起车子就跑了。
小王不仅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还乐于做“份外事”。只要是革命需要,他都积极去做。平时拉货回来,一有空,就帮助卖肉的同志切肉。同志们劝他歇一会儿,他总是说:“嘿,这一点活,还能累着我!”店里的三轮车坏了,他就利用休息时间,自己动手修,为国家节约修车费。不久前,店里油漆大门,他自告奋勇,不怕烈日晒,不怕汗水淌,几天工夫把门面油漆一新。看到他的进步,店里的同志都打心眼里高兴。
不知疲倦的人
深夜,在食品商店中区门市部的仓库,仍然亮着灯光,人们走进一看,原来是仓库保管员刘贯龙正利用发货、进货的间隙,在认真地学习毛主席著作。
小刘也是今年年初来的新学员。刚来时,他也和其他一些青年一样,不大安心这行工作,总觉得整天钻在仓库里,和猪肉打交道,没有什么前途。
为了对新学员进行阶级教育,党支部组织他们参观了“万人坑”。小刘和所有的新学员一样,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阶级教育。他下定决心,要永远不忘阶级苦,做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当人民的勤务员。
可是,要当好一个仓库保管员,并不容易。每天早晨四点钟,就要给各个售货组发货。晚上,要等着把肉类加工厂送来的一片片猪肉和一筐筐副产品收进仓库,才能休息。
小刘自从来到仓库以后,从来没有睡过一个舒坦觉。苦不苦呢?的确有点苦;累不累呢?的确有点累。可是一想起参观“万人坑”的情景,小刘就有使不完的劲头,他常说:“想想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血和泪,我们今天再苦再累心也甜。”
小刘工作虽然忙,可是他对学习毛主席著作却一直抓得很紧。半年多来,他坚持每天都要读毛主席的书。有时,等到工作搞完以后,夜已经很深了,小刘仍然要拿起红宝书,坚持读一段。同志们看到他那股子劲头,都夸他是一个为革命不知疲倦的人。
安徽《蚌埠报》记者


第3版()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二周年

千里戈壁上的流动服务组
今年四月的一天,浩瀚的戈壁滩上,黄沙弥漫。人睁不开眼,马辨不清路。一辆大车正迎着飞沙,朝着扎格斯台方向前进。车上不时传出小猪崽的尖叫声。
这是内蒙古正蓝旗贸易公司流动服务组专程为生产队送猪。
原来,离旗三百多里的扎格斯台公社白音宝力格生产队,为了响应毛主席关于发展养猪事业的伟大号召,准备建立一个养猪场。可是,一直没买到合适的猪崽。流动服务组来到这里后,他们想:目前,有个别生产队,对牧区养猪还不够重视,一定要帮助白音宝力格生产队发展养猪,做出个样子。于是,他们多处联系,很快在太仆寺旗买到了良种猪。
戈壁滩上的春天,气候变化无常,时而万里晴空,时而飞沙走石。服务组的同志们胸怀朝阳,顶狂风,战黄沙,把重重困难踩脚下。沙粒扑在脸上,灌进嘴里,但他们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时刻把小猪崽拴在心上。途中,小猪一天要喂四、五次,有的猪崽由于路上的颠簸,不想吃食,他们就掰开嘴一口一口地喂,猪一挣扎,弄得他们浑身脏乎乎的,但谁也不在乎。
一天晚上住宿时,正要把猪崽抱下来喂,冷不防一头小猪从车上窜下来跑了,车把式和售货员赶忙拿起手电筒追上去。天黑路不熟,他俩深一脚浅一脚,不一会就累得满头大汗。最后,把小猪追进了羊圈,才把它抓住。他们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闯过了一道又一道难关,风餐露宿四昼夜,终于把猪崽送到了白音宝力格生产队。贫下中牧望着活蹦乱跳的猪崽,激动地说:“你们千里迢迢为我们操心,真是我们生产队的好后勤啊!”
千里戈壁白雪皑皑,流动服务组的两个同志,乘马在风雪中飞驰。他们翻过无数个沙丘,越过一个个冰淖,来到浩特和蒙古包进行调查询问。
今年一月份,大程和小王听说旗里新建的造纸厂、骨胶厂等单位需用大量的碱,就把这件事记在心里了。不久,他们在流动服务中,在二台浩特发现了小山似的一堆土碱,他们便帮助生产队办起了小碱厂。可是一个小碱厂生产的碱远远满足不了全旗工业单位的需要。于是,他俩又扬鞭策马驰骋戈壁,分头寻找碱源。一天,风雪特别大,不到下午三点钟,天就昏黑了。大程找碱心切,那里顾得上这些!他挥起马鞭,继续迎着呼啸的西北风前进。八点多钟,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狗叫声,大程想,前面一定有人家,应该到那里去问个究竟。于是双腿一夹马肚向前奔去,来到浩特,他抖了抖皮衣上的积雪,擦掉挂在眼睫毛上的冰凌,向明亮的灯光处走去,用冻得不听使唤的右手推开门子,跨步进了蒙古包。
正在这里开调查会的小王一见自己的伙伴,霍地站起来,说:“大程,你来得正好,找到碱淖了。”
听说找到了碱,大程高兴地简直要跳起来,他忘记了一天的寒冷和饥饿,忙问:“在哪?”
正在发言的一位贫牧老大爷看他急得这个样子,提高嗓音重复说:“离这八里地有个赛汗淖,过去是个大碱淖……。”
听到这,大程连声说:“好,明天咱们就去破冰勘查。”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他们已经在赛汗淖里刨了一个冰窟窿,从中捞出一公斤多马牙碱。
经过详细勘查,这个淖的碱不仅质量好,而且储量也很大。
他们立即和附近的几个公社商量,积极组织捞碱队。小王两天时间走了三个公社,组织起一百五十多人的捞碱队。大程往返七百多里,把二百多双高腰水靴、三百多双棉胶鞋和其他用品送到工地。
经过两个月的紧张战斗,在淖边堆起了一座座白花花、亮晶晶的碱山,不仅解决了全旗的工业和生活用碱,还支援外地一百多万斤。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